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的人们总不可避免经历分分合合的过程,有些人能好聚好散,平和分手,而有些人则不甘心,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来挽回感情,拼命死缠烂打,甚至因爱成很,让双方都付出很多虐心的代价,以生命为代价要挟不能分手。
在《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中,作者把处于这种失控状态的恋爱称之为执迷爱恋。
这本书专门为深陷感情困境的朋友提供有效的解救方法。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本书主要讲述三大问题,什么是执迷爱恋?执迷爱恋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执迷爱恋的困扰?
健康的爱情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执迷的爱恋则恰恰相反。它只不过是一种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位执迷者即使身处一段恋情之中,也还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更多的承诺、更多的安全感。执迷爱恋的本性是贪得无厌,对方终究会受不了无休止的索取,选择离开。
身陷执迷爱恋中的男男女女,他们要么热切渴望一个得不到的人,挫败而痛苦;要么是被一个执着的追求者百般纠缠,困窘焦躁;有的人甚至两种角色都体验过。
执迷爱恋是一所监狱,囚禁了执迷不悟的人,也囚禁了他们不屈不挠恋慕着的“目标”。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执迷爱恋之中?
首先 执迷爱恋有以下四个特征:
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得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我们如何诊断自己是属于执迷爱恋者还是被执迷爱恋者(执迷爱恋者的目标)?
作者列出了13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是”,那么你就是一个执迷爱恋者。例如,
1.你是否对一个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可能得到的人念念不忘?
7.你是否感觉很受伤,或者认为对方欠你很多,因为对方没能给你你想要的?
13.你是否有报复那个人或自虐的倾向?
如果你被自己不喜欢的人追求,想弄清楚追求者是不是执迷爱恋者,作者列出12个问题。
哪怕你的答案只有一个“是”,你也极有可能已经是执迷爱恋者的目标了,例如,
1.对方的行为是否让你感觉压抑?
2.被你拒绝过的人是否一次又一次试图说服你,说你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其实你是爱他/她的?
3.你的前任是否拒绝相信你们之间已经结束了,尽管你一再拒绝,他/她还是没完没了地纠缠?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够按照作者的引导判断出自己处在什么状态了。
书中作者说,被抛弃是执迷爱恋的引爆器。
在爱情中,成年人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基因决定的人格特征
体内生化失衡影响情绪和性情
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关系
青春期的感情经历
以上任何一种因素都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爱情模式。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基本的人格类型;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可以让人抑郁或喜怒无常;手足关系或童年伙伴关系出现问题会导致我们成年后好斗、善妒或者孤僻;当我们脆弱的时候,青春期的情感挫折难免伤口上撒盐。
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如何与恋人相处的课本,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男女之间应该怎样互动。父母如何对待对方,是我们长大后对待恋人的范本,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那样对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书中案例,诺拉的故事就是所谓“童年被拒”的典型例证。
诺拉和大多数有过类似遭遇的孩子一样,把父母去世或离婚视为自己被抛弃。实际上,父母并没有摆明了要抛弃孩子,但很多情况下,孩子一样能体会到被抛弃的感觉。
作为成年人,执迷恋人遭到“目标”的拒绝时,他们已经没法“就事论事”地对待了:那是揭开了他们童年的伤疤。
作者很肯定地说,执迷是可以被治愈的。也许你正在为一段已逝的恋情悲伤不已;也许你还在苦苦纠缠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也许你明知自己的执迷快要毁了这段恋情,还在笨手笨脚地挽留。
只要按着作者的指导,做一些特殊的练习,运用书中教给你一些技巧来帮助你摆脱执迷,你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痛苦会慢慢减少,你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当然,治愈之旅并不容易,这些需要你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勇气、决心和耐力。
如果你想摆脱执迷的痛苦,那么你必须把注意力从你的恋人身上转移到你自己身上。
你也全力以赴找回错位的尊严、自信、自我价值感以及好好恋爱、享受爱情的能力。
在你着手从执迷的念头、感受和行为中逃脱之前,你应该弄清楚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要弄清楚这些,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给你的执迷记本账,即记日记。
日记的形式很简单。你的执迷行为——无论是否涉及你与恋人的接触——都是由你对他/她的强烈情感驱动的,所以每当你满心都是他/她的时候,或者与对方接触的时候,就记录下来。
每一条记录将包括日期、时间和以下六个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我想了些什么?
3.我有什么感受?
