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2020的阅读惊喜时刻

【无戒学堂】2020的阅读惊喜时刻,第1张

2020年,不是阅读丰收的一年。特别是9月份之前,种种原因导致自己难以集中精力阅读,只能靠着综艺、电视剧和网络小说打发业余的时间。十月份,才发觉自己很久没有读书写字了,才尝试重启阅读。所以下面记录的,是这三个月来在阅读中的惊喜时刻。

想要重启阅读,首先要重拾从阅读中获取快乐的能力。长期没有读书之后,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东野圭吾的 《名侦探的守则》

如果想读一本类似《白夜行》或《嫌疑人X的献身》那样既有精妙推理,又有人性揭露的推理小说,这本书注定会让你失望。不过正是东野圭吾这次不正经的尝试,能够让我轻松重启我的阅读。

这本书披着本格推理的皮囊,但玩弄的是诡计、脑洞和不止一点的恶趣味。

读者顺着侦探的思路,遵循着本格推理套路试图发现案件真相时,总是从出乎意料的角度受到作者的背刺,再被嘲笑一番。而这种恶搞性的愚弄被发现后,我更想说的是,「这什么鬼啊!」

例如:

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据而斥巨资修建的可以通过机关爬山的豪宅(有钱人的世界)。

尸体之所以被切碎,是因为被捆绑后的身体上留下齿孔的形状,而凶手在邮局工作,职业病犯了想撕邮票而已。

花费精力破解的死者留下的留言线索,原来是「叫医生来。」

当然,啼笑皆非的揭秘背后,作者真正想嘲笑的不是掉入陷阱的读者,而是僵化的日本推理套路。就像书中主角打破次元的对话,

读完这本只要不动脑就不会烧脑的轻松小说之后,我开始在科幻小说上找找感觉。我在kindle上读了刘慈欣的中篇 《时间移民》 和另一个我很喜欢的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新书 《呼吸》

而特德姜的这本新书,则是真正的正经,或者说是严谨。无论是所选用的科学还是描述方式。

例如《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像在写一本实验记录,详细地记录了如何培育一个人工智能宠物,并谈论由此引发的社会性问题。

而《呼吸》这篇小说,用一种具象的方式,描述了一种通过空气压强生存、思考的人类,讲述了熵增的现象。

《前路迢迢》则是一个短短的思想实验,当一个实验能够证明人类并不存在「自由意志」时,人类会陷入什么样的境地。

这本书的故事大部分并不算有趣,但在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挑逗思想,把我们的思维牵扯到从未到过的地方。

《呼吸》这本书,我是在周六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我想,好消息是,我的阅读能力或许已经重启成功了。

在今年,我最喜欢的两个综艺是爱奇艺的《乐队的夏天》和b站的《说唱新世代》,而在阅读中,偶尔能发生的联动,让我惊喜不已。

「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这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而《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这一理论的作品。男主在战场上下体受伤,所以与女主之间彼此相爱但无法在一起。书中描绘了他不断地看着女主与不同的男士交往,而他一直以最好的朋友自居。那爱而不得,佯装潇洒的复杂情感,就埋藏在了「冰山」之下。只在独处的深夜中才会爆发,

当读到这一句时,我脑海中突然想起的是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决赛上表演的歌曲《地球仪》,在一段魔幻荒唐的想象之后,突然向对面喊出的「为什么你还是滴酒不沾,为什么你还是铁石心肠」。

无论是书中描绘的略带挣扎的感情,还是歌中荒唐的胡言乱语,其实都在向读者和听众透露着,那浮在水面的「冰山」之下,是一个正在滚烫喷涌的「活火山」。

「我从说唱综艺里找书看」,这句话成为了现实。节目中一个喜欢的说唱歌手提到 《南方高速》 之后,我很快下单了这本听闻已久的书。

读到这一句时,我才惊喜地明白了鱼翅在《我是我最后的目击者》的那一段rap:

诗与心理学当然是没啥太多关联的,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凑出4个副标题而已。正像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里提到的,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新的信息进来,旧的信息就会被挤走。而一个舒服的容量大小大概是4个。

不过读诗也往往和一个人的心理有关,虽然不似心理学的严谨,如果能触动读者的心理又或者读者发现诗人真正的心思,往往更能体会诗的精妙。

《既见君子》 里,这样剖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如果不懂这句话背后藏着的心理,我们也不过认为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和渴望对方回家再相聚的愿望。可若明白这句话背后的绝望,才明白「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其实已成「死别」;才明白「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不过是为对方找的借口和对自我的安慰。

