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瀼溪书堂》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大林寺》
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绝
《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按部至春州》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剑门》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思归旧隐》
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朝市谁头白,车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牧童》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题冠顺之道院壁》
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寄语地上客,厉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读易象》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宿崇圣》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寐,心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书仙台观壁》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酆都观·读英真君丹诀》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清芬阁》
风雅久沦落,哇*肆自陈。波澜嗟已靡,汗漫□无津。纷葩混仙蕊,谁可识清真。先生李郑辈,□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惠州罗浮山》
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江上别石郎中》
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另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沁园春雪》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二、赏析: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沁园春雪
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 ——宋朝人将牛与地相对应,以一种更新的宇宙观来审视画牛这个题材。在他们所构筑的田园梦境中,牧童、竹笛、水牛、桃花、柳荫成为最重要的意象群,而这些符号诞生于什么样的哲学和文化背景中呢?北宋时期,又有哪些被画史所记载的画牛高手? 南宋 阎次平 仿唐韩滉五牛图 壹 新儒家背景下的田园牧歌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周敦颐(1017—1073年)留下了一首题为《牧童》的诗,将自己的审美关照对象锁定于耕牛和牧童身上,把这种闲适、自足、缓慢、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视为农业社会中的一幅理想画卷。 「 ”笛声吹老太平歌”——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在东风吹拂下,骑在牛背上牧童的怡然自乐,他还给了牧童一件重要的道具:笛。从牧童悠扬的笛声中,周敦颐似乎体察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秩序。注1 在周敦颐开创的哲学体系里,他摒弃了道家、禅宗的出世色彩,结合儒家的经典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宇宙论。他用一篇并不长的《太极图说》,为此后的理学家们提供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概念,由此搭建了一种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本体论。 在此基础上,周敦颐提出以「 ”学为圣人”为宗旨,他摒弃通过修行成仙、成佛的人生理想,而是主张成为圣人。对于形而下的现实社会,他所倡导的政治主张便是「 ”顺化”。周的另一重要著述《通书》中说:「 ”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精神。” 若是联想到他那首《牧童》的诗,便是为这「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可见的、现实的、理想化蓝图。 李唐《乳牛图》 由周氏开始,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对儒家、道家、佛家各派美学思想的融合与创新。无论在此后的文人画家、院体画家、民间画师们,甚至也包括所谓的禅画家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理学——这种更新的儒教思想影响。从他们所留下的画迹,无不体现了这点。 与周氏所创建的宇宙论相对应,《宣和画谱》的作者们在编撰有关畜兽画的内容时,也将画马、画牛这两个题材与《易》中的卦象相对应,在《畜兽叙论》一段中,作者认为: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于是画史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 比周敦颐晚出生28岁的黄庭坚(1045—1105年),在《濂溪诗序》中认为周敦颐人品甚高,将其比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位江西派诗人的开山之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题为《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据说这首诗为黄庭坚七岁所做。其中透露出看破俗世的城府,让人不太相信这出自一位顽童之口。若真如此,那便是小黄庭坚的矫情,或者刻意模仿其他类似的诗意。有关这个七岁神童的传说,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北宋时期的文学界,在田园诗中植入牧童这一文化符号,已是相当流行了。 李唐《乳牛图》局部1 李唐《乳牛图》局部2 花了这么一长段内容,来介绍周敦颐和黄庭坚的两首《牧童》诗,我想是有必要的。至少,通过这两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诗作,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宋人画牛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以及牧童、耕牛、杨柳与笛声,这些意象符号对于宋朝人的美学意义。 而且,在具体的绘画理论、技法层面,以周敦颐为首的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如张载的「 ”元气本体论”、朱熹所说的「 ”太极之理”,不仅对应着宋人开启的新审美思想,而且也成为画家们所思考的命题。 