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孩子的羞耻心,能让不再因为上学闹情绪?

怎样运用孩子的羞耻心,能让不再因为上学闹情绪?,第1张

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分离焦虑,会不会在幼儿园里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所以一到宝宝们的开学季就会经常性感到头疼。

很多妈妈会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从小班开始就会闹情绪不肯去幼儿园,刚开始妈妈还以为是孩子还太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有分离焦虑,所以才会闹情绪不肯去幼儿园。可是孩子到了中班还是这个样子,基本上每天去幼儿园都会闹脾气, 她也感到非常的无奈。

但是妈妈们有想过吗?孩子们一到上学期就开始闹情绪,可能和我们自己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可能是孩子故意使出的"伎俩"。

有些妈妈可能很担心孩子的这种情绪,尤其是职场妈妈, 她们常常觉得是因为自己工作忙碌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感情交流。当她们看到,其他全职妈妈们接送孩子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愧疚和抱歉感。

面对孩子的这种上学困扰,父母们应该分析好孩子们闹情绪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孩子上学用闹脾气,这几个原因是关键!严重的分离焦虑

太小的孩子他们会对自己依恋的对象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像小班这样的孩子,在入园的时候就很容易哭闹,这是他们表达自己不愿离开依恋对象的方式。

有的孩子甚至表面看上去很乖,很顺利的入园,但其实他们内心是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只是他们将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没有表露出来,因此叫他们看不见的"情绪"往往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值得家长注意的一个影响孩子入园的因素。

环境的改变

过了一个假期之后,孩子们依赖的环境发生了转变,内心难免会产生不安的失望感。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对环境突然的转变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在入园的时候,即使没有闹脾气也会表现的闷闷不乐,不爱说话,不愿与别人交谈。

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对上小学的孩子产生影响。一般妈妈会认为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他们不会像在幼儿园的时候那样哭哭闹闹不愿意去上学。但是,每个人其实对环境的改变都会有所感到不适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对环境的转变可能难以接受,可以通过释放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不安感是很正常的。

所以不管是几岁的孩子,只要环境有所改变,尤其是生活环境,多少都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行为不规范

家长有时候行为不规范,也会影响孩子这种入园情绪。向作息不规律,从而影响孩子的睡眠不足,然而人时间又比较早,孩子一下子难以适应,因为睡眠不足而导致的情绪也是有可能的。

很有可能是孩子比较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玩的比较晚,有些孩子会喜欢玩积木,乐高玩到十一二点都不愿意睡觉。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自由孩子的这种行为,可能就会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精神不佳,从而导致孩子情绪入园的情况。

面对这些种种因素,家长们应该如何安抚好孩子入园的情绪,做到分析原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孩子的"羞耻心"!

培养孩子"羞耻心"的好处

培养孩子的"羞耻心",可以让孩子自觉地抵制错误,减少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一个人的羞耻心都是从小慢慢培养的,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将会百害而无一利的。

羞耻感是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道德品行。

如何善用孩子的"羞耻心"用这几个秒招,轻松解决孩子的上学情绪爱护孩子"羞耻"的萌芽

孩子入园闹脾气总是免不了哭哭啼啼,所以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羞耻心萌芽来告诉孩子,如果入园的时候只有你哭哭啼啼,其他小朋友都乖乖的,那么他们都会看着你。

然后家长可以随时准备一个小镜子,当孩子上学闹脾气的时候拿出来,让孩子照一照,看看现在自己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并告诉孩子,如果这样子上学可能会吓到新朋友或者老师。

当然,家长切忌说一些过重的话,像"真不害臊""太丢脸了"等等,这样不仅帮不了孩子改变入园的状态,还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羞耻心"改为成长就已经被扼杀。

所以,家长要小心利用孩子的"羞耻心",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孩子的行为。

及时赞扬或鼓励

"赞扬与鼓励"有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养成,同样的也有利于"羞耻心"的培养。

入园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有高有低,这个时候家长其实可以不用过于担心或者担忧,因为孩子的情绪很容易收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还展现出担忧甚至不耐烦的表现,孩子只会更加闹情绪,低落。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表扬,特别是当众表扬,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上学时会闹脾气,就可以先提前和孩子说好,尝试和孩子讲条件,安抚孩子的情绪。

