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画的分类和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分类:
1 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它以墨、水、颜料为主要材料,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运用。
2 工笔画:工笔画是一种绘画技法,强调细腻精致的描绘和色彩的细密渲染。常用于绘制花鸟、人物等主题,注重细节的表现和色彩的丰富。
3 写意画:写意画追求意境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象的构建,形式上更加简练概括,突出意境和神韵。
4 花鸟画:花鸟画是以花卉、鸟禽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强调形神兼备、写实精细和生动传神的表现。
5 山水画:山水画是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宏伟和变幻的美感,通过线条、墨色和山水构图等手法表达情感。
6 人物画: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气质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1 意境追求: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追求,注重画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表现。通过墨色、线条、留白等技法,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蕴。
2 用笔墨写意: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以自由的笔触和墨色的变化来表达形象和意境。注重意象的抒发和意蕴的表现。
3 变幻与虚实:中国画追求意象的变化和虚实的结合,通过变幻的笔触和墨色的运用来表达事物的变化和运动的轨迹。
4 线条表现:中国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变化和组合来表达形象的特征和情感的表达。
5 平面构图:中国画常采用平面构图的方式,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和形式的美感。
6 留白处理:中国画注重留白的运用,通过留白的处理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氛围。
总体来说,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不同的画种和风格都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追求。通过中国画,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人物和精神世界的美妙,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生平简介详细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1894年,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
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
1900年,居住于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
1903年,从西安到北京,结识曾熙、李瑞荃等,期间夏午诒拟向慈禧太后推荐齐白石做内廷供奉,坚辞之。夏天,从北京过上海,回湖南,此为“五出五归”的第一次远游。
1904年,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
1905年,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春节后,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
1907年,春夏之交,再赴钦州,游肇庆、端溪。冬,回湘潭。
1908年,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
1909年,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期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
1919年,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1923年,陈师曾在南京病逝,数次题诗痛悼好友。1925年,春,大病,人事不知七昼夜。卧病榻月余,停止作画、刻印。梅兰芳正式拜师学画。
1926年,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两度停止作画、刻印。
1927年,应林风眠邀请,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1928年,印行《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手写本影印)
1933年,印行《白石诗草》(八卷铅印本)
1936年,游四川。在川结识黄宾虹。
1937年,听信长沙舒贻上算命说,用瞒天过海法,自署77岁。是年7月,北平沦陷,心情悲愤,轻易不见客。
1940年,农历正月,妻陈君春去世,撰《祭陈夫人》文。为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
1944年1月,继室胡宝珠病故。6月,拒绝北平艺专配给用煤。
1946年,抗战结束,复又在琉璃厂挂润格,恢复卖画刻印。10月,去南京、上海办画展,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一捆捆“法币”,如同废纸,竟买不到10袋面粉。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参加周恩来总理招待宴会。为毛泽东刻石印两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0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4月间,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1951年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
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0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理事会主席。
1954年4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8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出席首届全国人代会。
1955年6月,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位画家为世界和平大会合作巨幅《和平颂》。
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金,9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祝贺。
1957年5月15日,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5--6月间,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医院逝世。9月22日上午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参加了公祭。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社会评价
毕加索: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
朗绍君: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将中国传统书画推进一步,输入新的生命血液。齐白石是全才,齐白石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齐白石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
余秋雨: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王仲: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著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绘画理论:
1本质论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思想轨迹。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齐白石刻了许多寄托着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是齐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题。
