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及疏导方法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及疏导方法,第1张

幼儿自闭症作为一种由大脑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病症。幼儿自闭症的表现在社交方面的:(1)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2)言语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奇特、言语的可懂性差。(3)刻板行为或仪式性行为。兴趣与行为方面的异常:兴趣怪异和重复性的肢体动作。针对幼儿这种表现,应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加强语言训练、行为治疗、放松治疗及药物治疗。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闭症的人缺乏自信心,他们不喜与人沟通,特别是其心理发展不健康。所以,自闭症的疗法应从小就给与积极的开导,那么幼儿教师怎么做才能使自闭症幼儿打开心扉、树立自信心,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生活呢?我幼儿教育工作多年,以下是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以此对自闭症幼儿有所帮助。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基本上都是:

  1、孤独离群,情感上不会与其他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2、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十分突出

  为此我通过一些资料的查阅,了解到自闭症不是不可治愈的,以下就是自闭症治疗的一些方法。

  一、感觉统合疗法

  感觉统合的概念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Dr 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也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要包括:

  (1)提供足够的各类刺激训练;我们可以为自闭症的孩子提供喜欢或是比较能接受的刺激,这样可以提高自闭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而改善他们大脑处理各种感觉的功能,这样自闭症的幼儿就有能力做出适当的反应。再利用活动目标的设计来促进他们的大脑的感觉统合功能,提高自闭症幼儿大脑对于外来刺激做统合性处理的功能。

  (2)加强自闭症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自闭症的孩子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有语言障碍。因此需要在自闭症儿童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时,特意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进行训练与指导,促使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3)依照个体发展的过程,改善自闭症幼儿的身体概念、空间概念及计划动作的能力;自闭症孩子对身体概念、空间概念的理解及计划动作的能力及其差。他们不怕头晕,喜欢走固定的路,喜欢做相同的动作,不喜欢运动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来改善。例如可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去玩耍一些有障碍性的器械活动,或者让她把自己常常活动的一些方式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4)自我刺激行为或自伤行为的处理;当自闭症儿童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或自伤行为时,首先,要消除或减少他们的压力来源,如减少周围环境中的噪音或过多的视觉刺激,不要向儿童提出他们无法理解的要求或让他们去做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当自闭症幼儿无法了解你的指令或做不到你对他们提的要求时,不要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否则会形成更大的压力,而是应该试着去改变沟通的方式,将指令简单化,或是降低要求的标准。

  二、心理干预法

  心理干预法可以说是目前治疗幼儿自闭症比较有效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是以教育训练和心理辅导为主。常用的心理干预疗法主要有:

  (1)行为矫正方法。当自闭症孩子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可以利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一下的她的注意力,让她对那个行为失去想要去进行的念头。如发现她想要去破坏一个玩具的时候,适当的让她帮你做一件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等。

  (2)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法。此种方法主要针对社会交往能力差的自闭症孩子,训练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如打电话、买东西、乘车、自我卫生整理、人际交往等。通过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缓解其社会交往障碍。

  (3)游戏治疗法。游戏疗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情绪障碍,解决他们在情绪上的不安、恐惧,使他们逐渐走出封闭的世界。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很轻松愉快的。

  (4)音乐治疗法。自闭症儿童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而音乐才能就是其中之一。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调整其感官感觉,保护开发调整大脑状态,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的言语及沟通技能,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5)松弛治疗法。让自闭症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从心理上放松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具体做法是:将自闭症孩子安排在一群能够和治疗者进行交流的人中间,在活动时,不对他们提出任何的要求但事可以获得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玩具,经过几周,使自闭症的幼儿的精神压力得到减轻并且能对活动产生兴趣,随着环境能表现出恰当的反应。

  3、情感支持 树立幼儿良好自信心

  老师的一个表扬、一个鼓励是每名幼儿梦寐以求的奖赏。对于一个自闭症幼儿,则更为有意义。在他封闭自己的同时,自卑应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杀手。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你真行”、“你真棒”有时还予以“小红花”等的物质奖励,以此来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仁爱之心。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自闭症儿童必将能拥有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自闭症的治疗:

  1、现代康复治疗

  ① 感统训练

  给予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与运动相结合,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焦虑的情绪变为愉快。

  ② 言语训练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听觉和言语能力的活动。以锻炼受训练者对言语活动中的听觉或视觉信号的分辨力和理解力,形成和发展其言语感受和表达能力。 ③ 认知训练

  系统结合被训者的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对注意力、感知觉、记忆力、思维力、情绪能力、认知灵活性等6大认知能力进行训练,帮助提升认知水平。

  ④ 注意力训练

  使用特定方式培养训儿童集中注意力,既可提高其学习能力,亦可改善兴趣与行为异常,提升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给予必要的触觉引导,是吸引自闭症儿童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2、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

  脑循环治疗仪——可以明显调整大脑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智力。

  多参数生物反馈治疗仪——是一种发展迅速且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向。

  磁场刺激治疗仪YRD——直接作用在脑细胞和脑血管上,改善细胞活性,加速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神经综合修复治疗仪——长期坚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障碍,提高自主能力和行为认知。

