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大众媒介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第1张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①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www站点已达371600个,互联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岁的用户占373%,25~30岁的用户占170%。其中,学生就占了280%,教师占62%,公务人员占80%。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②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③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④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这些都是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精神意义明显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大众传媒正侵蚀着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控制,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5、 评价活动效果

6、 媒介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及与媒介公共关系的关系

、主体性的社会关系形态

()个人的社会关系形态

()组织或集团的社会关系形态

()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关系形态

、缘由性的社会关系形态

亲缘、地缘、业缘、泛缘关系形态

二、媒介公共关系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媒介公共关系学与市场学、管理学和传播学

三、媒介公共关系活动与类似活动的区别

、媒介公共关系不是广告;

、媒介公共关系不是宣传;

、媒介公共关系不是纯粹的交际。

美誉度:美誉度分为商品美誉度(包括产品和服务)、组织整体美誉度

前者——低层次的美誉度;后者——高层次的美誉度

商品美誉度→→组织整体美誉度

提高美誉度的途径:

(1) 选择合适的方式:一是提供优质的和优质的服务,二是热心社会公众事业。

(2) 及时纠正错误印象,消除“形象危机”。

(3) 不断保持和提高美誉度

组织形象设计——

( ),即组织形象战略。

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透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组织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活动传递出去,以凸显组织个性和精神,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的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和职能。

——整合、、的完整的企业形象战略体系,是塑造组织形象,增强组织竞争实力的最有效的武器。

的构成要素:

、(理念系统):全称是理念识别系统( ),是核心层的思想系统与战略系统。它是社会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信条使命、管理哲学、文化、性格、座右铭等的统一化。

、(行为系统):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是社会组织执行层的动态识别形式,是社会组织的所有规程策略。包括行为方式、管理方法、机构设置、公关手段、公益和文化活动等等,它规范着社会组织内部组织、管理、教育以及一切活动,实质上也就是社会组织的运作模式。

人们可以根据组织的行为特征去识别认知这一组织。

的基本项目:

对内:企业诊断、产品开发、生产运作、干部教育、员工培训、质量控制、福利保障、环境规划等。

对外:市场调查和推广、促销活动、公共关系、物流处理、售后服务、同业竞争、企业协作、公益文化、社会联谊、公害对策、回馈社会等

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媒介进化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媒介的进化发展,是传播载体的进化与发展;传播载体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传播方式在决定了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

而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方式的演变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说到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一 首先要认识媒体 的重要性。 媒体的最大特点是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某一个信息传播给许多人,以 求 同时与为数众多的人建立联系或留下印象,因为新闻界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公 众舆论的代表,立场比较客观。通过媒体,公共关系的传播。甚至会比组织或

  媒介是指公共媒体,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也增加了人民民主生活渠道,加强了人民监督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一、执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大众传媒才会真正的大众化、公众化。它强调公民的参与性,以公共性为基础和核心,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为根本目的,关注通过政府及非政府的途径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大众传媒一向是公民利益表达的有效工具。舆论监督的行使是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能够很好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其实现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1、新闻公开

  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最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被监督主体通过大众传媒发送信息的主动行为。例如政府或企业和其他单位主体举行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对党务、国务等重大会议和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对企业进行采访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党政活动的透明度,动员舆论,达到监督的目的,这是满足人民知情权的需要。

  2、新闻批评

  这是大众传媒的主动行为,也是新闻舆论监督中最有效的一种监督。基本手段是揭露、批评、谴责。它对公众舆论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3、民意调查

  这有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通过大众传媒发动的调查,也有传媒本身进行的调查。这是通过一定的调查手段,了解和发表公众对某一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的态度和意见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民意调查的范围很广,如对某项政策和法律制定前的调查,对政府行为实施和效果的测验,对企业的社会信誉度进行调查等。可以说,民意测验本来就是一种群众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加强了监督效果,这种监督作用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公布,对社会问题产生共同的舆论导向,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得以体现。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动态系统,因此它的构建是一个追求社会发展的活力、激发文明进步的动力、开掘社会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的长期过程,其动力之一就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网络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是社会的“神经”和“血管”,是现代社会通畅运转的必要条件。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资源,不仅担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更是承载其使命的关键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运用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功效。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大众传媒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传媒的报道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媒介为规范人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激励,这种情绪规范的内容在现代文明中随处可见,很容易接触到。”“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功能可分为: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递观念和意见;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刊登广告,发展经济。就其社会功能来讲,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执政建设的政治信息源

  大众传媒作为专业的信息传播机构,承担着信息舆情民意的搜集任务,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库。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执政党了解其执政对象情况的通道。对于执政党而言,大众传媒传通的信息既包括关于执政对象的现实情况,也包括执政对象对治政行为的反馈。广大群众对于治政所确定规则的态度、反应和观点,是治政方略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评价体系,是执政党衡量自己执政权利和执政地位——即民心向背的最实际、最有效的事实材料,是治政方略迈向进步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是执政党发布指令、传达指令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广大群众获取执政党治政方略的有效通道,能够为执政党和群众传播大量、及时的信息。