4.我想做什么?
5.我做了什么?
6.结果怎样?
你的答案长篇大论也好,寥寥数语也行,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样以后你可以清楚地反观自己。
摆脱执迷之苦只有一条路可走:关闭“执迷系统”。该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执迷的想法、执迷的感受、执迷的行为。这三个部分相互维持、相互供养,就像一台机器上的齿轮,你让一个齿轮停下来,其他齿轮也会不可避免地跟着停下来。
你可以给感情放个假,核查你的感情处境,为逝去的感情写一篇悼词
为了帮助你洞察自己的感情处境,作者设计了下面的感情处境核查单。
如果你的恋人切断了和你所有的联系,那么你们的关系已经结束了。
如果你的恋人有酒瘾、毒瘾、赌瘾或其他严重问题,而且不愿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那么你们的关系不能再继续了。
你获得一段健康感情的唯一可能是:你愿意努力改变自己的执迷行为,而且你的恋人愿意给你时间和机会去做出改变。
因被拒绝而产生负面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时期被拒绝的痛苦感受。童年期的心理阴影引发“连接强迫”,当你作为一个成年人被拒绝的时候,蛰伏在你内心深处的童年时代的恐惧和焦虑被激活了,所以你必须同时面对两份拒绝:当下的和过去的,必须将连接强迫的根源斩草除根。
书中案例,安妮因为执迷恋情自杀未遂。她相信她的父母很爱她,因为她哥哥染上毒瘾,父母忙于处理而疏忽了她,她也仍然相信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
只是她没有看到,父母的疏忽或许跟她后来试图自杀的事情有关系。
感到被“忽略”与感到被“拒绝”只是措辞不同而已,其潜在的感觉没什么不同。
安妮的故事说明了童年期被拒绝的经历可以多么的微妙,对于很多“救世主”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当他们的父母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而不是酗酒吸毒的时候,拒绝往往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不管你的创伤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如果你想治愈它们,就必须面对他们。
作者建议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自我疗愈,勇敢面对被拒绝的童年,回忆和表达你的童年感受,不要评判,不要犹豫。
你可以用那些最能表述你的处境的话开头,比如: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忽略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总是数落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你打我的时候,我感到……”
“当我不得不照顾你,好像我是你的父母,我感到……”
“当你醉酒的时候,我感到……”
写信没有对和错,没有好与坏,其目的是拨开你内心压抑已久的阀门,写下你能触及的感受。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本书的精髓内容,什么是执迷爱恋?执迷爱恋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执迷爱恋的困扰?
读完本书,感觉就像把心理医生和感情专家请回了家里。
希望这个分享对你有帮助。
我的一位朋友,很漂亮,身材也很好,有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中也有足够的自信。但她在恋爱中把自己活成怨妇。她每一次的恋情都是被抛弃的那个,她会死缠烂打的想要跟对方复合。有个男生甚至已经订婚了,她还经常给对方打电话。还跟我们分析,可能他没订婚,是骗她的。
个体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在别人看来也许荒唐,但当事人自有一套解释的逻辑。她做这些一定某种需求被满足了。比如拯救遇到困境的恋人,也许能够让她获得力量。 这种不正常的,难以自拔的恋情,在《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以下简称《执迷》)中被成为执迷爱恋。
《执迷》作者苏珊·沃福德是资深心理治疗师,作家,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作人。他们二位合著的《原生家庭》我也看过。《执迷》作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写的书,有一个优点就是案例非常多,还给我们分享了,治疗的具体方法。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4种执迷者;第二部分介绍了3种被执迷者的特征;第三部分最有用,帮助执迷者和被执迷者挣脱执迷牢笼的具体方法。
《执迷》里说: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把亲密关系总结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4个阶段。
绚丽期 :刚认识,双方都会尽量向对方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隐藏不好的一面。就像带着滤镜一样,看到的都是美好的,相见恨晚。
幻灭期 :慢慢熟悉了以后,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开始出现各种矛盾,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分手的。
内省期 :开始正视恋情和恋人,相互理解,相互磨合。
启示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和磨合找到双方最适合的相处模式。
