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寄赠湖中隐者》的翻译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陆游诗《寄赠湖中隐者》的翻译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第1张

原诗为

寄赠湖中隐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高标绝世不容亲,识面无由况卜邻。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子推绵上终身隐,叔度颜回一辈人。

无地得申床下拜,夜闻吹笛度烟津。

译文如下:

您(指湖中隐者)风格高尚,遗世独立,不允许俗人亲近。我连见您的面都没有缘由,更何况是想和您做邻居呢?您驾着一只小舟在万顷烟波、九霄风露中漂流,像有鸥鸟一样的境界,和白鹤一样高洁的精神。我很推崇子推一样终身隐居,不问功名的志向。也向往隐士的生活。我无法像诸葛亮一样当面对您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此处以庞公比湖中隐者,诸葛亮比自己。我恍惚中好像看见您吹着笛子,驾着小舟,在烟雾笼罩的江水上漂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被秦桧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晚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涯,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古诗词作品: 《示儿》、《追感往事》、《游山西村》、《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近》、《书愤·山河自古有乖分》、《入蜀记》、《二月四日作·早春风力已轻柔》、 《题老学庵壁》。

陆游喜欢运用典故和点化前人诗句,体现出鲜明的“宋派”特点。这一者是他用功甚勤,学通四部的原因(莫砺锋教授有文《陆游诗歌中的学者自画像》对此论之甚详),再者也是他时常模仿晚唐诗人的缘故。如,许浑《陵阳初春日寄汝洛旧游》有句:“万里绿波鱼恋钓,九重霄汉鹤愁笼”,陆游便在《寄赠湖中隐者》中道:“力顷烟波鸥境界,九天风露鹤精神”。

这诗难解,只能意会,从外部交往的断绝到精神境界的不为人懂,二者之间的交流以诗人的主动行为表现出来“得申床下拜”。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注释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4、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1、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

2、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绍,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

3、另外,咏怀诗是他第二个诗歌特点。这些诗歌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也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原文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⑴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⑵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⑶”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赏析

“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颔联“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颈联“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

参考资料1、詹福瑞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2、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67-368 .

《饮酒》

写作背景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陶渊明写《饮酒》的时候并没有隐居,而是当时心里烦闷,借酒消愁。所以,陶渊明是在借诗明志,后来的弃官也是因为时局动荡而不是真的看破红尘。

所以我以为表达的无奈的心情,而不是喜悦。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不想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每天过着清闲的平民生活。对于他隐居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隐居这件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积极态度:他为了不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于是归隐田园。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钟情于平淡的生活。

2、消极态度:他不敢单独于官场上的贪官对抗,不敢指出官场的黑暗,只是对这些不好的东西视而不见。他选择了逃避,选择远离官场,到民间过平淡的生活,不想与贪官公然对抗,为百姓谋取福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钱塘湖春行》和《题孤山林隐居祠》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相同之处: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不同之处:《钱塘湖春行》表达诗人对西湖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题孤山林隐居祠》表达作者对青春逝去,青春老去的伤感。借景抒情诗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予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