相比于《既见君子》中,以诗人为线索串起整本书, 《诗的八堂课》 更加的凝练,分别从4个角度和4个主题去谈诗;讲诗的书很多,很少有人像江弱水一样,讲的另辟蹊径又趣味横生。

第二章《滋味第二》,把正在读书的我给讲馋了。

例如在讲杜甫的这首「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而在《声文第三》中,讲解了诗人对声音的重视,如讲解杜甫的《野人送朱樱》诗,「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作者这样讲述杜甫对声音的妙用,

读到这些地方,不禁拍案叫绝。我一连在旁边写了三个「妙」字。

心理学显然是科学,但是它的有些结论却是充满诗意的,特别是在这个浮躁、金钱至上的时代。

在「打工」、「赚钱」、「内卷」等词汇与现实不断地加重我们的焦虑时,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 告诉我,心理学家早就开始了对积极情绪、幸福的研究。「积极思维」、「人际关系」、「兴趣」、「健康」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积极的情绪,能否获得幸福的生活,而金钱只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

而在 《内在动机》 《动机心理学》 中,心理学家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金钱与奖励会损害我们的动机,绩效制度会降低员工的自主性;而对「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才构成了我们幸福的来源。

依然是上文提到的 《南方高速》 ,它作为我的年度惊喜,远不止那一个故事,而是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与感动。

在读之前,我本以为这位来自阿根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会和同样来自拉丁美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类似,想象过于丰富以至于读得眼花缭乱。实际读后,才发现我之前对这本书的畏难情绪让我错过了很多。

其中多篇故事在读完之后都给了我很多美好的阅读体验与极大的情感冲击。

例如《妈妈的来信》这个故事,描绘出了在爱情与亲情中的排挤与排遣,整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直到最后让主角直接表达,将情感喷涌而出,读到最后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似乎被紧紧地捏了一下。

还有《病人的健康》、《科拉**》,都以浓郁的感情触动了我。也许只有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才能孕育出这样情感丰富、饱满的作品。

距离高一时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大约有13年,距离上一次放弃读《1Q84》也大概有快10年的时间。而这一次读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是我读过的村上春树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不知道是因为村上春树写作风格的变化,还是自己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了。之前读《挪威的森林》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都感觉蒙着一层很浓的雾,读到最后也是烦闷。这本书开始依然给我类似的感觉,但当故事开始明确自己的走向,我感觉那层雾慢慢地变淡、变淡,直到最后,主角多崎作说出,

并坚定地准备向沙罗表白并求婚时,仿佛有一束光照了进来,这本书名「没有色彩」的书,突然出现了色彩。那一刻,使命冲破了宿命,我的心里激动不已。

村上春树在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中写到

是的,如果写到这里,那么故事的那层雾刚好形成,也幸好,

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啊,原来我从作品中已经窥探到了这一点,这也算是阅读的意外乐趣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不知道自己是何时买的这本书。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在学校的时候3次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却从没翻开过。这书名让人想要一窥究竟又望而却步。

这是一本游记,作者与长子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跨越中西部、山区和西海岸;

这也是一本摩托车维修指南,会指导你如何通过假设与实验验证发现摩托车或者任何机械的故障所在;

这也是一本哲学书,作者探讨了「良质」的存在与定义,它关于主观与客观、古典与浪漫、也关于人与机器;

但当我越过游记中无聊的冲突与对话、烦闷琐碎的维修过程和似懂非懂的哲学讨论,我读到了作者通过这段漫长的身体旅行与灵魂反思之后,终于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在精神分裂中,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完整。

这不算这本书的精华,却又是这本书精华的体现,在人与机械、人与哲学之间,作者自身所散发的灵性之光,才是贯穿起书中一切的主题,怎能不感动。

这不算一篇书单推荐,而是略显私密的阅读记录。

读书不应该沦为一场表演,当没人读书时,人们才纷纷谈论读书。我希望的阅读是一场挑战之旅、一场收获之旅、一场心流之旅。

昨天听樊登读书,讲到了自尊,跟我们平时理解的还真不一样。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就是自尊心太强了,所以一说就哭……真的是自尊心强吗?