当他上学哭闹时,家长便可以抓住孩子先前答应乖乖上学的"筹码"来间接的鼓励和表扬孩子,像:"昨晚你答应了妈妈,很棒!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做不到的,而且不想离开妈妈对不对"这样的话,既可以安抚孩子,也可以增强孩子的"羞耻心"。

尝试和孩子讲道理

和孩子讲道理可以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也可以增强孩子的"羞耻心",从而减少上学前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闹脾气不愿意上学的时候,家长不能跟着孩子一样,闹脾气。我们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接受道理的能力是比成人要好的,只要你和他们讲道理,他们往往能从本质上去吸收。

因此,当孩子有情绪甚至哭闹的时候,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冷静,想办法平复孩子的心情。等孩子哭累了,能冷静下来的时候家长再慢慢的渗透一些道理给孩子,告诉他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要做到,不然就是不守信用之类的。

让孩子遵守上学的承诺,所以在上学前,家长要做好准备工作,要事先让孩子有个接受的时间。

在孩子上学闹脾气的时候也是发展孩子"羞耻心"的好时候,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羞耻心",同时维护孩子"羞耻心"的萌芽和成长,帮助孩子拜托上学的困扰。

  我们对痛苦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把它们打包,扔到看不见的地方。

 只有你的心像管道一样,可以让那些不想要的感受无害地溜掉,这种方法才可行。

 然而,你的心更像《哈利•波特》中可以扩张的魔法袋。

 袋子会不断变大,而你将一直背着这个袋子,除非你检视自己的感觉、回忆起那些情感所传达的信息,然后让它们随风而逝。

 因为羞耻感是我们能体验到的最痛苦感受之一,这也使得把它们从袋子底下挖出来从而让自己不再介怀,成为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下面是你应该知道的关于羞耻感的9件事,以及一些可以让你对羞耻感不那么紧张的小贴士。

 NO1

 羞耻和内疚是不同的情感

 当你认为自己做错事,你会感到内疚。但当你认为你是错的,你会感到羞耻。

 当你犯了可以弥补的过错时,内疚会出现。当你把自己视为错误本身,羞耻感就出现了。

 你头脑中批评的声音告诉你,你是个坏人、是个错误、你没用,或根本没有任何价值。

 NO2

 羞耻感有一个进化的起源

 我们可以从对婴儿和人类近亲(如类人猿)的观察中找到羞耻感存在的证据。

 这可能是因为羞耻感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的长期生存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它使我们在行为方式上能与其他物种共存,而且它使我们遵从文化规范并遵循法律。

 在这方面,羞耻感并不总是件坏事。羞耻感使我们谦虚,让我们谦卑,而且它能够教会我们边界感。

 没有健康的羞耻感,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对其加以管束。

 NO3

 羞耻感可能开始于童年期

 当我们非常年幼的时候,有害的羞耻感就开始出现了。

 儿童比较难从自我形象中区分出自己的感受——

 所以,当你小时候体验到不好的感受,就可能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对自己的感受感到羞耻,并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由于不知如何表达而产生的困惑感到羞耻。

 NO4

 羞耻感有预警信号

 有很多信号表示你正在体验着羞耻感。

 例如:

 1、当有人提起你感到羞耻的事,你会垂下眼帘并避免眼神接触,用柔和的声音讲话,并且突然感到自己动弹不得。

 2、你可能喜欢计划和准备而痛恨随机做什么事,有时会到干脆什么都不做的程度。

 3、你害怕自己看上去很蠢或说错话,所以你不会尝试新鲜事物也不会大声发言。

 4、你避免自己成为关注的中心,并且希望自己能钻进地缝里。

 羞耻感使你感到不能做真正的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也不够好。

 NO5

 羞耻感有很多形式

 羞耻感有很多种,

 包括当搞砸了一件你认为自己擅长做的事而产生的羞耻感;

 你在别人面前犯错而产生的羞耻感;

 当你感到被一个你想加入的团体排除在外而产生的羞耻感;

