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杜丽娘?【步步娇】唱词“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杜丽娘?【步步娇】唱词“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第1张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步步娇]是杜丽娘欲去游园、将出闺门时唱的一支曲子。被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桎梏长期禁锢在“小庭深院”的杜丽娘,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怨恨,她渴望冲破礼教的藩篱,走出这牢笼似的闺房,去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明媚的春光、缭乱的春景,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情思,她决心瞒着父母,走出深闺,到花园里去游园赏春。这时的杜丽娘,心情是很不平静的。她一方面为将到花园里去游春而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又怕父母知道了而受责备,她的心情是矛盾的。然而春天的美景是那样吸引人,终于使她下决心步出香闺,向花园走去。在这支曲子里,作者以极其细腻的手法,把丽娘此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气氛和她的心理状态作了恰如其分的、栩栩如生的描绘。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此时,杜丽娘还在妆楼上。她的妆台紧靠着窗子,窗外是小庭院。在这春日之晨,明媚的阳光洒满院落,徐徐的春风吹得蛛丝来回飘荡,是那样的恬静。丽娘此时的心儿也像那摇荡的晴丝一样在随风飘荡,似乎已飞到了那早已向往的花园。作者融情入景,恰当映衬了丽娘此时此地的心情。接着四句,写丽娘梳妆打扮时的神态。她沉思片刻,也许意识到该走了吧,于是走到妆台前细细地整理着头上的花钿,没在意眼波一转,镜子里现出个如花似玉的美女,顿时羞得她低头掩面,镜子里彩云似的发卷也随着偏歪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让镜子来偷看丽娘的面容,从而从侧面进一步衬托了丽娘的美丽,把一个含情脉脉的美貌少女顾影自怜的娇羞之态,活灵活现地托了出来。她欣赏自己的美貌,又怕被人欣赏,她渴望游赏春天的美景,又怕封建礼教伤人。“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一句唱词,细腻地表现了她此时的心理。然而春光是那样的明媚,花园的美景是那样地吸引人,她终于轻移莲步,步出香闺,迈动了游园赏春的步子,也迈出了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第一步。

在这短短的七句唱词里,环境气氛的描绘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那样逼真、和谐和富于动作性。作者继承我国古典诗词和戏剧中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写景、抒情、心理刻划于一炉,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汤显祖不愧是我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杰出大师,从[步步娇]这支曲子,可以窥见他艺术风格的一斑。

附: 牡丹亭·惊梦·步步娇

汤显祖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杜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扩展资料

《牡丹亭》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问,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成功的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牡丹亭》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牡丹亭》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早有才名,2l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

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牡丹亭还魂记 (明代汤显祖创作戏剧)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 景现情发,情入景存

《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 情之萌,戏之始

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结合全剧来看,这段唱词更是整出戏的心理、情感基础,主人公的寻爱行动将以此为起点伸发开去。

论及“临川四梦”的成因,汤显祖解说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按照这种情——梦——戏的逻辑,“戏”的生发起点归根到底源于“情”。在游园的过程中,少女的情思被激活了,想象的春逝虚景又从反面警醒了少女的心思,主人公春情既发,青春意识已经长成一根青翠而渐行坚韧的芽,成为主人公接下来遇梦,并进而求梦寻情的逻辑起点,情的要素被汤显祖提升到新的高度,导引着主人公进行生命抉择。

可见,《皂罗袍》展现的正是杜丽娘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第一次强烈撞击,也拉开了下一步梦中求情的序幕。

三 戏之真,思之切

优秀的作家是有思想的作家,他善于体贴人的深层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糅合自己的哲学思考。这段唱词便体现了汤显祖对情感的思考,少女内在的“戏”,发乎情,但并不止乎礼义,偏离了礼教的管制,反映了思想家汤显祖对情感的真实状态的确认。

杜丽娘第一次接触千花争妍的春景,大自然就以积极热烈的态势呈现在她面前,少女的情欲在“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基础上经由“如许春色”洗礼而走向成熟,大自然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感才是真实的情感,少女的意识流逐步向“自然”复归了,情欲有理的思路为后来的寻梦无罪找到了最重要的心理依据。关注人的本质、承认人的情欲是明代心学思潮的重要部分,汤显祖对人性人情的考察反映到戏曲创作,寄托着作者对青春意识的颂扬。

在《皂罗袍》的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笔法充分展示了文学家汤显祖超凡的描述能力;其内蕴的强烈冲突态势透露了戏剧家汤显祖对“戏”的冲突本质的掌握;把情感作为本剧的终极推动力则显露了哲学家汤显祖对人类情感的理解,《皂罗袍》是揉和了情、景、戏、思四大因子的戏曲佳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7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