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如何更好地依恋伴侣?

在感情中,如何更好地依恋伴侣?,第1张

有弹性的变化,才能更好的依恋伴侣。自己的伴侣的选择首先是看重自己的心意吧!就是,这个人是你满意的,要不然,你不会把他定义为你自己的伴侣。那么已经选择了他,他的情况,你应该是清楚的,就是他的人品,性格,他的喜好你都是清楚明白的!就是说他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现在说依恋的定义:白话就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这是依恋在医学上的定义,仔细分析,依恋是存在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是有血缘关系的。那么伴侣之间呢,没有血缘关系,就是因为两人感情好,你就能把你所有的除却亲情和友情的其他的感情放在伴侣身上吗!这是豪赌不是选择。

不是说依恋就不能存在伴侣之间,而是要分清楚这个依恋要存在那些方面,不能是全部,自己内心一定要有能够让自己有足够并且充实的安全感。只有自己是完整的,才能看接下来的依恋。

开篇提的,弹性的变化,这个弹性是根据对方需要的依恋程度,如果伴侣是带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那么可以适当多依恋一点,不是说要完全依恋,而是要看具体面对的问题和情景,如果自己是那种很独立的女性。自己的伴侣希望自己能够多依恋他一点。自己又做不到的话,那么这种情况要和伴侣讲明白。

依恋是一把催化剂,用的好的话,他是能够使感情升温的,用的不好,就是使感情快速走向灭亡的催化剂。

所以依恋这个催化剂要在什么时间用,用量是多少,能够持续时间是多长,效果如何,这些都是要深深思考和值得仔细推敲的。

希望,天下的伴侣们都能运用好依恋,让彼此的感情在依恋能够更上一层楼。

慢慢的夫妻生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会产生那种比较深的那种依恋的情感。就是那句俗语的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每当看到那些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慢慢的在一起,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地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行为动作上,读出那种依恋的情感的。

希望每对伴侣都能够知道依恋本身和依恋所隐含的那些重要的意思。

愿每天下的每对伴侣都能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依恋。

1、依恋

定义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结。这个人主要是母亲,或与婴儿有密切联系的人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员。最初婴儿只是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己身体需要或能够激起某种特定情感与行为的人,而并非所有的人。

案例: 10岁的女孩为何如此胆小?

背景资料:妈妈坐月子,身体不好,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先后换了6个保姆。

2、依恋的作用

可以激发父母或抚养者更精心地照料婴儿,使依恋的双方在心理方面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

如果这个感情联结被破坏,则会造成依恋的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依恋情感建立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

1、鲍尔贝的依恋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0~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联结形成阶段

2、谢弗和爱默逊的依恋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6周)

第二阶段: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

第三阶段: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

谢弗与爱默逊的依恋阶段与鲍尔贝的阶段论虽然在具体的划分标准与时间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关于依恋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研究结论却是基本一致的。

(三)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长期观察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质评定的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占65%~70%,也被称为B类儿童;

回避型依恋,“无依恋的儿童”,这类婴儿约占20%,也被称为A类儿童;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占10%~15%,也被称为C类儿童。

(四)依恋的测量方法

1、陌生情景测验:

20世纪60年代,安斯沃斯首创陌生情景测验来研究婴儿的依恋,这是一个半结构化的实验室程序,适用于测量12-20个月婴儿的依恋行为、探索行为和依附行为。它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的过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

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行为主体变量: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婴儿和陌生人;

(2)人际关系变量;

(3)焦虑源:与抚养者及陌生人的相互作用;

(4)主要情景:陌生人入场和退场、亲子分离和团聚。

陌生情景测验程序如下:

首先母亲和婴儿(12-18个月)一起进入室内;

母亲用玩具引发婴儿兴趣,鼓励婴儿自由探索;

陌生人入场,与母亲交谈并与婴儿交往;

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和婴儿活动;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母亲再次离开,婴儿独自在室内;

陌生人返回,与婴儿一起活动;

最后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实验的八个程序,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实验者从邻室通过一个单向观察屏对婴儿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反应,包括:

操弄玩具时的活动方式;

啼哭与紧张表情;

引起母亲注意的尝试;

尝试与陌生人接近的倾向。

2、依恋Q分类法(AQS)

这种方法克服了陌生情景法在生态效度上的缺陷,主要是考察家庭环境中1-5岁幼儿依恋安全性行为的一种测量工具。最早是由WStephenson在1953年创始的,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依恋Q-set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测量尺度,用来代表依恋关系安全性的程度。这种测量依恋的方法共有90个项目,描述与依恋有关的行为,要求观察者——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或母亲对这90个项目进行归类,分成九类。

每一代人的成长中都受着上一代人的影响,同时又会影响到下一代。如何解读成人的依恋模式及会给成人带来怎样的生活?

思考童年经历能够帮助成人理解生活。童年已经是过去,当下能够做的就是改变现在的自己。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依恋他人的心理,父母与孩子间相处以及交流方式与这种心理有关联,即孩子会形成与父母安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成人的依恋模式主要有:安全型依恋、拒绝型依恋、专注型或纠结型依恋、情感缺失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孩子父母身上发现一种安全的自主的心理状态,成年后对童年生活或经历重新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拒绝型成人依恋,主要是情感交流的缺失,当自己长大后,后代和自己的关系会时常出现回避的特征,比如不会拥抱、不交流感受,对于别人的情感也不理睬。

专注型或纠结型依恋,受照料人的情绪影响,内心压抑,对人缺乏信任,怀着恐惧心理。

情感缺失型依,准确的说是紊乱型依恋,与父母未抚平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情感缺失,比如孩子稍有哭闹就会大发脾气,当一个人处于精神创伤或情感缺失,还会惊慌失措。

无论在童年时形成怎样的依恋关系,父母自我反思12问会有助于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加深对自我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童年的经历,会一直活在过去的影子里,而无法展开内心看到未来。

成长的道路上,看到自己的模式,并能从这个模式中抽离出来回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什么影响,改变自己的模式向安全型依恋不断努力,相信生活更加富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44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