而执迷者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拒绝承认双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想要按照自己心中完美恋人的样子,塑造自己的爱人。 用错误的方式,强迫对方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书中的吉姆在分手后,一直对前女友格洛丽亚纠缠不休。不停地送花,打电话,甚至跑到格洛丽亚家门外蹲守。对格洛丽亚的拒绝置若罔闻。严重影响到了对方的生活,让对方感到害怕。还好吉姆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找苏珊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通常都说,一段关系出现问题双方都有责任,但是有一些执迷者的目标(被执迷者)是真的无辜的。而有一种被执迷者追寻的目标叫做协同执迷,他们具有执迷倾向。执迷者和被协同执迷者,之间的爱恨纠葛会非常复杂。 协同执迷者会非常舍不得离开执迷者,从而把自己变成痛苦的受害者 。但他们自己其实也有责任,他们的纵容让执迷者更加变本加厉。
他们需要对方来填补自己情感上的空虚,且永远也不会满足。
雷蒙德和凯伦就是协同执迷恋情。雷蒙德很想时刻见到凯伦,非常不喜欢凯伦跟男性接触,只希望凯伦围着他转。连凯伦刷牙洗脸上厕所关门,雷蒙德都会觉得被嫌弃,都会为此质问凯伦。
凯伦因为爱人的嫉妒很苦恼,被审问时有强烈的不舒服感。但是为了息事宁人,她选择纵容,迁就。因为她把恋人的嫉妒,审问看成是在乎和爱。
协同执迷因为恋人的执迷行为而苦恼,但是由于自己也需要对方热烈的爱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所有一般会以受害者自居,但他们自己没发现,他们自己也具有一般的责任。他们的纵容和迁就,强化了执迷者对执迷行为的认同。
最终凯伦意识到,他们的恋情是那么的不正常,并决定做出改变。来找苏珊寻求帮助。 做出改变的举动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感情上的。可是一旦他们决定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即将会迎来新生。
要让感情健康的发展,需要从失败的感情中吸取教训,而不只是一味地重复错误。 想要改变现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有执迷行为。
相对其他动物来说,人类是早产儿。需要帮助才能够长大成人。婴儿时期我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大概6个月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但是对妈妈还是有强烈的依恋,希望可以有所依靠。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成,必须与妈妈在心理上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关爱,就很同样出现心理问题,并可能伴随我们一生。
连接强迫
苏珊将分离的过程比作是,小孩子出门是探险。当一个小孩独立走出门去探险,会遇到很多他(她)没有见过的东西,会害怕,会本能的跑回家。有的父母会很耐心的安慰和帮助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以便进行下一次更大胆的探险。而有的孩子跑回家却发现,家门紧闭,没有人来救他,他觉得他被抛弃了。经历过被“抛弃”的人,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这体现在亲密关系里就是,强迫恋人与自己建立依恋关系,最后的结果却是将恋人推离自己。
被抛弃不一定是真正的被抛弃,而是不被重视的感觉。 比如父母吵架,忽略了孩子。孩子不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会以为是自己不好,父母才吵架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去外婆家,大家在分西瓜。我坐在门槛上,我妈他们把西瓜一瓣一瓣的从我面前递给房间里面的人,到最后也没有给我一块。我当时委屈的哭了。别的长辈知道了以后,分了两块给我,我赌气不肯要。当时他们在说,“这孩子也太小气了,脾气太怪了。”
大人是觉得,我哭是因为没分到吃的,所以最后为了补偿分我两块。当我生气拒绝了以后,觉得我小气。其实我是因为被忽略而觉得委屈,我就在他们面前,却直接被忽略了。
大人总觉得小孩子为了一件衣服,一个水果,一件玩具就哭闹,真是太不懂事了。那是因为曾经也是孩子的他们,忘记了小孩的世界是多么的小。判断事情全靠主观,没有那么多的客观事实可以参照。儿童经常会担心自己被抛弃的。
小时候感受不被重视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是很确实安全感的。对这个世界有着很强的防备心。所以一旦建立的一段亲密关系,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旦被拒绝了很可能会触发当年的抗争情绪。当然是要长期的作用,才会对成年产生深渊的影响。网上有句话我很认同:所有的爱恨皆有源头。
抗拒恋人的离开,分手,其实是延续童年的抗争。
苏珊说:
“重演童年时代被抛弃的经历是每一个执迷恋人的基本需求——没有抛弃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执迷者是把恋人当成了,象征的父母。 他们希望这一次有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因为执迷者把恋人看成象征的父母,父母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他们也没有想过恋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当你知道,你人格的缺陷跟你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是会很绝望。可能会把锅甩给你的父母。但是 你要知道,童年的你可以怪你父母,但是现在的你,该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当一个人深陷执迷恋情里,不论是执迷者还是被执迷者都会想要结束这种痛苦的恋情模式。但他们经常是想,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仿佛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我的朋友失恋了总跟我说“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我应该振作起来,可我就是很痛苦啊。”当你想改变又不知道如何改变的时候,就不要想太多,直接做出改变的行动。
