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临床工作中,有人特别强调,医生要有同理心,要同情患者,要把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这种想法和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最近读书,看到万维钢老师对同理心与慈悲心的论述,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什么是同理心?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同理心,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到你这么痛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痛苦。
同理心跟一些原始的本能感觉成分有关,这些感觉连动物都有。
一个是“感觉运动感染”,就是你看到身边一个人的手被针扎了一下,然后你就感觉这个针是扎在了自己手上一样,甚至还能体会到那个疼痛。
一个是“模仿”,比如说我们看体育比赛,会忍不住把自己代入成电视里的运动员,跟着他做出相应的动作。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就是“情绪感染”,你看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自己也跟着激动起来。
由此可见,真正的同理心,是不但能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而且还能感受到那个痛苦的意义,会让你为了这个意义去采取行动,比如,你去帮助他去解除痛苦。
按理说,同理心如此之好,我们每个医生都应该具备,事实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首先,同理心并不可靠,一个人能不能产生同理心,跟具体的情境非常有关系。
比如,我们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人的痛苦容易产生同理心,对陌生人不会;对本阶层的人容易产生同理心,对其他阶层的人不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理心总是同时启动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这就需要消耗能量,是一种认知负担。对不亲近的人,你必须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感受他的痛苦,而你不愿意费这个力气。
其次是,同理心真正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你自己的痛苦。或者说,同理心的本质不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让自己也很痛苦。
比如,你看一个悲剧**。剧中人物的命运十分凄惨,全程泪点满满,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你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伤心欲绝,在影片的结尾,你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你的同理心爆表,仅此而已。
另外,同理心常常会激发人去设法解除别人的痛苦,但是这个关系不是人越感到痛苦,就越想去帮助别人。事实上,当你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自己特别痛苦的时候,你反而不想去帮助别人了 ,你想的是,赶紧先解除自己的痛苦吧!
有人做过实验,在同理心刺激下,一个人的心跳速度越快,他的焦虑感就越强,他的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人情绪的原始脑组织)就越活跃。研究者发现,这时候他帮助别人的意愿就会越低,而不是越强。因为他自己先受不了了,他要先去解除自己的痛苦。
自己正饿着的人,自己正处在压力之中的人,不会有太多心思去做什么慈善。因为,强烈的同理心会让你自顾不暇。
孩子怕打针,他一哭你同理心上来就决定不给他打疫苗了。熟人的痛苦,会让你不公正地对待陌生人。
这就是同理心的害处,因此,国外有人建议,医生必须接受的一项训练,就是学会跟痛苦保持距离。或者说,医生必须克制自己的同理心。病人是来看病的,不是想让你陪着他哭的。
医生需要克制自己的同理心,但应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就是佛教说的“慈悲”。
悲,或者说慈悲,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情感。悲的意思是我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我不跟你一起感受那个痛苦,因为我有一个更积极的姿态:我要帮你解除痛苦。
慈悲,意味着你要和痛苦保持距离,有一种超然感,然后设法帮助别人。
慈悲,这是医生看病人应有的情绪,而且,这也是佛学修行者致力于修炼的情绪。
因为人类的共情能力,使得我们能够互相支持,使得个人可以借助集体力量,一起去面对生存中困难。人作为一个物种可以在地球上延续下去。如果没有共情能力,商业活动基本不可能。因为商家不知道客户喜欢什么。而怎么样提升人的共情能力,可以说宗教、艺术等人文学的最终目的。基督教要信徒“爱人如己”,佛教更是把大悲心的成就当作修行的最后成就,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一般的人对兄弟姐妹会比较有同情心,对路人就未必。而佛教倡导的是对一切人甚至一切动物都能有慈悲怜悯之心。你看到别人的痛苦会苦于自己不能帮助对方。说明你很有慈悲心。个体的力量有限,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社会上的痛苦就会减少很多。同时也要意识到,人的一生就是会经历很多痛苦,有生老病死和各种意外的苦,靠外力很难根除这些痛苦。有些痛苦只能是靠心理来承受。如果在对对方表达同情的同时,也能让他接受必须面对的痛苦,这样也能减轻他心里的苦。祝你快乐!
