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看的小说题材不限,好看就行,在精不在多.

求好看的小说题材不限,好看就行,在精不在多.,第1张

你去看看耽美小说吧!

有的作者写的很感人的!我最近在看的有:卫风的和天籁纸鸢的。卫风的《戏梦》那一系列蛮不错的。天籁纸鸢的《天神有翼》句句经典,很好看的。

历年经典名文大汇总 ——耽美界的珍宝

出于对美好爱情和美丽男子的无限向往,耽美界一经兴起,便如星火燎原,不可遏抑,长盛不衰。(笑)许多热爱此事业的人呕心沥血,流下无数佳作,使得露西弗变得人人向往。(笑)近日大批新人进入露西弗大家庭,感到文海茫茫,寻文困难,于是偶将露这几年来的精品好文整理集中,希望能为各位大人指出一条看文捷径。(以指路为名,行骗分之实,(笑))

一.影响深远的经典名文。

任年华似水流,这些经典名文永远是耽美界的不老长青树。它们以精彩的内容,完美的形式,在耽美界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引发了长久的讨论,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

1.《十年》暗夜流光

评:情感如同一根细细长长的线,牵扯着你的心 ,让你仿佛度过十年沉浮光阴。

这篇近于同志文学的耽美名文,可视为耽美界的中流砥柱,对耽美界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耽美界的对外关系中,树立了耽美文的正面形象。(这点很难。笑)这也是极少的一篇从未听说过被人商榷的文章。

2.《怎见浮生不若梦》seeter

评:古有海伦倾国,今有浮生乱世。

当年此文一出,艳惊四座,红遍耽美界。(笑)追文盛况自不必多说,文章完结后更引发的主角归属大讨论,故事接龙,番外续写,版本改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大家常见到的“浮生若梦”等均由其带动,就其所引发的巨大热情和持久不衰的影响,只有《十年》能于之相媲美。

3.《昨天》风弄

评:机关算尽,相思为谁?

风弄的代表作。高超的写作技巧,生动而简洁的语言,风弄特有的看似虚伪的真实及梁凤仪式的结尾,使这部小说即使在很远的将来,仍会熠熠闪光。对于有志于从事耽美文学创作的有志青年,风弄的小说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笑)

4.《假如我觉得不幸福》嫣子危

评:请不要爱上我,即使我觉得不幸福。

嫣子危的代表作。另类的,苦涩的,平静下面是彷徨,微笑背后是流泪。此文极具个性,不落熟套,难以模仿。(露上已撤文,到嫣子危文集处找)

5.《醉卧红尘》水月华

评:红尘人醉醉红尘,月华如水水月华

清水美文代表作。此文绝对经得起最挑剔的读者的细读。登峰造极的优美字句连同动人的故事,好象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是水月华的代表作。(露上已撤文,到别的大型耽美网站找)

6.《只是当时的惘然》千千千寻

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剧代表作。广受赞叹的完美结局使其成为悲剧中的经典。也是千千千寻的代表作。

7.《青玄》

评:玉萧一曲送清魂,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经典悲剧。矣有极精彩动人的结局,与《只是当时的惘然》不相上下。

8.《长风万里》 seeter

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S大又一代表作,尚未完结已成为古文中的经典。S大至此已是天王级别,文风成熟,文笔流畅,随意挥洒间,天文地理,奇闻异事,无所不谈,但又不假雕饰,另人佩服。

9.《To be alive is disgusting (活着就是恶心)》 Nicotine

SM文代表作。情节精彩,构思奇妙,结构完整,结局出人意料,非常精彩的将SM文贯彻始终。

10.《玉碎宫门》

评:久仰大名,尚未拜读。

在耽美宫廷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内容与形式上影响一代宫廷文。

11.《西江月》

评:月照西江,佳人在水一方

经典古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旋。战争场面规模宏大,感情描写细致入微。也是一篇引发大讨论的文章。在王朝战争文中只有《燕歌行》能齐名。

12.《燕歌行》

评:天生王质难自弃,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善于描绘广阔的场面,紧张的一刻。其中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被描写得如同身临其境,令人难忘。

13.《夜泉》

评:暗夜泉水流,滋润我心房;最后一线光,我紧抓不放。——这就是夜泉的魅力

极经典的耽美校园文,也是大家永不放弃的万年坑。(笑)

14.《第七重封印》朱夜

评:深刻的黑白文艺片**(笑)

一个线索纷繁的故事旧像一座迷宫,众多人物活动其中,而所有这一切被安排得杂而不乱,环环相扣,情节变化多端,场景丰富多彩,真如同在**院看**一般。朱夜的法医系列最有名的是《SECRET

GARDEN》。但此文最能体现作者拍**的风格。(笑)

15.《谢长留》

评:天地间,惟有江山不老!/我要他看到江山,就想起我谢长留!/重华,我爱你至死方休!