自尊包括自爱、自信和自我观。

001 自爱

自爱来源于小时候从家庭获得的爱及情感的滋养。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缺爱,就会产生我不值得被爱的想法。

002 自信

一方面来自于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为,一方面是对于失败的反应,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能听从别人的建议。相反,哪怕有一丁点质疑都会反驳。

003 自我观

自我观是对自己优缺点的合理评价。有的人自我观有问题,会飘忽不定,时而自大,时而自卑。这是源于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容易把自己的人生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达到了预期就夸奖,达不到就可能批评,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观

02 终极追寻

自尊建立过程中有两样很重要:感觉被爱和感觉自己有能力。之前看《自卑与超越》里面提到人终其一生在追寻的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其实跟这里异曲同工。

自尊大体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的人行动高效,敢于做出有争议的选择,失败容易恢复,但容易固执、自满,喜欢冒险。

低自尊容易被周围人影响,对自己评判不稳定,同时怕失败;还有一种情况是迫于压力去坚持,而非主动去坚持。优点是容易被周围人接受,比较出名的是达尔文,他是典型低自尊的人,他开始的时候不想出名,一直到听说有人剽窃他成果,他才不好意思的让朋友帮他发表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高还是低自尊,并没有说谁一定好,所以没必要去执着高自尊的状态。本身简单的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就比较笼统,所以这里又把自尊细分为了四种类型:稳定的高自尊、不稳定的高自尊,不稳定的低自尊和稳定的低自尊。

稳定的高自尊,典型的人就是孔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他在优越的环境,还是不好的环境都能过得很好。

不稳定的高自尊,波动大,有时候容易自我吹嘘,容易情绪化。全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他说自己完全不会演奏莫扎特,他的状态时好时坏,自信的时候非常自信,遇到短板就会害怕做不好,有时特别痛苦。

稳定的低自尊,习惯了忍受,我就这样,就不行,永远消极表达,你没法激励他;不稳定的低自尊,他表现的是谦虚谨慎,能够被激励。比如在会议中,你让他讲几句话,他去讲了,结果讲的热血沸腾,获得掌声,就会激励他。

不稳定的低自尊能获得父母的爱,但很少受到支持和鼓励,很少肯定他们的价值,在学校表现一般;稳定的低自尊是缺少爱,也缺少价值感

这里并不是说稳定的高自尊一定好,因为毕竟自尊只是我们人生种种方面中的一种,但可以去积极争取达到。

怎么改变,怎么调整到合理程度呢?高自尊的人会采取大量的行动,这些行动通常产生两种结果:失败和成功,失败以后他很快回到高自尊,成功自不必说,可以看出,高自尊的人的循环是良性的。而低自尊行动少,喜欢堵上一条路,失败后不容易恢复,就在那个循环圈里跳不出来。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行动。高自尊的人行动力强,行动失败后不要做自我攻击,快速恢复。做大量的行动,有一个实验是让两组人做一个陶碗,一组说是不用管质量,越多越好,另一组指导语是重在质量,结果出来,你说哪个组的做得好?

结果是第一个组,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作品,一直在尝试,一次次提升,而第二组只琢磨做最完美的,尝试少,要多去各个方面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不要孤注一掷。

书中还提到了别的方法:自省、交际,建立社会支持等等,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书《恰如其分的自尊》,我也只说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了解下蛮好的。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37天,1416字,累计173472字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种容易受到情感勒索的类型:追逐认可者

追逐认可者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沉浸其中,总是渴望肯定和赞美,就容易被情感勒索者趁虚而入。

小薇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当受到父亲的表扬时,她都十分开心,并在心里暗下决心,下一次她会做的更好。成年后,小薇的这种极度渴望被认可的心态,逐渐被放大,尤其是谈恋爱之后。每当男友表达出对她的不满时,她总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于是就不断地检讨自己,努力按照男友的要求去改变自己,哪怕是她不想做的事,为了得到男友的认可,她也会硬着头皮去做。

我们可以看到,小薇的安全感几乎完全建立在外在,如果别人认可她,她就会开心、满足;如果别人不认可她,那么她也不会认可自己。这类人最容易受到情感勒索者的摆布,因为她们需要别人不断地给予认可,这就方便了情感勒索者通过不断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来达到操控他们的目的。

说完了追随认可者,我们再来说一下和平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的主要特质是:一旦与别人意见相左,因为他们就会因为害怕吵架,而立刻表示妥协。