 以及在遭受虐待或其他创伤后,内化了的羞耻感。

 NO6

 羞耻感会引发其他负面情绪

 羞耻感是愤怒、抑郁和焦虑的主要来源。

 当你在羞耻感里的时候,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是给你最温和的反馈,你的反应会倾向于防御。

 你企图用愤怒掩盖你的羞耻感,并将注意力从已经被你深埋的令人痛苦的感觉上移开。

 羞耻感会让你感到一无是处、超级敏感并让你产生社交焦虑。

 羞耻感会让你感到空虚和孤独。

 NO7

 羞耻感会给你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羞耻感的标志是躲藏和秘密,这两样会对人际关系带来可怕的影响。

 如果你在一段恋爱关系里,你可能会感到轻易地就被伴侣评判,你可能会因此而大为光火,或是用消极对抗来表达你的愤怒。

 羞耻感会令你更难相信伴侣,或是令你根本不想出去认识一个潜在的伴侣。

 NO8

 羞耻感会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羞耻感会造成高血压、胃部问题、失眠、酗酒或吸毒成瘾,以及进食障碍。

 一项研究确定外因(害怕他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引发的羞耻感与厌食症相关;

 而内因(我们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自我批评)引发的羞耻感与贪食症相关。

 NO9

 羞耻感是可治愈的

 当有一个关心你的人可以分享令你感到羞耻或是痛苦的事情,你就能完全地表达自己并最终释放掉那些一直令你不堪重负的、积压已久的、毒害你的感受。

 抛开这些东西,你可以转换对自己的认知,不再把自己看得那么不堪或一无是处。

 你能感受到深刻的改变。

 羞耻感能造成恶性循环。

 你的行为或是发生的某事使你感到羞耻,然后你试图掩盖自己的感受,这么做会使你感到更羞耻。

 你把自己的羞耻感埋入无底的情绪口袋的最深处,然后把抑郁、焦虑、愤怒和更多的羞耻感堆在上面。

 你的心灵知道如何治愈你的情感创伤,就像绊倒擦破膝盖或是剃胡须时划伤后,你的身体知道如何治愈自己的身体创伤一样。

 然而,如果你把羞耻感包起来放在你不想要的情绪袋子里,心灵治愈的过程就无法开始。

 你的羞耻感会不停出现给你造成痛苦,引起你的关注,直到你解决它们。

 羞耻感可能是一个自然的,有时候是有帮助的感受,但它不应该控制或是毁坏你的生活。

很多人都会有一段青涩的初恋经历,那种对未知未来充满好奇,懵懂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但是,当你想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是否会被周围人的议论和嘲笑所干扰?是否会因为担心被别人指指点点而不敢去回忆这段美好?

我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那时我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对于恋爱的概念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几乎一无所知。和她在一起的日子仿佛是一场甜蜜而遥远的梦境,我们经常在校园里相遇,偷偷聊天,甚至在课堂上传纸条。但是,有一次我听到了同桌同学们的议论,他们嘲笑我的初恋经历,笑我像两只小鸟儿磨磨唧唧、触碰不到心灵。我当时感到十分羞耻和难过,甚至想要放弃这段美好的感情。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初恋经历并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一段宝贵的回忆,不应该被别人的嘲讽而毁掉。这也让我认识到,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勇气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让自己由于对方的反应而自闭和内向。

如何应对类似的情况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让别人的眼光左右自己的内心。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寻求业内专业的解答,来让自己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参加恋爱心理咨询课程,了解初恋情感的特征和表现,以及如何应对周围的议论和批评。

回忆初恋经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我们不要让这段美好的感情因为外界的不理解而遗失,相反,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回忆,并且敢于分享,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成熟而丰富。

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发展中的大脑他是没有能力处理强烈的羞耻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呢,他的父母又没有办法在情绪上还和孩子做一个容器,接纳孩子非常糟糕的羞耻的,挫败的情感,无法给孩子的大脑提供那种容器般的情绪消化功能,缓解他所承受的羞耻。

那么这个孩子可能这辈子都会在这一块受损,所以如果这种父母不能缓解孩子的羞耻感的时候呢,孩子就会发展出他们自己的补偿策略,他们会用逃避和隔离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感觉,他们也会把自己幻想为自己是特别强大的,是重要的啊,来抵御这种羞耻和挫败。