“我叫谢长留,家住京城……”平淡的开头,而后感情慢慢酝酿,越演越烈,结尾是最深切的呼唤。此文的有名在于主人公后来说话太感人,以至留下无数至爱名言。(笑)

16.浮生系列 尘印

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整部系列情节生动,几度悲欢离合,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其有名在于:此系列部部悲剧,以至于一提到作者,就会联想到后母NO1(笑)。

17.〈星恋〉APPLE

评:久仰大名,尚未拜读。

此文的出名在于总是听人说起,却始终无法拜读全文,几年下来,竟成为传奇。(笑)

18.〈凤于九天〉 风弄

评:天下壮丽江山,吾与你共享;世上轰烈快事,吾与你共尝;惟有灾难,让我独自来挡!

评:汇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文学政治的精彩佳作。出名在于其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作者不时闪出智慧的灵感。(还有就是它是露上最长的文章吧!笑)

19.〈漂白的爱情〉 雨天

评:爱情漂泊,归属何方?

十分精彩的连续剧。任何人评好文漏掉它都会被在回帖里添上。(笑)

20.〈永不放弃〉 APPLE

评:原来,幸福,就是永不放弃!

APPLE大文风至此完全成熟。其出名在于题目〈永不放弃〉和〈始乱终弃〉之争,而两者只有一步之遥。(笑)

特别影响文:

〈忘欢〉 玉隐

评:精彩SM 文,有又不单是SM 文

其特别影响在于:处于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当年有人不能认同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无法忍受到甚至退出;另有大批支持者认为这是该作者最成功的文章。(的确二.精品佳作

以下是点击率极高,大受欢迎,不少仍被无数读者挥刀催文的精品。好文很多,偶精力有限,不能一一列出,若未能列到各位喜欢的大作还望多多包涵。

选择的标准如下:

1. 谢绝平胸少女版男主角出场。

2. 谢绝毫无理由的H,SM

4. 文章完结后仍间或有人推荐。

5. 文章综合水平高。

1) 文风成熟,文笔流畅,整篇看上去赏心悦目。

2) 故事精彩新颖,不落俗套。

谢绝看头就知道尾的传统文章。(腻死)

谢绝被虐到极点的小受无论如何也会爱上施虐者的文章。(不可理喻)

3) 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比较有营养的意思啦)

排名不分先后:

〈白玉小猪吃老虎〉 黑羽琉璃

一炮打响的文章。偶觉得小猪小时候写的最为传神,特别是从御善房菜式变换看出各皇子地位变化那段真是经典。

〈束缚〉一种压抑的感觉,永远有人推荐。

〈相会于加勒比海〉 风弄 如果大海能带走我哀求我愿献出我所有。彻底展现弄大超强的讲故事功夫。

〈兰台刚开篇不久已有数人推荐。文攻武斗均令人拍案叫绝,其中太后与素王斗智一段如同看〈孝庄秘史〉一般,偶正寄予厚望。(笑)照此发展点击数过千是迟早的事。

〈蔷薇〉感官大刺激,看到全身痛!(笑)

〈于世沉浮〉 玉隐 处处有亮点,其中改写鲁迅名文之处令人眼前一亮。(结局嘛,偶觉得快了一点点……个人意见,笑)

〈终极雇佣 其中几集关于人生价值分析深刻,使其超出同类型的其它文章。

〈夜帝〉 精彩SM文,永远有人推荐。

〈宫森〉精彩SM文,永远有人推荐。(古代部分)

蝙蝠〉 风弄

无香花自开〉

无香花自开,但有人来采。一朝花落去,低头香满怀。(题目起得实在好)

〈无声深处〉常接近同志文学。无声深处是撕心裂肺的叫喊。

〈兵不厌诈〉妙趣横生,比喻经典。

〈秋水寒〉难能可贵的打破当时被虐到极点的小受无论如何也要爱上施虐者的套路。(古代部分)

〈攻对攻〉经典轻松搞笑互攻文,不可错过!

〈针推系少年的悲哀〉 小楼前面是精彩搞笑,后面作者飞快的删掉了。(笑)

〈素心问月〉seeter

Seeter早期作品。(一点都不素哦!笑)

〈囚〉kaaa

K大最精彩的文。写某小受的漫漫人生坎坷旅途。(笑)给作者和小受一句话:我们的心声是:永不屈服!

是玉大点击率最高的文章。)

〈七亿之赌〉kaaa 打赌期间异常精彩,尽现穷人本色!

〈绝〉 午夜深蓝 真够绝!

