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
3、稻区“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在这些地区,劳动人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
5、云岭“双声”。
“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民歌
五句子山歌
音乐风格
民歌
歌曲语言
普通话
主要内容
情歌
基本信息结构内容艺术性TA说
基本信息
简介
五句子山歌是传统民歌中的一种特殊样式,流传久远,其源起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它流布广泛,长期流行于楚文化区域和与其相邻的巴文化等区域,以鄂、湘、渝、陕、豫、皖、赣等7省市为主要流布区域,河北、山西、江苏、浙江、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台湾等地也有零散分布点。湖北省和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系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之一。其文化属性与品格是“以楚文化为主,兼有南北文化属性的综合性文化产物”。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即化用五句子山歌。
特色
五句子山歌从诗的角度看,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民间文艺奇葩。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如“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最长有32段),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有艺术魅力,它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结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画龙点睛,如:“鸭嘴没有鸡嘴尖,哥口没有妹口甜,何时要个甜妹妹,煮菜不用放油盐,生米当饭味也甜。”五句子对韵律也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除第三句外,一、二、四、五句要押韵,且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要用阳平,五句要用阴平。也有一批传统五句子歌词并不一韵到底,而在第三句或第四句上转韵,如“小来唱歌到如今,没有上天数星星,芝麻论升不论颗(转韵),绫罗论匹不论梭,你把大话狠那个?”,通过转韵,节奏更强,富有音乐性,且增加了用词的容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五句子在语言通往避“俗”求雅的要求,而是将村言俗诘大量入诗,使之褒其清新、朴实的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易懂易记、顺口成诵、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结构内容
主要内容
五句子以情歌为主要内容,是鄂西情歌的主体。五句子山歌可以说就是五句子情歌。五句子情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情歌的内容特色。它更多地渗透了土家族 的历史、社会风情习俗,土家人勤劳、粗犷、纯朴、诚挚的情感,因而没有那么多的哀怨忧愤,而以欢快直露、纯朴真挚见长。形式上又多是自由对答和往来,男女感情直接交流,充满着男欢女悦之情。如“高山岭上逗凤凰,大树脚下逗阴凉,楼房瓦屋逗燕子,三月青燕逗牛羊,十八幺姑逗情郎。”又如“姐儿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围裙,脚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搧花人,花上加花爱死人。”由此可见一斑。
单五句
一首歌只有一节,表达一个内容。这类歌数量最多,传唱最广,许多民间歌手能够看什么唱什么,即兴而作,张口就唱。比如:“天上乌云赶白云,地下狮子赶麒麟。白鸽单赶长江水,乌鸦赶的黑松林,姐儿单赶有情人。”“扯草田中水又深,殴粒茨米有半斤。扯起罗裙擦干水,抽下金簪退去皮,双手喂在郎口里。”
赶五句
一首歌由多节组成,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露水夫妻不久长》:“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房中绣花鞋。左手接过郎的伞,右手接过郎的衣,你是何风吹来的?澧州二姐我的妻,我从湖广专来的。去年许我的花荷包,今年许我一双鞋,不为鞋儿不得来。湖广二哥我的郎,鞋儿做起还没上。今日我家歇一晚,明灯高挂把鞋上,明日穿起好回乡。澧州二姐我的妻,今日你家歇不得。去年你家歇一晚,回家受了妻儿气,七日七夜守孤寂。湖广二哥我的郎,哪有丈夫怕婆娘。一日还她三遍打,三日还她九遍棍,看她归顺不归顺。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打不的。自个妻儿屋上瓦,人家妻儿瓦上霜,露水夫妻不久长。湖广二哥我的郎,打死妻儿我填房。早晨还你洗脸水,黑打还你洗脚鞋,半夜还你滚茶来。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还好些。早晨还我洗脸水,黑打还我洗脚鞋,半夜还我蛋茶来。罢了罢了黑了天,哥哥上了别人船。我家甘草他说苦,人家黄莲他说甜,好船不上上破船。不错不错真不错,自个屋的有一个。脚儿比你三分小,人才比你十分高,良心有你百倍好。”故事有情节,有积极的思想意义。通过对唱,两个人物跃然纸上:湖广二歌知错即改,坚决与其分手回到自己的家;而心狠的澧州二姐则为了一己私情而教唆犯罪而没有得逞。
艺术性
五句子山歌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套上各种不同的曲牌歌唱,如“倒尾子”、“茶调子”。“笛调子”、“对声子”、“穿号子”、“杂号子”、“九声板”、“喇叭调”等曲牌。其中最有艺术性的当推“穿号子”(也叫“穿五句”、“穿歌子”、“花哨子”),即在某一唱段中,以“号子”作衬句段,同五句的主歌段交替穿插为歌。演唱时,甲、乙二人对唱对穿,甲先“号子”引歌,叫做“丢梗子”,乙按甲的“号子”之意并以五句为主歌对歌,叫做“配叶子”。歌词的穿唱千姿 百态。
韵律灵活
首先是一、二、四、五句押韵,如:“姐儿门前一树槐,手搬槐树望郎来。娘问姐儿望什么,我望槐树几时开,不好说出望郎来。”其次是句句押韵,五句一韵到底,如“栀子花儿傍墙栽,墙矮花高现出来。有情哥哥你来采,无情哥哥你莫怪,人多花少分不来。”再次是一首二韵,在第四、五句换韵。如“姐儿门前一园竹,娘要砍来姐要蓄,娘要砍来编帘子,姐要蓄来遮太阳,情哥来了好乘凉。”或从第三句换韵。如“小来唱歌到如今,没有上天数星星,芝麻论升不论颗,绫罗论匹不论梭,你把大话狠那个?”通过转韵,节奏更强,富有音乐性,且增加了用词的容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唱述时既可由单人单首演唱,又可两人对唱、多人多段联排演唱。
修辞广泛
