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是怎样产生的?

羞耻感是怎样产生的?,第1张

1 羞耻,是最能阻碍我们寻求他人帮助的一种情绪反应。它具有强烈的破坏力,能使我们丧失对自己的同情心。事实上,人们会因自己的抑郁状态感到羞耻,在人前竭力掩饰自己。但是,如果你能够认识自己的羞耻感,并努力克服它,将会对你大有好处。\x0d\ 羞耻感的成份非常复杂,包含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识、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感。强烈的羞耻体验往往包含两种感觉,其一是异常感,其二是自卑、自我缺陷感。我们常感到:“如果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缺点,他们会讥笑我们,对我们感到愤怒并排斥我们。”从这一点上说,羞耻感是丧失认同感的极端表现。\x0d\2 躯体羞耻感\x0d\ 躯体羞耻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躯体感到不满这么简单,它包含强烈的自责与焦虑。一位妻子几乎不敢照镜子。每次照镜子,她都会对自己说:“你多么难看,你为何长得如此丑陋?”躯体羞耻感的背后往往潜藏着这样的观念:我因相貌丑陋而不可爱。她甚至不相信丈夫任何积极的评价(例如“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让我好受些”)。\x0d\3 人际羞耻感\x0d\ 一个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会对他人的批评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过度敏感。具有人际羞耻感的人易于生气、恼怒,也容易屈服。他们愿意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控制权,不喜欢批评。他们常无法坦白承认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人意识到他们的弱点,就会轻视他们,认为他们软弱无能。

羞耻感,是你做的事情超出了常规的范围,事情做的过了,有点违背原则,违背世俗的一些条条框框了,你心里感到内疚,尴尬,过意不去,这个是你自己的感受,也是担心别人这样觉得你表现的一种心里的想法。

有这个想法的说明你人品还不差,知道自己做的有点过了,有点不对了,知道做错了就改正,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把事情最好以后,对不起别人了以后为对方多做些好事弥补一下也可以的。

“暴怒”背后,隐藏着你的“羞耻”

我的来访者林女士,是一个娇小、柔弱的女性,做咨询的时候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来做咨询是为了处理她的低自尊,以及这种低自尊对她工作造成的影响,还有就是她的亲密关系,在刚开始的一个小时,她向我描述了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当她开车去参加一个她几乎不可能准时到达的会议时,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她前面开的非常慢。她既不能超车也不能让他开快一点。她开始按喇叭,当最后她终于可以赶上他的时候,她冲着他大骂一些下流话,并最后朝他竖起来中指!她说:“我真的失控了……”

当她检讨自己的反应的时候,她第一个想知道的是,实际上她对我是不是有愤怒。当这种可能性不存在的时候,她承认她对那个出租车司机很愤怒,因为他无视她的需求,并视她为无物……

我静静的倾听,迅速的思考,严谨的分析:她暴怒的原因是,她对出租车司机缺乏控制(她无法控制出租车司机);由于他的不顺从,导致她想要“消灭”他。

治疗就要澄清这种情感,接受她的沮丧,并等待最终通过分析将她的自恋努力和暴怒转化为适当的自信和适当的攻击。

当我问她为什么使用“没有意义、无足轻重”这些词的时候,她的暴怒逐渐变得清晰。接下来,她觉得自己很“渺小”、是“柔弱的女性”,而那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个“高大、强壮,且愚蠢的男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联想。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很被动,很无助,还为自己的柔弱和无足轻重感到尴尬、羞愧。接下来,她阐述了她的羞耻感……

一、暴怒与羞耻的关系

一个人容易暴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羞耻。当给人揭短的时候,很容易愤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因为羞耻是人最难忍受的情感,它的出现会让人瞬间崩溃。

羞耻感是指审美中因对象道德内涵的鄙劣而引起的羞愧、耻辱的感受,是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对象高尚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形成的反差或对象可耻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有相类似的特征,都可使主体在自省中惊醒,产生羞耻感。

