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的原文是什么

何陋轩记的原文是什么,第1张

1、原文:

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2、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 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小题1:(1)①以……为陋,认为……简陋;②命名;③靠近,就着;④等待。(2)D

小题2: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小题3:(1)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2)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小题4: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译文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认为这个地方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非常阴暗潮湿;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辟园圃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往交游的文人学士,也渐渐聚集(到这里)了。在这时期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边远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弘扬孔子的思想言论。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不损害于他们淳朴的本质。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但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1.注意“以”是“以动用法”,“就” 是靠近之意,这些词常常考到。2. 守仁以罪谪龙场”一句中“以”解释为:“因为”,B、C项中的“以”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解释为:因为。故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第一句注意“诚”和“盖易”。第二句注意“识之”“诲人不倦”的翻译。

小题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就能会答出此问题。

完全手打的,搂主要对得起我啊,吐血了都快!

自己根据注解翻译的!

王阳明《何陋轩志》译文

孔子昔日意欲在九夷族人之地居住,有人认为哪些地方鄙陋。孔子反驳道:“君子(或译为品行高尚的人)在这里居住,怎么会简陋呢?”我王阳明(守仁)因为得罪权贵被贬龙场,龙场本是古代东周蔡国边陲之地,远离京畿,因此生活习俗还保留当地人原有的方式。别人对我说我是从京城来的,会嫌弃此地荒僻简陋,无法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十余日,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就是想尝试所谓的简陋艰苦的生活也未能如愿。反倒是欣赏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额前结发,言如鸟语,身披兽皮的装束,没有繁复奢靡的车帐宫殿、冗长复杂的礼仪形式。而这些又都保留了上古纯朴自然的遗风。说到上古时代,法律、制度尚未完善便是如此,并非是简陋落后。若说因爱恨颠倒正反、混乱黑白,上奸诈下钻营、外表忠厚内心恶毒等行径,就是中原开化之地也不可避免,像这些弊病就算是表面彬彬有礼、衣着精美优雅,貌似遵纪守法,难道就不显得粗陋卑鄙吗?少数民族便不会这样虚伪,他们说起好坏喜恶直率坦诚,如此而已!世人因为他们言语古朴单纯、物产简单稀少而讽刺其粗陋,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

我刚到这里时,没有居住的房屋,起居与荆棘树丛之中,很不便;后来又搬到东山,住在石洞之中,阴冷潮湿,龙场当地的百姓老幼因为我不对他们另眼相看,不限生活简陋而愿意和我亲近,我尝试着在荆棘丛右边开垦田地,大家都说我在这里生活很安乐,纷纷砍伐树木做栋梁之材,就地为我搭建住所让我居住,我便以此为家,周围种些竹子,院内栽些花草,修缮廊阶,布置居室,添置素琴、书稿、字画、史典,讲述游历居住的体会,由云游来此的学者骚人便在此小聚。于是人们来到我这庭轩就好像在城市中的住宅一样,而我也忘却了自己是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将庭轩命名为“何陋”用以申明孔子之大义。

呜呼!中原的繁华鼎盛,其经典规章礼乐都是历经数代贤人传承发扬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不会有的,从这点上说其鄙陋也是可以的,而中原之后道德沦落、专制横行、搜罗榨取民脂民膏之术层出不穷,狡诈谋诈之行无处不在,质朴清明的世风已经不再有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就好像未雕琢的朴玉、未受绳墨禁锢的木材一样,即使粗糙坚硬不光滑,然而尚有可塑造的潜力,怎么可以把他们看成是粗陋的呢?以前孔子要居住在蛮夷之地不也是为此吗?即便这样,经典规章文明器具岂有不讲之理?当前夷地风俗中崇信巫术鬼神之举、任由性青恣意亵渎礼法之举、不知忠信和尊严气节之举,未能摆脱世人所谓粗陋皆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存在,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其质朴的本质。如有民的高尚的人居住此间,教导文化,提升当地人的教化程度也是不难的。不过我自己不敢说自己就是与民教化之人,只是记录下来以待后人。

小题1:(2分)D

小题2:(4分)①认为……是简陋的    ②到   ③ 命名   ④等待

小题3:(4分)

(1)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天,感到生活安宁而以此为快乐。(而、予、旬、乐各0.5分)

(2)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也容易吧。(诚、焉、化、盖各0.5分)

小题4:(2分)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每点0.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进行比较。例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名”是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安”“处”“诚”“居”“化”“盖”,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从作者对道德教化的观点来概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