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教育浅议论文(2)

幼儿审美教育浅议论文(2),第1张

幼儿审美教育浅议论文篇二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一)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三)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着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

 三、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一)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

 (二)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三)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1通过形象感知美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现出。”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也谈不上艺术的美。生动鲜明的形象往往给人留下长久的记忆,这是因为形象中有美的因素。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该借助形象,把美的因素示以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美。学生进入中学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想问题总在脑海中幻以形象,而这形象又是相当美的,不容别人怀疑它、破坏它。老师若抓住这一特点,在欣赏作品中示以美的因素,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波澜,甚至能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以洗炼的笔墨描绘出北国的雪景老师赏析这首词时,应该引导学生找出美的形象。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封”“飘”就形象地把雪的静态动态描绘出来。“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简直把静景写活了,给读者浮现的是一幅“流动式”的图画。老师如果激发学生驰骋想象,把自己带入广阔的“银色世界”,那么,学生带着豪情领略雪景的冲动就会油然而生。

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上。鲁迅写的小说《孔乙己》,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比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衬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穿长衫”就体现了孔乙己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死爱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而又不乏善良的形象无不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正如有人说的:“凡读过书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了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虽然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但是学生对孔乙己的同情和批判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心情不会伤害学生的愉悦心理,反而会对作品产生兴趣,认识到这就是作品美的奥妙。

2通过朗读体会美

朗读就是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融于声音中,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以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的形式,可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击学生的心扉,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始终都伴随着情感,进行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今多媒体的使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的画面展示出来,使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极大的欣赏兴趣,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如《安塞腰鼓》,我给学生提供了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那声音,那场面,那舞姿,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给吸引了,他们的啧啧称赞声中,我知道他们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在隆隆作响。

此时,“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已无需再言语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学生的情弦就会被触动,就会进一步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美,这就是美的感受,美的熏陶。

3通过语言品味美

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要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学生对语言长期积累,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综合运用语言,感受语言,也由此产生语感。学生也只有有了“真滋味”的语感,才能领会语言美。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必须依凭作品中的词、句、段,以简洁、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作者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雨的细密、轻盈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也跃然于纸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比如:“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别恼”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呢?作品中的语言美,学生必须反复吟咏,仔细咀嚼,才能对美的语言的有所感受,对美的情感有所领悟。

4通过想象创造美

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而美的创造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把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美的形象是作者借助想象创造出来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就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作为审美者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遨游于奇妙的艺术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呢?

41

延伸式想象。集中、凝练、典型的作品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欣赏时,可以对作品内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船上吃牡蛎的先生是于勒,情节将怎样发展?如果被卖牡蛎的老水手先发现菲利普一家,情节又将怎样?学生会抓住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这种延伸想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

审美教育的功能:

审美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审美过程是情感解放的过程,受到压抑的深层心理活动,可随着情感的解放得到激活,自发性得到涌现,潜意识得到调遣,并上升到意识或潜意识的表层,使之在同意识的融合中,形成完整的、良好的创造心理机制。

一个人创造力的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这种创造心理机制的形成,审美活动则是促使它有效形成的催生剂与中间媒介,而审美的灵感顿悟又是这种心理机制下的直接产物。审美倾向性是创造力的心理动力之一。

居里夫人曾说过,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会有美,审美时的美感作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创造热情,触发创造的直觉和灵感。

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

创造力就其实质来讲,是一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持久活力,审美教育能够激发和丰富个体生命,使之具有自发涌动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度灵敏和发达的创造力和自觉的创造价值意识,并由此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可见,审美教育对启迪与发展创造智能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审美教育借助美的事物和美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引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苏联著名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曾说,审美教育之所以促进一切创造活动,因为它揭示创造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幼儿美育教育就是对幼儿教育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远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2、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3、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教育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

#p#

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的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三)欣赏艺术的美 

