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有多久没有被拥抱或是拥抱别人?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拥抱,长大的孩子也需要家人的拥抱。
婴儿时期的我们,需要被长辈抱在怀里,逗笑或是喂食。长大之后,父母会揽着孩子的肩膀,安慰失利后的我们。亲密爱人之间,用拥抱表达彼此的爱意。即将退伍的战友,深深的不舍和祝福,都包含在彼此紧紧的拥抱中。
拥抱是我们彼此传递感情,表达爱意的行为体现。尤其是婴儿,拥抱不仅可以表达父母的关爱,还可以有利的促进孩子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 心理素质 ,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拥抱和触摸的婴儿,他们的生长状态又是怎样呢?美国的医学博士、儿童创伤研究院的资深治疗师,布鲁斯D佩里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他曾经治疗过一个“长不大”的4岁女孩,是孩子的主治医师主动找到的佩里,因为医院对于这个4岁的女孩施以了各种检查,各种医疗手段的应用,都不能找到她 长不大 的原因,最后只得求助心理医生。
长不大 ?是的,佩里在看到这个女孩的时候是这样形容她的:4岁的小女孩劳拉每天通过鼻饲管来获取高卡路里的流质食物,但她的体重还是只有26磅。摆在我面前的关于她的病例档案足足有4英尺高,比这个浓缩的小女孩还要高。”
因为不了解磅和英尺,所以我特意查了一下,26磅相当于118公斤,而4英尺相当于121厘米。按照中国儿童标准体重和身高值,4岁的女孩体重应该在143-183公斤之间,身高976-1057厘米之间。根据美国人人种的特点,我想它的标准值应该更高些才对。
通过对数字的了解,是否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女孩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样子?那么,劳拉为什么不长大呢?医生的各种检查都没有查出生理上的问题,难道是劳拉不想长大?她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是的,劳拉的确是心理出现了问题,造成了她停止生长。佩里医生与劳拉妈妈交流,了解劳拉的生长情况、妈妈的养育方式,佩里医生给出了答案:劳拉之所以停止生长,是因为在她婴儿时期,缺少足够关爱的抚触以及拥抱。因为没有足够的与养护人的身体接触,所以劳拉停止了生长。
没有足够的抚触以及拥抱,会影响身体的生长!
劳拉的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找到了医院。要庆幸医院主治医师的锲而不舍,在遍寻无果的情况下找到了佩里医生。最终,在佩里医生的建议下,劳拉和妈妈住到了一位爱心人士的家里,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和学习,劳拉的妈妈找到了方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劳拉的体重就增加了10磅。
婴儿时期受到的关爱,他们得到足够的爱抚和拥抱时,会有两类重要的神经网络,在大脑发展的同时可以受到刺激:一种是复杂的感知系统,婴儿通过看到监护人的笑脸、听到温柔的呼唤、闻到母乳的味道等,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得到应有的发展。
再有一种就是调节愉悦的神经网络,可以舒缓压力、满足需要、减轻焦虑。婴儿被抚摸、拥抱、摇晃等身体接触,都会产生愉悦。
婴儿在生下来是正常的,养育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情感联系、缺少必要的关爱和拥抱抚触,就会有发育不良的情况出现,孤儿院里这样的孩子很常见。
劳拉是幸运的,但是另外一个孩子就没有她幸运了。他是利昂,16岁男孩,杀人犯,奸尸,18岁的时候入狱。佩里与他接触,是在给利昂判刑前的法律援助,给他做心理评估,供法官定刑时参考。
利昂的婴儿期受到了母亲的忽视,因为他还有一个哥哥需要照顾,母亲认为小婴儿的利昂只要满足吃喝就可以了,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更少有拥抱和爱抚。
当利昂可以上学的时候,他的行为已经与注意力缺陷、品行障碍联系在了一起,利昂成为了学校里面的问题少年。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使得本就异常的压力系统变得更加混乱和无序。利昂在每一个需要家人指引的环节,都没有得到有利的支持。于是利昂陷入到做错事、受惩罚、愤怒、沮丧的恶性循环中,父母也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和应有的爱。
婴儿时期的爱抚缺失,会使婴儿发出的信号得不到有利的回复,久而久之,造成认知上的错构。因为没有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回应,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关爱和怜悯,于是缺乏正常的情感回应,利昂成了冷酷无情、残酷暴力的人。
幼年时期受到情感忽略,对人际关系、冲动控制、注意力等能力造成影响,长大后可能会变得执着和暴力。就像佩里最后在法庭上陈述:“他无法像我们一样去爱,我们之所以感到难过,是因为我们爱着自己的家人,而利昂无法体会这样的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拥抱和触摸有利于心理健康。那些经常被接触和拥抱的人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的人健康的多。
人类之间最好的身体接触方式就是拥抱,因为它很简单又明确地表达着人与人之间最真的关爱。拥抱也会帮助人消除沮丧,消除疲劳,增强勇气,注入活力。
中国人的含蓄,让我们对自己的家人也很少敞开怀抱。试着改变,从身边的家人开始,包括孩子和爱人,以及长辈。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的拥抱,你会变得年轻有活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拥抱产生的力量无可限量。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起,婴幼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等。婴幼儿应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最初的情绪反应
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哭、静止、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有初步分化。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但是,婴儿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婴儿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仅是最初步的原始情绪反应。
随着婴幼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2婴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人生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属反射性表情,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成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但是,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4个月龄前,婴儿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幼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父母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的原因,这对有效地减弱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有益。
(3)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在婴幼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
