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爱情的名言

老子关于爱情的名言,第1张

1 老子关于爱情的诗句

老子关于爱情的诗句 1老子关于爱情的名言

我out了嘛? 我咋不知道老子说过爱情的话

不过我是听说过泰戈尔的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2爱情诗句大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琴歌》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秋风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台湾竹枝词》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室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

深知身在情长在《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吟咏唱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一行写入相思传《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国风·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旧题苏武诗》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诉衷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江陵愁望有》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卜算子》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浪淘沙》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新添声杨柳》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红豆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山亭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留别妻》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玉楼春》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怀·其三》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应天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鹧鸪天》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扫我头像,来源/ohmaigod,希望能够帮到你~

3关于爱情的句子

1分手后,我们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相爱过,所以,我们变成了这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2爱情就像两个拉着橡皮筋的人,受伤的总是不愿放手的那个!3只是分手而已,不要夸张了寂寞。4很多人,一旦错过,就是陌路!5爱情是一部忧伤的童话,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那才痛苦,爱上一个不爱你人更痛苦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问题若是无缘,终是相聚也无法会意,更不需要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逃避不一定躲的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6第一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爱;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7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先放弃8我多想再见你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4关于爱情的句子

爱情久了就会变成习惯,绚烂归于平淡,某些东西沉淀,某些东西融入,当然也有某些东西被放弃,我认为这不是退步,而是更高境界。

当爱情成为习惯,抱着他才觉得理所当然,亲吻他就像吃饭喝水,在他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什么羞耻矜持都抛到九霄云外,相濡以沫,相伴相依,谁能说磨合之后的爱情不美丽? 当你被某个人吸引时,那只是意味着你俩在潜意识里相互吸引。因此,所谓命运,就只不过是两个疯子认为他们自己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这一生,总会遇到一个人,令你不能自已地牵肠挂肚。当他不见了的时候,寻觅,就像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征途,要撑著一颗日夜变得羸弱的心坚强地走到尽头。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 盼千金游子何之。

症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男人和女人邂逅,互相吸引,是相吸。相爱是思想全被控制,快乐与痛苦都由他而来。

相有是欣赏、接受、思念、迁就、引以为荣。而相依,才是爱情的最崇高境界。

爱无论多炽热,终会变平淡,一男一女如能相依为命相随终老,才是牢不可破的关系。 爱情,会把一个人变得比圣人更圣人,也会把一个人弄得比凡人还凡人,知道吗?而且,爱情力量,深不可测,你完全不清楚它走向,是甜蜜悠然极乐无穷至上云端,还是悲哀凄凉受尽折磨痛苦深渊……其实,绝大多数人总是摇摆在这极端相反两者之间……所以,恋爱中人,都不大正常。

你眼前的我是红尘万丈我眼里的你是化外一方若,你跳的出去,且安心做你的和尚,我只记取你当初的模样:白衣胜雪 才冠三梁。 若,跳不出去,亲爱的,请和我于红尘里相爱一场。

明明有的时候害怕时间过得太快,还不够和他好好相爱就老了就看不清他的脸了,可有的时候又害怕时间过得太慢,害怕哪一天突然就失去他,害怕在这一辈子结束之前就得离开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走到最后,再不用担心分离。 一谷美丽的花,等你一天不来,还会继续开,等你一年不来,就开的更茂盛,等你一刻再不来,就全部谢了。

而一个等你的人,比花更经不起,等你十年不来,人已经大了,等你二十年不来,人已经老了,等上三四十年,便再也等不到你了。 爱是一种信仰,信仰也是一种爱!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恋爱中学会恋爱! 有些秘密,不如永远隐藏着,来得安稳。

错过有时就是错过,就像不要迷信所有的爱都会有回报一样! 所以抗拒,正因为内心无法抗拒。 分手有时,不代表不爱,但它一定代表伤害,或深、或浅! 一辈子只会遇上一个让你心动的人,我以为那是一种遗憾! 听说老子的思想有一样是不争,我只问自己要不要! 爱情的真面目,有些人挂在脸上,有些人挂在心里! 曾经的主角,会成为配角;而昔日的配角,也会跃为主角。

你的身边,也许有你不在意的配角成为你生命中的主角,只要用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 苍茫人世中。 我有多幸运,才能遇见你。