媛媛是个性格温和的姑娘,她几乎从不和人发生争吵。很多人都说媛媛人美心善,脾气好,而媛媛的男友是与她完全相反的人。男友直率热情,每当男友生气时,媛媛每次都是用抚慰、道歉或者温存等方式,希望对方能够冷静下来。一开始,这种方法很管用,可是后来,当男友渐渐了解到她温和、不喜争论的性格后,就会在生气的时候,用“大吼大叫、砸东西,威胁会离开她”等行为,对媛媛进行施压和威胁,这让媛媛十分痛苦。

难道媛媛从来都不会生气吗?当然不是,她只是害怕与人争执。她以为和对方吵架,就相当于火上浇油。于是她努力要让对方冷静下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避免受伤、避免被抛弃。像媛媛这样的和平主义者,很容易遭受情感勒索者的步步紧逼,进而受到伤害。

说完了和平主义者,我们接下来说一下自责者。

自责者总是觉得自己要为周围的一切负责,即使他们和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小娜就是这样的人。小娜的男友有暴力倾向,和小娜吵架时总是会砸东西,事后还会责怪她:“都是你惹我生气,我才砸东西的,是你让我性格变得如此暴躁,这下你可高兴了吧!你把我变成了一个这么糟糕的人!”听到男友这样的话,小娜不禁自责起来,她觉得是自己不够好,经常惹男友生气,才导致男友变得越来越差劲,她该为这件事负责。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小娜男友的指责都是十分荒唐的,而小娜却对这种话术深信不疑,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小娜的男友就是因为知道她是自责者,才敢肆无忌惮地把责任都推给小娜。

最后我们说一下自我怀疑者。

自我怀疑者的主要表现是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别人的批评无条件地接受,经常会否定自己。它与自责者的区别在于,自责者总喜欢把各种错误揽到自己身份,就像是个主动背锅侠,而自我怀疑者则是,面对别人的建议和批评,他总会觉得自己是错的。

我们都有仰慕或者是敬重的人,有时这些人会对我们进行一些指导和批评,如果我们缺乏自信,容易否定自己,而这些人恰好是情感勒索者,那么渐渐地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这些人比我们聪明,做任何事都是正确的。当他们批评我们时,无论正确与否,我们都会认为自己做错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丧失自我意识,不断地屈服,掉入情感勒索者制造的陷阱中。

了解了四种容易受到情感勒索伤害的人群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这四类人之中,然后想办法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在上看到无戒的训练营活动,就像沙漠中将要渴死的人遇到了泉眼,内心充满喜悦,当时的我迫不及待要下单加入这个大集体,往往在这个时候总有人给你泼下冷水。

我的死党q很不屑的给我算了一笔账:一周最低日更5000,一年365天,那就意味着你最少都要写30w字,写一篇文章最少2个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睡,你还能有多少精力?你的热情能坚持多久? 你所想象的愿景距离现实的差距,终有一天,会让你疲惫不堪!

这番话顿时让我头脑降温,理智回颅。我开始认真审视我内心深处的想法,到底是出于一时懵懂热血上头的冲动还是那颗想要追梦的心死灰复燃?

“智者”博尔赫斯,就会这样回答: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敏感者”川端康成,就会这样回答: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激烈者”杜拉斯,就会这样回答:身处于一个洞穴之中,身处于一个洞穴之底,身处于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

“野心者”巴尔扎克,就会这样回答: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

那么对我而言写作意味着什么?

从小到大我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少年,我热爱语文,对一切文学作品和课外读物如痴如醉,同时深得语文老师的‘宠爱’。但是我的父亲一度认为我是他的‘耻辱’,总认为我是和他对着干,因为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在他和家人们想来,我天生就应该走数理化的道路。

但是,现实还是给了他一记重击,于是在大人们不理解和恨铁不成钢的目光里,我在语史地的‘歧途’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距离父亲理想的数理化道路越来越远。

现在想来,从小喜欢文学不是没有理由的,相比较于冷冰冰、不近人情的公式定理,那些存在书本里的人物和故事,那些让你感动,气愤,不甘的情节,总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 我想要写作,不是为了鲜花与掌声,是为了在这光阴流逝中留下我的印记,是为了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让心归于平和。对我而言,写作在心底最深处,它会使我快乐,而且是最深沉的快乐。 写作是心与心的沟通,用文字输出最真实的情感,对你,对我,对每一个看的人来说,都是在残酷的世界里的一点心灵慰藉。

人生不可以风平浪静,总要来点暴风骤雨,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那么这次为期一年的写作训练营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暴风雨洗礼。但是,我并不畏惧,因为这条道路绝不孤单。

刚进群时,我的同桌冰镇火药就非常热情,第一时间加我微信,让我很感动,她是的‘老司机’,写过很多优秀的文章,在群里我还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

诸如种种,让我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更让我明白我的选择没有错,在训练营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有共同的梦想, 一群人为一个目标努力,无关功名利禄,不涉人情世故,唯有爱好,这种感觉真好!

