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比较”,作为一 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 语文 比较法教学 思维
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 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 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 ,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 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 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 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 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 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 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 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 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 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再如同属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和里戈理《死魂灵》 中的泼溜希金,虽有其共同性:爱财如命、贪婪、吝啬。但却又各具特色:一个是凶狠、虚伪、狡诈,十九世 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暴发户的典型形象;一个是无耻的吝啬鬼,惊人的浪费者,迂腐透项的怪物——十九世纪 俄国没落时期的地主阶级的典型形象。
又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两人都是备受封建文化、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腐蚀 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不善经营,好吃懒做、酸气十足,迂腐可笑,一生穷途潦倒,始终没能爬上去,但还有值 得同情的一面;而范进的遭遇不会使人同情,只能引起人们的嘲笑和唾弃。
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华老栓虽然身份不同,遭遇不一,性格各异。但却有惊人的共同点:都是 愚昧、落后、麻木,都被压在社会最低层,受尽压榨,最终一个个被旧社会吞噬。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加 深理解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良苦用心:为的是唤醒民众,以期对吃人的旧制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运用比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作法”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确“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例如可以对《芙蕖》和《爱莲说》作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两篇都是写莲,行文都很简朴,都是文言文。 不同之点是:首先表现角度不同。《芙蕖》重在写“形”,《爱莲说》却重在写“神”,李渔写荷花从“荷钱 出水”、“菡萏成花”、“蓬中结实”写到败叶零落。尤详列荷花的许多好处:花叶之形可悦目怡情,花叶之 香可驱署生凉,荷藕荷籽可芬齿爽口,荷叶经年可以“裹物”,全文多为客观的叙述,爱荷之情洋溢字里行间 ,他爱的是荷的实用价值。周敦颐写莲是从莲的内涵着眼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似写其形 ,实则写其神,显其品格和精神。其次是表现手法不同,周敦颐作为哲学家,采用的是“说”这种文体,借莲 以发高论,托物寄情,表现一种内在的品格;李渔写的是说明文,他要说明的是荷的花、叶、根、实带给人的 实际好处,注重的是莲的外在形态和实用价值。通过上述比较,可让学生体味到:同是一物,从不同的角度去 看,可以发现不同的意义,表现不同的旨意和情趣。真正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
如分析《松树的风格》一文写作特点时,可与陈毅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 化时”作比较。两者皆托物寄情,但在立意的角度上有所不同,《松树的风格》由松树的特点联想到共产主义 风格,从而赞美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陈毅诗主要赞美松树的正直高洁,以松喻人。如此进行比较就可让学 生领会,同一题材,可写出不同的文章,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多向思维。
另外,选进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但是愈是好文章便愈是顺情合理,天衣无缝,不露任何刀痕斧迹 。对此,学生反而不大容易领略其中妙处,怎样启发学生从那看似平淡之中体味到“妙在其中”呢?比较就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材《土地》一文中就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动词改成括号中的动 词好不好?为什么?“一个农民捧起(拿起)一把泥土,仔细端祥,想鉴定(决定)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 菜”,“捧起”显得郑重、珍惜,“拿起”就显得比较随便了,缺乏老农对土地的那种真挚、那份情感;“鉴 定”意味着仔细鉴别、辨析而后决定,显得十分慎重,而“决定”就表达不了那种深意。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 考,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再如在教《井冈翠竹》一文中可进行这样的比较:“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 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入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问“如果把这段话里的‘穿云钻 雾’改为‘腾云驾雾’,‘挤上’改为‘乘上’怎么样呢?这样就可让学生从反复推敲比较中体会到课文的精 妙:毛竹从高耸入云的山头上滑下来,其速之迅,其势之猛,只有用“穿”“钻”方能确切表达,而决不可能 有“腾云驾雾”这样悠哉悠哉。而“挤上”这个动词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毛竹也希望为社会主义建设 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
运用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刻意求新能力。
在教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妨启发学生去比较闰土的外貌变化,看看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可爱的形象 ,而中年闰土外貌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使学生深深懂得闰土的外貌变化正深刻地表现了他的生活和思 想感情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语)语文教学强调文与道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审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左右逢源,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够认识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从而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语文教师情感应随作者感情波动而波动,决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又必须有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稳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这种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审美情感倾向,是语文教师审美鉴赏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不仅可以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的美的情感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并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准确而有效地把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语)。
语文教师的审美评判力是其审美鉴赏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评判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能力,这样的评判比科学认识的评判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因素。它需要建立于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基础之上,在方法上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比较,以准确地评判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分辨良莠。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评判力,才能透过形象,透过表象,通过理性的审美评判,挖掘其本质。课文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具有作者独特的艺术美感,语文教师应具备把作品放在它所描写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进行评判的能力,这样才能抓住课文的显著美学特征。如对柳永的词与苏轼的词进行比较评判,我们只有把准当时的时代脉搏和文学倾向,才能对婉约派词人表现出的情思缠绵、清丽飘逸的阴柔之美和对豪放派词人创造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的阳刚之美有深刻的认识,并认识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内容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政治教学 学生 情感素质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论文方式。为此,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论文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论文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重经济轻政治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此问题,笔者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1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班级,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欺负一名学生,我冒着挨打的危险,保护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2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的事迹,又举了反面例子。然后说:“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论文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笔者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闪动泪花。点明“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后,笔者话锋一转,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政治课看似枯燥,实际充满了情感因素,发掘其中的情感内涵,用情感来击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摘 要:面对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思想实际,把握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几个“度”,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使其更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审时度势 创新