齐白石写了许多的怀乡诗,如:“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
2造型论:
每个造型艺术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学尺度。当齐白石画牵牛花,时叶皆作正面观,花皆作侧面观,花苞皆直如红烛,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体气势的统一,是造型的特色。
而牡丹花的丰艳,棕树冲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样式,背向的牛那浑圆的形,侧向的虾那狭长的形,猫头鹰的类如轴承结构般的眼,这些纯造型上的表现,既与物形有关,也与画家的感受方式有关。
齐白石描绘工细草虫的本领带有民间手艺人炫耀技能的因素,那些粗笔枝叶与工细草虫在同一画幅中的出现,体现出了对比的美,这种美是齐白石农民兼文人的双重人格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构成论
强化色彩表现力,把黑作为一种色彩和其他色彩的对照,海派艺术家已经有所突破。齐白石海派的基础上大胆地引进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使色调更加纯化。齐白石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形象的骨干,而对花朵、果实、鸟虫往往施以明亮的饱和的色彩,是将文人的写意花鸟画和民间泥玩具的彩绘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综合体。
齐白石作品《荷塘翠鸟》中的墨叶、红花、翠羽,《荷花鸳鸯》中的焦墨叶、深红花,黑色、**、绿色合成的彩羽,《好样》中的墨叶子、黄葫芦、红瓢虫,这些都是典型的齐白石色彩构成。它属于形式,也属于内容,因为那是对乡间风物本身色彩的提炼,是一种热烈的乡思情感的流露。
齐白石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4思维论:
欣赏齐白石的画虾、山川、草木、鸡鸭鱼虫,会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的。作品《齐白石日相呼》中的两只小鸡就是两个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作品《自称》中的鼠儿就是生活中喜欢称体重的小孩!把青蛙的一只腿用草拴住,看它怎样地呼叫挣扎,本身就是齐白石早年的恶作剧。
齐白石作画思维方式和做诗的思维是一致的,和齐白石在诗歌中把春雨梨花视作垂泪送别人,和“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的诗句,是一样的构思方法。它不仅是拟人的,而且是倾注着情感的拟人化方式,也是齐白石的精神寄托。
特别是在那些小鸡、青蛙、蝌蚪、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身上,最见齐白石的一片童心,最见齐白石对儿童生活的怀恋,最见齐白石的天真、可爱。在这类作品里,可看齐白石从根子里所保持的民间艺术风味不仅是拟人化,而且充满了艺术幽默。齐白石悟出了此中奥妙。
参考资料: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译文: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要辩论已忘言
(2)赏析: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译文: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纵观历代中国画名家的“画诀”虽然多不失为当时的金玉良言,但总归是一种程序套路,以《山水诀》为例,唐朝王维说:“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艺术只有一字规律,就是“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一成不变的艺术哲学,是农业社会、封建社会自我封闭的结果。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看来,中国画的程序不可避免应该避免的是程序的僵定。当代的中国画家们的视野必须以历史为尺度来审视世界,再也不能仅仅是从“传统”走向“传统”的重复者。年近知天命的画家周韶华,一跃跳出了百年来的中国画传统观念、提出了直接继承汉唐雄风的“隔代遗传”和容纳世界文化的“横向移植”观点,和一大批在不脱离中国基本文化前提,各自发挥自己的思路和技法,思想非常活跃的中国画家们一道去雄心勃勃地构建新的东方艺术,画决非仅仅是“新文人画”的新中国画,应该说,求变的中国画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说到“图变”,笔者不得不提到近些年来逐步形成的“中国西部画派”。前不久,一些旅美华人画家在美国讨论现代中国画问题时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东、西部的分野,已经压倒了历史上南北宗的对峙,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特异景观。揭明和肯定这种现状、有利于中国画多元互补的现代发展和现代探索。
据说,大约在一亿年前,喜马拉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升起,停留在八千米的高度俯瞰着目瞪口呆的世界。可以断言,中国清代以前的画家们,是没有办法去登上过这“世界屋脊”的。由于历代名家都没有到过和见过这种“自然参照物”,缺乏处理,酿造、表现中国西部的“中国西部皴法”,因此也就无法艺术地再现那由于一亿年前的一声巨响所确定的悲怆、浓烈、放犷、超拔、雄浑、奇伟的高原性格。中国画史上也就少了“中国西部画派”风格的历史传统。目 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经济限制的“中国大西北画派”应该成为中国画求变的一个主流画派,一个强势的东西,放在那里,它本身就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也只能是中国画“求变大军”中一支劲旅而已……
说到光、就不能不谈到与绘画有着“近亲性”天缘,同是二度空间,追求视觉效果的造型艺术——摄影。从“年龄”上来讲,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摄影无疑是美术老大哥的小弟弟。但由于两者在表现手法、美学原理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所以早期的摄影摹仿绘画效果得以发展,而现代的绘画又摹仿摄影效果产生突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甚至还出现了采用照片合成加工的电子绘画式“新画意”摄影作品。这种画意摄影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不断丰富和演化,已经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绘画中的流派如达达派,结构派和立体派还经常给摄影艺术以巨大的冲击。但绘画呢?尽管前文说到现代绘画摹仿摄影效果产生突破。但那种突破却偏重于西画。西方绘画(甚至包括中国的西画家们)不排斥大师采用摄影的“逆光”、“顶光”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水墨画法者外,大多数的中国现家似乎只是简单的通过摄影手段来代替写生,用“照相”来收集素材。笔者认为。这除了东西方式的差异外,还是多么有一点那种中国特有的“传统”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自我封闭思想在作怪。
五彩缤纷的光色世界,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活动,令人心醉神迷,引发出无穷的意味情趣。而且还会给颇具传统的中国画带来一场革命。近百年来,由于西风东渐,在古方文化的逼迫下,中国画不仅没有进入穷途末路,反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再造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巨子。所以,如果我们把光和色视为中国画革命的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去深入探索它,尤其是从光线和色彩的心理效应、因光谱、色调而产生的情感意蕴去切入中国画,让作品意境更明显,更生动、更真实,使观者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注入中国画中,使其中国水墨画更臻于完美,为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让中国画进入光和色的世界。我想,这兴许就是这一代中国画家们(至少是一些有志于此的变革画家们)所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
从找寻自我 至 物我两忘 —— 解读青年画家郭建明
文/ 郭兴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
