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青年学生中去。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理想信念确立方面缺乏明确性、坚定性和持久性;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自私、冷漠性,言谈举止方面缺少基本的礼貌性及必要的公共道德常识性等。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存在着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育观念层面上忽视或轻视道德情感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道德本身是一个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情感的东西。道德情感的来源,一部分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好恶影响;另一部分是道德典型的事迹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冲击、影响、感染;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的道德体验。
美好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追求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美好的情感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的土壤。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上的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只灌输道理,不注意在受教育者心中培养与之相吻合的情感,道德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二是美好的情感是推动道德主体追求高尚人格的动力。人对真诚和善良的追求,更是缺少不了美好感情的推动。因此,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好方法和较为自然的力量。
三是美好的情感是连接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纽带。加强美好情感的培养,是使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转化,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四是美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开阔道德主体的视野、拓展道德主体的心胸,促进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目前的教师均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身理想信念树立的坚定性、明确性、牢固性及道德知行的统一性,直接通过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和培养,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感。
把美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美育作为一种艺术,其强烈的感染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千百年来被人类肯定的文学艺术作品,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最好课堂。因此,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进行多种艺术活动的场所。
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事迹,也是最好的审美教材。要通过英雄模范事迹的影响,教育和帮助,使学生心灵中生长出最善的部分。并从中认识到只有坚持道德的知、行统一,才能使道德主体和谐美丽,才能谱写出人生平凡的壮举和瑰丽的篇章。
答案: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著践履。个人品德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实践性。个人品德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它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或体现,反映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展示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综合性。个人道德品质不是零碎的个人生活片段,而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渗透并影响个人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临时的、短暂的道德现象,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时间地影响人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使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思维或评价“定势”、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同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立体网络。利用互联网的现代通信网络手段,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互动机制,建立相关网站及学生档案,及时发布学校和学生的信息。为特殊家庭子女建立特别档案,重点关注。
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探索校园公益网吧建设或社会网吧由学校进行托管、联管的机制,以学校教育自律来促进绿色网吧建设,引导与满足未成年人的上网需求。坚决查处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活动。
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进一步明确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组织社会力量引领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起作用的方式
1〉良心的自律
人社会化后(即人知道并接受社会规范后),就会形成道德观念,产生道德心理。即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坏行为,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我评判。如认为是好的,心理愉快,如认为是不好的,会心里不安。
所以,人为了求得内心的平衡(心理不平衡是痛苦的),就会自我提醒、自我暗示,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就是道德通过良心的自律在个人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2>舆论的监督
这里说的舆论,包括众人的评价议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肯定会引起各种评价,或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人作为群体性的社会动物,必然在乎他人的评价。
所以,人为了获得肯定的评价,就会采取社会(他人)认可的行为。这就是道德通过舆论的监督在个人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3〉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
是非强制性的,与法律不同。是普遍、广泛起作用的,作用范围大于法律。
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学校、社会教育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要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并注意对不良品德的矫正。
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识是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它会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道德认识的形成,使人在品德发展过程中,能将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而提高品德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这一步,也就形成了正确的道德信念。
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如: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口渴时会去买冷饮。吃完冷饮后,家长应把包装纸及时扔到垃圾箱里,并让孩子看见。若孩子早家长一步把纸扔到地上,应立即对孩子进行批评指正,讲解正确做法的好处,譬如要维护环境卫生,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等。这样让孩子明白如何做好一件事,以后就会使他养成自觉性。孩子经常注意这些小事,慢慢会形成主动性。如他看见别人有这种随地乱扔纸屑的习惯时,会主动去劝说,这就达到了培养道德信念的目的。如果您的孩子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那就要从更深的角度去教育。如:看一场**后,让孩子分析片中有几类人,各有什么特点,分辨出美丑善恶,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辨是非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准确的概念时,家长应及时讲清,以免引起孩子的错误认识。
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思想,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善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人所持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等。
1.道德情感的作用
(1)感染力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较深的影响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行为举止,都会及时反映给他的大脑。家长应经常给孩子讲些爱国主义的故事,买些这方面的图书,并指导孩子阅读。不但要让孩子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要让孩子学习现代模范人物。父母对祖国的热爱,对孩子也是一种感染。
(2)凝聚力作用。
凝聚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心力。有了它,集体会更进步,家庭会更和睦。
如果家长以“父为子纲”的教育形式来管束孩子,家庭就会失去凝聚力。家长对孩子采取专制的行为,不尊重他的意见,就会使孩子失去自主权,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就像对待命令一样,必须服从。这样的话,孩子失去了独立人格,还谈什么家庭核心呢,凝聚力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2.道德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既要求学生“知”,又要求学生“行”,还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情”和“感”。父母对社会、对周围人的爱,也是对孩子道德情感的一种培养。
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只受人爱,不知爱人。有一位家长曾说:“我们的孩子又霸道又厉害,那天他看上一个机器人玩具,非要买不可,我不给他买还打我呢!”的确,要求家长做这做那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孩子当中不少见。因此,爱的教育必须从小培养,从身边培养。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责任是重大的。最重要的是先培养孩子爱家长,如父母生日的时候,孩子送上一份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品;还要对爷爷奶奶最重要的是先有礼貌;用餐的时候要让家长先入座等。
(1)教育引导法。
为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特别要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既然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