当然我深知,在的大世界里,在365的训练营里,我还是一个青涩懵懂的新人,我应该以一颗幼稚学童的心去学习,用好奇的眼睛发掘身边的人、事、物。

既然已经选择参加,就不能半途而废,为了保持热情和新鲜感,我需要一个详细而可行的计划。

1、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不间断课程,每天按时完成日更,拒绝拖延症。

2、坚持听微课,每日打卡,做好微课笔记,累计素材,厚积才能薄发。

3、利用休息时间,精读优秀文学作品,并写读后感,与作者灵魂面对面。

4,在日更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思路,把握自我创作节奏,不断剖析自己。

我不想做一个脑袋装满鸡汤的人,因为天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优秀的写作者都有一段默默努力的时光。所以,我相信重要的是训练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会记录每一个动我心弦的素材并学以致用。

希望一年后我可以写下超过30w字数的文章,文章结构没有基础错误,理想状态是 提笔不慌神、下笔有千言、停笔能反思、发布全是赞。

常有人说:写作是一门孤独的手艺,那么在未来的365天,我将与孤独、思考、枯燥、学习常伴。这条路第一步已经迈出,梦想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而心中也将盛开勇敢耀眼的花。 如果这是一场战争,就让我真刀真枪地去写吧,用意志向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向眼睛和双手发布战令 。写的越多,文字的‘肌肉’才会越发达,,开战吧!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第一天首更!(送给我生日最好的礼物)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36天,1315字,累计172056字

首先是对我们自尊的影响。

在情感勒索者的引导下,我们不断地妥协和退让,不断答应那些会让自己受伤害的要求。久而久之,我们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问题,我们变得很容易对自己失望,变得小心翼翼、不自信,这就逐渐掉入了勒索者的圈套,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马丽曾是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身边围绕着很多追求者。然而结婚后却被丈夫要求辞职在家,全身心照顾孩子和家庭,不仅如此,丈夫还会经常找各种理由贬低她。有一次,马丽刚做完家务,到卫生间洗了把脸,当她抬头从镜子中看到了一个满脸憔悴,衣衫不整的自己。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了达到丈夫的要求,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尊重自己,不爱自己的人。然而她却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反而是对自己感到更失望了。这是因为失去自尊之后,我们就更容易受到情感勒索者的摆布,因为我们急需对方的肯定,来证明我们不那么糟糕,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情感勒索的第二个危害,是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勒索者的步步紧逼,会让你犹豫、焦虑,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对身体也十分不利。上一节我们提到的赵月,就在老板的情感勒索下,身心都出现了问题。赵月老板总是拿她和上一任主编做比较,对赵月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苛刻。久而久之,赵月一方面感到十分焦虑和抑郁,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老板的要求,她只能拼命的工作。可是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给赵月身体敲响了警钟:她的手臂总是发麻,还经常感到呼吸困难,头疼难忍。赵月在遭受情感勒索后,身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幸福感可不是大大降低了嘛!

接下来是对他人的影响。

很多勒索者提出的要求,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会伤害了周围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夫妻双方决定离婚,但是对抚养权争执不休。其中的一方对孩子说:“如果你选择你爸爸,以后都不要再来找我,我的遗产也不会有你的份,从此以后你不再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勒索,让孩子陷入了两难,不管选择哪一方,都会让另一方受伤。这就是情感勒索者为达到自己目的,对其他人造成的伤害。

最后一种危害是对关系的影响。

虽然勒索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却影响了双方的关系,受害者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相信对方,坦诚得做自己了。

王凯自幼丧父,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拉扯大,本来他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可是当王凯成家立业后,母亲却要求儿子能时刻陪在身边,如果儿子不能及时来看她,她就不断地强调抚养的儿子不易,责骂儿子没有责任感。随着母亲不断地情感勒索他,王凯越来越害怕和母亲相处,对母亲曾经的信任也荡然无存。