阡陌抄 紫阡紫陌,阡陌错络。 纵之为阡,横之为陌。

轻扬子袂,落落我见。 此生为绊,不可绝断。

你是我的,我是你的。 你陪我云游天涯四方, 因为我是你的天下无双。

我为你尝遍人世苍凉, 因为你是我的天下无双。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 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 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 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 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 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 ——《结发为夫妻》/苏武 有些人,你可以爱,却无法拥有;有些爱,你可以体会,却无法到达… 爱是什么?是一缕轻烟,有着若有似无的美;是一道刻骨铭心的伤,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疼痛不堪;是无数伸张的藤荆,盘踞然后紧紧缠绕,牵了一处却动了全身 爱和不爱,跟金钱跟相貌并无关联,爱那个人不为别的,只为从未有人能替代他,这就是理由…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爱情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我们不能理解; 总会有一些爱情我们不能够报以爱情,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我们不能够报以温情; 总会有一些爱情我们必须拒绝,但是没有任何爱情我们可以嘲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同生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爱是两个人幸福的最优化,不是委屈求全,不是因为曾经的付出留住以后的岁月。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婉翼清兮,倩若春簇。

有凤求凰,上下其音。濯我羽兮,得栖良木。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思君子兮,难调机杼。

有花并蒂,枝结连理。适我愿兮,岁岁亲睦。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情脉脉兮,说于朝暮。

有琴邀瑟,充耳秀盈。贻我心兮,得携鸳鹭。

悠悠比目,缠绵相顾。颠倒思兮,难得倾诉。

兰桂齐芳,龟龄鹤寿。抒我意兮,长伴君处。

我。

5关于爱情方面的名句

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 第一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color=Blue]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color] 第二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朴实而直接,没有矫情的掩藏;对于美丽女子的渴慕自然流露,求之不得的淡淡焦躁,想象未来时的喜不自禁,让每一个暗恋中的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之所以倾倒众人在于它用虚幻而绝美的景色代替了爱情的描写;所有热烈的追求,焦急的渴望与艰辛的等待都化在一片水雾迷茫中;淡淡的忧伤和着萧索的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迷失。偶然间想起神话的歌词“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不灭亦不休”,但是的确如同“风中摇曳炉上的火”,飘摇而难以捉摸。

第四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诗流传最广的应当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带给我虽大感动与震撼的确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世上也许有很多人适合自己,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与你终身相伴,朝夕相守;若是没有他,你的世界便会寂寞许多。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浩淼世界中何去何从?每每读到此句,心中无限凄凉。

第五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们或许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更为熟悉;但在我眼中“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白日苦苦思念不得,梦里际会,却看到夫人临窗装扮,如同十年前一样;旧时的温馨重又回来,十年的思念一时间齐上心头,欣喜与悲伤,不知哪一个会多一点? 第六 离思 元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关于这首诗,不想再说些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的也许为零,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可以爱上不同的人,但是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理想中的坚贞与执著。 第七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惆怅,桃夭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现在的人也许对于婚姻嗤之以鼻,然而没有婚姻的爱情如同风中飘摇的风筝,让彼此缺少温馨与踏实。

很多女生喜欢看婚纱,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盛开的灼人粉色中享受幸福美满,这就是桃夭带给我的感动。 第八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距离不会割断爱情”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决,看着有人因为距离而分手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词。

关于永恒和瞬时拥有,不想在这里讨论,只希望朋友们读到这首词时能够唤起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爱情的感动。最后,仍然希望世上的恋人们能够拥有朝朝暮暮的结局。

参考资料:

是引用的,但不记得从哪边了。

6有关爱情的唯美句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peng54302

关于爱情的唯美的句子1最好的幸福,就是你给的在乎。2我爱你,能反过来写,多好。3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痕。4如果我放弃了,不是因为我输了。而是因为我懂了。5你固执的活在回忆里,却不知人家已经去创造新的回忆。6我在等一个人,在等我的永恒,告诉我爱不单行别害怕。7我希望他会在我面无表情的时候搂紧我,然后说,你在我的面前永远都不需要伪装坚强。8最好的人生就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的这一场。9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没有感觉,那就好过得多了。10生活就像我的歌声,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11该结束的结束,该开始的才会开始。12孤单是一门艺术,能欣赏它的人少之又少。13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14缺乏信任的感情,就像是一部没有信号的手机,只能玩游戏。15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看清了真正对我好的人是谁。16如果可以我宁愿当初不认识,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心都丢了。17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18一生要走许多路,有一条路不能回头,就是成长之路。19不争不斗不代表有人可以踩在我肩头20现在的我,无爱无恨无情绪,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21什么新的婚姻法,什么财产,什么房子车子,什么钱不钱的,只要你是真心喜欢我,老子连命都是你的。22成熟的最大好处是——以前得不到的,现在不想要了。23我只记得你说分手的时候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柔24听我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好想你