  经络生物靶向治疗——促使神经递质长期平衡分泌,从根本控制疾病逐步达到临床效果。

自闭症(发育障碍类疾病)一般指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治疗方法: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

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

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如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发展障碍,已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现象上看,自闭症的患病率(包括新发生的和过去发生的自闭症患者)有上升的迹象。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自闭症的患病率为万分之二到五,而到20世纪末已上升为千分之一左右。一些对自闭症的研究治疗起步较早、统计资料较全的地方,如美国的加州,自闭症的发病率在20世纪的最后11年中增长了210%,而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

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自闭症基本上会是一种终生性残障;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痛苦及损失,是无法用语言或数字来描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自闭症文献都强调对自闭症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的极端重要性。一些专家甚至指出,如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有些早期治疗不一定要等到诊断最后有定论,而应在初查结果显示出自闭症症状后马上开始。

近年来,对自闭症治疗的各种心理疗法、教育和生活疗法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帮助患儿家长对科学有效的自闭症治疗方法有更多的了解和选择,也呼吁全社会更多地理解和帮助那些“星星的孩子”,让他们早日走出自我封闭的坚壳。而这些案例所传达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做好健康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否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呢?

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本应住在遥远的仙境,只是不小心落入了人间。他们有着星光般清澈的眼睛,却从不向妈妈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他们有着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却很少告诉爸爸半点儿快乐或悲伤。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安安静静地独坐在墙角一隅,一个人玩。

他们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感受?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印度出生并长大的吉姆虽然拥有大量的英语词汇,却说话困难且理解力很差。然而,他所写的东西却思维缜密并具独创性。和其他许多自闭症孩子一样,吉姆看起来发育正常,但18个月时,发现他不愿和人交往,且不说一句话。

吉姆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后,他的妈妈决定尽其所能去教育他。她坚持每天让他在充满各种色彩、气味和声响的市场中散步,教他认字,也给他读故事,并要求他写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吉姆每日坚持写诗歌和随笔,最后终于在国家自闭症学会的支持下,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远方的沉默》。

在一次大型的自闭症患者聚会中,一位母亲向吉姆询问应怎样正确对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吉姆在纸上写下了他的回答:"相信你们的孩子!"

心理医师手记

“他舒服地躺在我身上‘读’他的书,但我明显地感觉到,他更渴望得到身体上的接触和温暖。”

这是一份来自外国心理医师

的报告,阐述他是如何运用游戏疗法来治疗一个名叫“布兰德”的自闭症孩子——

从在接待室第一次遇到一个自闭症孩子开始,治疗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和孩子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但由于他们是自我封闭或孤独的孩子,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布兰德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一进入游戏室,布兰德就一坐到地板上,开始玩地上的木琴。在他玩的时候,嘴里一直在数“1、2、3……”,我觉得有必要在他游戏时继续和他保持一定的联系,于是我就“啦啦啦”地唱起来,布兰德根本没有看我一眼,却小声地跟着我哼起来。

游戏室的桌子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的钟表,布兰德看上去对这个钟表非常着迷。我试图去干预他,我问他是否可以把它拆开,他高兴地回答:“好!”而当钟表被拆开时,布兰德却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哭喊,咬自己的手指。于是我把钟表重新安装起来,放到离布兰德很近的地方,试图重新把他给吸引过来,但他的躯体反应说明他对此不屑一顾,不想再继续这个游戏了。

结束这次治疗后,我和布兰德坐在接待室里等他的母亲。布兰德看见桌上那本台历,就走到桌边,开始翻弄台历并随口读上面的数字。我又开始努力和他保持联系,每次布兰德读到10的倍数,我就把他拉回来。后来几次他开始看我,并轻轻地拉着我。

此后,每次布兰德走进游戏室,都有一套仪式化的行为模式。首先他要玩木琴,和我一起“啦啦啦”地唱,然后要读彩画书《灰姑娘》。有时某一页会找不到,因为我允许孩子把这些彩页带回家。布兰德会盯着那些空白的地方看,从丢失页的那些词开始重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会接受布兰德仪式化的游戏,体谅他的需要,来和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合适的时候做出一些音响效果,比如风吹的声音、猫头鹰尖利的叫声。当我不能马上做出响声时,布兰德会耐心地等我,还会从他那里看到他咧着嘴笑。第一次看到布兰德很高兴的样子,我和他有了很好的目光接触。最后,他也加入我的行列,和我一起弄出一些响声。

布兰德逐渐增长和我亲密接触的愿望,在“读书”的游戏时得到表达。开始,布兰德斜靠在我的椅子上,慢慢地,他开始放松自己,和我靠得更近,最后坐到我的膝盖上。我抚摩他的后背,他舒服地躺在我身上,虽然还在“读”他的书,但明显地感觉到,他更渴望得到身体上的接触和温暖。

