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人文情感及内涵

月的人文情感及内涵,第1张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因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在皎洁晶莹的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许多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历代诗人、词人留下无数咏月的佳词丽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

  不少骚人墨客都有一种“月亮情结”,他们既将月亮作为自然之景予以描写,更作为主观情感的表现载体,景由心造,言为心声,诗如其人,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依附着诗人情感的意象了。月亮这个自然的客体,常常成为诗人主观情绪的外化形式,“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品读众多的咏月诗,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到诗人、词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对诗人、词人当时心境乃至身世的种种联想;另一方面,由于主客体的沟通、互动、交融而产生多元的月亮意象,使之成为古代诗词恒久的感情符号与艺术代码,其使用频率之高,涵盖面之广,表情达意之深,乃至比喻造句之巧,是其他山水、虫鱼、风云、花鸟等景物无法比拟的。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国人眼中的月亮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心中的月亮更有着深厚的传统意蕴,沾染更多的人文色彩,占有更广阔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月亮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项专利,月亮意象既是诗人心灵情态的凝结,又是延伸、拓宽与升华。

  1孤独寂寞意象

  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中国人有太多的情思要寄托。皎皎明月浸润了多少迁客骚人的寂寞灵魂,温暖了多少失意文人的无眠之夜。古代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时,常常喜欢借月托情,月亮照出了古代文人墨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诗人越把明月写得亲切可爱,越显得羁旅漂泊生活的孤独寂寞,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2清高脱俗意象

  古代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有的人颓唐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清高脱俗的襟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清风明月便成为心灵的寄托。月亮成为士大夫们清高脱俗、啸傲山林的人格化身,成为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

  3旷达潇洒意象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大概是李白,他的《把酒问月》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使人产生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月亮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旷达,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4相思离别意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别的象征,月亮是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古代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中常以月表达离情别绪。

  5怀旧感伤意象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南唐后主李煜词中常以月来寄托他抚今追昔的故国之思,倾泻他“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往事如梦,这时的南唐后主,情何以堪?只能在“月明中”追忆。

  7思乡爱国意象

  月亮也可以说是思乡的代名词。望月而思乡,极易引起眷恋与共鸣。李白的《静夜思》因表达了思乡之情,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中月亮的形象还是诗人的爱国情感和政治理想的间接表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道不尽的是岳飞激越的爱国心潮,在这两句诗中,岳飞表达了自己高尚的人生观,融入了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这类寓意深刻的咏月词,它的思想意义比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月词要高得多了。

  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

  一、自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以来,月亮便打上中国的烙印,不仅是诗人,所有的中国人心中都似乎有一种解不开的“月亮情结”。从儿歌“月光光”、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到如今的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经久传唱不衰。

  月亮意象代表女性与母性的温柔与慈爱,最能体现人性的光辉;

  月亮意象代表团聚和别离,最能牵系人们缠绵的情思;

  月亮意象又代表乡土与乡亲,天上的一轮明月总是与人形影相随,最能慰藉离乡去国之愁,勾起乡情与乡思。

  月亮意象还沟通自然与人生、历史和现实,从大时空、超时空角度俯视古今的离合悲欢,渗透心灵的各个层面。

  明月意象更体现了一种美,自然之美,中和之美,变幻之美,玲珑剔透之美,形成了形神兼具、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也符合中国人平和谦让、坚韧隐忍的民族性格。

  二、从“天人之际”的角度看,月亮与人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它启发了人们的遐想与幻想,更激发了诗人的智慧与创作灵感。

  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与《诗经》六义一脉相承,极大地拓宽了诗词的思想境界,也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旨

  

  例1:文段见理解语句例2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主题的能力。结合全文分析灯火在文中的含义。综观全文,可根据以下语句解读末段:①第二段“‘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十二段“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②第六段“祖孙两人……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③第五段“夜深的时候……读一点诗词”,第十四段“伴读的祖母……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当年的夜读促成了今天的写作。

  

  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技法总结:

  

  散文中情感主旨的归纳常见的是寻找中心句,从主要形象中概括升华,这在前面已经涉及。这里从标题、段落层次及语言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1.挖掘标题含意

  

  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主旨。分析主旨要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分析其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写什么,有哪些特点,象征了社会、人生的哪些方面。

  

  2.归纳段意,分散整合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意思,然后提炼整合。

  

  温馨提示:领会文章主旨常用的几种具体方法口诀:

  

  标题提示整合段意,关注首尾归纳不忽视,关键词句深挖不停止。

  

  3.进行修辞还原

  

  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多数能从文中找到中心句,但有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特别是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文章、句段,分析评价时要先还原本意,进而揭示作者的真实用意。

  

  二、评价思想和态度

  

  例2:文段见作品结构例1

  

  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韩三十八老汉的人生经历来鉴赏,韩三十八老汉戎马半生,飘荡一生,而大河家就是他的家,黄河就是他的根。关于韩三十八老汉的描述是在文末十至十三段,第十段写他喜欢看河,第十二段写他看河时默默无语,第十三段点出其中的缘由。由文章主旨可知,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揭示黄河人与黄河的关系,黄河是民族之魂,黄河人与母亲河的命运息息相关。

  

  答案:(1)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2)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技法总结: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赅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2.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技巧归纳]

