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1张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初中数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上都进行了大幅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虽然被广大教师重视,但是仍然还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虽然获得了某种知识与技能,但最终却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二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的厌恶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不通畅,致使学生讨厌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很紧张;三是由于讨厌数学和老师,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最终使得学生讨厌上数学课,对数学课缺乏了应有的热情;四是还存在着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感到数学太难、太复杂,甚至厌恶数学的现象。

  通过多年来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没有真正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人。二是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没有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三是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学生失去了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主动权,他人评价的成分太多,别人的评价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实际情感。

  尽管广大教师经过多年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实践,但在如何贯彻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显得迷茫和不够清晰,在教学中往往被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所冲淡,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体会,就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2 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万能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 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的 http://wwwakqpcom/shuxue/gaozhongshuxue/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课件简短,欢迎阅读与借鉴。

1初中数学课件简短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件简短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3初中数学课件简短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4初中数学课件简短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 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5初中数学课件简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2)在实数范围内,若|x|=|y|则x=y。()

 (3)0是最小的实数。()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解:略

 三、练习

 P148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9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