布兰德在说话时,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胡乱说出的一些音节。在大多时间里,他以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嘟囔着这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有一天,当我听清了他说的是什么时,我跟着重复了一遍这些音节,奇怪的是,他脸上出现了非常高兴的笑容,而且他的身体也变得放松了。他靠近我,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膝盖上,看着我的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些音节。当他每个“句子”结束时,我都同样重复一遍。布兰德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他兴奋地尖叫着、鼓掌,在屋子里转着圈跳舞。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布兰德偶尔能表达出这些无意义的音节,同样地需要我跟在后面重复。从他那里得到的信息看上去,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他需要不时地来检查我的记忆是否有问题似的。

布兰德在多次的治疗中,会盯着那些颜料和画架看,然而他却从来没动过。我怂恿他:“不要只是看啊,过去试试。”但他对我的话没有反应。有一次,受了我的怂恿后,布兰德说:“帮帮

我!”他坐在画架边上,我坐在他身边,我轻轻地把笔刷放到他手里,指导他把绿色的颜料刷到画架上。开始布兰德看上去很害怕,不敢去做,但当所有的颜色都刷到画架上后,他笑了,眼睛也变得越来越亮了。

专家评点:

上述这个案例强调说明,要相信一个孩子,给自闭症儿童以尊严,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治疗师的态度、热心和对患儿的同情心,以及允许患儿按他自己的步伐去开启他自己的心扉,这些对帮助自闭症儿童找到自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应用了常被大家忽视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游戏对所有孩子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自闭症儿童热衷于他们自我封闭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展示自己,并且和他们自我的世界进行交流。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当用到玩具或其他游戏媒体时,这些东西就变成孩子们“语言”交流、传递信息的“词语”。治疗者可能根本就不理解这些媒介的意思,甚至有时候这些媒介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治疗者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孩子自己所选的、让他们感到舒适的交流媒介,及时和他们建立联系。既然自闭症孩子的游戏表现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以,一旦治疗者理解了这些游戏的意义,就非常有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孩子有自闭症怎么办?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了自闭症,自闭症儿童通常会伴随另外一些情况,比如多动、学习障碍、发育迟缓等,那么孩子有自闭症怎么办呢。接下来我告诉你。

  首先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当怀疑、证实孩子是自闭症的时候,很多家长最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孩子的发展问题,而是考虑自己怎样去面对亲友、同事、邻居的异样眼光,殊不知这样下去,就很难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训练,就会错过最佳的训练时间。做父母的精神受挫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得了自闭症,既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摆正心态,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

 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但父母四处求医,就是求证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自闭症。这时父母怎么办?明智的做法是不给孩子定性,把他们作为正常孩子来看待,给予相应的教育,朝着正常孩子的方向引导。同时降低自己的标准,送孩子进普通的幼儿园,为了不给孩子“不如别人”的感觉,父母可尝试把4岁的孩子放在3岁孩子中间、3岁的孩子放在2岁的孩子中间,让他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给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

  让孩子对交流产生兴趣

 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让孩子不再封闭自己

 父母对于自闭症儿童要多与他接近,多关心患者,让小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然能与你接近。慢慢让患者与家长交谈,而不封闭自己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病情。

  教育和行为治疗

 很多自闭症患者有着异常的行为,比如是刻板支作、发脾气等等,家长要对于小孩的这些不良行为加以纠正,慢慢改正。

  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今多数家长好像是小孩的保姆一样,什么事情都不让小孩自己做,都由他们代办了。其实对于自闭症的儿童来讲,家长要学会让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有意让小孩碰碰钉子,尝一下苦头,这样的目的'是磨练小孩的意志力。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家长应该多鼓励小朋友参加,这样能让小孩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到友谊、温暖和智慧,也给小孩提供交朋友的机会,对于改善自闭症有良好的作用。

  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那么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多培养孩子兴趣

 父母的引导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教画画等,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开发孩子的心智,加强情感。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其主要症状我突出一个词“障碍”,包括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等,有的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是以明显的社会交往,言语交流异常及刻板重复的行为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1如何发现自闭症?

多数的孤独症早期症状在婴儿期即已出现,半岁左右的宝贝可能就开始反映出某些孤独症的征兆了,而这个时候的宝贝还不会说话表达,就容易造成某些信号被父母忽略,例如父母用食物或玩具逗引宝贝时,宝贝却总是“目中无人”,不与父母对视,甚至有些宝贝拒绝家人搂抱或身体接触。

宝贝1岁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典型信号供父母参考了。如无法跟父母进行眼神交流;当父母呼唤其名字时,宝贝不会产生反应和应答的表现;无法识别父母,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对周围的人及物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典型的信号父母也要留心,如宝贝还没有喃喃自语或一些表达情感的动作。

 

3岁左右的宝贝,我们要注意观察宝贝的兴趣和行为,如宝贝表现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孩子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车轮,单调地摆放积木块或物品,不能正确玩玩具,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面对宝贝们通常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动画**则毫无兴趣,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就需要父母们引起重视了。

2如何有效的治疗孤独症?

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

为什么早期的干预不是吃药为主,而是以教育训练为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或者是与交往相关的言语或非言语交流能力的降低。

教育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尚可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不适应行为,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和社会在精神、经济和照顾方面的压力,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免责声明:此文和转载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篇一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75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