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修身》)这里的“善”是指主体交往时所怀有的情感,它包括良心、责任心、同情心、义务感等。荀子认为这种“善”是主体间互相认同的心理基础,也是自我对他我和社会所应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主体间缺乏这种“善”,就会使交往发生扭曲变形,乃至流于“谄”或“谀”。因此,荀子反对以敌视的心态窥测他人,而主张在交往时做到“崇人之德,扬人之美”(《不苟》),以善良的愿望和宽容的胸怀接纳不同的交往主体。即:“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绌以畏(敬)事人”(同上)。荀子所以把善意、宽容等情感因素作为进行友好交往的心理基础,是因为他已经观察到主体间的感情对答活动,即所谓:“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君道》)。他从情感世界的对待关系上论证与人为善的必要性,这不仅高扬了友好交往,而且也使孔、孟所构设的交往观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很多人认为,伦理学构建在同情、怜悯和同感这类情感之上,即便这些情感被人们认为是懦弱、情绪化,甚至更糟糕。
激情让人失去判断。 尼采警告我们,不要把那些缺乏情感的人等同于好人。富有同情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德行,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在处境没有丝毫情感,你一定要审视和他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存在爱心、同情心泛滥,你也要怀疑他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
斯多葛哲学在一个混乱时代产生,强调人应该坦然面对个体的命运,在他们看来,世界本来就是悲哀的,人更多应从事那些符合宇宙规律的,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完美的事情中去,让这个世界符合正义、更加勇敢和智慧的事情中。
可是,哪些事符合正义、如何更加勇敢和智慧?这些问题的判断,会让人陷入到苦恼之中。更多人权益一定就是正义吗,勇敢只是个人品行,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吗?躲避了受伤害的命运就是智慧吗?有人说,符合集体的情感需要,符合大众的利益。集体的情感在很多时候容易被人称为被绑架的情感。战争的狂热、种族主义以及一切大屠杀的激情,也许都源于一些集体错位的激情,多少人是打着为众人谋利的口号而结党营私。他们感受到,激情背后有着太多的问题。
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激情是让人失去判断的主要原因,它使人的生活陷入危机。而这种危机是自己制造的,他来自自身的诱惑。那些具有充沛激情的人,往往是骄傲的人,他们是处在激情判断状态下的人,最终会导致判断失去准确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激情使得人在一个短的时间段内无法自制,使行为不是以被人控制的形态发生,如暴怒、剧烈的悲伤等;二是激情会让人失去判断力,从而陷入恶中,如持续对人和事物的痴迷等。
第一种比较清楚,例如愤怒。斯多葛学派认为,愤怒和激情混为一谈不可能是善,只能是恶。两者的混淆不是导致愤怒接近勇敢,而是勇敢接近愤怒。可以理解,在这种混淆的情况下,人不是以自由表现自己的反抗,而是以受奴役的方式反抗自己被奴役。一个人本来是可以冷静明晰的将问题梳理清楚,采取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只能将愤怒的刀刃举起,斩断一切羁绊和束缚,直到将自己伤害的体无完肤。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会理解,以为把这种不表现愤怒的勇敢看成是怯懦,看成贪生怕死,看成是非德性的生活。然而,自由的人不是使自己被奴役,也不是使人被自己奴役。当勇敢成为一种企图,即透过对个人的控制而实现自己的存在的方式的是偶,勇敢就是一种折磨。
奥赛罗是一位正直、善良、胸怀坦荡、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走进伊阿古千方百计设下的陷阱;听信谗言杀死忠贞的妻子,最终因自责崩溃而殉情。伊阿宋跟美狄亚的冲突,既是婚姻和爱情的冲突,也是边缘化人群与社会主流的冲突。美狄亚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她没办法申冤,没办法寻求公道,她只能报复,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愤怒仿佛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苦痛,伤害的依然是那愤怒的人。
第二种情况下,激情通常以好的方式出现,所以往往给予例如追求世俗的利益面貌出现。例如,人们会受到劝告,应该努力追求财务自由、精神自由。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认为追逐好的生活环境是幸福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表达说出来,即人拥有财富是一种好,因为它让人更加像一个人,更少的受到自然的约束。