7现代爱情诗句大全

夜,让

风没了方向

路没了远方

路,疲惫地

卧在门口

风,失意地

摇着狗脖子上的铃铛

漫长的夜

只为

黎明我那一点狭长的光亮

五岳尊首,巍巍然,翘望帽落云雾。

帝王封禅,谁道是、神山孕育万物。

文人雅士,碑碣石刻,吟咏诵千古。

江山壮丽,多少豪杰仰慕。

我从少年登游,捷足绝顶,云海涌日曝。

昂头天外众山小,万里高旷齐鲁。

老子平生,天南地北,最爱风流处。

仰天一笑,何愁斜阳日暮!

校园的钟声

吹淡了西边的云霞

一抹少壮的年华

连同过去的时光

溶进星河

我伫立黄土地边

拾起一撮乡土

忆起童年的光影,如昨

今日的大院,残垣断壁

檐朽瓦落,细碎成堆

西边斜下的余晖

映红了我的双眸

心碎成沙,落地成泥

昨日的辉煌,随夕阳西下

天边淡漠了的云,使我

浑身颤栗。随着记忆

我慢步石阶

去拾起一抹旧日的情

迷失在途中

在贫瘠的土地上

寻觅着水源

枯萎的小草

弓下了倔强的身躯

风化的沙石

在半空中飞洒翻滚

时间不会为此而冻结

我继续着

为了自己的足迹

游离在夜里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

找寻着亮光

黑夜的面纱

覆盖在了无边的路途上

慢慢摸索着

最后只能趴地匍匐前进

磨难不会为此而流逝

我坚守着

为了自己的希望

滑落于谷底

在满是伤痕、鲜血淋漓的情况下

攀爬着峭壁

不止的血液

烙印在经过的岩壁上

阵阵的昏厥

充斥在我凌乱的大脑中

伤痛不会为此而消散

我拼搏着

为了自己的理想

回到了起点

在已物是人非的原点上

翻阅着记忆

无情的岁月

抹去了曾经的美好

孤独的身影

消失在这喧嚣不止的人海中

幸福不会为此而转身

我悔悟了

只是现在太迟了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是年为公元前571年。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子一家敬重。---是年老子九岁。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12岁,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管理档案的官吏,在国王身边任职。其职责就是将所有官方文件复制并整理归档,以确保国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也是为了确保国王为后世留下丰功伟绩的翔实资料。文档管理工作本该是一项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位史官照例应该为从各类文件中看到的国家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才是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是年18岁(公元前552年)。这一做史官便是31年。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年少好礼”,“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史记孔子世家》)据高亨考证,老子“因受甘悼公或甘简公(杜注:“甘简公,周卿士。”“甘悼公即过。”过,甘简公之弟。)的迫害” 去周,此时正在鲁国。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是年老子37岁。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东周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于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公元前500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公元前483年,大约六十六岁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求仕不得之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此时的老子已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於天运篇,孔子:『……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这种『以化为友』的观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论表达。---是年老子86岁。(孔子就向老子请教,每每得到老子精辟的解答。在老子的谆谆教诲下,孔子的学识突飞猛进---这为孔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尹喜的陪伴下,经函谷关后进入秦地,沿着渭水溯源而上,过秦沣水(丰京,西周都城)后为终南山美景所引,便入秦岭而去。现在户县的牛东村就是老子青牛在此生下牛犊的地方(据老人口传文化,村名“牛东”为当地谐音“牛犊”演化而来),户县清凉山就是老子过此后留下来的名字。 公元前481年到楼观(时地属扶风)定居之后,至少也该在那里居住了十年以上,约公元前471年羽化于就峪口西侧的大陵山之上,葬于吾老洞。

附:百度资料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四日  于草楼  整理

  这个题目对于老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很不平凡。我们往往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玄妙的中国哲学智慧,而鲍鹏山将它们总结为颠倒与扭曲。在颠倒的世界中产生的扭曲的哲学,这指向的究竟是颠倒的社会秩序,还是扭曲的思想。