个人性格。
有的男性看着慈悲是个人性格:个人性格温和、善良的男性通常看起来比较慈悲,而个性强势、自信的男性则可能显得更加冷酷。
慈悲是一种基于爱和同情的情感,是一种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慈悲体现了人类的善良和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它包含了尊重、关爱、宽容、理解和慷慨等多种情感和行为。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质,微细而复杂,通常人们都生活在自我营造的情感世界中,难能自拔,因此学习佛法,是必须要直面自身的情感问题的。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法中的情感观。
一、情。古人造字多蕴含大智慧,从造字上就能传达出其相应义理。情左边是心,右边是青。青、青色代表东方,有生长之义。所以情,表达的含义就是心中的种种(妄念)生长。在佛法里,众生与有情一词是同样的含义,只是新译和旧译的不同,众生的意思,就是心中的烦恼丛生之义,有情也是指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妄念)丛生之义。
具体来说,情这个词外延非常广博,其范畴可以扩展为情识、情执、情绪、情感、情见、情怀等等,其间都有微细差别。但综合而言,真正要学佛必须要超越世俗的情感,放下世俗情感。因为佛法最终追求的是解脱,而世俗情(感)带给我们的主要是缠缚、束缚。不可否认,情感的存在使生命的世界多姿多彩,社会的秩序存在也依赖于情感的作用,情感使人们产生了信任、温暖、依赖,但是作为学佛者,必须要透析情感的本质,以一种更加超越的「慈悲」来取代狭隘、困缚的世俗情感。
世俗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所建立,通常来说,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内容,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友师长,都是围绕自身的利益、血缘、信任关系等所建立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本质上也是业力的呈现,如同一条条枷锁,使我们的一切行为、言语都服务于情感的维系,如果不能够看破这些情感的本质,是没办法走入解脱的,所以出家僧人,必须要出家,解除原有的家庭关系,去过僧团生活。当然,真正的出离情感是内心的彻底出离,作为一名学佛人,其目标是去除自我的执著,也必然伴随自我情感关系的超越。
二、欲。欲左边是谷、右边是欠,字面的意思,就是食物还有所欠缺,就是还没有吃饱,还想要,也就是欲。
情,主要是一种缠缚,相互的牵挂。而欲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的一种贪求。欲望也是驱使人们在业力轮回中不断奋进前行的动力,因为欲的存在,而成就了种种烦恼痛苦。
依本文主题,这里重点谈一下情欲。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会有情之缠缚,形成罣碍,多半也会伴随欲望的传递。
1、子女。我们希望子女能够乖巧懂事、好好学习、成就事业、荣耀自己的家族、传承家族生儿育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欲望。
2、父母。我们希望父母少约束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条件、希望父母健康等等,也都是自己的欲望呈现。
3、夫妻。希望夫妻对自己忠诚、付出、承担、包容、理解等等这些亦都是欲望。
4、亲友。我们希望亲友能够尊重自己,支持自己等等也是含有欲望的。
综合说来,人如果没有私欲是极难极难的,但是欲的存在会导致两种问题,一是自身的欲望过强,会对对方产生束缚、压迫,从而造成反抗。二是多大的欲望收获多大的失望,有一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当我们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时,就会在现象里执取不舍,欲望不断的滋生,把美好的生命浪费在不停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上,最终,因为一切业果的无常性,必然导致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
从佛法来说,是把私欲转换为圣愿,通过修整自我的欲望,最终达到内心圆满无漏,无欲无求的状态,因此佛法的修证不是大众所能行持的,也切不可把俗欲成就之法与清净佛法混为一谈。
三、爱。爱,从古人造字上来看,原义为心之受,也即心之执取。随着历史变迁,该词的含义逐步发生了变化。本文前面讲了双方缠缚的情、一方索求的欲,这里再谈一下对外付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不计回报的。诸如母爱、慈爱、神爱世人、博爱等都表达了这种含义。
喜欢意味的是情与欲,而爱更多意味的是付出。但不论爱有多么崇高,它依然含有一种执取,这种执取,也必然存在不圆满之处。但即便是这样不够圆满的爱,其实对很多的学佛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爱偏向一种圣洁、放下自我,心甘情愿的付出。当我们内心拥有爱时,内心能够升起温暖、安定,可以说这已经是世俗里极强的正能量了。
四、慈悲。佛法非是无情,不是形同草木,泯灭情感,而是圆满于慈悲。慈悲能够超越情、欲、亦能含容爱。真正的慈悲是圆满心性的显发,通过有限的语言来形容慈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本文只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一下:
1、慈悲的圆满必须在见性后达成。也即只有彻见空性、彻见自性之后才能圆满慈悲。教理来说,只有成就阿罗汉后,开始圆满行持菩萨道的菩萨众才能真正显发慈悲。心经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金刚经言:若菩萨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其所谈的义理都是在强调,要成就慈悲,必须要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成就空性,所以才能达到内心的绝对平等,所以方能冤亲平等、七周行慈。
2、具足圆满的智慧。何谓慈?慈能与乐,佛陀又称众生之慈父,因为佛陀透彻诸法,由智慧的圆满,能够显发与乐之慈力。
3、具足广大的行愿。何谓悲?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不厌生死,广入世间,随缘度化一切有缘,令一切烦恼得以止息、化转。这都是由广大悲心所来,但这种悲心以空性为依,不含有自我的欲望和情感,不对他人产生强迫性、执取性。
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佛法的情感观,不是要否定世俗情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是希望指明次第,有志于修学佛法之人,应明白走出情海困缚之必要性,目前尚深陷情海者,不可以个人情见,错误计著佛法,可逐步减低自己的情感缠缚、欲求贪著,慢慢体会佛法的清净、智慧之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