1. 完结时一夜之间回帖近千。

2. 作者当时非常年轻(笑),但文笔却相当老练。

3. 看得人荡气回肠,豪气冲天。

〈裂传〉靡靡之音

有人说俗套,有人说精彩。偶只感觉里面所蕴涵的情感之激烈是无与伦比的。

〈流莺〉嫣子危 处处留白,意韵深长的中国山水画,文笔极为流畅。

〈墙〉久仰大名,尚未拜读。

〈偷香〉三十年代的中国风

〈凤非离〉 很多人都爱死凤非离这个魅力无穷的小攻了。

〈珍珠泪〉小受如同珍珠般惹人爱怜。(让人想……(笑))

〈流星的眼泪〉茫茫沙漠夜空,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结局精彩动人,难以忘怀。

〈与爱无关〉风弄 有名的现代都市童话小说。

〈圣天使之音〉嫣子危 以其极为巧妙的构思取胜。

〈佳官〉 江雪清水美文,古风幽幽。作者有很强的中国古代文学功底。

《神将》月读

久仰大名,尚未拜读。

《对 抗 游 戏》 by 冥王

强强对抗,斗智斗勇,精彩纷呈。(好象在看007。)

露外文章也多如汪洋大海,偶只推荐两篇。(露内文章高质高产,无须四处打猎)

第一篇就是大名鼎鼎的:

伤逝〉 七月

评:一品日本清酒,且听庭院泉流。

完美的日式文风。作者对日本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历史变革,社会结构均有深入研究,令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日本呆过不少年头。(笑)

第二篇:〈新生第一年〉

评:久仰大名,尚未拜读。

只想告诉大家,据说此文在耽美小说界有〈绝爱〉在耽美漫画界所起过的作用。

巴金在现代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青春的赞歌”,后期是“沉痛的悲剧艺术”。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前期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主导面的反封建、反专制。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答题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处女作《灭亡》是1928年在法国写成的。当时巴金对国内革命屡遭摧残甚感失望和悲愤,正拼命翻译克鲁泡特金的著作,以寻求精神支柱,《灭亡》就是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这部长篇小说写一群青年为反抗军阀专制统治而进行种种社会革命活动,,时代背景比较模糊,所着力表现和赞颂的主要人物是从俄国民粹派英雄衍化而来的。巴金以一种充满浪漫激情甚至有点浮夸的笔调来写他的英雄革命者,不加节制地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心理体验灌注到这些人物身上。在《灭亡》中,巴金赞美而又惋惜殉道者杜大心,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作品正是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作品实际上是把杜大心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处理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并不是宣扬了什么主义,而是那种绝望而又抗争的献身精神,其中某些甜软而又抒情的恋爱情节与悲愤。压抑、暴烈的场景相互穿插,形成一种狂躁的气氛。“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大豆充溢着伤感情调,很少有英雄主义至上的气息,巴金的《灭亡》终于让读者有了自己的英雄,尽管是一个在暗夜里绝望呼喊的英雄。

另一类是以描写封建家庭腐败与衰落为题材的家族小说,并且越来越把创作的着力点转到这方面。1931年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瑞珏、梅、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民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虐,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刻,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

  我和我们这个共和国同年。三十岁,对于一个共和国来说,那是太年轻了。而对一

  个姑娘来说,却有嫁不出去的危险。

  不过,眼下我倒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求婚者。看见过希腊伟大的雕塑家米伦所创造的

  “掷铁饼者”那座雕塑么?乔林的身躯几乎就是那尊雕塑的翻版。即使在冬天,臃肿的

  棉衣也不能掩盖住他身上那些线条的优美的轮廓。他的面孔黝黑,鼻子、嘴巴的线条都

  很粗犷。宽阔的前额下,是一双长长的眼睛。光看这张脸和这个身躯,大多数的姑娘都

  会喜欢他。

  可是,倒是我自己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嫁给他。因为我闹不清楚我究竟爱他的什么,

  而他又爱我的什么?

  我知道,已经有人在背地里说长道短:“凭她那些条件,还想找个什么样的?”

  在他们的想象中,我不过是一头劣种的牲畜,却变着法儿想要混个肯出大价钱的冤

  大头。这使他们感到气恼,好像我真的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冒犯了众人的事情。

  自然,我不能对他们过于苛求。在商品生产还存在的社会里,婚姻,也像其它的许

  多问题一样,难免不带着商品交换的烙印。

  我和乔林相处将近两年了,可直到现在我还摸不透他那缄默的习惯到底是因为不爱

  讲话,还是因为讲不出来什么?逢到我起意要对他来点智力测验,一定逼着他说出对某

  事或某物的看法时,他也只能说出托儿所里常用的那种词藻:“好!”

  或“不好!”就这么两挡,再也不能换换别的花样儿了。

  当我问起:“乔林,你为什么爱我”的时候,他认真地思索了好一阵子。对他来说,

  那段时间实在够长了。凭着他那宽阔的额头上难得出现的皱纹,我知道,他那美丽的脑

  壳里面的组织细胞,一定在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我不由地对他生出一种怜悯和一种

  歉意,好像我用这个问题刁难了他。

  然后,他抬起那双儿童般的、清澈的眸子对我说:“因为你好!”

  我的心被一种深刻的寂寞填满了。“谢谢你,乔林!”

  我不由地想:当他成为我的丈夫,我也成为他的妻子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妻子和

  丈夫的责任和义务承担到底呢?也许能够。因为法律和道义已经紧紧地把我们拴在一起。

  而如果我们仅仅是遵从着法律和道义来承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那又是多么悲哀啊!那

  么,有没有比法律和道义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呢?