在这段本来非常和谐的关系中,王凯变得小心翼翼,也不再相信母亲是真正关心他,更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情感勒索让母子两人原本十分亲密的关系变得疏远,两人的相处不再是自然、和谐的,反而变得十分拘谨。

由此可见,情感勒索不仅会让我们失去自尊,还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其他人。当然最明显的伤害,就是会严重影响我们和勒索者之间的感情,我们之间的关系会产生裂痕,曾经对彼此的信任荡然无存。既然情感勒索的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肯定要想办法避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哪些人容易受到情感勒索者的伤害,我们只有改变了自己,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情感勒索”事件的发生。

        小文是我认识了挺久的一个姑娘,认识她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十年了,她自身条件很不错,虽然三十几岁的她,因为天生条件优越,看上去像28岁的女孩子,甚至穿着打扮下,还可以看起来像26岁。不仅长得漂亮,家境好,学历高,修养好。大家都想不明白这么好的一个姑娘,为什么每次遇到的都是渣男。而且每次找的男人,没有稳定收入,劈腿,骗钱。

        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为很多客户解决情感问题时,遇到很多好女孩都被困在渣男的泥潭里。渣男不一定一定是帅哥,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是因为普通,才让你觉得他是没有成为渣男的条件的,于是你放松警惕。

        渣男虽然形形色色,但是总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1、追求的你的时候,让你觉得自己是小公主又是女王。

         渣男追求女生的时候总是体贴入微,他能为你做的事情,是你之前恋爱中从未体验过的,甚至他做的更到位。他很会察觉你的心思,察觉你的情绪,嘘寒问暖是日常。他会在你下车的时候帮你开车门,会在你入座之前帮你拉开椅子,会在你起身离开时,帮你披上外套。你觉得他是那么体贴入微,殊不知这些细节都是刻意的结果。他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就怕你生气,似乎你一跺脚,他就各种哄你。

        但是姑娘们,你们需要知道大部分的男生,他们忙于事业忙于生活,对自己未来家庭进行规划,也许他们不会有敏锐察觉女生情绪的能力,但是他能给你实实在在的承诺。

         因为他们的时间精力分散在事业和提升自己上。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变成不解风情的样子。而工作中消耗掉的这些精力,是需要在生活中得到补充或者滋养,通过呈现他最本真的样子来放松自己,不是不愿意花心思,而只是觉得太累。

       有的时候我觉得愣头愣脑男生是很可爱的生物啊,他们没有什么其他心思,只要有良好的沟通他们愿意做出调整。即使不愿意调整,他们对你的爱是情真意切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2、在一段关系中,并没有花多少的成本和代价。

       渣男没有打算对任何关系负责,对于他们来说与女生相处只是自己生活的调味剂。一开始他们可能时间投入的多,但是和后面长时间的相处来说,这些投入对他来说完全可以不计入成本的。可能在恋爱中渣男不是都不花钱,只是这些为你花的钱很少。

钱的多少,和对方的工资对比,所占的比例你就知道你在对方心中的分量。比如男生月收入过万,带你吃饭,给你买几百元的礼物,这个几百占他收入的比重很小。可能这个礼物只是上网,几分钟选定下的单。这些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和他得到对比,太微乎其微了。

3、你们的关系少有人知道。

        适婚的双方关系确立,有诚意往婚姻的方向走,都会参考家人的意见。如果男生很抗拒见你的家人,那你需要注意了。真的爱你的男生会因为你带他见你的家人而感到高兴,因为说明你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了。

        就像小文和渣男交往了两个月,一次约会,渣男接到家人电话,得知弟妹带着孩子就在约会地附近,于是顺路接送。他弟妹上车,渣男全程没有介绍小文。也就是说明他们的关系,渣男还不想自己家人知道。

        很多女生平时与男生的好友有接触,觉得自己也进入了对方的生活。没有见过男生的家人,都不算数。你需要知道,有时候男生哥们并不可靠,因为男人之间往往互相包庇,互相打掩护。只有带你见了自己的家人,其实是男生才是真正对你们的关系的一种承认。

        渣男朋友圈从来不会任何恋爱的痕迹,更不会有两个人的合影,而是一丝丝恋爱的气氛都感受不出来。有些渣男会朋友圈分组,甚至有些渣男直接关闭朋友圈。如果让微信圈子的都知道了你们的关系,那他又如何捕获很多潜在的目标呢?毕竟你只是他鱼塘中的一只小鱼罢了。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远离渣男呢?

