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本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巫术发生说
(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
(四)劳动说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二)形象与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四)理智与感情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性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一)从“个别”到“一般”
(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1高尚的品格
2利他的取向
(二)情感的表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2艺术的呈现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汇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一)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二)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一)再现性
(二)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一)表现性
(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一)暗示性
(二)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
3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一)凝炼性
(二)跳跃性
(三)节奏韵律性
二、小说
(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二)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三)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散文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人物
(四)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行动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一)零聚焦叙述
(二)内聚焦叙述
(三)外聚焦叙述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作品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的方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2语体
3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期待
2形象期待
3意蕴期待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
(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二)选材与隐含读者
(三)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二)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一)异变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顺向相应
(二)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一)思想观念相通
(二)情感经验相似
(三)意志愿望相近
二、净化
(一)净化界说
(二)净化的表现
三、领悟
四、余味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这样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在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作品的勃兴并形成一时代、一地区的文学创作主潮,除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外,往往得力于一定的批评优势。这种批评优势以其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形成某种导向或规范,直接影响着文学创造,从而使某种文学创造也形成优势,兴盛起来。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
(三)审美批评
二、现代批评模式
(一)心理学批评
(二)语言学批评
(三)文化批评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态,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理论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分析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说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文学艺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1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定义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文学领域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的体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存在。严格的讲,文学现代性是很难定义的,总的来说,文学现代性是一个系统,具有审美、启蒙等功能,而文学现代性的中心则是审美现代性。
2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21审美现代性有悖论性:
对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是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不仅考察了科学方面现代性,还从主题、审美观、言语、个人等方面考察了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是集中国人情感、梦想、生活追求、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存在。在审美现代性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审美现代性有一面很容易就消失了,而另一面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要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留住审美现代性容易消失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永恒的话题,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下,传统艺术中的灵气逐渐消失,可见审美现代性是具备两面性的,它不仅能促进新审美观念的产生,还会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打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中,存在着经验世界具体性和现代经验零碎性的特征,由于世界是由碎片组成的,因此,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碎片在文学中的地位,通过碎片的重组来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
2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两难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进程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而言,不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成果,还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中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主要差别在于:(1)语境不同,西方的现当代文学现代性是对古典文学的反抗,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要在反传统中凸显民族特性,还会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防范现代性存在的陷阱。(2)文学表现形式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其现代性是传统理性推翻后的直接体现,是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世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生存与现实和传统的夹缝中,具有文学艺术的探索性、先进性,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民族精神面貌。(3)内在机制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由于存在的流派比较多,虽然矛盾重重,但是西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资本主义进程出发,对人的精神异化进行分析,寻求人类最好的归属;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集体为主,社会现代化、民族独立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终归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当代文学虽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并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陷入既反对中国传统,有对西方的现代性产生质疑的两难境界。
23文学现代性体现的怨恨情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在排斥着现代性,在肯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矛盾的看待它的落后性,我国现当代知识者不得不面对现当代文学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局面,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审美体验归结为“怨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这种怨恨紧密相连。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不是自身发展的产物,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现代化与传统冲突的怨恨,也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怨恨。
24文学现代性的转型:
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是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始的,从实际创作看,鲁迅是从精神感受、文学观念等方面来体现文学现代的。此外茅盾在《蚀》中,通过知识青年的情绪感受来体现文学现代性,在《子夜》中,通过火车、轮船、烟囱来体现出主人公对“现代”的向往。在胡适、鲁迅、茅盾等作家的带领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逐渐发生了转型,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向了“现代性”的高潮,也逐步去除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弊端。
3总结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产生于西方现代性的压迫,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存在两难性,并且有一定的怨恨情结,同时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性中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探讨[J]才智,2015(01):325-326
[2]李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探讨[J]文艺生活旬刊,2015(04):9-10
[3]郭剑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评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J]浙江社会科学,2010(03):120-122
文学理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分析摘要自从有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分,近两千年以来,两者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怎样的现状中国古代的文学资源又该如何继续发展,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对此本文主要从这三点着手分析,以此促进我国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代社会发展以来,文化的发展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变迁,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界之下,国内外相融合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在古代文学资源的影响下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呢这种进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种标准为依据的呢同时应该如何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把握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呢传统价值观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语境局势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写手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学潮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结语:纵观上述,我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学资源,需要被充分解读和挖掘,二者之间要想得到永恒发展就必须不断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发展,有效实现我国文学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01)
文学理论术语释义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
赞(101)
评论
转载(202)
分享(116)
复制地址
编辑
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文学信息学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生产者,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生产者,后者的劳动是物质交换的劳动,前者是非物质交换的精神劳动。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精神劳动者。
2)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
3)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7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8艺术概括:就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10:“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它们都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11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12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这也正是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作家之间论争的一个焦点。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13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暗示性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这表明,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2)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去概括,因为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象征型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1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5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 抒写真实感受
16“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是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陌生化
17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幻象的世界,它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是不同的。文学言语也不同于普通言语。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一般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用“阻拒性”、“陌生化”理论解释整个文学,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如果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却有一定的道理。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语言。
18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所谓“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任何积极健康的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发展规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9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是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第二是哲学意味层。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与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有些文学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仅有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20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1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等。
22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