  逢到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

  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也许我不必想这么许多,我们可以照大多数的家庭那样生活下去:生儿育女,厮守

  在一起,绝对地保持着法律所规定的忠诚……虽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可在这点上,倒也不妨像几千年来人们所做过的那样,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

  工具,一种交换、买卖,而婚姻和爱情也可以是分离着的。既然许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为什么我就偏偏不可以照这样过下去呢?

  不,我还是下不了决心。我想起小的时候,我总是没缘没故地整夜啼哭,不仅闹得

  自己睡不安生,也闹得全家睡不安生。我那没有什么文化却相当有见地的老保姆说我

  “贼风入耳”了。我想这带有预言性的结论,大概很有一点科学性,因为直到如今我还

  依然如故,总好拿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但搅扰得自己不得安宁,也搅扰得别人不得安宁。

  所谓“禀性难移”吧!

  我呢,还会想到我的母亲,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对我的这些想法,对乔林,对我要

  不要答应他的求婚说些什么?

  我之所以习惯地想到她,绝不因为她是一个严酷的母亲,即使已经不在人世也依然

  用她的阴魂主宰着我的命运。不,她甚至不是母亲,而是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我想,

  这多半就是我那么爱她,一想到她已经离我远去便悲从中来的原因吧!

  她从不教训我,她只是用她那没有什么女性温存的低沉的嗓音,柔和地对我谈她一

  生中的过失或成功,让我从这过失或成功里找到我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过,她成功的时

  候似乎很少,一生里总是伴着许许多多的失败。

  在她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总是用那双细细的、灵秀的眼睛长久地跟随着我,仿佛

  在估量着我有没有独立生活下去的能力,又好像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叮嘱我,可又拿不准

  主意该不该对我说。准是我那没心没肺,凡事都不大有所谓的派头让她感到了悬心。她

  忽然冒出了一句:“珊珊,要是你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是独身生活下

  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

  照别人看来,做为一个母亲,对女儿讲这样的话,似乎不近情理。而在我看来,那

  句话里包含着以往生活里的极其痛苦的经验。我倒不觉得她这样叮咛我是看轻我或是低

  估了我对生活的认识。她爱我,希望我生活得没有烦恼,是不是?

  “妈妈,我不想嫁人!”我这么说,绝不是因为害臊或是在忸怩作态。说真的,我

  真不知道一个姑娘什么时候需要做出害臊或忸怩的姿态,一切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对孩子

  隐讳的事情,母亲早已从正面让我认识了它。

  “要是遇见合适的,还是应该结婚。我说的是合适的!”

  “恐怕没有什么合适的!”

  “有还是有,不过难一点——因为世界是这么大,我担心的是你会不会遇上就是了!”

  她并不关心我嫁得出去还是嫁不出去,她关心的倒是婚姻的实质。

  “其实,您一个人过得不是挺好吗?”

  “谁说我过得挺好?”

  “我这么觉得。”

  “我是不得不如此……”她停住了说话,沉思起来。一种淡淡的,忧郁的神情来到

  了她的脸上。她那忧郁的、满是皱纹的脸,让我想起我早年夹在书页里的那些已经枯萎

  了的花。

  “为什么不得不如此呢?”

  “你的为什么太多了。”她在回避我。她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不愿意让我知道的心事。

  我知道,她不告诉我,并不是因为她耻于向我披露,而多半是怕我不能准确地估量那事

  情的深浅而扭曲了它,也多半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点珍藏起来的、留给自己带到坟墓里去

  的东西。想到这里,我有点不自在。这不自在的感觉迫使我没有礼貌,没有教养地追问

  下去:“是不是您还爱着爸爸?”

  “不,我从没有爱过他。”

  “他爱您吗?”

  “不,他也不爱我!”

  “那你们当初为什么结婚呢?”

  她停了停,准是想找出更准确的字眼来说明这令人费解和反常的现象,然后显出无

  限悔恨的样子对我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

  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到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才会明

  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你巴不

  得付出任何代价,只求重新生活一遍才好,那你就会变得比较聪明了。人说‘知足者常

  乐’,我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说着,她自嘲地笑了笑,“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

  想主义者。”

  莫非我那“贼风入耳”的毛病是从她那里来的?大约我们的细胞中主管“贼风入耳”

  这种遗传性状的是一个特别尽职尽责的基因。

  “您为什么不再结婚呢?”

  她不大情愿地说:“我怕自己还是吃不准自己到底要什么。”她明明还是不肯对我

  说真话。

  我不记得我的父亲。他和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分手了。

  我只记得母亲曾经很害羞地对我说过他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物。我

  明白,她准是因为自己也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而感到害臊。她对我说过:

  “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常常迫使自己硬着头皮去回忆青年时代所做过的那些蠢事、

  错事!为的是使自己清醒。固然,这是很不愉快的,我常会羞愧地用被单蒙上自己的脸,

  好像黑暗里也有许多人在盯着我瞧似的。不过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里倒也有一种赎罪似的

  快乐。”

  我真对她不再结婚感到遗憾。她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如果她和一个她爱着的人结

  婚,一定会组织起一个十分有趣味的家庭。虽然她生得并不漂亮,可是优雅、淡泊,像

  一幅淡墨的山水画。文章写得也比较美,和她很熟悉的一位作家喜欢开这样的玩笑:

  “光看你的作品,人家就会爱上你的!”