 老子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人。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奠定了老子在我心中形象的基调。在此之前,老子在我心中是仙风道骨说话有点古怪的老头儿。望而生畏,是因为他头脑中蕴藏着无数的人生智慧,隐藏着诸多的阴谋陷阱,他是那个看遍历史重重晦气阴险的周仓藏室之史,他的思想中混杂着极致的智慧、阴谋、激愤、冷酷,难解难分。

 老子对这个世界是失望的,这是鲍鹏山的论断。所以老子选择出关,将他的故乡,同胞,历史,未来都抛弃在身后,留给我们世世代代的自惭形秽。五千言道德经,不过是老子留在这世上的破散的弹子,我们只是后来的玩弹子的人。那弹子分为两个境界:外圣与内王,治世与处世。治世易而处世难。

 老子的治世便是后人百思不得解而又冠冕堂皇奉若神明的无为。现存的一切秩序都是不必要的,都是堕落的: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道德仁义礼,都是对于堕落的适应甚至献媚,因此应该绝圣弃智,绝仁去义,绝巧弃利,有车不乘,有器不用,有兵不打仗,人们只需要结绳记事,甘食美服,无欲无求,鸡犬之声相闻的地方也老死不相往来,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总之,一切向前的历史都是倒退的,真正要进步就应该逆流而上,回归到人类之初的模样。对于智慧、机巧、道德等等“秩序、理性”的存在,老子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批判,而是恐惧。其恐惧之情如果真要找一个什么事情来体会,大概可以看看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上,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多少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对于民主表现出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害怕和退缩,乃是对于人类历史上所有由智慧礼义而引发的晦暗昏庸之事的失望透顶、激愤淋漓。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老子的话,真是暗藏玄机,一切叙述都是警言,一切警言都是规律,一切规律都是预示——你可以说,老子说的乃是至高的“道”的哲学、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说,他只是在叙述看到的什么,还可以说,他这是极致的伟大的荒谬的目空一切的批判,又可以说,他只是在预示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我们常常引用老子的话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更加玄妙也更加辛辣的部分在于处世。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鲍鹏山精妙地注意到,是“不敢”而非“不愿”。原来几千年前的时空也是一样的,现实的政治与社会激发了人们大脑中充斥着毒素的智慧。“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在当今也屡屡发生,真是令人惊异之余顿感悲凉。在我还不太懂得文字的时候,也曾粗粗地看过道德经,不甚解其中意,但却直觉地感受到其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涵,并非教人以道德的道德经,而是蕴含着深刻甚至讽刺的——批判、警示。

 比如,“强梁者不得其死”,究竟是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一种对于世人保全自己的劝告,还是一种激愤之词?在我们的社会中,提倡和宣扬敢为天下先,讽刺的是许许多多敢为人先的、刚强的勇敢者,却被黑暗淹没于历史河流中。即便后人再怎样良心发现对之洗雪,也无法抹去曾经加之其上的污血。对于这种现实的极度失望导致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露出的令人迷惑的冷血,也许我曾经认为老子有着某种“古怪”的性格,并没有搞错。但这种古怪的、扭曲的性格与表达,乃是来源于对于历史种种背叛出卖、扼杀玷污,因此说,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在专制社会中,是唯一保全自身的法术——绝望的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老子所经历的颠倒的世界,难道到了今天,就颠倒过来了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似顽鄙。历史上也有诗人写过“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老子所表达的情感似乎比这更浓烈,更深沉。那是一种极致的失望之后,产生的通透的扭曲——悲欣交集。

老子是贵族出身,并且是一名文化贵族。

他在周王朝的职业是“守藏室史”,专门为周王朝管理图书的。

现代 社会 的图书太多了,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图书的恭敬之心。所以,现代 社会 中如果谁的职业是专门管理图书,那还真不算是有前途,有荣光的职业。