中学思想政治课,由于教材自身的性质、特点、目的及任务,决定了施教中与其他学科相比所具有的特殊难度,如理论性强容易枯燥,概括性强容易空洞,政治性强容易隔膜,思想性强容易抽象,条理性强容易僵滞,逻辑性强容易呆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感受和体验。
一、稀释教材难度,使提问深浅适度
讲课前要对学生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尤其要对教材进行独到的梳理、加工、提炼,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教材。必要时,还可视情况打破教材原有思路,调整原有的框架结构和逻辑顺序,以适应学生实际,不能一味地让学生适应教师和教材,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把学生和教材视作教学活动的客体,那么作为主体的教师,就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要裕如自由地驾驭它,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要拥有扎实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而深刻的专业知识、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在处理教材时,才能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举一反三,否则就会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在教学中,提问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只有分解和设计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小问题和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才能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提问应使学生觉得新鲜而切近,让其在直觉反应中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而在进行分析解答时,又觉得“草色遥看近却无”。既给其提供桃树,让其跳起来摘桃,而非闭着眼睛都能摸着桃子。如我在讲“宪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个概念,一开始,我举了与宪法的“宪”字有关的许多词,如宪章、立宪、制宪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他们明白了“宪”的含义是“法令”。接着,我又提问:“顾名思义,宪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经过一段思考后回答:“宪法是法律的法律。”最后,经过教师点拨,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宪法的概念。如果不是分层解决问题,一开始就由教师照搬教材中关于宪法的定义,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或者劈头就问:“什么是宪法?”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就违背了认知规律,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二、采用多种教法,使认知张弛有度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持续而单一的刺激,极易使我们的反应系统变得疲惫和迟钝。一种方法不能机械地一贯到底。认准目标,明确任务,抓住重点,确定难点之后,就要设计教法。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而达到目标的方法却不只一种。在授课中,为了尽力避免课堂气氛的沉闷、认知活动的单调,不同的方法和教具应穿插使用,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的使用应交叉进行。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具,学生会失去兴趣。各种方法应较好地配合运用,做到过渡流畅,衔接自然。如讲析、演讲、演练、提问、个别回答、集体抢答、诵读、领读、讨论、瞬时记忆、意义识记等。尤其是诵读、领读,一般认为政治课教学不宜采用,只适合语文、外语等的教学。其实不然,我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导入新课时,演讲法也有其激发学生情感,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可教情景的作用。如我在讲法律的作用时,先采用了演讲法,以振奋人心,激发学生火花。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语调,激动的讲道:“同学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譬如,绿色植物与阳光的联系,大气与生命的联系,月亮与地球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也处在彼此联系之中。诸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法律关系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就像挤在一起取暖的豪猪,离得太远了,彼此都觉得寒冷,离得太近了,又扎得难受。’那么如何使每个人都相安无事,从而保持社会的秩序呢?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法律。那么法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讲到这里,我看到学生们注意力十分集中,他们急于知道法律有哪些作用,我不失时机地换用了讲析法,完成了本课的重点知识的讲解,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学生在听完法律的几个作用后,又产生了松懈,觉得这些知识已经掌握,开始走神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又采用了全班抢答和分组抢答的办法,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竞争,在短时间紧张的抢答之后,我又让学生们自己看书,归纳社会主义法律的三大特点,如此,跌宕起伏,一张一弛,既紧张又愉快,既富理趣又富情趣,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守法的自觉性。
三、重视情感交流,使师生亲疏有度
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孔子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包括激情、心境、热情等。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受教育的客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情感动物,只有伴随情感的认识活动,才能有深刻性和持久性。“知”与“情”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其中的道理已包含在列宁的那句话里。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反过来,爱之愈切,愈想深知。正确处理好“知”与“情”的关系,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认识达到新水平。
教师应努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诸如语言、文字、表情、体态、手势等,以此来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未成年人心理敏感、思想活泼、感情丰富、反应敏捷、观察细致,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在其心灵上引起共鸣。教师除了对学生热爱、关心、帮助、鼓励,还应学会恰当的表达感情。在这里,“体态语言”显得特别重要,有人把其称为“第二语言”,它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声嗔怒都将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政治课很容易在说教中显得枯燥,在思辩中显得沉闷,时间长了,学生可能厌学。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和增进师生情感,就会使学生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这个教师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求知热情,这样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后,又会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工作信心和责任感。师生会在双向情感的交流中得到无限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鱼水情深”的育人环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教师真心地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爱戴。例如,我刚参加工作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涉及环保的一个问题时,讲了南美洲一种叫树獭的动物,这种动物样子很像老鼠,可长得又很大,最长的有110厘米,样子看上去让人生厌,为了讲得更生动些,就顺手指着前面一个学生说:“这种不大引人喜爱的动物最大的就和这个同学差不多。”讲完这节课后,在此后的几节课上,那个学生再不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讲了,表情也有些反常。下来经过谈心,才了解是那次拿他与动物作了比较,无意中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很反感我。最后我经过解释和道歉,才消除了误解和不快,沟通了感情,他又像从前那样专心听讲了。
总之,中学政治课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来讲,施教难度加大,学生不易产生兴趣,为了教活、教乐、学活、学乐,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除了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师水平,向课堂要质量,把握以上“三度”外,还有许多应该加以改进和注意的方面。如尽量缩短认识反射链,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增加视觉效果,把“听”课变“看”课,做到“视听有度”。在理性教育中,运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但又不违背知识的科学性,做到“雅俗有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做到“学教有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常教常新,吸引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使课堂既生动活泼、愉快轻松又严肃认真、注意力集中,做到“苦乐有度”。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社会 调查报告 进行交流,或聘请社会名流就有关课堂内容“现身说法”,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有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审时度势,通过以上“度”的把握,坚持适度原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使其更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所以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尤其是语文学习,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首先,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可能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其次,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第三,“情者,文之经也。”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尤其是优秀作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体现着作者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