然而,塞涅卡认为,没有一样事物可以使人更像人,或者说一个人不可能借助外在的东西能够成为人。人的成熟根本不是外在的赋予,是不是人取决于种种理由在于它是否依赖自然理性。这种进步和完善的生活,都是在不自由实施激情而使自己受支配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好其实并非完全依赖财富,但是人们会在这种情感支配之下,持续的追求财富,如同夸父一样,最后消融在逐日的脚步之中,忘记了他还有自己的生活,还有他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人。当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激情和理性,永远应该让后者成王,即便在激情之中,也应该劝说自己这一点。
激情让人不自由。 人在不自由的时候,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激情的支配之下。激情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生活的面前。例如忧伤的激情支配人的生存,人处于忧郁的状态无法排解,不能自拔。激情颠覆了理性的秩序,幸福的生活或者理性的生活让一切都处于正常的排序之中,而生活在正常排序之中人才能获得正确的印象。这就是斯多葛哲学认识论的伦理特性。不在自然之中的人,也不可能在理性之中。
歌德说过:“当我事事顺遂的时候,我的诗歌之火相当微弱。但是逃离即将发生的灾害时候,它却熊熊燃烧,优美的诗歌就像彩虹。只能描画在黯淡的背景,诗人的才情喜欢咀嚼,忧郁的处境。”应该说人类的情感从来都是复杂的,在某些方面,他们是有害的,有的时候则是有益的,至少在很多诗人的眼中,文学家的心目中,爱情和战争是两大主题。
如同歌德一样,74岁的老人,爱上一个19岁的姑娘乌尔莉克,得不到任何承诺。尽管他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或许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堂和地狱都张开大口,我心潮翻涌左右为难!”仿佛一堆即将熄灭的灰烬,忽被山风燃起熊熊的烈焰,火苗吞噬着残存的一切。这到底是恩宠还是惩罚呢?
不在秩序中的人,只能够生活在偶然和不可知之中,因此生活在不幸之中。正是因为不可知中,从而恐惧、焦虑,这让自己受到很深的伤害。能够伤害自己的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的激情。唯有外在事物唤起你的激情的时候,你才能够被伤害。
唯有一件事物激起的情绪的时候,那外界事物才构成和你的东西,不然,那件事物不过是你外在的事物。伤害你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你的激情。
不反对人的情感。 如果你自己考虑,仿佛没有激情的斯多葛哲学就是冷淡的化身。他们反对激情,追求宁静,最后会走向哪里呢?西方学术界有过争论,对此都倾向否定的答案。他们的一个理由就是,对美德的欲求也是一种情感。在他们理论发展过程中,斯多葛哲学曾认为情感有好坏之分,如羞耻之心等。
总体上看,情感是中性的,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喜好。但是爱比克泰德说过,事物有好、坏、无所谓之分,人的情感也有好坏对错之分,对心外之物的执著,对有违理性和美德事物的热爱是一种错误的、坏的情感,反之就是正确的、好的、合乎自然的情感,错误的情感反对,正确的情感赞同。爱比克泰德说过:“因为我们都不应该像一座雕像一样麻木不仁,没有感情,相反,我们应该尽力保持与其它人建立起来的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做一个虔诚的人,孝顺的儿子,友爱的兄弟,慈祥的父亲,守法的公民。”
听从理性的声音。 判断总是有着偏颇,情感判断标准只能是来自内心,具有丰富知识和人生体验的内心。只要你认定这种情感是摒弃了全然的自私,就不必大多的纠结。为了他人流泪其实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是否有着太多不纯粹的东西。如不当的爱、愚蠢的爱、占有欲太多的爱,这些不是斯多葛哲学关注的东西,也不会将其视为德行。
斯多葛哲学只是希望人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生活的困境,既关注集体的情感,也同样始终如一的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着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自己确立的目标。情感是一件珍贵物品,有能力维护的人,勇敢和智慧的人才真正拥有,大多数人不小心就打碎了它,为此后悔一生。
感情有很多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感情。
我们一般情况下谈的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
1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母爱是亲情,爱母也是亲情;二是立体的,不是专指母女情,也不是专指父子情,如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手足情(兄弟姐妹),祖孙情(祖辈与孙辈),甚至朋友之情,都是可以是亲情。 “亲情”重在“情”字。不是亲人也可以有亲情;有血缘关系也不一定有亲情。
2友情是人类感情的一种,泛指朋友之间存在的感情,是使人类能获得满足感的一个基本感情,友情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
3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