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第1张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黑客帝国》。

事实上,**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 打开电视,各类娱乐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翻开报纸,血腥暴力的凶杀描写、畸形变态的情感故事随处可见。网络中,各种恶搞的视频短片屡见不鲜。我们在感叹媒体“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敢娱乐”、“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的时期,我们在批评媒体对利润的追求犹如苍蝇逐臭之恶时,我们在埋怨普通民众的品位如此“不堪”时,可曾意识到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集体失语?

从古至今,优秀知识分子既承担着知识传承道德教化的重任,更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在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尚未出现的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有“冒死进谏”以求封建统治者广开言路、俯顺舆情的勇气;新闻报纸的出现,让知识分子有了主导舆论、臧否时事的舞台,并见证推动了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因为与精英知识分子的结缘,成就了新闻媒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风骨。一个由优秀知识分子话语主导的媒体,才能远离媚俗,视正气与尊严为生命,只有这样的媒体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机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与希望!

“泛娱乐”有些贬义,就是责怪一些不可、不宜娱乐的事物也被娱乐了。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制作娱乐节目,需要有亮点、需要煽情、需要悬念、需要高潮、需要互动、需要夸张,这些是制作商业节目的规则,但是也需要一种责任。责任是很约束人的,如果抛开责任,就一切可以变得轻松了。责任有自我责任、团队责任、社会责任三个层次。娱乐节目是面向公众的,社会责任是首先要承担和考虑的。企业经常指责政府管得太宽,其实政府更多是代表社会公众意志来行使管理职责。“泛娱乐”容易把文化导向为低俗。艺术与市场、文化与经济都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通俗和庸俗、低俗也是存在界限的,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娱乐节目的制作一味地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就会形成低俗文化的泛滥。

爱情,有没有最优答案?

或许是情感教育的缺失,现代人苦于在现实中摸索婚姻的“长寿秘诀”,但却常常无功而返。2019年,中国的离婚率高达63%,超过一半的家庭离婚,其中6452%的夫妻离婚原因是“性格不合、争吵矛盾多”。

一段亲密关系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问题,正在困扰着无数人,但也有人专门以解答情感困惑为生。

出生在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周小鹏是“打拼的一代”。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活就是生存。与在丰厚物质资源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不同,70、80后一代作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大多数家庭的“砥柱”,他们正承载着大多数的压力,也为社会贡献着巨大的财富。

时代背景的造就,家庭、事业的重担,让摆在许多中年人面前的,只剩生活留下的一地鸡零狗碎。但周小鹏却打破了世俗对中年人的定义,她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证明, 45岁的女人,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以下是关于周小鹏的真实故事:

她是中国著名的婚恋情感咨询师,也是百万女性的闺蜜红娘,参加《爱情保卫战》等多个情感节目。

粉丝的每一个案例,她都倾耳倾听。

每天她都会通过好看视频后台收到无数封求助咨询,从中寻找引发共鸣的问题,创作短视频进行解读。目前她带领工作室修复的婚恋关系,超过100000例。

失恋一个月,成了“心理咨询师”

也许没有人能想到,如今意气风发,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很“酷”很“飒”的周小鹏,也曾因为失恋一蹶不振。

二十多年前,男友无理由的突然离开,让她茶饭不思,暴瘦十几斤。人生一帆风顺且自尊心极强的她,不知道“被分手”这样的事情能与何人说。

当时市场上也缺乏情感咨询机构,周小鹏只能把所有的伤心、绝望都和自己一起,关在屋子里。

一连十几天,周小鹏足不出户、暴瘦数十斤。无奈之下,母亲只能找来了自己读心理学的学生。或许这种情感上的问题,更适合用专业的、不会带入个人感情色彩的陌生人帮忙解决。

那天下午,她走入周小鹏的房间,从白天聊到了黑夜。母亲不知道他们具体聊了哪些话题,但女儿出门后,半个月来第一次脸上又露出了微笑。

也是那一次,周小鹏意识到了心理学对于和她一样处于情感困惑的女性来说,有多么重要。曾经痛得多深,她就有多么想帮助和她一样的人走出困境。

2006年,走出失恋阴影后,周小鹏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她正式辞掉了原先医务室的工作,从医人到医“心”,考入北京的中科院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学习。