可是春秋时代不一样,那时候图书金贵,能为国家专门管理图书,绝对是备受尊崇的职业。

那时候识字的人没有几个,更没有义务教育之说,一个人想学识字读书,必须是家里有人也能识字读书。

那个时候,文化知识是被垄断的。

老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垄断了文化的贵族家庭,不是军事贵族,也不是政治贵族。

所以,春秋虽然是战乱年代,贵族们亲自上阵打仗,老子他也可能无需上阵打仗,当然也更是无需去劳作了,应该连管理奴隶劳作也不需要他去做。

那个时候,图书是国家至宝。

老子的日常工作应该就是拿着高薪读书抄书,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经历生活磨难。

如果一定要说老子经历过磨难,也应该是精神磨难。

读书呢!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只要会读书,他会发现,本来是为了解决疑问而去读书的 ,结果读书越多,疑问越多,并且这些疑问还解决不了。

这时候,这个人就会开始精神苦闷,身边有和他同样水平的人到也罢了,可以和人家探讨一下,以解苦闷。

如果没有,那就惨了, 他需要一个人独自前行。

难免走错路。

这就是磨难了。

称之为精神磨难。

有那意志脆弱的,或者慧根不高的,有很大可能变成世俗意义上的疯子。

所以俗话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老子他整天的读书抄书,一定也要经历这个过程。

很明显,老子天生意志坚强,别具慧根,他没有疯,他写出了皇皇巨著《道德经》。

但是,很可惜,老子具体经受了什么样的精神磨难,以及他怎样克服的精神磨难,后来的世人并不能知道。

因为保存图书的不容易,因为战乱,也许是因为废书坑儒,也许是因为图书垄断。反正春秋时代的图书几乎都佚失了。

后人并不能重走老子的老路,一窥远古的那些智慧人类写的图书。

或许老子未经磨难,只是坚定了虚无。

老子写出德经,不是经历多少磨难写出来的。是老子读了太多的书写出来的。

老子作为朝庭图书馆官员,负责书箱管理。闲时都在馆里读书。

加上古代神化故事很多,又盛行修道成仙,对天体感觉很神秘。古时人们向往神仙,人们便把宇宙归为神仙所造就。

老子根据众多书中道理,进行总结,归纳。

宇宙的产生,运行的规律进行,以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进行-个系统的总结,便写出了道德经。

老子用字非常精避,他把宇宙间所发生的有的-切事物,运动规律,万事万物更规,发展运行,用-个道字就能表达完美无瑕。

用-个德字,来支称起这个道字,圆满了整个宇宙运行,发展更替,和人类,自然,古人神,仙化宇宙世界。

道德经,无论你站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各种位置,去理解,去解读都是正确的,意义宽广如宇宙一般无边无际。

_

智者不一定都像愚义一样移山。

成者自诚,道者自导。道理有的是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努力而为。不可一概而论。道德经是老子答尹喜的疑问而作,象一部格言集,也象散文诗,是很轻松状态下的创作,非苦思冥想,更非伤痕文学,谈不上苦难,只有对世界人生的认知,随手拈来,举重若轻,谈笑间在思想上征服尹喜,随其出函谷关西去传道,周游世界。

不需要磨难,随身写出来而已

问题是你有读过《道德经》吗?我以阅从书之知![可爱][捂脸]

老子生平「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耽,周守职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自孔子死之后有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而儋或即老子。以上三个老子是否同一人,实不得而知。一般记载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六零四年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楚苦县历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 人,谥(人死后所封的名号)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

所以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后世视其为道家始祖。近代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也举了很多证据。因此两派人马都说自己对。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孔子问礼一般人都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其一证据是孔子曾向他问关于「礼」的问题。孔子一直向往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欲到洛阳走一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达成了愿望。

学生之中有个名叫南宫敬叔(一说为子贡),奉命陪他去洛阳考察,鲁昭公还送了他们双套马车和一名童仆。虽然这时的洛阳已大不如前,可是由贯通四方的马路,以环绕市街的高大城墙,仍然可以看出过去繁华的规模。孔子师徙去拜访当时管理国家图书的老子,交换了很多关于礼制的问题,「礼」就是有关于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何要读它?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