对于自恋者来讲,羞耻感是非常无法忍受的,让自己不去经历和面对。所以你看很多的自恋者,你不能在他面前说他的不是,你也不能告诉他他在人际交往中有问题,嗯,他可能有自恋的倾向,哪怕你没有任何的恶意,你只是想帮他,或者是说想拯救他,如果你这样说出来,他会有否认、冷淡、指责、暴怒的方式来应对你,因为他在内在的心理机制里无法处理这种痛苦,所以这种羞耻感就会指向外界,甩锅啊,远离自我,错误将永远都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恰恰是他的这种防御机制,让他终身都无法脱离羞耻感的折磨和威胁,周而复始不断的轮回人际关系当中没有对比,这个自恋者仍然还抱有期待,觉得他可能可以变好,或者永远有一种圣母的心,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他。所以你想要的都有了,但前提是你满足自己以后,不给别人提供更多的压力,这种念头来得更危险,因为你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将很有可能把你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中。

我一直很喜欢《奇葩说》这个节目,因为我可以听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人生故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我学会了“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会了世界上没有绝对,学会了接受不同的声音,不求同但不排斥差异。

看似《奇葩说》每一期都能给我不一样的“精彩惊喜”,但我记得最晚、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还是蒋在《精彩大会》第一期的分享。

当她说到讨人喜欢的性格时,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喜欢主动道歉,迎合别人,不懂得拒绝,会建立一个被别人喜欢的人。即使我不喜欢这个人,我也希望他喜欢我

马东老师听了江的话后说,“负罪感是最大的负能量”。江回应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终于,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久久没有平息。

因为我常常好像有负罪感,常常觉得身边的一切不愉快都是“与我有关”。

正如马东所说,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类最消极的情绪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控制的愤怒,而是充满自责的内疚。

说到罪恶感,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经常被混淆,对人影响很大,在学术上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讨论的概念,那就是羞耻。

今天就来说说愧疚感和羞耻感。

什么是内疚?

内疚是指个体在实际伤害或有意伤害他人,或违反守则后的内心情绪体验。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情绪,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内疚一般有两种:实际内疚和过度内疚。

实际内疚是指你的行为实际上给他人带来了麻烦。

另一种类型的内疚是过渡性内疚。过渡性内疚是指对那些对你影响很小或没有实际影响的事情感到内疚。

一般有罪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犯了错,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不应该逍遥法外。而有些负罪感过度的人甚至认为,只有自责才能防止自己犯错,防止事件变得更糟,长期无法从负罪感中走出来。

内疚太少还会使人在人际关系中“边缘化”,内疚过多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和对他人的敌意,以及明显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怨恨。

什么是羞耻?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后,变得“眼睛明亮”,开始为自己赤裸的身体感到羞耻。用无花果树的叶子盖住关键部位,然后做爱,开启了全人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羞耻心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

托马斯谢夫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家。他把羞耻感称为“调解各种情感表达的情感主板”。他说:

“每当羞耻感出现时,我们就会压抑情绪的自由表达。唯一的例外是愤怒羞耻是最难承认和释放的情绪。”

羞耻会影响我们感受和表达其他情感的能力。如兴奋、愉悦或好奇。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就会切断正面情绪带来的探索和投入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警惕和抑制。

当我们感到悲伤或受伤时,羞耻会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表现出悲伤或哭泣。当我们害怕的时候,羞耻会警告我们不要让别人看到你的软弱。我们羞于想到人们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

我们经常处于深深的羞耻感中。这是一种我们不愿承认的难以捉摸的私人情感。

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这样描述羞耻的心理作用:“突然的颤抖从我的头顶开始,一直延伸到我的双脚,没有任何表达的准备。”

羞耻感会摧毁自我价值,带来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感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是谁、自己值多少钱的基本想法,那就危险了。这是病态的羞耻。

病态羞耻的个体认为自己有一些缺点,总是停留在一种“不足”的认知中,从而暗暗地、持续地感到羞耻。有时候这种羞愧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内疚和羞耻

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对这两种情绪有了深入的了解:

1内疚会说“对不起”,羞愧会说“”。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羞耻感的人会因为达不到别人的标准而产生负面评价,内疚的人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产生负面评价。