理学家们注重致知穷理,通过格物致知,穷尽万物之理,这让宋代画家们更注重「 ”师造化”,也即有写生之传统,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能够精确、逼真地表达出天地万物的「 ”理”。而,这并不局限于画出物象之外在形状,而是要画出物像之「 ”理”,由此将型与神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提炼与发扬。 贰 北宋时期几位重要的画牛高手 在周敦颐和黄庭坚的时代,善于画牛的画家有哪些呢?首先,便是受到官方评论家们所推崇的朱义、朱莹两人。 还是先看一段《宣和画谱》中载录的善画马、牛、羊、虎等动物画家们的介绍: 「 ”自晋迄于本朝,马则晋有史道硕,唐有曹霸、韩干之流。牛则唐有戴嵩与其弟戴峄,五代有厉归真,本朝有朱义辈。犬则唐有赵博文,五代有张及之,本朝有宗室令松。羊则五代有罗塞翁。虎则唐有李渐,本朝有赵邈龊。猫则五代有李霭之,本朝有王凝、何尊师。凡畜兽,自晋、唐、五代、本朝,得二十有七人,其详具诸谱,姑以尤者概举焉。” ——这段记叙的大致内容是,善于画畜兽的高手自晋朝到北宋共有27位,具体以画牛出名的画家有唐代的戴嵩、戴峄(音:yi)兄弟、五代的厉归真,以及北宋的朱义。而其他画家虽然享受名气,但「 ”气俗而野”因此未编入画谱。 戴嵩《斗牛图》 在上篇文章中,笔者对于戴嵩和厉归真都有所介绍。而有关这位北宋的朱义史料记载很少,他与同族兄弟朱莹均以画牛出名。《宣和画谱》记载这二位兄弟为江南人,宋时的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主要范围包括如今的江西省及赣江流域。这与我们如今概念中指代江南的苏、杭等地有不同,在北宋时期江浙等地属两浙路。无论是当时的江南路、还是两浙路,都是鱼米之乡,耕牛、牧童、坡岸正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色。 从画史的记载看,朱义对于牛的描绘已经不再像韩滉和戴嵩所留存的作品那样不设背景,而是将这些牛放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自然环境中,增加了画面的叙事性和诗意。朱义画作的题材有:「 ”斜阳芳草、牧笛孤吹、村落荒闲之景,而无市朝奔逐之趣。”在宣和时期御府收藏朱义六幅,分别为牧牛图三、横笛牧牛图一、饮水牛图一、乳牛图一。 他的同族兄弟朱莹也有五幅画作收入御府。朱莹的对牛饮水、龁草的描绘,都极为生动传神,而不仅仅做到形似。在论及这俩兄弟画牛的成就时,《宣和画谱》的作者阐述了一段美学主张:「 ”盖牛之真性,非笔端深造物理,而徒为形似,则人人得以专门矣!独莹与义殆若知之者。” 这段评语,正契合了当时主流的理学思想。「 ”理”在万物表现于各自体性,物象有各种举止活动,其神态各从所宜。而画家应该努力做到穷理尽性,不单要描绘出牛的外形,而且要刻画出其内在的肌肉、筋骨,还要刻画出它的力量、神态与精神,甚至要刻画出它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朱义与朱莹两人的画作几乎没有留存。所见仅有网络流传一幅有朱义款的《春郊归牧图》,该图曾在2007年春和2009年秋分别亮相于国内两家拍卖行。有关此图资料有限,其真伪待考。整个北宋时期有关牧牛题材画作留存至今很少,暂用此图供大家感受、欣赏。 朱义 (传)《春郊归牧图》 该图绘一牧童骑牛背上,正吹横笛。背景有一株老柳,一树桃花,提示我们这是一个春日,牧童身穿短袖薄衫,似乎已经被暖阳晒热了,他敞开了自己的外套。而胯下的老牛,也似乎感觉到了燥热,它抬起头、瞪着眼,步履沉重,显出几分不耐烦的样子。 据网络资料,该图尺寸为横28厘米、纵26厘米,左上方树干中有朱义隐款。这种留款方式让人想起崔白的《双喜图》,不仅如此,该画的画风也完全摆脱了北宋画院的「 ”黄氏体制”,与崔白类似的工、写结合,充满变革时期的痕迹。 《春郊归牧图》细部1 《春郊归牧图》细部2 《春郊归牧图》细部3 在桃花花瓣、牧童的头部、身躯、以及套牛的缰绳上,采用了细线勾勒填色的传统方式,而在对树杆、枝叶、牛身、坡石等处,则采用了粗细、干湿不同的勾线,尤其对树杆的描绘中运用了皴擦点染多种笔法,整体画面设色也显得清淡。 叁 裴文晛:北宋第一高手还是俗不可耐 实际上,在对朱义、朱莹的溢美之词后,《宣和画谱》的编撰者提到了另一位画牛的画家,但对他的评价不高:「 ”而包鼎之虎,裴文纻之牛,非无时名也,气俗而野,使包鼎之视李渐,裴文纻之望戴嵩,岂不缩手于袖间耶?故非谱之所宜取。” 官方编撰的画谱中因为这位裴文纻所绘之牛「 ”气俗而野”,虽然他在当时名气很大,也并不收录他的画。《宣和画谱》中提及的这位裴文纻(音zhu)应为裴文睍(音xian),在另外两位宋人所撰写的画史中,却对他有完全不一样的评价。 刘道醇在其所撰《宋朝名画评》中,给予裴文晛北宋第一高手的地位,与唐代的戴嵩、五代的厉归真齐名。刘道醇也提到,裴文晛的画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但若看他的画作,才知道其画技高明。 他记载说:「 ”裴文睍京师人。画水牛为当时第一。隋唐而下画牛者止三人,戴嵩、厉归真与裴文睍,是也,其余凡陋可鄙。今人多不闲文睍,寡合之性,故以惑多士。观其真迹,乃当时之名流也。” 大致活动时间为11世纪后半期的郭若虚生卒不详,约庆历年间(1041-1048)生,元符年间(1098-1100)卒,对这位裴文晛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至少是「 ”一代佳手”。郭的《图画见闻志》中记载说:裴文睍,京师人,仁宗朝为翰林待诏。工画水牛,骨气老重,札渲谨密,亦一代之佳手也。他还评价说,裴文睍之水牛,浑夺生意。 南宋 佚名 田垄牧牛图 南宋 佚名 《柳塘呼犊图》 除了这位饱受争议裴文晛,在郭若虚的记载中,北宋时期善于画牛的画家还有以下几位: 祁序,江南人,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郁有高致也;丘士元,不知何许人。工画水牛。精神形似外,特有意趣;胡九龄,绛人。工画水牛。笔弱于裴,而意特潇洒。爱作临水倒影牛,人多称之。 上述几位画家也几乎没有作品留存。但由此看来,这位胡九龄善于描绘在江、河、湖边饮水的牧牛倒影。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过的朱莹,也专门有描绘牛饮水以及水中倒影之作。在后文我们将要看到,南宋时期的李唐、阎次平等人,依然保持了对这一小众题材的热爱,在他们所留存至今的画迹中,更能够清楚地感受。(未完待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作为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和挖掘,而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无人问津。事实上,如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周敦颐也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他论述“心性义理”的观点、关于“得刑以治,肃之以刑”的司法心理思想和实践,以及他关于形神关系的揭示、为圣的方法与道德修养的论述,都闪耀着心理学思想的光辉。周敦颐作为打破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绝千年幽暗的理学开山祖师,深入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开掘我国宋明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遗产,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淳实,因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学者称之为“濂溪先生”。北宋湖南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的著作收在《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其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等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一、“性命合一”的心理发生观