  母亲便会接着说:“要是他知道他爱的竟是一个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老太婆,他

  准会吓跑了。”

  到了这样年龄,她绝不会是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分明是一句遁词。我之所

  以这么说,是因为她有一些引起我生出许多疑惑的怪毛病。

  比如,不论她上哪儿出差,她必得带上那二十七本一套的,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五

  年出版的契诃夫小说选集中的一本。并且叮咛着我:“千万别动我这套书。你要看,就

  看我给你买的那一套。”这话明明是多余的。我有自己的一套,干嘛要去动她的那套呢?

  况且这话早已三令五申地不知说过多少遍了。可她还是怕有个万一时候。她爱那套书爱

  得简直像是得了魔症一般。

  我们家有两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这也许说明对契诃夫的爱好是我们家的家风,但也

  许更多的是为了招架我和别的喜欢契诃夫的人。逢到有人想要借阅的时候,她便拿了我

  房间里的那套给人。有一次,她不在家的时候,一位很熟的朋友拿了她那套里的一本。

  她知道了之后,急得如同火烧了眉毛,立刻拿了我的一本去换了回来。

  从我记事的那天起,那套书便放在她的书橱里了。别管我多么钦佩伟大的契诃夫,

  我也不能明白,那套书就那么百看不厌,二十多年来有什么必要天天非得读它一读不可?

  有时,她写东西写累了,便会端着一杯浓茶,坐在书橱对面,瞧着那套契诃夫小说

  选集出神。要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走进了她的房间,她便会显得慌乱不安,不是把茶水泼

  了自己一身,便是像初恋的女孩子,头一次和情人约会便让人撞见似地羞红了脸。

  我便想:她是不是爱上了契诃夫?要是契诃夫还活着,没准真会发生这样的事。

  当她神志不清,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那套书—

  —”她已经没有力气说出“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这样一个长句子。不过我明白她指的

  就是那一套。“……还有,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和我,一同火葬。”

  她最后叮咛我的这句话,有些,我为她做了,比如那套书。有些,我没有为她做,

  比如那些题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子。我舍不得。我常想,要是能够出版,那

  一定是她写过的那些作品里最动人的一篇,不过它当然是不能出版的。

  起先,我以为那不过是她为了写东西而积累的一些素材。

  因为它既不像小说,也不像札记;既不像书信,也不像日记。

  只是当我从头到尾把它们读了一遍的时候,渐渐地,那些只言片语与我那支离破碎

  的回忆交织成了一个形状模糊的东西。经过久久的思索,我终于明白,我手里捧着的,

  并不是没有生命、没有血肉的文字,而是一颗灼人的、充满了爱情和痛苦的心,我还看

  见那颗心怎样在这爱情和痛苦里挣扎、熬煎。二十多年啦,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情感,

  可是她却得不到他。她只有把这些笔记本当做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

  时,每天,每月,每年。

  难怪她从没有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难怪她对那些说不出来是善意的

  愿望或是恶意的闲话总是淡然地一笑付之。原来她的心已经填得那么满,任什么别的东

  西都装不进去了。我想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想到我们当中

  多半有人不会这样去爱,而且也没有人会照这个样子来爱我的时候,我便感到一种说不

  出的怅惘。

  我知道了三十年代末,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时候,一位老工人为了掩护他而被捕

  牺牲,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他,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

  毫不犹豫地娶了那位姑娘。逢到他看见那些由于“爱情”而结合的夫妇又因为为“爱情”

  而生出无限的烦恼的时候,他便会想:“谢天谢地,我虽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可是

  我们生活得和睦、融洽,就像一个人的左膀右臂。”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可以

  说是患难夫妻。

  他一定是她那机关里的一位同志。我会不会见过他呢?从到过我家的客人里,我看

  不出任何迹象,他究竟是谁呢?

  大约一九六二年的春天,我和母亲去听音乐会。剧场离我们家不太远,我们没有乘

  车。

  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人行道旁边。从车上走下来一个满头白发、穿着

  一套黑色毛呢中山装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那头白发生得堂皇而又气派!他给人一种严

  谨的,一丝不苟的、脱俗的、明澄得像水晶一样的印象。特别是他的眼睛,十分冷峻地

  闪着寒光,当他急速地瞥向什么东西的时候,会让人联想起闪电或是舞动着的剑影。要

  使这样一对冰冷的眼睛充满柔情,那必定得是特别强大的爱情,而且得为了一个确实值

  得爱的女人才行。

  他走过来,对母亲说:“您好!钟雨同志,好久不见了。”

  “您好!”母亲牵着我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着。

  他们面对面地站着,脸上带着凄厉的、甚至是严峻的神情,谁也不看着谁。母亲瞧

  着路旁那些还没有抽出嫩芽的灌木丛。他呢,却看着我:“已经长成大姑娘了。真好,

  太好了,和妈妈长得一样。”

  他没有和母亲握手,却和我握了握手。而那手也和母亲的手一样,也是冰冷的,也

  是轻轻地颤抖着的。我好像变成了一路电流的导体,立刻感到了震动和压抑。我很快地

  从他的手里抽出我的手,说道:“不好,一点也不好!”