从那以后,她“开挂”般的人生正式开启。

周小鹏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只身从四川来到北京,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个案咨询时间累积超过5千小时;加入百合网后,她依靠自身的专业性成为百合网首席婚恋咨询师。

从业十多年来,受到周小鹏帮助的恋人、家庭不在少数。咨询者们每一次的感谢,都让周小鹏在婚恋心理咨询这条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让心理咨询,更好地“走出去”

因为有过切身之痛,周小鹏对前来咨询的人耐心认真,有悲悯情怀与同理心,用理性和温柔抚平情感的褶皱。

困难的是,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周小鹏无法走到每个人身边,开解他们的心事。这也让她意识到,传统心理咨询师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故步自封。

大多数咨询师都是等着有问题的客户自己上门。但实际上,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况需要专业咨询帮助、有些配偶不愿配合共同参与讨论。

这时候,更需要咨询师主动走出去,找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周小鹏早在5年前就开始做直播咨询,直播间里她会邀请情感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如今她开始用短视频作为出口,将自己的专业展示给更多需要情感咨询的用户。

在好看视频上,周小鹏把自己的经验、阅历和十几年从业积累,浓缩成一个个短视频作品:《男人背叛家庭,女人应该如何正确挽回?》、《夫妻结婚多年后“无话可说”怎么办?》《为什么很多婆婆不帮忙带娃?》……

每一天,她都在后台私信中为数十万粉丝提供情感咨询、决策支持,帮助他们处理感情中遇到的问题。

“在网络平台每天发,你说得越多,大家看得越多”,周小鹏认为,网络平台,可以强化、引发一些好的行为,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将好的价值观内化成个人的想法。

在周小鹏看来,现在有很多70、80后已婚人群更需要得到情感咨询的帮助,她认为很多娱乐化属性的平台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比了很多主流视频平台之后,周小鹏将自己的创作主阵地放在了好看视频上,”很多人在遇到家庭矛盾、感情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去百度上找答案,这或许会是更适合的渠道”

除了整合私信,解答大多数人遇到的婚恋问题,周小鹏也开始学习平台运营、内容创作、网络运营这些新鲜又陌生的领域,精益求精。

她也是好看视频上最早一批做心理课程的咨询师,最早参与知识付费,在平台流量和情感咨询小程序服务加持下,线上课程卖出了6万份,只要能和心理学沾一点边,她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过去。

在周小鹏的精心运营和平台的流量支持下,在好看视频上她有了超过60万粉丝。

这些粉丝大多是周小鹏的同龄人。许多70、80后正承担着来自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压力,有大龄未婚的人陷入恐婚焦虑,已婚的人在家庭关系和亲子教育上争执不休,形同虚设的夫妻关系中的冷暴力…… 现实中多数人遇到情感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做心理咨询,一个个短视频案例成了他们解决感情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站在平台的肩膀上,做幸福的摆渡人

通过短视频让心理咨询”走出去”的周小鹏,也通过平台收获了一群宝藏”粉丝”。

“虽然是在线上,但我和粉丝的距离,比以前在办公室里一对一咨询时更近了”,周小鹏说,许多通过好看视频接触到的粉丝,甚至会跨越几千公里的距离与她见面。“这是在传统心理咨询行业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

有个四川的全职妈妈,不远千里赶到北京,她的眼神中带着憔悴、疲惫、焦虑,婚姻已经亮起黄灯。

她在好看视频上看到周小鹏的视频,感觉她和自己所看过的其他婚恋咨询师都不同,周小鹏倾听时恬静优雅,愤慨时拍案而起,说话一针见血,直戳要害。

她和周小鹏诉苦,说刚结婚时老公脾气很好,没想到几年过去,脾气见长,常冲她发火。公婆没有从中调解,她觉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却不受人尊敬和认可,迷茫自己的未来。

周小鹏老师听完她的故事后,问她:你觉得自己错在哪儿了吗?这位妈妈很诧异,这难道不是明摆着对方的问题吗?