心理发生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于揭示心理的属性和来源。在周敦颐的心理学思想中,也注意到心理学中的这个重要问题。周敦颐提出“理性命”三范畴,从本体论上把性和命联系起来,从而来解决“人是什么”这个理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的本质、本性与自我、心理等问题。所谓理,周敦颐虽然没有作全面论述,但他提出了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他的宇宙生成论中,他提出无极太极和二气五行范畴,实际上讲了精神同物质的关系,具有本体论的特征。所谓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虽然在理学家那里主要被归结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们也承认,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于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或“良心”,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义,即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在于人禀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处就在于“心”。而“命”则是指天所赋于人者,代表客观必然性。周敦颐在心理发生论上有“性命合一”的思想,即认为心之体即性之理,心的本体存在由其知觉作用而表现,体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观必然性与“性”之内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统一。
周敦颐认为,人性的构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恶之分,有刚、善、柔、恶、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1〕,“刚善刚恶,柔亦如之, 中焉止矣”〔2〕。这是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性三品说的发展。所谓刚、柔、善、恶、中,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刚、柔与善、恶相结合,形成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刚与善相结合为刚善,刚善之性“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与恶相结合为刚恶;刚恶之性“为猛、为隘、为强梁”;柔与善相结合为柔善,柔善之性“为慈、为顺、为巽”;柔与恶相结合为柔恶,柔恶之性“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这样,周敦颐从人性的刚、柔、善、恶几个重要规定出发,论述了刚善、柔善、刚恶与柔恶几种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质类型。但刚、柔、善、恶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谈论“中”这个问题,未发之中,已发之中,如此等等,都是从周敦颐的性论而来的。
周敦颐认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据朱熹解释,为交错代换之名。天地之间,阴谋交错,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时,他又认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3〕,就是说宇宙万物生生不穷,但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即“是万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质(五殊),二气也各有内实(二实),但二气的根本是“一”(二本则一)。“一”指“太极”,太极元气演化出二气五行,一气表现为各自差别的万物,这就是“一实万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来,人们不同的心理特质与心理状态也由此而来,万物与一道各有自己的标准,“万一各正”,“各一其性”〔4〕,天地间的一切不论小的还是大的, 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气(阴阳二气)交错产生,而阴阴交错则是由抽象的“一”产生的。万物出于一,一分而为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7回答者: 利益大众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2006-10-4 14:23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周敦颐是哪个朝代的人
• 周敦颐高洁质朴的诗句有哪些
• 周敦颐质本洁来独不染的下联
•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原名叫什么
• 周敦颐的
查看同主题问题: 周敦颐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检举周敦颐,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1、牧童[唐代]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2、牧童[唐代] 隐峦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3、牧童[唐代]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牧童[唐代] 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5、牧童词[唐代] 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6、牧童词[唐代] 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7、牧童[宋代] 周敦颐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8、牧童谣[明代] 周是修远牧牛,朝出东溪溪上头。
溪头草短牛不住,直过水南芳草洲。
脱衣渡水随牛去,黄芦飒飒风和雨。
老鸦乱啼野羊走,绝谷无人惊四顾。
寒藤枯木暮山苍,同伴相呼归又忙。
石棱割脚茅割耳,身上无有干衣裳。
却思昨日西边好,旷坂平原尽丰草。
短蓑一卧午风轻,长笛三吹夕阳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