         1、渣男不一定是有钱人,而有钱人也不一定是渣男

        很多女人受到很多媒体和观念的影响,觉得好像渣男都是有钱人。固有思维觉得有钱人有成为渣男的条件,自己只是想找个结婚对象,老实本分,不要有钱,这样就可以避开渣男。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渣男可以是有钱人,也可能是普通人。渣不渣和外在条件相比较,内在人的品质和责任感才是最关键的。物质条件丰富比起物质条件匮乏,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没有错,但是,不能否认渣不渣和本性好坏,一个人的自律程度和修养也有关系。所以说成为渣男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可能是原生家庭,或者后天环境影响。一个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的男孩子,因为小时候的爱足够丰盛,长大后不需要通过同时拥有多个女生的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有钱变坏的这个观念也是不合理的。这些变坏的人,本身就是有坏思想,只是因为穷。这种思想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所以一旦有钱,才变坏。而我身边很多正直的有钱人,他们忙着想着新的合作项目,想着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根本有没有心思在感情上花心思,甚至遇到主动上门的姑娘,如果不是自己的菜,也会委婉拒绝,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不适合的感情会消耗精力。

        很多看上去人畜无害,月收入不上五千的普通工薪男人,却已经在从渣男到极致渣男的路上了。人的本性才是关键。

 

         2、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和自己差距太大的人交往。有些女性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家庭的保护圈里,工作后虽然接触社会,但是接触的人也不是非常多仅限于单位的同事。对于自己的认识停留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体系里。

       不管是事业方面和你差距太大,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和你有差距。很多女性认为,自己和一个条件和自己差距比较大的男性谈恋爱,自身安全感会比较强,觉得男生会更佳珍惜自己。其实渣男不是这样想,他会认为你既然和他恋爱,说明你和他是一类人,追到手,你的那些所谓的条件,反而成为了他见人就炫耀的谈资。一次饭局上,一个男人炫耀的说,任凭她家境优越,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不是依然在寒风中帮我洗内裤?我同情起这个姑娘,她的那些付出是可笑的,在这个渣男制造的一些小惊喜中以为自己是被爱的。

        还有些女生学历高,而渣男低学历,渣男告诉女生挣钱能力最重要,学历其实是没啥用的。渣男给女生不断的洗脑,让女生的自我认同感一点点的瓦解,最后沦为低自尊,于是深陷渣男泥潭无法自拔。其实读书重要的作用不是在挣钱,而是在明辨是非。

        好的感情是两者虽然有差距,但是不是差距太大,而且都有彼此也有其他优势可以弥补。比如一个家庭出生一般的男性,有事业心挣钱能力不错。而女方工作一般,家境可能很好。好的感情从来就是势均力敌的,灰姑娘的故事毕竟只是故事。

         2、做好最坏的打算,设置自己的底线

        现在的社会,很多女性大龄单身,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性来说。来自家人的压力会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从而把结婚这件事情当成任务一样完成。

        能遇到一个合适结婚的人,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成为任务,那么你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任务没有完成,你会急于求成,会忽略恋爱中很多重要的细节,而只求目标的达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容易遇到渣男。人越着急,就越容易心乱,心一乱,就容易失去判断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恋爱中设置自己的底线,做回自己喜欢的自己,笃定自己想要的人生,才能够有所筛选,也才会遇到爱。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你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觉得结婚是必须的事情,即使没有结婚,一个人过,也比被渣男骗钱、劈腿,被家暴。也只有做好一个人也可以照顾好自己,也可以好好生活的打算,你才能坦然面对当下,调整好自己,更好的去寻找你的结婚对象。

         3、相信自己的感受,坚定自己的信念

        这里说的感受不是女孩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天天幻想白马王子来拯救你。这里说的感受,是恋爱中的直觉。恋爱中的女人总是敏感的,其实一个男人爱不爱你,爱你到什么程度,你其实自己心理都清楚。他是真的忙,还是只是借口,你心理都明白。只是你愿意活在自我设定的幻想中,告诉自己对方还是爱你的,这样你就不需要面对残忍的刺裸裸的现实,你就可以逃避恐惧,暂时忽略自己的感受,继续呆在自己的安全区里,假装对方很爱你。