当人产生了羞耻感的时候,生理上会产生反应。比如脸发烫、胸口发闷、浑身发抖、无法言语、大脑空白、还会胡思乱想。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感到惭愧、麻木,甚至是绝望。情绪得不到宣泄,只能通过暴怒来掩盖羞耻感。

当人们产生羞耻感时,通常会选择逃避或用某种行为去掩盖自己,不让自己的羞耻暴露给别人知道。当无法避免羞耻暴露在外面时,大脑会失去自我控制,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暴怒通常为:很迅速,莫名其妙的愤怒;失去理智和自我控制,完全不计后果;和当下事态不符,个人行为过激。暴怒最大的获益就是转移“羞耻”。用更有张力的情绪,用“攻击者”的姿态,替代了内在隐藏的“羞耻感”。

暴怒,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情绪表达,不用翻书查找资料,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熟知的“路怒症”也是其中之一,当别人超你的车,你感到尊严受到了挑衅,你会不觉得有耻辱感,但可能会很迅速产生莫名其妙的愤怒。

归根到底,引发司机“路怒症”的原因,是别人超车导致他感觉尊严受损,引发“路怒症”司机背后隐藏的“羞耻感”。

其实,通常每个暴怒的背后隐藏着“羞耻感”动机。例如,领导在会议上提出的今年的运营计划,遭到下面某个员工的反驳时,这个领导瞬间暴怒,拍桌子指着员工大骂。引发他的羞耻感是:“感觉他的权威收到了质疑,让他在众多员工目前无法下台,难道我的能力那么差吗?需要一个员工来指点我工作,是不是在羞辱我?”。

而实际上别人根本没有羞辱的意思,但在其内心深处有个点是不能碰的,如果触碰到就会引发暴怒的根本原因。

羞耻感一般会在潜意识隐藏起来,人都会想尽各种方法去逃避,但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越难逃避。当羞耻感不经意给暴露后,会瞬间将这个人推向绝望。

往往羞耻感引发的暴怒,产生严重的后果,当事人只能被被迫接受。比如,“路怒症”司机有可能因为一时的暴怒,引发交通事故,需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

二、“暴怒、羞耻”与童年创伤

你的人生,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控制不住地大吼大叫,声嘶力竭,被怒火烧红了眼睛,身边的每个人——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父母……都被你吓呆了。

当你冷静之后,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你懊恼后悔,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年了,却还会像个孩子一样,歇斯底里乱发脾气。

外表是成年人,内心却是幼稚孩童,你可能会觉得这实在荒谬,但这恰好就是问题所在。

童年时期,当我们的情绪受阻,特别是愤怒或羞愧等情绪被压抑时,我们心里就会一直装着一个易怒且容易受伤的孩子。

即使我们成年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可能会随时跳出来,不停地攻击,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而愤怒与羞愧,就是我们的两种攻击方式,不同的是,愤怒是向外攻击他人,是情绪强化下的指责、抱怨、冷漠,破坏力等;而羞愧则向内攻击,也就是自我攻击,自卑、自责、羞耻、讨好、恐惧等。

那种不受控制的愤怒,其实就是一种退化的行为,因为这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当我们童年时遭遇的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所能使用的唯一的方法,即愤怒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相对于愤怒的易觉察,大部分人都有羞耻感但却不自知,强迫性重复某一个行为,不断否定自己、攻击自己、惩罚自己等,都是羞耻感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表现。

而那些有糟糕童年经历的人,甚至不知自己正在被羞耻感所折磨。

愤怒与羞愧纠缠在一起,会阻碍我们展示自己,阻碍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我们被情感控制着,处理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正是成年人的一大痛苦之源。

有时候,不是我们处理不好问题,而是内在的那个愤怒又脆弱的孩子处理不了,我们没有处理好这个孩子,我们成年后的力量与理性就无法展现出来,我们就无法调动现在的力量与资源,来解决问题。