要摆脱执迷恋情首先就要把注意力从恋人的身上暂时移开,站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一段关系。《执迷》建议来个为期两周的情感假期,在情感假期期间不要联系对方或者请对方不要联系你。
首先要分清楚想法、感受和行为 。
想法:我想我们会共度余生的
感受:幸福、快乐,难过,焦虑,害怕
行为:电话骚扰,暴饮暴食,吵架
在执迷假期里写执迷日记,在日记本上记下:
是什么触发了这个想法
我的感受是怎么样
我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么样
分析自己当时的想法,感受,行为以及导致的结果。看清楚自己的执迷过程,正确的评估一下自己的恋情 。该离开放手就放手,死缠烂打只会把自己和对方的生活都弄得一团糟。分清楚恋人是恋人,父母是父母。 以上说的这段说起来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不断的练习,摆脱执迷恋情是持久战。一定要坚持下去。
执迷是一直沉寂在过去的伤痛阴影中,当你认识到,你现在是个成年人了,你不是弱小的孩童,你的恋人也不是你的父母。开始和过去和解吧,善待自己的内心小孩吧。书中提到一个“好妈妈练习”,像一个理想中的妈妈一样,安抚心中那个一直躲在黑暗里的内心小孩。
把过去的怨恨都说出来 。可以写封信给父母,这封信不用寄出去。只是写给自己,目的是把积压多年的怨恨,愤怒释放出来。一年前的写的《原生家庭》书评,下面还经常会有留言。都是说,怎么都不可能改变父母,他们听不进去的。跟他们说反而会吵架。其实这是期望父母改变。 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是你不能控制的,改变自己的可控的。
为你逝去的感情,写一篇悼词,派遣掉内心的悲伤和不甘。 让该过去的过去吧。
改变以后从新的角度看待恋情。亲密关系也好,工作也好,甚至是孩子也好,都不可能时时刻刻是温馨美好的。自己用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化解生活中的危机,并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生中的危机。 将对恋人的执迷,化作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
1摩羯座
在大多数人看来,摩羯是那种对感情很冷漠的人,他们好像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事实上,土象星座的魔羯是非常理智和冷静的,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非常的克制和稳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职业,他们在感情上,付出了太多,只是,外人看不到而已。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拒绝的,摩羯都不会忘记曾经的爱情。记忆,会将时间的痕迹,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无法磨灭。摩羯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事情已经过去,他们也就渐渐放下了,反倒觉得以前的情侣挺好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亏欠。就算是红杏出墙,摩羯座也会埋怨自己工作繁忙,忽略了自己的陪伴。
2处女座同样是土相的处女座,但实际上,他们的感情世界,比他们的严肃和内敛,要复杂得多。土象星座的处女希望能找到一段完美的感情,而她的爱人则是最完美的。但是,作为一个改变了星座的人,他们必须要直面自己的情感,承受着将自己的伴侣和其他异性相比较的痛苦。处女座很容易因为觉得彼此不够完美而与对方分手,他们真的是一帮过于挑剔的人。但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处女座不得不正视一个让她觉得无比难堪的现实:她曾经“抛弃”过的那个人,或许就是她的最佳人选。处女座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缺点的。然而,他们心中的挣扎、痛苦、悔恨、悔恨,却再也无法挽回。
3巨蟹座十二星座中,最爱老的是巨蟹。爱怜悯别人的巨蟹,他们的心很软,对任何人都很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暖男。他们不想失去故人,也不想失去新的朋友。在巨蟹的心中,凡是与自己有过感情纠葛的人,都应该和睦相处才是最好的。巨蟹可能会讨厌某人,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受伤了,自尊心受到重创。但是,一旦伤势痊愈,他们就会想起对方的好,虽然他们的记忆力很好,但也会让他们感到痛苦,他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轻松地进入新的生活。每次走在这条熟悉的大街上,想起曾经和他在一起的人,巨蟹座都会觉得心酸。纵然他们有了心上人,对她百般疼爱,却也弥补不了那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只有他和他,才能明白这段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