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你要关注这5个细节
你的孩子,准备怎么养他?
“吃的、穿的、玩的,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
早教、幼儿园、小学……让他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即便你按照曾经的设想去养育孩子,仍然有不少家长感叹:
“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孩子还是没有长成我期待的样子”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父母的精心栽培和细心呵护。
一个孩子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往往就藏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中。无论你在物质上怎么让孩子富有,都不如养成一个在精神上富足的孩子。「内心富足的孩子,独立、自信、乐观,能看清自己的优势;也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够独立坚强的面对任何挫折和困境」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3岁前,满足孩子安全感需求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期父母能否给予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如能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孩子就会感到舒适与满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弥补不回来。
6岁前,给孩子立好规矩
6岁前,孩子会经历多个敏感期,比如自我意识敏感期、手和口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性别敏感期等。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不包办,放手让孩子尝试
为人父母最难的,从来不是给予孩子多少爱而是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已独立去尝试3岁自己吃饭,收拾饭碗:5岁独立穿衣服、穿鞋子:8岁作息规律,学会管理时间;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不断给予孩子独立练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常共情,接纳和欣赏孩子
教育家卢梭曾指出,世上最没有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 讲道理、发脾气、刻意的感动。
遗憾的是这三种教育方法却恰恰是当下许多父母最热衷的育儿方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家长总会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并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懂仪式,在孩子内心播种幸福和希望
生活黑要仪式感,有仪式感的生活,能带给我们非常大的幸福感。比如每次出门或回家跟孩子的一次拥抱,每年拍一次全家福,节假日或纪念日收到家人准备的惊喜礼物···对于孩子而言,仪式感不仅仅是一份期待,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孩子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即使再简单的仪式感,也会唤起孩子心中的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
《实用程序育儿法》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5p5b
《实用程序育儿法》是2009年1月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特蕾西·霍格。在本书中,作者集自己近30年的经验,详细解释了0-3岁宝宝的喂养、睡眠、情感、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想起孩子时,你第一反应是幸福洋溢还是咬牙切齿?也许还有第三种回答,养育孩子一开始是幸福的,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气得父母咬牙切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
怎样养育孩子,才能让大人孩子都感觉到幸福呢?
我们采访了10位妈妈,请她们聊了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踩过哪些坑。她们每个人都认真回顾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总结了他们的育儿经验,我们选取了被妈妈们提及次数最多的几条。
如果可以重新养育孩子,她们一定不会做的事有哪些?
我一定不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当妈妈之前我自认脾气很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很暴躁,一点点小事就能气得我大吼大叫。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我都很后悔,暗暗下定决心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一不小心又会忍不住大声吼叫。尤其是我觉得他不把我的话当回事的时候,音量就会不自觉地提高,想要用我的声音和语气镇住他,让他乖乖听话。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孩子犯过的错还是会再犯,我的大声责骂并不能帮他改正错误。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总是一副怯弱不敢说话的样子,也没有以前活泼聪明了。看着孩子离我期望的越来越远,我才醒悟:我只顾着大声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忘了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大吼大叫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而恐惧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听父母说的话,更加无法思考。真正有效的沟通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犯的错是能被父母接纳的,他才有勇气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循循善诱永远比大声吼叫有效。
我一定不会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我很爱我的孩子,为了他今后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一直非常用心地培养他。开家长会看到孩子班上的排名,我会要求他向前几名的同学学习;看到孩子回家没有第一时间做作业,我会指责他怎么不能像邻居家孩子一样自觉;过年的时候和亲戚在一起,看着亲戚家懂事的孩子我又忍不住数落自家孩子;我以为让孩子知道了他做得不好,他才能进步,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既然我这么差劲,既然你根本不爱我,那你以后就不要管我了。莎士比亚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每一次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都是在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用别人的优势来提醒孩子的不足,每一次的“激励”,都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在“事事不如人”的比较中日益自卑,心生对父母的不满;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缺点,看不见孩子的优点,对孩子越来越失望。如果重新养育孩子,我一定不会再犯这个错误,拿很多个孩子的优势跟孩子的劣势比较,原本就是不公平的。别人的孩子再优秀,也不会喊我一声妈,我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只是我以前都没发现。培养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扬长避短,把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我一定不会拿我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困惑:我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他却不领情?甚至频频和我爆发冲突。我要求他放学回家就写作业,是希望他养成好习惯,而且做完了作业可以放心地玩。要求他多看书少玩手机,也是为了他可以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不落后于别人。我觉得这些要求并不是难以完成的,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到呢?人在每个阶段的感受和体验都不同,按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并不公平。
同一件事,孩子的心智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是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有这个要求的,自然也无法做到。
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只顾着感叹自己的不易,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标准做事,甚至有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也要求孩子做到。回想自己年少时期也讨厌父母的约束和要求,怎么到了自己当父母的时候,就忘了曾经的感受呢?如果可以重新养育孩子,我会更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作出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规划。
我一定不会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孩子和我的关系有一个分水岭,就是上学。上学之前,家里非常和谐,即使孩子有时候顽皮,我们也是笑着看待。开始上学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亲子关系已经疏离到我难以接受的程度。除了成绩和作业,我们几乎无话可谓。提到学习,双方也都是不愉快的状态。眼里只有成绩的我,看不到孩子的其他优点,感受不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听不到孩子的需求。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我仍然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但前提是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除了学习,我会培养他有个可以相伴一生的爱好,让他养成运动的习惯,我还会邀请他和我一起做家务,一起做一些喜欢的事。
除了学习,我们还有太多可以聊可以做的事了,而我以前都没有发现。
再来一次,我一定好好陪伴孩子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对手机非常痴迷,俨然手机才是他的家人,还常把“没有人爱我”挂在嘴边。这时我才恍然发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都没有好好陪伴他,才让他没有被爱的感觉。陪伴陪着,父母每天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并不等同于陪伴。即使坐在孩子身边,如果手里还拿着手机玩或是还想着工作上的事,对孩子来说也不算有效的陪伴。被敷衍着长大的孩子,最后都会反作用在我们家长的身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重新建立情感链接。如果再重新养育孩子,我一定会做到身在心也在,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超过一半的妈妈都提到了以上几条,遗憾的是很多事情无法重来一次,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有遗憾。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tn9PezZOqGeAmmt9JkUSA
提取码:lu4l心理学可以告诉你,人一生发展的脉络。可是,一万个孩子,就有一万种花样。养孩子不是做完型填空,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知识不是万能药,学会灵活运用,才是通往高效能父母的必经之路。该如何找到那条通往孩子心里的路,找到问题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