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在学习和成长,你会发现不同年龄的宝宝,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影响孩子的社会行为除了天生遗传的因素之外,家人的行为影响也很大,因为宝宝会模仿周围的人来建立性格。
宝宝各阶段情感发展 出生到三个月:宝宝从出生后就开始积极的学习很多事物,包括家人和自己。他会喜欢社交,并对你微笑,对你的触碰会有反应,喜爱成人的安慰和疼爱。 从三到六个月:社会互动在这个阶段是需要被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你的宝宝会对你的呼唤回应,并且因为你的逗弄而微笑,喜欢玩躲猫猫。 从六到九个月:随著宝宝成长,他会开始显现对家庭成员的喜爱。他会表达各种类似喜怒哀恐惧的情绪,还会区分陌生人和家人,并会对你的话或手势有回应。 九到十二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变得非常社会化,可以执行一些年纪较大的孩子行为。此时的宝宝可以自己握住杯子,并且模仿简单动作,尝试自己进食,和你分离时会焦虑。 从一岁到两岁:这年龄的孩子会花很多的时间探索他周围的事物,观察家里的人,并会发展自我意识感。他会喜欢照镜子,能够自己玩耍也会主动找别人,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试著帮助你,很容易愤怒或沮丧。 从两岁到三岁:这是所谓的学步期儿童,他们会非常有创意,对自己的行为很有自信。他会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并且可以自己穿脱衣物,显示他的喜好,保护自己的玩具,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从三岁到四岁:3岁的孩子可以执行各种身体活动,这会提高他的自信心水平,也会变得非常独立。他可以遵照你给他的指示,不靠帮助执行任务,创造新的游戏,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影响宝宝的情感因素 天生及学家人:宝宝的某部分个性是天生的,所以你常会觉得他某部分个性很像爸爸或妈妈。随著成长,他的社会化发展会被其他成人影响,发展出另外的性情。 文化社会影响:随著宝宝生活的环境文化不同,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发展。就像是在保守的日本和开放的美国会有不一样的情感发展。 身体残疾无能:有时候,宝宝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他的社会情感发展。就像是有残疾的人比较容易远离人群,在学习上也可能会比较落后他人。
答案:A、B、C、D
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有:①生理发展。婴幼儿阶段身高、体重和大脑的发育迅速。②心理发展。婴幼儿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这一阶段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③社会性发展。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有三个阶段,出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2周岁是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2~3周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发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引发的婴幼儿依恋
1依恋(attachment)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持久的情绪联结。表现为婴儿和养护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的依附、身体接触、追随等行为。 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 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
2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模式。
依恋关系明确期 (6~8个月至24个月)
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24个月以上)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二)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5岁左右,婴幼儿开始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这种客体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面部特征的认知上。 15~20岁,儿童开始了用语言称呼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具有了用语言标志自我的能力。 2~3岁,掌握代名词“我”,这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
(三)情感与亲子交往的发展
1 亲子交往在广义上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而狭义上则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 在亲子交往中,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向儿童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也为婴幼儿提供了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并在其中给予大量引导、纠正或强化。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起,婴幼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等。婴幼儿应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最初的情绪反应
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哭、静止、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有初步分化。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但是,婴儿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婴儿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仅是最初步的原始情绪反应。
随着婴幼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2婴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人生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属反射性表情,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成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但是,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4个月龄前,婴儿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幼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父母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的原因,这对有效地减弱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有益。
(3)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在婴幼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
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幼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幼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幼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约在婴儿七八个月时逐渐发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幼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幼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幼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幼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幼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幼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幼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幼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幼儿起作用,导致婴幼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幼儿的探索和操作,阻碍其智力发展。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连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连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
3,反抗型依恋,占10~15%。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婴儿依恋可以确定个体内在工作的基本模式。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积极依恋的发展。衡量母亲对婴儿的教养方式好与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总之,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要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得到母亲的重视和满足,婴儿就容易产生安全性依恋。当婴儿的需要不被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消极依恋,安全感不足,影响日后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容易导致自卑,甚至没有自我。
可见,婴儿期与母亲的互动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您如果是妈妈,满足您的婴儿的需要了吗?
依恋是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这两天眼睛不舒服,脑子也不想动,就着重学习下。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社会抚养着(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或者重要关系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二、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他们能把“人”这一刺激物视为比其他刺激物对自己更有益。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悉人的依恋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即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
4、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即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