当孩子接触事物时,对自然现象、社会知识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家长应看到这正是播下孩子理想种子的良机。对孩子所提出来的各种“为什么”,家长要耐心地回答,并要说出一定的原因或科学道理,多找些论据说明问题,让孩子彻底明白。如果有的问题家长回答不了,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向懂得这方面知识的人请教。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增进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家长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有时也会出现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后,父母不知道答案,孩子却一清二楚的情况。这时父母要虚心,认真地听孩子把答案说出来,这就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有的家长回答不出孩子的提问时,就百般推托,还有的不虚心听孩子讲道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孩子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对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让他能自觉地接触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发展为兴趣,进而形成理想。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兴趣,并把兴趣和理想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这是培养孩子树立理想的最好方法之一。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榜样对他们的理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见什么学什么。因此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先入为主,要给孩子树立最能激励他们心灵、诱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正面榜样。在孩子的榜样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家长本身。家长不能以“训”代教,也不能以“武”代教,一定要注意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家长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品德端正的人,用正确行为教育孩子,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用身边的生活例子积极引导,树立学习榜样,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当孩子做对一件事,家长发现后要及时给予鼓励。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个对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这种顽强的精神对达·芬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其中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究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求孩子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历史上,祖先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直到16世纪前,我国在农、医、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灿烂文明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世代相传的勤劳、刻苦、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沧海桑田。尽管历史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所处的条件和环境较之古人已有天壤之别,然而,勤劳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不可或缺的。“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衰的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辛苦劳动。
2.俭朴
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孩子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学“腕”,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之中,较之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在那些穷困的乡村,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渴望着上学,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事实上,俭朴绝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愤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成就卓著,拥有巨额财产,但他生前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巨额遗产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3.善良
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对于孩子来说,善良要体现在对待同学的关心爱护上,对待周围人的文明礼貌上,对待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爱心上。
4.谦让
谦让,一是指谦虚,二是指礼让。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个人美好品德的闪光点。中华民族素有谦让的美德,体现于个人心灵深处,是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体现于社会上,则是淳朴敦厚、富有人情味的道德风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取于人”,就是谦让之心的良好表现。
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谦让的品质。无论是坐车途中给老人让座,还是家中进餐时让长辈先行,都是谦让品德的具体表现。谦让,要求我们有宽大的胸怀,有一定的气量,不与别人争一时之利,不为蝇头小利纠缠不休。
5.知耻
所谓知耻,就是对不道德、不合情理的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就是羞耻心。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立的。如何看待荣誉和耻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会产生荣誉感。如何正确对待它,也许是较为容易的。而我们一旦失败,如考试成绩不好,它带给我们的是沮丧、懊恼、羞愧和耻辱,也许会使我们从此沉沦。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
耻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争取荣誉的动力。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也许你听说过“耻辱戒指”的故事:
美国一所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在设计一座桥梁时,由于设计不当,计算不精,致使完工后的桥梁倒塌,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这所学校蒙受了巨大耻辱。校方为了让这名毕业生吸取这次教训,花重金买下这座桥梁的钢铁,制成一个个戒指,名为“耻辱戒指”。从此,每当学生毕业时,他们都会得到这样一枚戒指,戴在手上。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枚耻辱戒指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促使他们取得巨大的成就。
知耻,才能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一个人知耻,就能自觉抵制不良倾向,严于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个民族知耻,就能剔除其落后的东西,奋起直追;一个国家知耻,就能大踏步前进。
6.孝敬长辈
孝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忠孝为先。其中的“孝”,在当时不外乎是指“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观念。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已淘汰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因此,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孝道,或者说孝敬长辈、父母,有这样几项内容:一是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在具体行动上对父母的关心体贴;二是应该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三是成年子女应该赡养和扶助父母。事实上,父母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养育了下一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幸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孝敬父母,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们为社会和国家所作的贡献。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要有以下几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生活勤俭,宽容谦虚,勇于创新。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是关键。
1.父母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就会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家风。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新闻联播、看报纸、议论国内外大事、讨论时事,此时家长可以从正面对孩子进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在观看、讨论问题时,帮助孩子分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这样做对孩子是一种推动力。
家庭中充满民主气氛,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是有很大影响的。要建立民主的气氛,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必须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合理的权利,让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关系,特别是孩子犯了错误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在经济上也可以讲些民主,让孩子协助家庭管理经济;如做一次小管家,安排家庭的开支等,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民主的家庭气氛还有其他表现,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帮助孩子布置房间,鼓励指导孩子参加正常活动等。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具有好的道德行为。
(1)表里如一。
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穿上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张小亮的妈妈是个细心人,有一次她发现小亮在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嘴上大声念着:“不看不看,伸手抓到。”手虽然捂着脸,但当小朋友四散躲藏时他露开手指缝看清了别人的去处,跑过去抓到了别人。妈妈事后告诉小亮,做人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不能说得好听,却不那样去做。这虽然只是游戏中发生的事,但妈妈抓住这件事及时对小亮进行表里如一的教育,使小亮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2)分清是非。
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对于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常做出是非观念模糊、颠倒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逐渐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3)正面引导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善于让他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都放入果皮箱里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孩子让座时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这种行为;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分析对错,并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从观察具体事物中悟出是非对错标准,便能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职业道德也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不管他有多高的教学水平、多高的资历,他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还不是教出一帮危害社会的精英?
他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抉择。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书育人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完成人民赋予的教育任务,完成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道德情感。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部表现和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情感含义: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对善良、美好的道德行为发生敬仰和喜爱,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情感在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少先队员进行道德教育中,要通过学习、劳动、生活等实践活动和彼此之间的交往来丰富队员的道德感情,充分运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典型形象的感染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