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何用,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明白道的真义了吗?」孔子说:「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 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何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何不同吗?」 辞别时老子曰:「富贵的人为人饯行,常常赠送礼物,而仁者则赠送葴言。我没有富贵,倒是愿意仿效仁者,送您几句话:『一个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测,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所以为人行事,做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做人臣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样,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宾士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勾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 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虽然孔子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太消极,与自己的处世态度不同,但仍佩服老子的学问和人品, 就像中国人最尊敬的「龙」一样。而道士贾善翔为老子立传,即名曰《犹龙传》。阳子见老子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的程度。老子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或不在位都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骑青牛过函谷关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己没能力维持和平,诸侯互相争战,弄得民不聊生。老子居住在周地很久,眼见周室日衰,遂离开这是非之地。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青羊肆(今青羊宫),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为他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一千天后,老子回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撰写了一本「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书」上下篇便离去。当然大家最关心的是老子最后去那里呢?史记他骑着青牛到西域塞外隐居去了,除道教典籍记载他登昆仑山外,没有人知到他住在那里。以上是司马迁所记老子经历,有些是含混不清的。到西汉武帝时,已有关于老聃事迹的一些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如实地记下了听到的有关老子的史实和某些传说,有的问题已不易明确做出结论。

正是老子传记中的含糊不清之处和《老子五千言》中的神秘主义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利用,老子被披上了宗教外衣,成为道教开山祖师。关于老子的传说关于老子为何姓李的记载,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李氏。

也有一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关于李耳为何名老子,一说为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故名老子。一说为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老子」 。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令尹名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一个「聃」字而已。

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必然多了些。传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还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 ,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是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丑,是文邑先生。又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寅,是鸱夷子,在吴国就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是没有依据的传说。晋代道士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说:「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活于凡夫俗子中,专门从事人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入人间的庸俗龌龊,放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封爵。

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仅仅是一位老子呢?这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人们为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才编造了那些奇闻异说以耸人听闻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神仙异类。」 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其他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老子被道教当成教主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老子之被神圣化,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其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太上老君的称呼始于北魏,但还没有大规模信奉活动。至唐高祖时,李渊因老子与自已同姓,便开始崇奉,致使历代唐皇均累加尊号,甚至在全国各地立庙际祀,一直延至近世。

老子的封号曾经长达二十五个字,那就是「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老子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唐高宗时,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最美的人生答卷(后记)

雪漠

《道德经》还没讲完,书已经出版了第一集。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该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会一点点写在接下来的书里。其中有一句话,我在这本书中说过,但下本书我也许仍然会说,下下本书或许还是会说。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太重要了,却往往被人遗忘。

那么,我要说的到底是哪句话呢?

“研究文化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的话,文化的意义就很有限。”

“很有限”的意思是,它毕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忽略有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忽略文化给人心带来的美好感受。在这个欲望泛滥的社会里,这种感受就像一桌肉菜旁边的好茶——你吃了过多的肉,正嫌油腻,别人突然给你倒了一杯好茶,你品了一口,隽永的茶香弥漫开来,化解了生命中所有的重浊。老子的智慧就是这样,它没有慷慨激昂、让你热血沸腾的味道,总是淡淡的,你心中的世界就像淹没在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你的生命也变得轻灵飘逸了。因为,有一种让你沉重的东西消失了,你的愁绪变轻了。这一点,跟佛教文化很像。

但是,这种感觉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清新,它也仅仅是感觉而已,是会消失的。你接触它时,会觉得世界变得很美,你发现了一种你经常忽略的美。但是,当你回到红尘生活,回到纷繁的世相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时,你就会丢掉那种感觉。你会忘记你曾经发现的美好。这时,眼前的人不美了,眼前的世界也不美了,一切又变成了你过去所认为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没有学以致用。你把文化当成一朵美丽的花,品味它的清香,欣赏它的美丽时,你有了一份好心情,觉得云淡风轻,但是,当你转身离去时,这朵花——也就是这种文化——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跟你再也没有关系。这时,多好的智慧,多美的觉悟,都对你的生命起不了作用。它只是一朵盛开在你心外的“花”。

现在,很多人接触传统文化都像走马观花,他们不会把这朵花种在心里,不会把这种美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心里也盛开一朵花。所以,他们永远只是“路过”而已。包括很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他们不管使出多大的力气研究那朵花,对它有多么熟悉,他们都不可能散发出花的芬芳。

所以,我每次展示东方哲学、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时,都会强调,它们只对真正实践的人有用。这种用,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但它会像一个小小的种子,在你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它会完全地绽放,让你的生命散发出一种独有的香气。

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也能这样。

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的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充满喧嚣的、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灵魂,并且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我讲《道德经》,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此。

文天祥从容殉国时,留下了一篇赞文,赞文上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要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之书,所学的究竟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读好书,读圣贤之书,所学的正是圣贤的活法,让这种活法指导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彻一生,让自己的灵魂有支点,让这个支点决定整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文天祥因此而问心无愧。这就是古代哲人的气度。在名利诱惑和苟且偷生面前,他们可以坦然地选择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在他们心里,能够真正将一种精神守候一生,也就如愿以偿了。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气度呢?