它广泛运用了一般民歌所共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白描(直陈)、比喻(明喻、隐喻、借喻、排比)、对偶、比拟(拟人、拟物)、夸张、重叠、谐音、引用、顶针、问答、反衬等多种表现手法。尤其是比喻、双关的运用别具风味,异彩纷呈,尤其是比喻与双关,拈连结合的运用更为别致。例如“高山顶上一口洼,郎半洼来姐半洼,郎的半洼种黄豆,姐的半洼种西瓜,她不缠我我缠她”,利用瓜豆缠藤之“缠”,顺势拈到郎姐相缠(相爱)上去,一语双关,妙不可言。“郎是天上一条龙,姐是地下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淋花花不红,郎不陪姐情不浓。”龙和花、雨露和花红的关系就是哥姐的情爱关系。另外,五句子的“引用”的成分,有谚语、惯用语、地方掌故,以及在本地通行的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古诗文、民间戏文唱词等,种类繁杂。
特别是五句子歌语言避“俗”求雅,将方言俗语大量入诗,使之褒其清新、朴实的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看情哥会种田,情哥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在这首五句子的压轴部位放上一俗话“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五句子山歌也和其它形式的山歌一样,少用经典,多用生活中实事、实物、实话、实情来比兴,让人从实写中去体味无穷的虚意。如:“姐在房里做花鞋,屋上掉下蜘蛛来。情歌派它来牵丝,根根情丝出肚怀,魂魄来了人没来。”
五句体歌谣的搜录者,在历史上影响大的首推明代著名文人冯梦龙。冯梦龙在安徽桐城搜录的《桐城时兴歌》,共24首,其中23首是五句体,此是研究五句子歌的重要文献资料,在近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每有论及。
小小的五句子,是土家儿女创造的以歌代话的“第二语言”。喊起五句子山歌,隔山隔岭 也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当你学会用五句子山歌应和,你就能尽情领略土家山寨那五彩缤纷,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山歌抖脚调有简谱和五线谱,采用首调唱名法,唱法是以“do、re、mi、fa、sol、la、si”七个基本音符为唱名,根据不同的调式和节奏进行演唱。在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准确,尤其是歌词中的关键字或难点部分,要用力适中,不要过于用力或者过于柔软。同时要注意呼吸的调节,用深呼吸来支撑演唱过程中的气息,保持演唱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山歌与其它民歌的不同:
1题材内容不同。劳动号子直接地为人们的生产斗争服务,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体现。其歌词是劳动,在劳动中即兴随口编制出来的,它们的内容不仅限于和劳动直接联系的事情,还广泛地包括有各种叙事的、诙谐的,以及爱情生活的题材。而且常是即景生情的联想和引伸。广泛的生活题材,能够引起劳动者的兴趣,解除他们的疲劳。
小调由于民间职业或半职业艺人的加工和演唱,并有唱本印行,致使小调流传范围较广,小调的题材,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而至于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小而至于日常生活中游戏和风俗活动,包罗极广。因此,小调的内容也概括为具有社会性、革命性、生活性。山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常有即兴性。
2艺术特点不同。一唱众和是号子的基本歌唱形式。一般来说,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适于边唱边劳动,可以鼓舞劳动热情。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号子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到劳动条件的制约。小调的曲调比较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也比较均衡和完整。表现力较强,能生动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气质和神态。小调以单乐段结构为多,常采用多段词的反复来叙事,也较多地运用衬词和衬腔等表现手法。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
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比较广泛,结构相对来说短小一些,曲调爽朗、情感质朴、节奏自由。山歌主要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蕴藏丰富。
唱山歌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技巧:组织旋律、词曲同步训练、纠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
1、组织旋律:刚开始可以按照慢节奏的旋律哼唱,慢慢加快节奏,但一定要在自己能掌握的程度。
2、词曲同步训练:当你的语言组织能力足够敏捷,并且可以即兴哼唱快节奏旋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词曲同步训练了。要适当增减或者替换歌词中的措辞,尽量做到通俗而不粗俗。
3、纠正心态:唱山歌不同于其它歌曲,不需要刻意去钻研它的形式和规则,有兴致就随时开口唱。
4、不能急于求成:不同的山歌它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不要一开始就学习这种高难度的,避免遭受挫折,打击了自己的积极性。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8、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 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即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功用。在劳动中,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的制约也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劳动号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去斟酌和发挥劳动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13、山歌的歌种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小调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与劳动号子和山歌不同之处有:
1、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了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