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根本属性

品德的根本属性,第1张

品德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德的自然属性是人生与生俱来的原本属性,而社会属性是物质变为商品商品就依照人类的需求要进行交换要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于是就有了流通和交换,这样就变衍生出了金钱作为流通的媒介,社会的属性也就有了它的本质,也就有了人类思想的变化。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道德情感。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部表现和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情感含义: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对善良、美好的道德行为发生敬仰和喜爱,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情感在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少先队员进行道德教育中,要通过学习、劳动、生活等实践活动和彼此之间的交往来丰富队员的道德感情,充分运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典型形象的感染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t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构成的。

2.区别: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是产生迅速.对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它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提出关于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四种模式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以客观题加主观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属于一个考点。其中对于德育过程的特点考查较多,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会以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比如: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是指什么。并且在考查中都是偏向于理解类和识记类题目的考查,所以对于本部分内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记。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1)道德认知

含义指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理解道德认知主要考察的方向有例子型反选,比如小明知道乱丢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就属于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含义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理解道德情感是评价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评价他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在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时候觉得内心很愤怒;评价自己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因为自己早上匆忙上学而随意丢垃圾感到羞愧。

(3)道德意志

含义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理解道德意志一般都伴随着克服困难。比如小明经常上课迟到,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想迟到啊,但是我就是起不来”。这个例子表明小明认识到了上学不应该迟到,但是因为意志力不够而起不来床,所以是道德意志不够。

(4)道德行为

含义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理解道德行为指的是出现了实际的关乎道德的外部表现,比如小明知道随意丢垃圾是不对的,这属于道德认知;而小明知道丢垃圾是不对的所以从来不乱丢垃圾,这就表现了小明出现了从来不丢垃圾的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含义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理解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都要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

含义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并不一定都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具有多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薄弱环节入手。

理解多端性指的是德育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开展的,但是不是绝对的,德育过程也可以从知情意行的任意一端开始,比如从先培育道德意志开始,或者培育道德行为开始都可以。

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含义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需要在学生活动和交往中实现,所以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含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的影响肯定不止来自于一个方面,必定收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理解比如来自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学习书上的内容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实践活动时产生的影响等。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含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他们的产生变化都依赖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所以任何思想品德的变化,也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含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外界教育的各种因素,他们吸收,分析,综合这些外界因素的过程就是一种内部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仅包含学生接触与吸收外界教育因素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反复的进行,因为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是一下子提高的,而是长期逐渐变化的,又正因为学生意志的薄弱性,所以德育过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倒退。

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

(单选题)“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答案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诸多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故本题选D。

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道德情感是中介。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6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