有些人觉得,传播这种美好是一种幸福,但事实上,承载这种美好才是最大的幸福。这时,你不但是美好的享用者,还是美好的创造者。

面对生命的叩问,文天祥最好的答卷是他自己,老子、庄子最好的答卷也是他们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我最好的答卷肯定也是自己。

那么,你有这样的追问吗?你会用这样的眼光观照自己的一生吗?如果会的话,你就能看到另一种风景,你对生命也会有另一种看法。

我所说的“另一种”,就是跟主流不一样的意思。它是你的世界观,是你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深深植入你生命的程序。当你的生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将智慧融入你的血液,变成你生命的本能时,你才有可能妙用它。

我写过一本书,叫《深夜的蚕豆声》,其中有一段对话大概是这样的:西部人的独特之处,是表现在他们的起心动念之间的。比如,老顺很穷,但他知道了巴基斯坦人向他买鹰,是为了让鹰去运毒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把钱退还给人家,还协助公安粉碎了毒贩的阴谋。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就该这么做,他没有什么理念,也没有什么主张,也没啥贯彻一生的信念。但他的生命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程序,这就是文化。这文化,已成为老顺的生命本能。

面对老子的智慧时,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讲《道德经》,就是想保存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解读。

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懂老子,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改善自己的人生,在生命落幕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其余的话,我会在后面的《雪煮〈老子〉——〈道德经〉的经世致用》之二、之三、之四中贡献给读者。

孔子曾向老子问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何要读它?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何用,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明白道的真义了吗?」孔子说:「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何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何不同吗?」

辞别时老子曰:「富贵的人为人饯行,常常赠送礼物,而仁者则赠送葴言。我没有富贵,倒是愿意仿效仁者,送您几句话:『一个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测,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所以为人行事,做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做人臣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样,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宾士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勾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虽然孔子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太消极,与自己的处世态度不同,但仍佩服老子的学问和人品, 就像中国人最尊敬的「龙」一样。而道士贾善翔为老子立传,即名曰《犹龙传》。

「道」是老子最高的思想范围,「道」的意思是「自然」。老子观察自然界与人事间的结果,发现并归纳出一抽象的法则或规律道,「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就自然界说,这「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老子想象出「道」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气,天地不分,独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轨道,圆形运行,无声无息,(没有生物)永无休止。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地球最初的现象称为「大道」,大曰逝,逝是无穷尽的脑部运动,大曰远(想无限远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后便可以归真返朴--反(返)。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指「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交合,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则;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应该算是跟老子思想有相关的历史故事。因为内容说的就是老子的观点。

庄子:养生主(五)

老聃的灵堂布置的庄严肃穆,弟子们分列两旁,静静地分别回拜前来祭吊宾客。公祭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叫秦失的客人跑到灵堂里。他不鞠躬也不点香,只是站在那儿,大叫三声后调头就出来了。

跟随秦失前来的随从觉得很奇怪,秦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其中一个人问道:「你不是老聃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啊!我们是多年的知己。」 

「那么你为什么在灵堂前怪叫三声,不拜,不上香就出来了呢?」 

秦失说:「你不了解,当他生前我们交往时,他是一名凡人。 而今他仙逝已经不再是人了。这种变化是自然之道,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死也是这样,顺应天命的变化。

一般人不解这个道理,所以在灵堂拜祭时,有些年龄大些的人,他们在那儿哭泣,好像死的人是他们的儿子; 而年轻一点的人则哭的像老聃是他老妈似的。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嚎啕大哭时,经常会不经大脑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流泪更是无可避免的。而这些举动都表示此人不明白自然生死循环的道理。对修行的人言,不顺应自然之道,过度地渗入人的情感,都不是修练者应有的作为。

从前修行的前辈们称这种滥情的行为是”遁天之刑” 是很要不得的。 

老聃这样伟大的人物,他是承天命而来,奉天命而归。对于天命我们又哭哭啼啼的干什么呢?大凡能顺应天命的人,他们就不会受到喜怒哀乐的侵扰; 始终保持一颗安宁稳定的心情,古时称这种修为是”帝之悬解”。」

原文: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7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