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气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情感和气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第1张

情感的培养其实就是需要感同身受,第一个你是要去自己感受各种情感,比如喜怒哀乐。

喜是怎么样的,你开心欢喜笑。怒,别人做对你不好的事情,你会感到发怒。你遇到悲伤的事情,你会感到悲哀。乐, 和快乐的朋友在一起,你会感到乐。

那气质的话是由内而外的,不是有句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你读多了书,那些经典文学里面的一些气质,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沉浸在你身体里面,自然地散发出那些气质。你还可以自我培养,可以去学习那些有气质的人他们一些行动和行为。

有时父母会否定、取笑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样能锻炼孩子不那么「玻璃心」,手足之间则更容易发生这个现象。但长期被嘲笑,孩子会变得胆怯、失去自信,犯了错都像是世界末日来临般。

有时爸妈会不自觉的取笑或戏弄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以为这样做能使孩子变得坚强。然而,取笑绝不是让孩子变得坚强的良方。取笑所导致的最轻微恶果,是让孩子学会虚张声势,并试着借此自我保护。我们不该误以为这种虚假的坚强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坚强。

比特十二岁大,他的爸爸曾是一位风光的足球明星。目前比特加入了当地的足球队,正参加足球联盟季竞赛。

爸爸认为儿子干劲不足,想试着鼓励他。不幸的是,爸爸用错了鼓励的方法─他不断在足球队练习时在队友面前讥笑比特。

「你傻站在那里干嘛?等著侍者送茶来?到那里去,去追球!」爸爸常在足球场的界外大叫。

比特听到后跑回足球场上,咬紧双唇,他心里既生气又沮丧,以致无法专心比赛。

爸爸的立意可能是好的。但他可能没留意到这种评论对孩子来说既羞辱又残酷。可能他在球场上也曾经这么被数落过,但如法炮制的结果,不仅无助于孩子的球技,更伤了原本亲密的亲子情感。

在家庭中,更恶意的取笑通常来自于手足之间。兄弟姊妹有时是非常擅长惹怒彼此的,他们会互相讽刺、乱取绰号,或用其他残酷的手段让彼此难堪。手足之间非常了解彼此的弱点,而且总是很懂得如何对准弱点大肆攻击。

吉儿晓得弟弟想和最近搬来的一位男孩交朋友。他们都爱玩滑板,年龄一样。所以每当吉儿看到弟弟和朋友一起在外面玩时,她会骑上脚踏车,到他们身边大喊:「嘿!爱尿床的小鬼,昨晚有没有尿床呀?」

这已经不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了,而是残酷又令人受伤的嘲笑。倘若孩子每天都必须在家中面对这种嘲笑,他会受到伤害,会变得畏缩内向。爸妈必须谨慎注意手足间的相处方式,尤其是要注意家长不在时他们会如何对待彼此。这时,爸妈要介入手足之间,订定明确规范和违反规范的后果,才能让家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安全、愉快。

无法永远保护孩子,只能让家成为堡垒

每个人都会取笑别人,也都会被别人取笑,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他必定会在童年中的某一个阶段承受一定程度的嘲笑。但若我们能把家打造成安全的堡垒,孩子会晓得他有个属于自己的避风港,他能在家中做自己,不须承受太多压力。

我相信,若爸妈能够及时认清并接受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积极从中学习,就能为孩子打造更温暖、更温馨的环境。孩子将会从这样的父母身上了解,就算他做错事也不会像是世界末日来临。

正向教养10原则,建立与孩子一辈子的尊重与信任 教养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的孩子也在成长中不断变化,要如何不被情绪、对立牵引导致教养走样,我们需要掌握「正向教养」的十项基本原则。

教养不是控制,身为教养者,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相互合作和尊重的关系,同时引导他发展出重要品格和生活技能,让他一生受用。教养不是控制,身为教养者,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相互合作和尊重的关系,同时引导他发展出重要品格和生活技能,让他一生受用。

原则1: 先连结情感再矫正行为

正向教养的基础在于帮助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情感连结),可能是简单说句:「我爱你,但必须告诉你不行这样。」或是说:「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可是现在该睡觉了。」,也要随时察觉,你和孩子是否陷入了权力角力,此时若愿意退一步,变换态度并重新开始,也可以让孩子改变态度。

原则2:让孩子参与其中

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见和独特的个性。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决策(当然要视年纪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他表达出想法和感受。例如问:「我们要把尿布收在哪里呢?」「你想读哪本书?」「如果小孩还不太会说话,可以说「接下来我们要」,同时温和且坚定地做给他看,而不是光用讲的。

提供几个选项

有选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有力量。不同的选择也可以促进孩子动动脑来考虑该怎么做。例如:「我们回到家后要先把什么东西收好呢?冰淇淋或柳橙汁?你来决定吧。」「我们现在要走过去车子那边了,你想要负责拿被毯还是饼干?你来决定吧。」

加上「你来决定」这句话,能让小孩有更大的力量感。但要注意每个选项必须是适合小孩年纪的能力范围,且你都觉得没问题。要是小孩想做别的,可以说:「没有这个选项喔!你看要选还是(重复可接受的内容)。」

给小孩机会帮忙

小朋友要是听到「我们要过去车子那边了」,通常不想乖乖照做,但如果是听见「我需要你帮忙把钥匙拿到车子那边好吗?」他的回应会比较积极。

延伸阅读:孩子有离不开的小毯子?其实他只是在寻找妈妈的味道

原则3:建立惯例表

「重复」和「遵循一致的规律」是幼儿最快速的学习方式 。可以为小小孩建立可按表操课的惯例作法及流程,像是起床、上床睡觉、吃饭、买东西等。接着就可以和孩子说:「该做的时间到了。」小孩年纪再大一点时,也可让他一起帮忙建立惯例表。表格的形式是可遵循的「规划图」(而非贴纸或集点卡),里面可以有待办事项的照片。若他忘了,先不要直接公布答案,而是问:「惯例表里的下件事情是什么呢?」集点卡之类的制度会剥夺他内心的能力感,因为他看重的是能兑换到的奖品。 惯例表是列出事件的排序,成为日常任务的指引。

原则4:以身作则来教导尊重

小孩要亲眼看到如何表现出尊重,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人。提出要求时,要用尊重的态度。可以先给一些提醒,像是:「我们再两分钟就要离开公园了,你想再荡一次秋千还是玩翘翘板?」身上带着一个小计时器,或是用手机来计时,且让小孩和你一起选 , 响起时,就该离开了。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4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