  他惊讶地问我:“为什么不好?”或许我以为他故作惊讶。

  因为凡是孩子们说了什么直率得可爱的话的时候,大人们都会显出这副神态的。

  我看了看妈妈的面孔。是,我真像她。这让我有些失望:

  “因为她不漂亮!”

  他笑了起来,幽默地说:“真可惜,竟然有个孩子嫌自己的母亲不漂亮。记得吗?

  (太长了 省略号代替咯)

  总之,他们会想出种种庸俗无聊的玩意儿来糟蹋你。于是,你只好屈从于这种意识

  的压力,草草地结婚了事。把那不堪忍受的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套到自己的脖子上

  去,来日又会为这不能摆脱的镣铐而受苦终身。

  我真想大声疾呼地说:“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那呼唤我

  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

  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

  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革命转入低潮。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作者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残暴与不义,怀着很大的热情塑造了杜大心、陈真、吴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赞美他们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未来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是一致的。因此,作品在当时不资产阶级青年读者中曾经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激发读者变革旧现实的热情;而通过上述人物的失败和牺牲的命运,客观上也显示出了个人反抗的悲剧。但这些正面形象的思想性格中都有以“救世主”自居、脱离群众和狂热、偏激等毛病,他们自由散漫,肯定行刺暗杀等个人恐怖手段,视牺牲为自己唯一的神圣责任,这正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作者在描写中对他们采取了无批判的态度,事实上就是赞扬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极端民主自由的思想。在《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中,这种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作品从工会,妇女协会、学校等各方面错综地描写了某小城市中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活动,着重写了团体内部一群青年的生活、斗争和死亡。虽然其中的阴郁气氛已较最早的《灭亡》等作品有所减少,但从这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革命团体的活动中,却可更具体地看到思想方面的弱点和生活方面的破绽。这里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没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只有一些彼此思想接近的青年,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勇敢就企图在残暴的反动统治下立刻打开一个局面。作者对那种只是出于狂热,并不能给革命事业带来切实好处的单纯的献身精神,也采取赞美的态度。这是一些瑕瑜互见的作品,在主要是鼓舞读者向黑暗现实展开斗争的同时,也不免会发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在写作《爱情三部曲》的同一个时期里,巴金曾于一九三一年冬到一个矿区生活了短时期。两年后利用所得的素材写成《萌芽》(《雪》),因遭禁,两度改名后自费出版。前此的小说《砂丁》,已经写了矿工的苦难;而到《萌芽》,则进一步写出矿工们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团结一致地进行的斗争。面对着新的生活题材,作者一时来不及充分熟悉,因此有些人物形象写得不够真实,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而且把憎恨黑暗现实的激情同对工人生活斗争命运的真挚关切结合起来,表现了较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这是巴金创作的一个发展。