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幼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幼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幼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约在婴儿七八个月时逐渐发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幼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幼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幼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幼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幼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幼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幼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幼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幼儿起作用,导致婴幼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幼儿的探索和操作,阻碍其智力发展。
婴幼儿内心缺爱的三种典型表现
1、爱生气,爱哭闹,但一哄就好
有的小孩子生气归生气,哭闹归哭闹,但只要简单一哄,孩子就不哭不闹,也不生气了。爸妈会觉得,这孩子很乖,听话。
其实,这可能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故意吸引爸妈的注意力。小孩子缺爱,内心很渴望得到爸妈的拥抱,就作闹爸妈,以求缓解肌肤饥渴,满足精神所需。
2、孩子心情不愉快,说话紧张,表现不自然
有的小孩子心情低落,长期不愉快。还有的小孩一说话就结巴,平时很怕生,不喜欢跟人交流,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很不自然。
当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有的爸妈会觉得这是孩子胆小,或是性格内向。甚至,还把孩子的不愉快,当做是“很正常”的习惯。
但其实,这很可能是孩子缺爱。比如,有的养育者离开了孩子,对孩子不尽陪伴的义务。
或是,有的养育者对孩子过度严厉,总对孩子讲一些批判性的语言,斥责孩子的不对,导致孩子在潜意识里出现低落感、恐惧感,这就是爱的匮乏。
举例:孩子一张嘴喊妈妈,妈妈就烦躁批评“喊什么喊,真烦人!”
次数多了,孩子不仅会压抑情感需求,还可能紧张过度,说话出现问题。
3、眼神呆滞,面无表情
如果你发现一个小孩子不够灵活,目光呆滞,面部毫无表情。或是,只有当他人接近孩子,跟孩子说话时,孩子才会礼貌性的做出反应,回答对方没几句话,就终止不说了。
甚至,当孩子饿了、困了时,孩子仍在坚持不哭不闹,神色很正常,表现得极为坚强。那么,十有八九这孩子是个缺爱的娃。
只有小孩子的爸妈对孩子要求严格,或是过度的忽视了孩子,孩子才会无法跟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互动,恐惧于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比如说,正常的孩子跟妈妈之间,会有眼神沟通,妈妈会盯着孩子的眼睛看,逗乐孩子笑。这种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他的表情很丰富,若非遇到过于重大的应急事件,不太容易面无表情。
另外,在爱中长大的小孩子,饿了困了都可以直接表达,妈妈会温柔的哄着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相反,被忽视的孩子只能伪装坚强,用懂事吸引妈妈的疼惜。
婴幼儿是否,其实很好发现,只要孩子的表现有所反常,出现了上述三种特征。那么,家长再耐心观察下孩子近期的反应,都会循着蛛丝马迹找寻到根源,了解到自己哪方面做的不到位。
如果发觉孩子缺爱,爸妈应该及时满足孩子两个需求:
①满足孩子的“依恋关系”
如果发觉孩子缺爱,爸妈要做到,不长期离开孩子,满足孩子对依恋关系的需求。
精神分析专家勒内斯皮茨认为,一岁以下的孩子若有长期情绪低落等缺爱症状,当妈妈忽然离开婴儿超过三个月后,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比如,失去以表情表达情绪的能力,不再微笑,厌食等。甚至,还可能失眠,体重减轻,严重的孩子还可能身体异常住院。
尤其是依恋关系被剥夺18周以后,这些症状恶化的概率会相对更高些。
因此,跟孩子形成依恋关系的养育者,不要轻易离开孩子,应长期的陪伴孩子,给与孩子一份安全体验。
②满足孩子的“肌肤饥渴”
除了陪伴外,养育者还应该满足孩子的肌肤饥渴。比如说,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时常跟孩子互动,触摸孩子的肌肤,给予孩子轻柔声音的安抚,让孩子有胆量有安全感,更勇敢的成为最棒的自己。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初次成为父母的新手奶爸奶妈,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清楚这个规律的,无论是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是身体都有区别,看看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1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
婴儿心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断奶的心理问题:断奶是每个婴儿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大事,采取合适的办法是很重要的。母亲可以在断奶前几个月慢慢带着粥、饭等食物,给宝宝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
2、控制训练要循序渐进:婴儿逐渐长大,大小便需要自我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训练,不能对孩子过分训斥和埋怨,更不要打骂孩子。
3、不要吓唬孩子: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家长不能吓唬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孩子在经过吓唬之后心理会留下阴影。
虽然任何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但是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并不可以一味的照搬书中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该学习的方面要吸取经验,但是该灵活变通的'时候也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2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儿童长大有六个关键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关注到,需要不同的教育。而且在这里关键期若是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孩子可能会发生心情问题。可能您要说那么小的孩子还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是有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3认知:0~1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指感知觉注意、记忆能力等基础认知能力的初步发展。上感觉的发展足月新生儿的各种感觉功能已经具备 有的已经发展得很好。婴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感觉的发展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的其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新生儿出生后即有一定的视敏度(即视力),但很差。1个月新生儿的视刺激的最理想焦点是在距眼睛18--20cm视觉在6个月前的发展非常迅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此时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1岁时视敏度与成人接近,相当于视力表的10。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能力很差,视觉的焦点难以随物体而变化,随着调节能力逐渐成熟,婴儿到2个月时才开始自己改变焦点:4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12个月时调节能力基本完善。婴儿2~4周时两眼凝视光源,能追随物体达中线,4~12周两眼能随物体移动180°。
