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解体?

什么是人格解体?,第1张

什么是人格解体

一、人格解体的定义:存在反复的或持续的自我人格解体和/或现实人格解体的体验

1、自我人格解体:对个体自己的思维、情感、感觉、注意、记忆、躯体、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例如,感知觉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的不真实或缺失、情感或躯体的麻木)。

2、现实人格解体:对环境的不真实的或分离的体验(例如,感觉周围环境、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幻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上扭曲的)。

二、人格解体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以下是我个人在临床上注意到的一些因素。

1、性格特征:聪明、观察力敏锐、反思洞察力强,爱思考人生的问题。

2、关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或建构出现了偏差,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或自我弱小而超我太强。

3、继发于极度体验,如严重的抑郁或焦虑发作、死亡恐惧、被惊吓、过度劳累、吸毒、手*等。

4、童年时孩子本人的需求长期被父母忽视,真实感受被压制,如父母重男轻女,或父母严重自恋。

5、长期累积的压力,甚至是几代人累积下来的压力。

对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可以先尝试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营造安全、信任的环境,能促进患者逐步表达、疏泄内心的痛苦、愤怒,使他们的人格得到整合及完善。另外,药物治疗对多重人格所伴发的焦虑、抑郁、失眠甚至冲动等情况也有效,其对人格整合也有一定益处,患者可以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扩展资料:

“人格分裂”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精神病学领域多将这种情况称为“双重人格”“多重人格”“附体体验”或“分离性身份障碍”。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自我意识,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健全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感觉自己,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恰当地处理与己相关的事务,对自己的过往有前后一致的记忆。

但若自我意识发生问题,就可能出现“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患者呈现出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或产生附体体验,对于本来的身心、人际和生活经历、记忆等反复性遗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反复地忘了自己是谁。例如,有的患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喜爱音乐、外向开朗,但不时又会表现出社交回避和沉默内向,前后判若两人。

而他对人格变换期间的很多人际关系、生活情境并不能回忆或仅有模糊记忆。民间一些所谓“鬼上身”“跳大神”的人也不乏多重人格者。

导致自我意识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原因并不清楚,可能与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的体验、创伤性事件及儿童期的虐待有关。著名的多重人格患者比利·米利根曾说:“当悲伤太多时,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这些压力投注到另一个‘人’身上,来分担我所有的煎熬。”

由此看来,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是预防多重人格的基础。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从小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人民网-“人格分裂”真实存在 患者出现多种人格状态,忘了自己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人格解体障碍,又称为人格解体神经症,是一类以持续或反复感到自己的精神过程或身体被分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病人对自己,包括他们的身体,生活有着扭曲的知觉,由此造成他们的不适感觉。病人感到自己像机器人,或者像生活在梦中。

通常这些症状时间短暂,并同时伴发焦虑,惊恐,恐怖症状。但是有时症状可以变为慢性,持续或发作许多年。病人对自己的症状难以描述,并对自己是否会精神失常感到恐惧。病人有不真实感,觉得周围的世界不真实,如做梦一般。

以下是DSM-V中对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

A 存在持续的或反复的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或两者兼有:

1人格解体:对个体的思维、情感、感觉、躯体或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例如,感知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感的不真实或丧失,情感和/或躯体的麻木)。

2现实解体:对环境的不真实的或分离的体验(例如,感觉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样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扭曲的)。

B 在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中,其现实体验仍然是完整的。

C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 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惊厥发作)。

E 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抑郁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分离障碍。

本病对有些病人影响较小,但对有些病人影响巨大,甚至造成功能残疾。虽然部分病人能适应人格解体的感觉,甚至抵挡不利影响,但是另一部分病人则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是否会发疯,或者对于身体的异常感觉以及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所蕴涵的意义反复思索。

人格解体障碍多发病于青春期或成人。 儿童也可能发作,但因患儿不会主动叙述,因而难以发现。临床中很少患者会以人格解体作为主诉去看病,但患者可以焦虑,惊恐或抑郁去看医生。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感到精神过程或身体的分离与疏远, 他们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自己的精神过程、自己身体或部分身体的外部观察者。可出现各种感觉缺失、缺乏情感反应、以及感到自己的行为包括言语缺乏控制。

人格解体的感觉一般短暂而自发缓解,但当症状持续存在,反复发作或对病人造成痛苦,就需要进行正规治疗。 各种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等,对患者有一定效果,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镇静剂和抗抑郁剂也会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2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