  他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年初版)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和她成为对比的是淑贞的命运,正当淑华争取到进学堂的机会的时候,淑贞就跳井自杀了。这是个生活在愚蠢和浅妄的包围中而从来没有快乐过的木然的少女,通过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说明了封建主义对于人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严重的摧残。这些少女们的活动,包括绮霞、倩儿、翠环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那些虚伪、荒*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却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旧制度的卫护者们那种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春》里面作者更多地勾画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堕落的活动,他们的盗卖财物、私蓄娼优、玩弄丫头奶妈等行径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们的放纵和影响下,觉群、觉世等小一辈品质的恶劣也已逐渐成型,这正说明了这种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蛮和残酷。《秋》里面所写的面更扩大了,已不限于高家的范围,周家和郑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周伯涛、郑国光、冯乐山、陈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写,所谓书香缙绅之家的虚伪、堕落和无耻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来了。这就不只补充了对高家那些“克”字辈人物精神堕落状况的揭露,而且说明了这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充分地显示了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而通过一些性格善良的人们的牺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环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就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作者曾说他“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被捕收场”,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决定“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随的颜色”(注:《〈秋〉序》)。这个预定的计划更接近于他在《爱情三部曲》或者《灭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过的艺术安排;但在愿望给读者以乐观和鼓舞的情绪支配下,他终于改变了预定的计划,给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小说关于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虽然都还写得相当朦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够吸引读者憎恨那种腐朽没落的制度,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斗争。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历史岁月。到了现代,在狂风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连续打击下,它的解体仍然是极其缓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继续虐待、摧残、杀害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封建阶级成员自身。所以,以控诉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巴金还有《复仇》、《光明》、《将军》等短篇小说集,从更多的方面,反映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如《还乡》写乡民们反对恶霸乡长的尖锐的斗争;它的姊妹篇《月夜》描写了这个恶霸杀死了参加农会的农民的惨象。《煤坑》通过一个初下窑的矿工的感受,描写了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也有许多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知识分子的不同面貌,如《知识阶级》和《沉落》都是揭露某些大学教授的卑劣行径和虚伪的丑态的。《春雨》里则写了一个不满哥哥只求混饭吃而自己勇敢地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广泛的经历和知识,写过好些篇取材于外国社会生活的小说。《马赛底夜》描写了隐藏在资本主义豪华都市中的罪恶和荒*。《马拉的死》取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神·鬼·人》短篇集中的几篇则写出了某些日本人的精神空虚的面貌。《将军》描写流落在中国的白俄贵族的沉沦。这些短篇一般都是摄取一个生活片断或就一两个人物的性格来写的,不只反映的生活面较长篇广阔,在构思和艺术表现的集中精炼上,也有它独特的成就。有些作品,如《狗》、《幽灵》等,主要采用象征的笔法,描绘现实生活中严酷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短篇,处处都显示出作家对于人世间不幸和苦难的高度敏感,迷漫着由此而来的内心不安和痛苦,同时却又激荡着对于美好前景的憧憬和追求:它们都是巴金短篇小说共同的思想特色。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个时期里,巴金还有《忆》、《短简》、《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等散文集,其中大部分是谈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散文清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随着情绪的急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抗战期间巴金写了长篇小说《火》,共分三部。前两部描写抗战爆发后上海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以及上海沦陷后由这些青年人组成的战地服务团所进行的各种抗战宣传和组织民众的工作情形,比较鲜明地刻划了其中一些成员的性格特点,表现出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慨。第三部写于一九四三年,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情况给作者带来了阴随失望的情绪,因此它和前两部虽然在故事情节上尚有一些联系,但气氛和情调却显然不同,而且通过一个基督徒来宣扬“人类爱”,在思想上既有明显弱点,在艺术上也比较枯燥。

  作者这种阴郁失望情绪也表现在他一九四四年以后所写的几部作品里。在长篇《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和短篇集《小人小事》中所写的故事,可以说都是生活在“寒夜”中的一些“小人小事”。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都是通过那些善良人物的不幸遭遇,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后果,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悲愤的控诉和抗议。作者在《第四病室》的《小引》中说:“我一个朋友刚刚害霍乱死去,这里的卫生局长(用我们家乡的土话解释,他倒是名符其实的‘卫生’局长了)还负责宣言并未发现霍乱。”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怀有不可抑止的愤怒,不过在早期作品中较多见的作家主观热情的宣泄,已被对于社会生活的细致刻划所代替了:同样是对于旧世界的抨击,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所不同。这些小说所写的都是些平淡而悲痛的故事,虽然气氛比较低沉,但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对黑暗势力的揭露仍然相当有力。

  在《〈沉落集〉序》中,巴金曾说他的作品都是在“愤慨的情绪下写成的”,而且自述:“态度是一贯,笔调是同样简单。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也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面却跳动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的心。我承认我在积极方面还不曾把这个时代青年的热望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在消极方面我总算尽了我的力量:在剪刀和朱笔所允许的范围内,把他们所憎恨的阴影画出来了。”这段话大体上是可以概括他的作品的特色的。作者创作力量旺盛的时代是青年时期,他笔下的人物也大致都是青年,而他的作品的读者主要也是青年。在《家》的《后记》中,他说:“我始终记住:青年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事实上,巴金正是把自己的作品看作青年的赞歌的:他歌颂青春的美丽和成长,而诅咒那些与青春为敌的摧残生命的势力。这里显示了他创作的特点,也包含了他创作的弱点。青年知识分子热情勇敢,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思想,自然值得赞美;但这些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虽然渴望进步,而出身和教育所赋予他们的缺点也很多,作者未能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来看待这种进步力量,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却往往站在同一水平来同情的原凉他们,这就不免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巴金的这种创作态度,和创作品风格特色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是青年人彼此间的热情的鼓舞和心灵的交流,所以它不需要含蓄或幽默,也没有余裕来从事艺术的雕镂;它需要的是单纯、热情、坦白、明朗,这样才能够沟通彼此间的感情,打动对方的心曲。加上巴金的语言流畅,就更容易使人很快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他们的悲哀和欢乐所吸引,而且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激动。贯串在他作品中的那种对旧制度强烈的憎恨和热情地鼓吹反抗和变革的精神,鼓动了许多青年读者的正义感和不满旧现实的激情,并引导他们走向反抗和革命的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就整体而言,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以学生、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尽管如此,和其他许多作家比较起来,在与青年读者关系之密切、影响之广泛等方面,巴金的作品仍然获得特殊的成就。他一直是位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