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艺术的美,如广场的雕塑、各种绘画等。教师只要告诉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理解就可以了。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去广场欣赏雕像,让幼儿看看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了,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教师要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进行传授,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业有关的儿歌、童谣、故事或编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给学生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就采取了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阳光的照射下,透明的泡泡呈现出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在作画时,学生们抓住吹泡泡动作的特点把形象画得生动、逼真,同时在给泡泡涂色时,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只涂单一的颜色。在欢快热烈的游戏氛围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欣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愉快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不仅多角度地学习和认识了自然的美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且通过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还能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的能力和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是进行随堂欣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教师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造型与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容易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例如在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我先向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与画面有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把有关作家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画面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如花朵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如同小女孩儿穿着绿色的长裙在翩翩起舞。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特征的了解去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如《我的家乡》等与自然社会有关的课业内容,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如过年时逛庙会、放烟火、踩高跷等家乡特有的风俗。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要将外在美和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里如一,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想像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以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提高人的修养;音乐是一种情感,它能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创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意志。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形成具有创造欲望的审美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陶情抒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欣赏优秀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体验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冼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嗅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印尼克桑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常常会流下激动的热泪。因此,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涉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在不断地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在欣赏中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摆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好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着理性内涵的积淀。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依据音乐教材,面向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环节,挖掘教材审美因素,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音乐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教师要选择审美对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行美的熏陶,从而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流行音乐会、个人演唱会通过各种社会媒体以其迅猛之势迎面扑来,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空间之广,使人连不接受的权利都有点丧失。既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有必要有意识去认识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康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和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的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是有益的,是必需的。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有益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体领会。鉴赏能力与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真、善、美为主旋律,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提高他们对高尚与低级、高雅与庸俗、广泛与狭窄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教师要用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要使他们自觉地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领略地域风情,开阔音乐视野

  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特点。一个地方,除了自然景观、现代文明和繁华时尚外,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特有的地方音乐和地域风情。地方音乐是文明都市的一种沉吟,是原生态的真情流露,它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它像方言,像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衣服,朴素中透出亲切和繁华来。去丽江,如果不体味一下纳西古乐的表演,丽江之行将是不完整的。那些清远的乐音,丝丝缕缕地飘入耳际,古城的诗韵与风骨在人来人往的喧闹中秀丽典雅,这时,忽然发觉,自己抵达的是另一种心境。

  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成长历程比较简单,对音乐的背景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上课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地方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再高雅的东西也要根植现实生活的沃土,不能曲高和寡。陕北民歌吼出了欢快中的忧伤和苍凉,虽令人感觉是来自生活的艰难,但它表达出了陕北人的胸襟和悲而不怆、哀而不伤的精神气质。四川附近南方等地的民歌更欢快些,多的是采茶歌和劳作歌,透着自给自足的满足感和安逸感。听河南豫剧,它的平易近人、雅俗共赏、荡气回肠都离不了乡土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南人朴实、热情、直爽的性格。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在音乐教学中,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由于学生音乐天赋的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使他们充满学习的自信;对音乐特长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做音乐专业学习模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音乐欣赏课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激发每位学生的音乐思维。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教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为众多未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舞蹈美育的功能是塑造形体和气质、培养审美创造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智商和情商、培养健全的人格。

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是人们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多运用艺术手段和方法,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而儿童舞蹈则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以及服装美等。

儿童通过这些美的熏陶与感染,对美有了直观、初步的印象,不仅会成为接受美感的人,同时还会成为美的传播者。另外,舞蹈还能表达一种思想内涵。从心灵美、行为美到人物美和自然美。通过歌颂真善美,把人们对美的生活和事物的赞颂等思想感情,牢牢地植根于儿童幼小而纯洁的心灵之中,为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舞蹈美育介绍:

舞蹈美育是以运动中的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形式美。它通过在时间中的节奏、空间中的构图这样一些形式美的要素,来塑造形象,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和人体文化,舞蹈艺术是生命力和青春美的表征。它对于我们人来说,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直至老年,都具有身心双重的美育功能。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离不开舞蹈。

舞蹈既能自娱,又能娱人,人人都可亲身参加这种活动,以显示自身的能力、智慧和个性,并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审美素养我要做到的如下。

1、能感受、欣赏、珍惜自然艺术中的美。

2、能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3、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

4、审美素养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5、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8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