三、如何摆脱暴怒背后的羞耻感

其实愤怒跟羞愧这两种情感背后,都有自己的能量与资源,所以我们需要转化。

首先,愤怒其实是非常有力量的。愤怒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在关系中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我们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愤怒可以帮我们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身,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力和自信。

其次,羞愧的向内攻击,也可以转成自省的能力,转化成想要变更好的渴望,转化成对自己的认同与高自我价值。

面对隐藏“暴怒”后面的“羞耻感”,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极的自我调节和在他人协助下一点点克服,驱赶心中那份羞耻感。

第一步:自我调节

耐心找到羞耻的来源,勇敢面对那份隐藏心底的羞耻感。用平常心审视自己时,告诉自己不再自责与愤怒。对以往的行为,不再自责,努力自我调节,够以理性与观察者的姿态去看待事情。

第二步:自我宽恕和体验

自我宽恕是治愈羞耻感的良药,当我们可以正视那份羞耻感时,不妨自我宽恕,学会原谅自己,才能够避免继续伤害他人。

另外,我们也不妨去自我体验,把没有能释放的情绪释放,把“未完成事件”完成,才算是跨过了那道坎。

第三步:自我接纳

从内心理解自己、对自己宽容,学会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部分,尤其是自己的缺陷、弱点和缺点。当你学会接纳自己,过去认为是羞耻的行为不会再影响到你的情绪,保持冷静心态。

第四步:亲朋引导

身边出现暴怒的人,需要亲密的人一点点引导和关爱。关爱是冬天里厚厚的毛毯,是患者最好的恢复良药。患者期待从你们那里获得鼓励、尊重与关爱,让他尽快摆脱羞耻的旋涡。

第五步:自我鼓励

羞耻感让我们丧失了自控力,让我们背负着恐惧而不敢去冒险。他们需要更多是自我鼓励,除了来自于外部关爱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自我鼓励,用实际行动去克服自己的缺陷。

丁俊贵

2021年7月8日

羞耻是一种消极社交情绪。

从心理学上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强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扩展资料:

类似的情绪还有:内疚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会提醒我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社交情绪

—羞耻

很多家长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试要进全班前十名,如果没有进前十名的话,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只要考试一失利,孩子总是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不想见父母,也不见朋友。

幼儿园里,经常调皮捣蛋的孩子都会被老师拉到讲台上面罚站,把头埋得低低的,也不敢看人,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就觉得被老师罚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为什么孩子一犯错就喜欢躲起来、被罚站就会把头埋的低低的呢?这是因为我们大人都善于用孩子的羞耻感来束缚孩子的言行。

羞耻感的定义

羞耻感,也叫作羞耻心,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是产生自尊感的前提,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很大的关系,分为有害羞耻感和健康羞耻感。

通常来说,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出现萌芽状态的羞耻感,而且与难为情、胆怯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但它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而是由成人的直接刺激,也就是大人的责备和生气而产生的。

羞耻感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很明显,我们这里的羞耻感指的是健康的羞耻感。

首先,有羞耻感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约束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对待别人;

而没有羞耻感的孩子,并不会把学习当做职责,不会自己思考怎么做人,甚至他们都喜欢胡作非为。

其次,有羞耻感的孩子善于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羞耻感:暴露自己》一书中,迈克尔教授提到:父母在教孩子的基本礼貌时,常常会使用微不可察的羞辱方式。父母会温和地表示反对,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正确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羞耻是用来向孩子传授分享、表达感谢和问候他人的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觉得痛苦,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健康的羞耻感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变得更好,更优秀。

正确利用正向羞耻感教育孩子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真正需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直面羞耻,而不是一旦犯错了就躲起来,逃避这种羞耻感。健康的羞耻感聚焦于单独的特性或行为而不是整个人。健康的羞耻感不是对人做出毫无价值、不可救药的盖棺定论,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间,促使人做出更好的改变。