  鲁迅曾经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注:《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在旧中国的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下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同时,巴金还有大量的译作,其中包括屠格涅夫等人的文学名著。由他主编的《文学丛刊》,编选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内中不少是青年作家的处女作。他还编过《文学季刊》、《文季月刊》等刊物。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03-11-25 11:14:50

  《寒夜》——在寒夜里寻求光明

  作者: 浪咏峰 发表时间 2006-02-28 23:09:55 人气:466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去年刚刚离我们远去,巴金虽然走了,可他留给我们的那些不朽著作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今天当我怀着一种虔诚的心读完巴金的《寒夜》时,我感到自己的心情既沉重又复杂,这种沉重和复杂一半是对于小说,一半是对于作家巴金。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巴金为我们写了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的家庭故事:主人公汪文宣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而拼命工作,到头来却害肺病而死;而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曾树生中间的隔阂又使他难以调节、束手无策。

  《寒夜》的写作是在1944年秋冬之际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一两个小时内开始的。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候的陪都重庆,而小说也正是从空袭警报拉响时候写起。当巴金写完这部小说已经是1946年12月31日了——上海的一个寒冷的冬夜,而《寒夜》的结尾也是以一个寒冷的夜晚而结束的。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小说《寒夜》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国事前途渺茫,人生不知去向,周围的一切如同浓浓的黑夜见不到一丝微光;而书中的每个人,尽管都说了很多话,可更多的是在自言自语,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情感是压抑的,仿佛整个世界也被笼罩在一片无语之中。

  阅读《寒夜》这部小说,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心情的沉闷,面对这种环境,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你都想扯开喉咙痛快地高喊一番,然而你却像主人公汪文宣最后用手指扣着喉咙那样,发不出一点声音。

  正如巴金在小说的后记中写得那样:“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作者所指的是,在《寒夜》的写作中间,他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而他们又正是吐尽血痰后在寂寞中死去的。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人物命运,使巴金在《寒夜》的创作中十分投入,他始终与笔下的人物在情感上保持一致。巴金说他写《寒夜》的时候找到了写第一部小说《灭亡》时的同感,它们都是在情感激越的状态下完成的。正是因为有同小说中那样的经历,才促使巴金在寒夜中不断地去寻求光明!

  《寒夜》是一部浸润着巴金先生巨大血汗和情感的小说,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切体会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在那个叫人窒息的寒夜中寻求光明时的艰难。通过读巴金的这部《寒夜》,我从侧面也更好地了解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国外《牛虻》小说在三十年代中国最火。这部小说在一个激情澎湃的时期成为热血青年的信仰之书,锤炼了很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时至今天,仍然有老人说:这部小说应该是人生必看的一部书。《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一部歌颂革命者的小说,小说具有曲折的情节和昂扬的激情,同时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传奇的构思,能够满足读者对艺术追寻和人生拷问的渴求。

爱情,千万种面貌,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呈现形式。而且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甚至可以同时包含亲情和友情。例如多年的朋友,突然产生了爱情,最后又产生了亲情,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不普遍,但是也常见。爱情的奇妙之处,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浸透着苍凉。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感情,一开始可能不是爱情,可是到了最后,谁又能肯定说这不是爱情呢?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离异寄居娘家白公馆的六**。她是一个美丽、倔强的女子,因为丈夫的毒打,选择了离婚。在她的钱被兄弟挥霍殆尽之后,遭到了娘家人的嫌弃,甚至公开的辱骂。

正当她六亲无靠,四面楚歌的时候,她遇见了范柳原,一个有钱的花花公子。范柳原,年轻的时候吃了一些苦,深受刺激,渐渐地放荡了起来,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范柳原之所以被白流苏吸引,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们同病相怜,一样被家族所不容;其二是白流苏自身的魅力。书中形容白流苏的美是“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在我的想象中,大概只有天仙才是如此吧,若即若离,缥缥缈缈。

柳原道:“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白流苏渴望稳定的婚姻生活,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范柳原渴望自由与真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白流苏谋生,范柳原谋爱,目的不同,注定相爱的过程磕磕绊绊。在你来我往的试探中,两个人逐渐地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如果不是白流苏处境的尴尬,无路可退,我想这场“爱情”的较量,输家未必是白流苏。

白流苏迫不得已做了范柳原的情妇。“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白流苏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是一个随时一败涂地的赌注。万一哪天范柳原不再爱她,她将失去一切。而范柳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倘若不是香港的沦陷,白流苏可能没有机会嫁给范柳原。战争的爆发,拖住了范柳原不安分的脚步,也拉近了两个人“心”的距离。他们在战乱中,相互依偎,只有彼此,反而多了一份真心。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两个自私的人,因为香港的沦陷,走在了一起,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切都似乎圆满了,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一对恋人。看似浪漫美好,却透露着无限的悲凉。无数个人死去了,无数个故事没有了结尾,这一个故事的圆满,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喜欢圆满的结局,可是如果以一座城的沦陷为代价,你还想要吗?

沈从文 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 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í)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

张爱玲的《传奇》,短篇小说集。最早於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 ,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

白先勇的《台北人》,此书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说组成。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4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