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解析:五分钟弄懂建筑上的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

史上最全解析:五分钟弄懂建筑上的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第1张

现代建筑学派的基本观点

1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2注重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施工

3建筑艺术趋向净化

4注重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

建筑的文脉是基于高技术的洗礼下,人们越来越向往传统高情感建筑环境的心态而产生的。

一、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

文脉的本质定义:广义上,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即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的内在联系。包括: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其文化背景。它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政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是一种和谐对话的关系。

文脉建筑的美学基本点就是要清除纯文化与杂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严格差别,反对只要精美文化而排斥大众的倾向。

格式塔心理学:部分之间的现象关系是整体的函数,即单独的比例知觉将随文脉而变化……建筑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这一关系。

二、如何建立建筑文脉

1化整为零

Openbar Library, Amsterdam

采用相同材料与装饰;比例,尺度接近老式建筑;片段式处理。

Gamma Building, Leiden

2间接对应

New and old apartment houses, Strasbourg

3感觉上的模仿

Trubeck and Wislocki Houses, Nantucket; Venturi & Rauch

4装饰的运用

Haarlem

装饰,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上的质地和联系,常常是建立建筑之间的视觉联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5强化细部

6社会习俗和时尚的影响

Westminster Hall, London

7虚实相生的手法

三、文脉主义的城市观

现代城市规划运动:在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促进下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技术之上和经济效果至上的烙印。

今日的城市规划,应重视城市文脉中人的重要性,改变思想方法、改变工作方式,使群众能够自觉地、有效地投身到城市建设中来。

1显型形态

人、地、物

任何社会的城市的公共领域无疑都是最自然、最灵活、最异质的以及最包罗万象和随心所欲的场所。

对于城市的体验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中获得的,是对环境和时间的总和,也是一种对场所的体验。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各种显质因素,每个可见元素的存在都具有使用价值并对城市环境产生新的意义,每一个可见元素都具有城市性,人、建筑、小品、地点。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归属感,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和止血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2隐型形态

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

3城市环境的文脉美

四、城市文脉的设计

7) 含义

一、隐喻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一)文艺复兴以前的隐喻性建筑

文艺复兴以前的隐喻性建筑都用来表达当时的哲学思想,表达人们对人和自然的认识,表达对神和统治者的崇拜,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理论的高度。(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凯旋门……)

(二)现代与后现代的隐喻主义建筑

现代建筑早期被隐喻为实用的、有效的机器更多是一种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当时是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建筑问题的一种形象的内在解释,而不全是一种隐喻。

隐喻主义最初的形式是后期现代建筑的形喻和抽象隐喻,逐步发展为以符号学为基础的后现代隐喻主义。(Casa Batllo; Antonio Gaudi)……隐喻主义理论是在符号学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隐喻主义是用符号的手段创造隐喻,把符号学当作重要的工具。后现代建筑隐喻与过去的建筑隐喻的根本不同在于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将形式与符号分开,且符号与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不一定一致。后现代建筑强调建筑应反映文化的积累而不是文化的解体,是历史文化的丰富表现,而不是对过去的排斥和对民俗习惯的歧视。

Michael Graves

二、隐喻主义建筑的理论与方法

(一)隐喻主义建筑的建筑理论

隐喻主义认为建筑是具体的物,也是抽象的记号。人们可以通过非语言的直觉和语言符号化的历史文化因素来理解它。

建筑的两种语言:其基本题材是通用的和固有的语言,由实用性、结构可靠性、经济性和技术设备等因素决定;建筑的诗化语言是建筑外观、空间形态、社会习俗礼仪等。成功的建筑应该是这两种语言的双重表达。

隐喻主要包括意义与形象两种方面的隐喻。

古代建筑的功能在今天已基本消亡,但在新建筑中采用古建筑的形式或结构片段,会使人一会到历史文明的继承性,提高建筑的美学价值。——让我想到后现代主义建筑喜爱将不同风格、时代的建筑语汇杂糅于一体的原因。

(二)隐喻主义的方法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宏伟即罗马。宏伟和豪华是古罗马文化的基本特征。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外形粗朴,坚实稳固,细部却精雕细琢。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原是指野蛮人,是中世纪早期入侵欧洲的一支游牧民族。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最早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1400年左右,欧洲南北之间的各种交流促使意大利写实风格的绘画和法国抄本绘画、后期宫廷风格的雕刻取得了惊人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国际哥特式风格,这是宫廷贵族艺术的世俗化运动,它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起到了先导的作用。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建筑指以法国为中心,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建筑风格,是中世纪(12-15)的主流建筑。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到线条在建筑上的作用时曾概括道:“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以线条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有相交成尖角的斜线。”

与早期的宗教建筑相比,歌特建筑的结构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崭新体系。

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教堂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这一方面是功能的需要,因钟塔建得越高,声音就传得越远;另一方面宏伟高大的教堂也可成为城市繁荣和独立的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永垂史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b75fb010091lehtml) -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_舞低杨柳_新浪博客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它利用一系列拱型的尖顶组成教堂整体结构,尖利的顶端高耸入云,直插穹窿。许多垂直的平行线条本身就带有某种节奏,轻灵的线条如一组石头的丛林,锋利,直冲苍穹。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势。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仅顶上尖塔就有135个,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构既体现信徒对天国的向往,体现了独特的宗教精神,也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是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给人一种崇高肃穆的精神体会,那是对超升的向往,要向上帝接近的如饥似渴的欲望,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从平面看,歌特式教堂的基本形制是拉丁十字式的布局,这一布局象征着耶酥受难。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从内部看,歌特式教堂很少有墙面,而窗户却很大,且用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图画。玻璃镶嵌画大多是宗教题材,被称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每当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教士说,这是上帝居处的景象。黑格尔曾描写内部空间:方柱变得细瘦苗条,高到一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上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的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灵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安,然后超越有限世界的纷纭扰攘,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才得到安息。可见歌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会在人们心理产生奇妙的影响,从而使笃信宗教的人摆脱尘世的苦恼,得到一种心灵的慰籍。

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5世纪,西欧市民阶层已经分化,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哥特式建筑所象征的神圣的爱,开始在建筑中融入更加世俗化的情感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7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