新生儿可分辨几种简单的颜色,2~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知觉已经发展得很好,能分清各种基本颜色,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颜色的偏爱,颜色视觉的基本感知能力接近成人。红颜色最能引起婴儿的兴奋,婴儿喜欢暖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冷色和暗的颜色。
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味觉刚出生时已经发育良好,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已能分辨出无味、甜味、酸味、苦味和咸味,做出截然不同的面部表情,明显喜爱甜味,婴儿尝过糖水后对无味道的母乳吸吮减少。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拒绝吃不喜欢味道的食物。人类的味觉系统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新生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及嗅觉末梢已发育成熟,能分辨出多种气味,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出生后短短几天内,婴儿会认识母亲的气味,能对几种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做出不同的反应。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
听觉:妊娠中、后期的胎儿对听刺激已有听觉反应,对说话声也同样有反应。正常新生儿的听觉能力已发育良好,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强度和持续时间。
孩子情感发出求救信号时,他们会有哪些行为呢?厌食与频繁的头痛 当一个健康的孩子,出现了厌食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并非孩子吃了过多零食所致,那么家长就应该关注,是否是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当孩子感到不安、紧张、被什么问题所困扰时,往往表现在为乏力、没有食欲不振上,严重者还会出现频繁的头痛症状,这些都是精神压力的作用。极度害羞和过度粘人,当孩子感到十分不安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超常规的粘人,对看护人寸步不离,而且在正常社交中,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会极度害羞,他们不愿与人交谈、对视,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突然不语或易怒 ,有的孩子在情绪出现问题时,表现出得十分易怒,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喜欢咬人、打人、破坏东西等,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这一类问题时,不要简单的归类于调皮捣蛋,而是要探寻是否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了。再有就是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圆圆一样的孩子,本来是一个正常健康的小学生,由于家庭突发的变故、熟悉环境的变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消化一系列意外状况,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自闭。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身体上的一些变化,一定不能忽视本质。(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情感危机有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富足,大多数孩子都衣食无忧,比自己儿时的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有什么好忧虑烦恼的呢。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从婴儿时期开始,情感就作为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需求存在着。当婴儿用哭泣、吵闹表达身体需求时,及时、正确回应的看护者,将给他们传递一种被关注、被爱的信号,这些回应帮助他们确立一种良性的、积极的对外联结,这一认知也将促使他们的情绪健康发展。如果一个人在其婴幼儿时期,情绪就没能得到正常的表达和处理,那么他们的心理一定存在着某些问题。平日里,我们很多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为他提供充足的物质需求,但是却很少关心他的心理需求。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句“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一来,孩子又怎会敞开心扉对我们说一些心里话呢?有时候,即使孩子向我们诉说他的不快乐,我们也不以为然,还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哪有那么多不快乐啊!”结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承受自己的不快乐。其实,孩子急需关注的是他的心理需求。因此,面对孩子这两个不快乐时期,我们一定要寻找合适的机我们一定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他沟通,耐心听他诉说自己的不快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认同和理解他不快乐的感受,然后引导他走出不快乐的困境。适当给孩子减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妈妈为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占据了他休息、玩耍的时间,令他不快乐。而且,孩子为了满足我们的期望,无形中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
孩子的这种学习压力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这种不快乐也将会延续下去。因此,我们要适当给孩子减压,降低对他的期望值,为他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让他学会劳逸结合。另外,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不要总关注他的“弱科”,而是应该让他充分发挥“强科”优势,让他扬“强科”之长、补“弱科”之短,增强他学习的信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这样会有助于给他减压。帮孩子释放不快乐的心情面对孩子这两个不快乐的时期,我们不只要关注他的“求救信号”,更要帮助他释放不快乐的心情。比如,当孩子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可以让他暂时回避一下,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可以让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心情也会豁然开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