内疚的人会想尽办法弥补负面的东西,富有同情心,而羞愧的人则想逃避或者有攻击性。

2内疚是“我做了什么”,羞耻是“我是谁”。

心理学家伊尔斯说,“内疚是关于你做了什么,而羞耻是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内疚与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有关。羞耻是在意自己在别人(或自己)眼中的样子。有罪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而羞愧的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愧。这两件事对一个人的伤害程度显然是有差距的。

3内疚“知己知彼”,羞愧“自嘲”。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有罪的人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羞愧的人是环境的受害者。罪恶感来自于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自己感受到负面情绪,但有罪的人还是能感受到对自己的控制感。

虽然在内疚中,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受到自责、道德负担和自我批评。但同时Ta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伤害能力的人。在这两个人的关系中,有罪的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受伤者,另一个人是弱小的、易受伤害的、受苦的、受伤的人。

在羞耻中,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虽然有时是负面批评的始作俑者,但也是批评的对象。羞耻的人意识到“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价值”。羞耻使人变得软弱。

4内疚“外向”,羞耻“内向”。

内疚是针对别人的。一个有负罪感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和原谅,有时会做一些补偿性的动作(甚至对别人)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羞耻是自我导向的。羞耻感让人更内敛(不太主动),给人一种自卑感。它会剥夺一个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要遮羞——“不要让任何人看到真实的我,太丢人了”。

如何正确面对内疚和羞耻?

说到内疚。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所谓的“适度的道德内疚”是一件好事。

内疚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拷问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鼓励自己去弥补,修复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内疚有助于团结一个合作的种族社会,它是一种社会粘合剂。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情绪不一定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

在一种情况下有益的情绪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嫉妒和愤怒可能是进化来提醒我们重要不平等的情绪,而快乐的情绪也可能对身体具有破坏性,例如过度沉迷于娱乐。

所以,内疚也是如此。过度的内疚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些困扰。

要消除过度的内疚,就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学会放弃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否则很容易片面地看待发生的事情。

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过度的内疚,你要合理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比例。一旦客观分析,你会发现,其实也不全是自己的错,让敏感的心释放一些压力,减少负罪感,因为负罪感很容易让高度敏感的人产生很大的内耗。

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自我评价能力”。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如何转化自己的罪恶感,面对一些无奈的罪恶感。接受并面对它是我们的选择之一。

允许自己无能为力会让你的内疚变成防御性的悲伤。这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应该有勇气正视生活,意识到我们可以为此付出和承受多少。

第二,羞耻感。

羞耻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处理自己的羞耻心是一场持久战。

"你所抗拒的会持续下去

“你越是逃避或抗拒某样东西,它反击你的力量就越大。”

羞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样的。当你寻求他人的认同来逃避羞耻时,它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告诉你需要和周围的人、事、环境一起为自己感到羞耻,直到被打败。同时,这样的羞耻感会让你偏离自己原本规划的人生轨道。

在他的书《201堂情商课》中,蔡康永提到了羞耻以及如何面对羞耻。

1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羞耻标准。

每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都要试图追溯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研究“这是我个人想要接受的羞耻标准吗?”

比如在公共交通上,很多人不让座。如果被指责,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吗?我的人说:“我才20岁,对方都70岁了,我应该让对方坐。”有些人会说:“我的脚骨折了,所以我需要坐着。”也有人会说:“他虽然70岁了,但是看起来很硬朗,不需要坐。”

这是我们建立羞耻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次在摸索羞耻的来源,都是在帮助自己成长,建立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原则。

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不必要的羞耻。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控制不了,但时代变了,就意味着价值观也会变。

许多人来自单亲家庭。在过去,他们可能或多或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比如你爸爸不在了,还要求你写文章《我的父亲》。这个时候,你肯定会感到一些压力。其实这不是羞耻感,因为这种羞耻感是错误的。

你来自什么家庭?什么比赛?什么肤色?什么样的人生定位?不应该成为你羞愧的理由。惭愧的原因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除内疚和羞耻(其实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而是把内疚和羞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频率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活得舒服”,另一方面也不会成为我们自我价值感的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鼓励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说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和“鄙视”的那个自己。

找到你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