我们的祖先利用羞耻和唾弃来鼓励改变,健康的羞耻感总是为进步就下了足够的空间,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没用,成长无望。

第一,父母要培养好孩子的是非对错观念

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那么父母也很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错误,无法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人惟知所贵,然后能知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这是《陆九渊集》里的一段话。虽然当今社会文化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孩子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但如果不能正确树立是非观和道德观,父母的教育目的也是无法达成的。

就像一个孩子,作业里面有一道题不会做,于是他就去抄了同桌的答案。父母如果简单的一句"你不可以这样做。"孩子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可以,你需要客观地跟孩子解释,抄答案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别人找出来的方法,不是你的,下次在遇到这种题你也是不会做的。

父母要先给孩子"立规矩、明是非",孩子才会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第二, 羞耻感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难堪

父母要明确一点,自己之所以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行为的不认可,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而不是向自己的孩子表达愤怒、生气的情绪。

就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孩子的不是,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很多家长都喜欢这样拿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难堪。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下错误之后,都选择大声责怪孩子,责怪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却不是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具体错在哪里,它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

第三,父母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孩子发展情况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中国家长爱模仿美国的家庭教育,几乎美国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去模仿。就比如说,依据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智力、能力,在什么阶段学习什么、掌握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可是很多家长都普遍认为如果只是按照学校的计划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学习范围要不断地扩大,于是就给孩子制定了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家长在制定的目标的时候并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指定下来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孩子们往往都实现不了。

如果孩子无法达成目标,孩子就会焦虑、自责,并且责怪自己怎么又没有完成目标。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之前的目标没完成,再接着修订的目标,孩子还是完成不了,结果一次一次的重新开始,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一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会因为完不成目标而觉得羞愧、自责,但是时间久了、失败得多了,孩子就没有了这种羞耻感,再加上父母长期的责怪、批评,更加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畏难心理。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根据孩子发展阶段的特点来提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

父母总喜欢对孩子做出一些命令式的要求,比如说晚上九点半之前就要上床睡觉;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一心二用等等。但是真的是父母自己在面对这些"规矩"的时候,又往往是做不到的,熬夜追剧、一边工作一边玩手机甚至是吃饭的时候一边看看剧。

种种行为都在孩子眼中留下不好的行为示范,孩子便会认为我的爸爸妈妈都可以这样做,我怎么就不可以呢?

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学会自我约束,变得不听管教甚至是胡作非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的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示范,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形象,这毕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影响深远。

第五,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犯错之后,都会选择批评,但是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批评技巧,尽量保证做到对事不对人,更不随意地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标签效应",也就是说,一旦父母强行给孩子贴上某个标签,孩子反而越容易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就像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例子一样,很多在小时候被别人说是"坏孩子"的人,长大之后往往都变成了真正的坏孩子。

正确批评孩子就不会涉及到评价孩子本身的问题,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而不是沉浸在"妈妈说我是坏孩子""爸爸说我不乖"之中。

第六,通过培养孩子自尊心来培养孩子的羞耻感

羞耻感是自尊心的一种表征形式,有自尊心的孩子肯定也就会有羞耻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重要的是坚持正面的教育,尊重自己的孩子。

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来培养孩子的羞耻感,但是要记得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父母可以营造出"无能情境",让孩子体验到挫败,利用他们的自尊心产生羞耻感,变得更加谦虚、更加努力;

而各方面表现一般的孩子,父母则要引导他们向优秀的人看齐,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将这种羞耻感内化为进步的动力;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人们身上的一种特性,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都会自然地形成这种羞耻感。健康的羞耻感是孩子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羞耻感的民族,在当今家庭教育中,正确利用孩子的羞耻感,进行正向引导,能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2、羞耻心

从心理学上说,羞耻心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产生羞耻心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公开的情境会强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心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2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