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情绪发展的主要问题

婴幼儿情绪发展的主要问题,第1张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起,婴幼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等。婴幼儿应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最初的情绪反应

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哭、静止、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有初步分化。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但是,婴儿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婴儿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仅是最初步的原始情绪反应。

随着婴幼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

2婴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人生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属反射性表情,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成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但是,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4个月龄前,婴儿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幼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父母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的原因,这对有效地减弱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有益。

(3)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在婴幼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

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幼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幼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幼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约在婴儿七八个月时逐渐发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幼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幼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幼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幼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幼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幼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幼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幼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幼儿起作用,导致婴幼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幼儿的探索和操作,阻碍其智力发展。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骨骼肌肉的生长是一个方面,随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体会,他们的心理、智力和情感也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所以,人们常说,人的经历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性格会注定他们的命运,那么,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什么样呢?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首先,这同他们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其次,幼儿认识水平不高。对客观事物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

2、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

积极情绪对婴幼儿的作用

1、积极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专门的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对人的健康状况会发生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暂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2、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凡在各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均为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幼儿。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确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

3、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学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积极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

幼儿的情感发展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是影响到幼儿成长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父母为了引导幼儿成长中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就需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情绪稳定,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情感和情绪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

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们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

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

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

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

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

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

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

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