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羞耻感对人生的意义

[羞耻感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羞耻感对人生的意义,第1张

  摘 要 考查924名中小学生的羞耻道德发展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除身体羞耻外,其他维度及羞耻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2)道德情感前三阶段五年级低于其他年级,后三阶段四年级小于其他年级,七年级达最高峰,八年级处于低谷。(3)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总体水平及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均显著相关;道德认知仅与能力羞耻相关。(4)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有预测作用;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预测作用。

关 键 词 中小学生;羞耻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

作者简介 李翰飞,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应该具有很浓的民族人文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将使民族特色渐渐淡去,最终导致民族消亡。所以,任何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德育尤是如此。若要改善德育现状,合理定位学校德育传统的人文内容和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耻德”。“耻”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完善个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约束机制。毋庸置疑,学校德育应该以“羞耻感”为切入点。

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地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产生于道德自我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对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要。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小学生正好处于道德的习俗水平发展期,虽然已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但对事物的判断仍依赖外界标准。外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羞耻感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对中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尽管以往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羞耻的道德作用,但这些研究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方法来探讨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羞耻感培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中小学德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取样法,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红花实验学校、青龙小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最终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798%。其中男生489人,女生435人;小学生469人,中学生455人;城市户口497人,农村户口417人;独生子女583人,非独生子女341人。

2研究工具

羞耻感问卷

采用亓圣华(2006)编制的中学生羞耻感量表。该量表共22题,分4个维度: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采用4点计分,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3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3,重测系数在057—090之间,总量表在半年后的重测系数为087。由于该量表适用对象为中学生,所以正式施测前,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进行试测,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读懂全部题目。

道德判断测验(MJT)

该测验由两个两难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后有13个问题,要求对被试进行9级评分。MJT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认知。MJT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简称C分数;第二部分:道德情感。MJT中对道德态度的指标是用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来表示的,道德情感分包含了代表六个阶段的6个得分。我国学者已经对该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其重要效度指标都符合修订标准。

3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羞耻感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被试情况,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身体羞耻(p>05)外,其余三个维度及羞耻感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与其他年级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表1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年级,其中,a:四年级;b:五年级;c:六年级;d:七年级;e:八年级;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羞耻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男生和女生在羞耻感总体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但女生的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5)。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前三个阶段,五年级的分数几乎全部显著低于六到八年级;在后三个阶段,四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级,而七年级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年级。道德认知C分数,五年级和六年级均与八年级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Cohen对C分数的划分等级(1—9分,较低;10—29分,中等;30—49分,较高;50分以上,非常高),所有年级的学生均处于道德发展的中等水平。

表3中的C分数代表道德认知得分。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道德情感得分和道德认知C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道德情感的各个阶段以及道德认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5)。

3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发展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的总体水平显著相关(p05)。详见下表:

羞耻感的根源是什么?羞耻感产生的原因

1、羞耻感存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

通过观察婴儿可以发现,当他感受到不舒服的刺激时,他会把眼睛望向其他的地方,或者采用提不起劲的方式来应对。研究人员认为羞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跟人的状况有关系。换句话来说,我们天生就会感到羞耻,羞耻是我们的部分生理特征。

2、挫败感导致羞耻感的发生

在许多研究人员看来,羞耻感的形成来源于两岁前孩子得到的沟通反馈。当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以后,想要追求独立和获取父母关注这两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会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羞耻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存在“自主权”对“羞耻和怀疑”的发展危机,如果父母过于约束孩子,不给孩子适当的权利,孩子会对自己产生羞耻感。

此外,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并不是一体共生的时,他会感到不安,他内心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这也被有些研究者看做羞耻感的核心。心理学家胡科特认为孩子有一种被关注的渴望,当孩子从父母身上得不到关注时,他可能会认为没有人对自己感兴趣,他会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3、压抑内心不被他人认可的情绪

当一个人感到内心的快乐或热情很难被其他人接受,或者会让对方不适时,他会通过羞耻感来压抑内心的情绪状态,让两个人的交流状态能够保持和谐。

4、习惯攻击自己

有些很容易感到羞耻的人,他们会习惯性的把问题归咎到自己的身上,他们觉得都是自己不够好。这种持续性的羞耻感可能会发展为抑郁,让他产生自杀的想法。同时,抑郁和羞耻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羞耻感是指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做了或没有做某件事而对自己产生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内疚感指一个人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产生了负性情绪而感觉对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种负罪感。[1]不同点是羞耻感更多的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负面的、否定性的评价,而内疚感更多的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一种负罪感,并不否定自己的行为,但却是自己不良行为的一种自责,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负罪感,是自己的一种自我谴责。[2]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羞耻感是内疚感的前提,内疚感是羞耻感的表现。

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毕达哥拉斯要求人们对自己言行进行反省以后,就应该在内心里对卑劣的行为感到羞耻、悲哀和恐惧;对善良行为感到欣喜。沙莆慈伯利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感情系统中的羞耻感。他说:“凡出自不公正的情感所作的,就是不义恶行和过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良好,并且情感的内容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以有益于社会方式施行,或有所感动,这就必定在任何行动中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平和正直。”不义、恶行和过失将引起人们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谴责时的内心体验。良心是羞耻感的的主要作用机制,常表现出焦虑、羞愧和内疚等情绪。道德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其中,痛苦和畏惧是主要构成“因子”。但它仅以避免外在处罚为目的,是低级形式的羞耻感,可又是羞耻感发生的基础。那么,羞耻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内疚,只有内疚才是高度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与对过失的懊悔和追悔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如果个体内疚匮乏,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达不到“有羞知格”的认识。同时,羞耻感要以自尊为前提,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不会知耻的,更不会自责。自尊体现了对自我社会话的切近,没有自尊的防卫,就不可能有自责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7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