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新生儿和婴幼儿早起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使的行为,为的是换气注意,使一个依恋兑现能够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依恋的种类有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三种。安全依恋的人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焦虑矛盾依恋风格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回避依恋风格的人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于婴儿期。有观点认为,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风格。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婴幼儿的依恋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婴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他们。
3、依恋对象使婴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婴幼儿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其应用和影响:
依恋研究发现,母亲是幼儿的第一依恋对象。母亲与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基本信任感,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由这种基本信任感形成一个对压力事件的适当预期,知道这些事件尽管是需要努力去面对,去忍受,但毕竟是可以应付的。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趋势强调个体差异在应对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主要作用。压力情境下,依恋系统被激活,安全依恋可能是帮助个体积极评价压力情境的内部资源,从而可以建设性解决这些事件,提高自身的健康和适应能力;
而且,安全依恋的个体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对事件的控制感,有自信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外部帮助。不安全依恋会降低个体在遭遇压力时的心理弹性,可能是导致个体适应障碍以及较差的处理压力事件能力的内在因素。
到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为止,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 1987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加入,才使得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典型的标志是 Hazan和 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因此,他们在 Ainsworth等人对婴儿依恋模式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报告量表。在这个测量中,受测者要求从三个有关依恋类型的描述中挑选一个最能够反映他们在恋爱中经常有的感觉和想法。如安全型的描述以信任对方,喜欢保持亲近为特征,而回避型的描述是缺乏信任,喜欢跟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距离,焦虑型的依恋类型的典型特征是对恋人的情感效用性缺乏信息,有一种强烈的、而又不太满意的与对方亲近愿望。此后,有关成人依恋的量表不断涌现,并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