认识建明是在十几年前了,那时我们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当时学习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画室安排在一排小矮房子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度过了近两年的学习。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干劲十足,学习都十分刻苦,不分昼夜地看书、画画,还经常性地大家一起做些随意性的研讨。有时同学们之间甚至争执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也许正是这种条件和环境,才使我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促使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对那段学习生活和经历也更是记忆颇深。
建明属于既刻苦又勤于思考的那种画家。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却具有北方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白净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平和的目光里充满着睿智。他可真的是一位“高产”画家,几天不见,他就能拿出一大批画,把你吓一跳,几乎怀疑他若干天不眠不休。有时又会为了思考一个问题皱好几天眉,茶饭不想。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建明现 在的绘画风格和成绩。十几年来,很多展览能够见到他的作品,许多刊物报道过他的画绩,他也在不断的摸索探寻中苦苦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自己特有的表达模式,随着一批批新作的不断产出,他的画风日趋成熟。但建明依然对自己不满,这些年他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扎实的修炼传统功底的同时,他深知进院校学习的重要性,也因此通过刻苦的努力又顺利考进了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生班。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又看到了十几年前的他,他依然那么刻苦,那么努力,那么勤于思考··· ···
我们还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吧。这些年,建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次出行,他总是带回沉甸甸的收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大凉山彝族人物作品系列,以及新疆行人物作品系列。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董其昌在论述“画家六法”时说:“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禅室随笔·画诀》)这里,“丘壑内营”是一种意象活动,是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一种深刻感悟。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建明的绘画已渐入佳境,我相信他所苦苦追寻的他找到了,在他一幅幅惨淡经营的作品中,焕发出一股沉寂的力量。一个画家找到自己难,找不到自己更难,那便是物我两忘。这不仅是艰苦的劳作,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悟性和坚实的艺术功底,从建明的画里我闻到了这种艰涩而又甘甜的气息。几次的学院深造,使建明造就了扎实的素描功底,反复的思索与锤炼使建明深得了中国画传统之精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使建明从现实生活与绘画实践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笔墨图式。
建明的作品是十分重视笔墨修养的,在他那笔笔生发的笔墨图式下,我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在西方素描语言与传统笔墨修养之间构建出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把西方绘画元素成功的纳入了纯中国式的哲学内涵。对于笔墨的修养自古以来的历代绘画大师都十分重视, 清·龚贤认为:“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黄宾虹说:“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是一位公认的山水画大师,而其突出成就即在于对“笔墨”的创造性实践。所以建明一直十分注重自己的笔墨修养的提高和修炼,看他的画,总有一种气韵幻生、酣畅淋漓之感。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中有言:“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唐代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谓‘一笔画’,意即迅速地一气呵成的画。”(《历代名画记》)。建明那潇洒挥写的用笔及其酣畅淋漓的笔墨不能不说是他对传统笔墨深刻领悟的结果。
建明的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的人格与情感状态,他对生活和绘画是诉诸了自己全部情感的,他深深热爱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去云南写生,他一待就是几个月,去新疆写生一个人一待又是几个月,回来后就是一大批的作品的产出,有的甚至是鸿篇巨制,相信只有毅力而没有对生活体验强烈的激情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生活态度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或曰人格的实现。而审美态度也就是一种情感状态。对于出行下乡采风和回家暗房制作,建明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进入自己的作品世界建明更是忘却了一切,忘情的遨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正是建明对现实生活乐此不疲的深刻体验,加之“澄怀味像”、“澄怀观道”的升华才逐渐完成了建明今天的人格理想与绘画追求。
建明忘情于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他依然迈着坚毅的步伐游走于大江南北,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思索与探究之中,游走于中西方文化融会的交叉路口。他是自由的,快乐的,从找寻自我到无我两忘,他在忘情的快乐之中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绘画追求,相信他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快乐··· ···
以下是中国画的几个特征:
1、意境非常重要
中国画有强烈的意境氛围,艺术家追求通过形式创造深刻的情感表现和意境情感,从而使观者产生共鸣。
2、画面简练明快
中国画重视笔墨和线条的表现,强调画面的简练明快。艺术家通过墨色和线条的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情感。
3、追求协调和谐
中国画对于画面的整体协调和谐非常注重,画家追求在表现单个事物的同时,把握画面的整体和谐感。
4、善于运用留白
中国画通常留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产生了画面的余韵,能够使人投射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气韵。
5、推崇意境和抒情
中国画艺术强调意境和抒情陶冶,视觉效果是对于心灵境界的升华和体现。
6、善于运用传统的韵律和规律
中国画有一些传统的画法和技巧,如中国传统的墨、笔、砚、纸,以及悬挂画法、次第画法和点、线、面的变换等,这些都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中国画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韵律感和情感表现能力,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审美价值。
它把自然、人文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笔墨、线条、色彩和结构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形态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在当今社会,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