成年人沟通方式,需要表达、共情、共赢。接着周小鹏指出了这位妈妈在和家庭相处时,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只发现问题却没有想过如何解决。

周小鹏给出了帮助她和丈夫建立沟通机制的方法——让她看到吵架背后的不满和需求,教她“需求表达模型”,用合理的方式沟通。

他们聊了很长时间,从咖啡馆出来,这位全职妈妈不再那样彷徨无助。

很多时候,深陷情感困扰的人往往不是寻求一个直白的答案,而是需要倾听和引导。当周小鹏用专业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换一个思考方式,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短视频为周小鹏打开新的窗口,连接了上千万的用户,也让周小鹏感受到了更深的责任。

对周小鹏来说,人品和价值观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底线。现在的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很多人认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就是一张资格证书,实则不然。

“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假如咨询师本人存在没有化解的心理问题,他在做咨询时这些问题就会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干扰他正常的工作。”

入行多年看到了太多“伪咨询师”带来的负面效应,周小鹏在创作作品时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拿到证书只是起点,做好这一行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

在周小鹏描绘的未来图景中,她期望借助更加优质、专业的短视频内容创作,为社会带来更大价值,让更多深陷情感囹圄的人能够从中收益。

这是一个45岁女人对这份职业的坚持和态度。

四十不惑,无畏前行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可以说是周小鹏的真实写照。

虽然她有很多标签,但她还是最喜欢把自己定义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咨询师”,好奇心激发人们产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好奇,周小鹏和丈夫开房车旅游,穿越无人区,徒步新疆,感受宇宙之浩瀚,体悟众生之渺小;

因为好奇,周小鹏没有故步自封,在传统的心理咨询领域创新开直播、做短视频,服务更多有感情困惑的人。

这也让周小鹏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使命感、责任感,她希望通过自己媒体人和公众人物的身份,给大众更理性客观的婚恋指导。

她坦言,就像《三十而已》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就是鸡零狗碎”。她就负责把鸡零狗碎的矛盾归类,教会他们面对感情问题的态度、解决家庭与婚姻中的问题。

从业14年以来,周小鹏修复了无数的家庭情感矛盾,但她仍不满足。但她仍不满足,她希望可以解决更多的家庭问题,每一个小家的问题解决了,社会的问题才会渐渐解决。

情节设置,角色设定。

1、情节设置:**的情节通常都会非常吸引人,充满戏剧性、紧张感和悬疑感,这些特点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进而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像参与了一场游戏一样。

2、角色设定:**中的角色通常都会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个性,这些角色的设定往往是以某种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情感投入其中,像是参与了一个虚拟游戏世界。

现在艺术的娱乐化倾向,是同教化结合在一起的,与教化共同发展的:

一、不能把娱乐片面地解释成狭义上的使人开心或者发笑,于艺术的娱乐,指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二、艺术的教化功能,是有时效性的。其实,曾经的教化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演变成落伍的东西,如同悲喜交加一样,对人都有教化和感染。具体地说,乐是相对于悲而来的,没有悲如何来的乐呢?乐是相对于悲的一种精神安慰和回报。我们无法把悲单独拿出来当成教化,其实乐也是教化。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谁能永远地在一个模式的情绪中生活呢?生活的多样性决定娱乐处处有,关键是你的心态是否调整有度。

三、教化作为艺术功能在地域和群体倾向上的有局限性,而艺术的娱乐功能在这两个方面上时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无国界,如同京剧在美国的百老汇上演后,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化界,既是当地的艺术盛宴,同样也是当地的娱乐事件,因为很多老外学中国的京剧。后来有老外在中国的春节晚会上演出成为逗中国人的乐子,但是这也同样教育了中国人,万事不难,难在用心。

四、娱乐相对于教化,更加宽泛,娱乐不仅仅给人精神层面的抚慰和体验,更是给身心的一个整体调理,比如:拓展的游戏,需要参加的人身心合一,才能完成游戏,获取情感体验,而教化,却仅仅局限于目标方式僵化而不考虑调动人的全部身心。

五、娱乐更多的是互动的,是娱乐的主体和相对方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产生的情感活动。而教化呢,艺术的教化仅仅是单向的,目标感和目的性反而排斥了接受着的其他的情感体验和选择,缺少人性关怀,也是艺术的低层次的体现。

六、娱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教化是艺术的初级手段。

七、寓教于乐是艺术的通用做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6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