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第1张

感觉剥夺是指处于与外界刺激隔绝的状态,比如生活条件简陋,家庭气氛冷漠,人际关系疏远,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剥夺;或者家长处于溺爱过多限制儿童活动,过多包办代替等。

感觉轰炸是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情形。比如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盲目“开发”儿童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学前教育小学化等。

感觉剥夺实验最初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但是最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的。哈洛在实验中将幼猴从母亲身边隔离,让它们长时间处于孤立和无法接触母亲的状态,以研究孤独和社交行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但也促进了对早期亲子关系和社交行为的研究。

适度刺激促进身心健康:感觉剥夺实验的启示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这些感觉经过数周才能消失,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在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者在隔离12、24、48小时后,被要求做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发现,被隔离的时间越长,测试的成绩越差。有的被试者变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容易激动,还有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等症状。仪器显示出他们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明显减慢,说明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要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人生活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有物质刺激、自我刺激以及社会刺激。物质刺激即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我刺激则是个体自我内心进行自我认知、调节、控制的能量。而社会刺激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体制、制度、政治、法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心理状况,工作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

人只有通过社会化的多维度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社会化刺激对孩子更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没有想到,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在具备足够刺激和社会接触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更快,情商更高,也更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易于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证明人的感觉是人与外界保保持信息平衡的实验!

感觉的发展是人脑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人脑发展的结果!

下面这段实验是摘在感觉剥夺实验!实验描述如下: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

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等人,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验。假定你现在就是被试,他们把你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定,你得尽可能长时间地躺在床上,只有吃饭、上厕所才能起来。他们给你戴上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啥也看不见;再给你戴上一副厚厚的棉手套,你就啥也没法摸了:而且给你塞上耳塞,你就啥也听不见了。

在黑伯的实验中,被试者在被隔离12、24、48小时后,被要求做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被隔离时间越长,测试的成绩就越差。有的被试者变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容易激动,还有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等症状,奇怪的是,有的还出现了错觉和幻觉。仪器显示出他们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明显减慢。隔离时间如果过长,有些人会无法忍受,要求中途退出实验。

这个实验达到极端会是怎样呢?德国法西斯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们把两个犯人各自关在一间房子里,与外界完全隔绝。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一个人发疯了;另一个人自己和自己下棋,被放出来时成了一流棋手。

这些实验都告诉我们,人如果不能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人的身心就会变得不正常。这个定律叫做“感觉剥夺定律”。

所以说,生命赐予我们各种感官,就是要我们去使用它的,不使用还不行呢!

也许小时候我们都玩过“瞎子抓人”的游戏,把一块布蒙在眼睛上,变成什么都看不见的“瞎子”。假如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小伙伴。可是他是谁呢?我们用手摸他的头、脸、眼睛、鼻子,如果说对了,就算赢了。然后再换一个小伙伴来当“瞎子”,否则,就只得继续装“瞎子”。

可能“瞎子抓人”的游戏,曾经让幼小的我们感到刺激和有趣,可是一旦真正的生活中出现了这种“盲目”的行动,可就没有那么好玩了。

其实感觉剥夺定律的例子经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比如,雷达监测员和长途司机,因为工作枯燥。长时间没有变化,就容易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这会导致他们看见实际并不存在的、莫名其妙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

有时,高层住宅里的人在一个毫无声响的房间里独处,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也是感觉剥夺造成的。在南极考察的队员,如果长时间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颜色,容易得雪盲症。这也是感觉剥夺造成的生理失调。

由此可见,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却十分重要。首先,它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他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可以说,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就像坐精神牢房,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崔健的歌里才这样唱:

快让我哭快让我笑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我们大概都知道美国著名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她是一个既盲又聋哑的残疾人。但是她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甚至超出常人的成就。她在感人至深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了对正常人生活的强烈渴望。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说话,这些对于一个健全的正常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让我们对它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可贵。但是没有它们的人,才知道拥有这些的人是多么幸福。

有位外国的哲人说过,当我们看见丑陋的东西,我们要庆幸我们还有眼睛可看;当我们闻到不好的气味,我们要庆幸我们还有鼻子可闻…是啊,我们该庆幸我们所拥有的各种感官,没有它们,我们哪里知道什么是快乐!让我们珍惜它们吧,尽量抓住生活中美好的感受……

我们大概都体会过,身体上生病会导致心情不愉快甚至痛苦,比如“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那么,反过来,如果心情不愉快,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情郁闷或烦躁,会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导致身体生病呢?恐怕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经历过。

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嘴上起个泡,往往是心里上火、烦躁导致。还有皮肤病,也往往和心情有关,就是着急想解决事情,在现实中却感到力不从心,心里着急,就容易得皮肤病。还有许多疾病都和心情有关。我们自己也会有所体会,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容易出毛病。比如遇上巨大灾难,人会大病一场。自己很清楚这是由心情导致。

心情导致身体生病,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我国中医早已发现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如中医经典中早就指出:在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观点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中国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名著《聊斋志异》也记载了许多类似的事,比如年轻男女相遇,一见钟情,之后茶不思饭不想而生病。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从根上施治才能见效。

那么为什么心情会影响到健康呢?因为人体中生理、生化过程是物质活动,而心理活动是非物质活动,它们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制约,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疾患可以影响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而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往往导致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发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各种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所谓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

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们就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实心态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是有很大影响的。许多长寿老人。不一定是参加多少锻炼,而是总能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

心理学家欣克尔博士曾对一群工人进行研究,他发现在这批工人中,那些有明确生活目标,对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人,身体比较健康。相反,那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婚姻失败、家庭不幸福、对工作灰心失望的人,则比较容易得病。所以,要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操持心身健康水平,不仅要优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增强个人体质,还要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世界观。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当然这种非人道的实验现在已经被禁止了)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之上的。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有益的创新活动。而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从松弛状态转入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适度的刺激。缺乏刺激的环境,就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