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依恋的概念及表现

简述依恋的概念及表现,第1张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婴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婴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他们。

3、依恋对象使婴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婴幼儿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其应用和影响:

依恋研究发现,母亲是幼儿的第一依恋对象。母亲与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基本信任感,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由这种基本信任感形成一个对压力事件的适当预期,知道这些事件尽管是需要努力去面对,去忍受,但毕竟是可以应付的。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趋势强调个体差异在应对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主要作用。压力情境下,依恋系统被激活,安全依恋可能是帮助个体积极评价压力情境的内部资源,从而可以建设性解决这些事件,提高自身的健康和适应能力;

而且,安全依恋的个体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对事件的控制感,有自信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外部帮助。不安全依恋会降低个体在遭遇压力时的心理弹性,可能是导致个体适应障碍以及较差的处理压力事件能力的内在因素。

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依恋是逐提交回答渐发展的,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耐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依赖一个人当你离开他你会觉得难受不习惯,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者有了新朋友就会好了,爱一个人你离开他你会觉得心里很空,会觉得心里和生活中少了什么,他们的区别就是当你遇上你爱的那个人你会义无反顾的离开你依赖的那个人

1、依恋,含有依赖、依附之意,而思念没有

2、依恋是依赖性的爱恋;思念是因为见不到的相思

3、依恋是一种静态的感情,存在于萌生爱和情感依附的两人之间。

思念是一种动态的情感,存在于两个难以相见、久久难见的人之间,也存在于久未接触的物事之间

4、思念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朋友、亲人、恋人,还可以是家乡、物事。

依恋的对象是特别的人事。

比如你可以思念家乡的小河,但不能依恋家乡的小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