  2、寻求民间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

  执政党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必须广泛地吸取真正来自于执政对象的经验和智力成果,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意见,并对规则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优之状态。大众传媒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和网络,都普遍开设了群众来信专栏、群众热线节目和群众意见栏目,这些都是执政党收集信息的最好平台。另外大众传媒本身也具有一支强大的信息分析和舆论把握队伍,如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以及著名学者等,他们通过在大众传媒上发表不同意见,为执政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思想、意见、方案、措施、建议,包括大众传媒通过这些措施为执政党治政方略的形成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这是执政党在治政方略的形成上寻求民间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

  媒介关系处理

  社会组织若要在社会上,在所有公众中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必须借助新闻媒介这一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力量。然而要获取新闻媒介的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就不能顺其自然,而必须密切关注新闻媒介,了解新闻媒介的运作方式,进而主动、真诚地与新闻媒介协调好关系。

  一、媒介关系的含义

  媒介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机构,以及与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等媒介人士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信息传播。传播信息不能不涉及新闻界,不能不形成与新闻媒介的关系。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对象的合一,决定了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从对公共关系实务工作层次来看,新闻媒介关系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甚至被称为对外传播的首要公众。

  二、建立良好媒介关系的意义

  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是争取新闻传播界对本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有利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媒介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增强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建立良好媒介关系的意义在于:

  (一)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

  新闻传播机构及人士是社会信息流通过程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传播学中亦称为“守门人”),他们决定着各种社会信息的取舍、流量和流向,确定着公众舆论的中心议题,能够赋予被传播者特殊的、重要的社会地位,即具有“确定议程”和“授予地位”的功能。某个组织、人物、产品或时间如果成为新闻界报道的热点,便会成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舆论话题,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而且,一个信息通过新闻界做客观的报道,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有利于美誉度的提高。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舆论,争取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与“把关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争取媒介报道的机会,使组织的有关信息比较顺利地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层层关口,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

  (二)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组织要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沟通,就必须借助于各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借助于现代印刷、电子等传播技术,大量地、高速度地复制信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这是现代公共关系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大众传播媒介一般不是由组织内的公共关系人员直接掌握和控制的。有关的信息能否被大众媒介所报导,以及报导的时机、频率、角度等等,要取决于专业的传播机构和人士。除花钱作广告之外,公共关系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必须通过新闻界人士才可能实现。因此,与新闻界人士建立广泛、良好的关系,是运用大众媒介、争取媒介宣传机会的必要前提。与新闻界关系越多,组织有关信息的报道数量越多;与新闻界关系越好,组织有关信息的报导质量就越好。媒介关系的这种公关传播性之强,是其他公众对象难以比拟的。

  三、协调媒介关系的方法

  (一)要经常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介取得联系

  在现实工作中,社会组织与新闻媒介之间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组织需要借助新闻媒介形成舆论,塑造形象;另一方面,新闻媒介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以获得大量准确的新闻信息。社会组织特别是其公关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新闻媒介保持联系,及时向新闻媒介提供新闻素材,并能够为新闻媒介提供各类高质量的、具有新闻价值和可读性强的好稿件,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品种。还可以通过会议、电话、信件、私人交往、展览会或组织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与新闻媒介公众进行交往。在经常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介取得联系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长期的投入,使双方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稳定关系。

  (二)充分尊重新闻媒介

  在与新闻媒介进行交往时,要尊重新闻媒介的独立性、特殊性和重要性,组织应本着热情友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的原则,必须注意各自不同的基点。公关人员同新闻记者的目的和职业特点不同,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尊重新闻媒介职业特点。新闻媒介的职业特点是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而不受其他势力所左右。尊重新闻媒介的职业特点,就必须尊重新闻记者地位的独立性,对记者的来访必须提供支持和帮助。不能把新闻媒介看成是用金钱、权力和武力去收买、去施压或去威逼就能为某组织歌功颂德或对其他组织谩骂侮辱的工具。组织充分尊重新闻媒介还需特别注意对于层次级别不同的新闻媒介和记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三)真实传播组织信息

  新闻媒介的大忌就是新闻失真,在组织与新闻媒介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真实地反映信息,做到不隐恶,不溢美,实事求是,新闻媒介也要客观地报道组织的信息,这才是真正的合作与支持。有时组织也会出现一些对其形象或名誉不利的“家丑”,如决策上的失误、经营管理上的缺陷、产品质量上的问题等,对此不能采取遮遮掩掩的态度,而应主动与新闻媒介沟通,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把事实真相如实地反映出去,并把自己的改正措施公之于众,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与支持,从而把组织的声誉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正确对待新闻媒介的批评或误解

  对于新闻媒介的负面报道,如果不失实的话,应该立即承认错误,着手整改,并通过新闻媒介把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传播出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如果媒介报道失实,社会组织绝不能暴跳如雷骂上门去,或轻率地对簿公堂,而应该采取理智的做法,心平气和地指出报道失实之处,请记者一起参加调查并委婉提出予以更正的要求。只要组织保持通情达理的态度,新闻媒介也会做出积极响应。而为了确保新闻媒体在报道时不会因犯错而损及组织的利益,公关人员也应采取“事前预防、事后补救”的策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