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第1张

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所谓前卫的育儿理念时,要记得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帮他们规避竞争和本应当经历的挣扎。

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因为风险太大,而各派学说难有定论。在不同门派之间,一直剑拔弩张:亲密育儿派 VS 严格教导派,儿童中心派VS家长中心派,社会风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未来充满幸福感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过,近年来出现的变化则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美国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寻求大致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我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这种追寻已经风靡全美,变成一场举国运动。

有的父母给孩子足够自由,却不再过问,孩子的成功、失败不曾与父母分享,这也是一种情感忽视。《童年情感忽视》一书指出,缺乏了情感连结,孩子长大后会害怕依赖别人,不会向外寻求帮助,也更冷漠与疏离。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依赖」。《韦氏大字典》对它的定义是:「被他人决定或是制约;仰赖他人的支持。」反之,「独立」就解释为:「没有被他人决定或是制约;不需要仰赖他人的支持。」然而,很少人知道什么是「反依赖」(counter-dependence)。这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概念。

事实上,会使用这个词汇的大多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反依赖」指的是一种不需要别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害怕依赖别人的心理驱力。 反依赖的人极力避免向别人寻求帮助,不希望表现出或是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有所需求。 他们会尽一切努力不要依赖别人,即便他们必须为此承担某些后果。下面是一个个案,说明了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如何变得反依赖。

案例:缺乏情感连结的大卫

大卫大约四十岁出头,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与太太育有三个孩子。他非常会打理财务,现在三个孩子都刚成年,即将离家,他则因长期的忧郁症前来寻求协助。一开始,大卫跟我说他的童年很快乐,无忧无虑。但是当他继续诉说他的故事,事情开始变得清楚不过:他的童年缺乏了某个相当关键的东西,而这个缺憾对他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那是一段由一个真善美的天才所讲述的残酷、悲惨的生活中的故事。“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天地里,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变,没有变得肮脏,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童年》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5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