  

  做此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三、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探究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是:(1)联系自身,对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进行评析探究。(2)联系生活或时代,对文中涉及主旨的语句进行探究。(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所表现出的深意(深刻意蕴)。一般所谓的“深意”,一来自作者层面,即作者通过文本所要向读者表达的思想或观点。二是来自读者层面,即读者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得的启发。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做到两个尊重:一是尊重作者,一是尊重文本。所有的探究都不可弃这两者于不顾,另立炉灶。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技法总结:

  

  解答探究类的题目,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知体识文,特征之中识文风。散文大体上可分为:叙事类、人物类、哲理类几种。一般来讲,叙事的文章(小说也是如此),都是由“事”及“理”。即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来反映某种时代精神,表达某种希望、道理并给人以某种启迪。人物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所写的人、景或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或志趣。阅读这类散文,抓住人、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作者赋于人、物之上的主观情感——文章的主旨。

  

  哲理类散文一般通过某种文化现象的兴衰或是一个具有人生哲理意味的事物、情理、人物故事等,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或是人生的某种感悟。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抓变化,找对比,分析能表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很重要。

  

  (2)高屋建瓴,观照结构炼内容。我们可以从对文章结构的观照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提炼作者的写作内容,抓住作者的写作重点和中心。这种结构除了文章内部的结构,还有外部的结构,比如文章的标题和文后的背景介绍。

  

  (3)条分缕析,关键句中悟深意。透过文中的关键句,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达到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的目的。所谓关键句就是:①中心句,文眼句;②表明作者观点立场的句子;③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我们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把这些语句画出来,然后根据答题的需要加以筛选和选择。

  

  如例3,就是对作者思想感情进行探究。答题时要立足表现作者行为的句子,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等,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技巧归纳]

  

  散文阅读四步骤

  

  解答散文阅读题要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整体阅读,把握中心意思

  

  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着去做题,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1)了解大概,把握主旨。阅读时先要看文章标题,弄清楚文章的体裁及描写对象,根据文体特点思考把握主旨的方向。如果是散文,其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可以从“情、志、理”入手把握,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见闻、经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感悟;如果是小说,则要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看它选取了什么生活片断,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抓住线索,逐段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这里所说的“概括”当然不是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是要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考,对每段内容有个大致印象,想清楚文章哪几段是叙述、描写,哪几段是议论、抒情;哪几部分是实写,哪几部分是虚写。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写作思路。

  

  (3)关注注释。有的文章末尾还有注释,这些大都用来交待文章的出处、创作时间及时代背景,这也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要充分重视,不可视而不见。

  

  如果关注了这些要点,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紧扣主旨思考问题,就能迅速找到设题点和答题点,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工作。

  

  2.审析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审题是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考生不注意审题,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结果洋洋洒洒一大篇,却答非所问,不能得分。这应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1)把握命题意图。要看清楚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快速判断每一个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哪一个知识点,明确“要考什么”,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明确答题范围。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极强,要求发挥想象的试题,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对题干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的试题,要迅速确定有效阅读区位;对“联系全文”“从全文来看”一类的题目,也要快速找到重要语段。要关注作品前后的勾连,既要避免答题范围过大,宽泛而不严谨,又要防止思虑不周,以偏概全。

  

  3.分析题型,找准答题方向

  

  确定有效阅读区位后,还要分析题型,并扣住题目要求进一步细读文章,搜索相关材料,找出最切题的语句。

  

  (1)理解含义类。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思考重点为词句的字典义和语境义。

  

  (2)具体表现类。多为归纳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和概括观点态度方面的试题。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上下文语境,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3)原因目的类。涉及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的所有知识点,答案一般分散于全文,要仔细思考题目与文章中心的关系,透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找出相关语句。

  

  (4)表达作用类。此类试题是高考最常用的形式,其要求一般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等。其解题思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承上启下、构成线索等;二是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如突出主旨,揭示文章主旨等;三是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等。

  

  一般来说,无论是词句运用、题材选取还是表现手法的作用,都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词句的表层含意是什么?(材料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其深层含意是什么?对表达思想、文章主旨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道题的答案都要包括这五个点,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但在思考阶段,这五个方面都应作为重要的思考点。

  

  (5)品味赏析类。“赏析”是个很宽泛的词,可从语言技巧,如用词精当和表现手法两方面答题。而且答案要包括表达效果,如对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4.组织语言,规范简明表述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思考,答案的轮廓便找到了,接下来就是组织答案。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选用恰当的句式,就是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程式,如比喻、拟人,其答题模式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设问,其答题模式一般是: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等等。

  

  (2)紧扣原文,优化整合。文学作品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紧扣文本,整合信息。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是要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

  

  (3)综合分析,分条表述。评分时一般都是“按点给分”,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组织答案,而且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最好用数字标明每一点,以使要点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4)简洁用语,注意字限。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要严格遵守,不可超字。即使没有规定答案的字数,也应表达简洁、准确,当然不能遗漏要点,言而不明,说而不透。

小说标题的意蕴一般包含表层义和深层义两部分。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且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联系紧密。考法一 标题意蕴探究1.解答标题意蕴探究题「三步骤」2.双关和象征的区别(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①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谐音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②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4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