         清醒的恋爱的,才能长久。 只有清醒,你才可以客观的面对感情中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渣男有时候会灌输错误的价值观给你,甚至告诉你劈腿是每个男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这很正常。如果你不坚定自己的信念,你就容易迷失,你一开始可能只是怀疑,渐渐的你开始慢慢接受这种错误的价值观。

         4、学会保护自己,狠一点的女人比较幸福

        学会保护自己,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狠一点。在感情方面很多姑娘,喜欢留恋那最后的温存,分手不彻底,让你反反复复在感情中受尽折磨。快刀斩乱麻,才能够让自己更佳洒脱的,往前走,走向值得自己去追求的人生。

        就像上文提到的小文,从朋友处了解到,她刚刚结束一场四年的恋爱拉锯战,分分合合。前阵子见到她时,感觉她憔悴了很多。

        很多姑娘和小文一样,因为三十几岁,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平时接触的人少,被周围人洗脑,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不再容易遇到合适的对象了。对方条件合适,适合结婚,明明知道不合适,分手几次,又复合,搞得最终心力憔悴。说来说去还是不相信自己能遇到可以结婚的人。

       幸福的人都比较狠,和自律的人一样。只有狠一点才能保护自己,也才是真的爱自己,打开各种限制,不管你是年龄大了,还是离过婚了,都要把自己内心需要放在外界的评判之上。毕竟你要相处一辈子的人是你自己。

        姑娘们,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很难,但是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如果缺点都可以那么容易改,我们需要一生这么长做什么呢?

         顺便为自己征个婚,本人女,研究生学历,基督徒,年龄:34岁(别人评价本人看上去比这个年龄小),坐标福建福州。职业:培训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兼职很多。家庭情况:父母有退休金。是个喜欢简单,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能做到,不被过往经历所劫持,而对于每个人都能做到归零一样的重新认识,很难,但我在努力。

文 | 鱼爱吃猫

今天的笔记内容对应《谈美》第十二章。

昨天我们说了,艺术家在创作时,必定使用想象。这是第一点。

所以第二点是: 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意象如何产生,不能解释创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中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意象。还是以《长信怨》为例,长信宫周围的事物甚多,王昌龄为何选择了寒鸦?能与寒鸦发生联想的意象也很多,他为何单选择了昭阳日影?

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联想只走一条路,是由于情感的暗中驱动。长信宫周围的事物虽多,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能显出一种“怨”的情境。因此诗人选择了寒鸦。

如果还想举例子,王昌龄的另一首诗《闺怨》就挺不错:

杨柳这个意象,本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比如“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及“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等等。为何这首诗的主人会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这个意象对于闺中**来说,是一个 受情感饱和的意象 ,而杨柳的浓绿又最容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心头了。

王昌龄既不是班婕妤,也不是闺中**,为何他能感受她们的情感呢?这是因为,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描写一个人,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内心,在霎那间成为那个人,亲自感受他或她的生命,领略他们的情感。在这种心灵的感通中我们能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诗人和艺术家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

文艺作品不需要区分“主观性”和“客观性”,而是都必须具有完整性。主观的作品必同时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也必同时是主观的。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我们欣赏作品时,也不能拆开来看,而必须审视综合的情感,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单论细枝末节。

比如古诗《江南》:

这首诗如果单独看每一句,都显得没有特色。但合看起来,却是一副极优美的意境。

精彩的作品要在总印象上玩味,决不能字斟句酌。晋以后的诗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衰落的迹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比如李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

以及钱起的《湘灵鼓瑟》收尾两句:

这里加斜体的字句传达的都是物景,但这两首诗的整体都是着重人事。当我们玩味时,并不会觉得人事中插入景物有什么不伦不类,反而会觉得它们本来就该如此联系,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它们在情感上本来就是和谐的。

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曲终人散和江上峰青虽然没什么关系,但两个意象都传递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情感,所以互相和谐。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创造如何将平常的意象以一种不平常的方式综合到一起。

综合在一起的情感,可以把看似散漫的意象变得不散漫,看似重复的意象变得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许多篇章都有内容基本相同的章节,互相之间只有一两个字的区别。创作者为什么要像这样重复着说呢?因为情感许多时候本身就是往复低回、缠绵不尽的,《诗经》里的作品,仔细品味,虽然有章节的内容重复,但情感上则不会重复。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人,或出于己。对出于己者,需跳出去观察,对出于人者,需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我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曾收到过很多建议。收到最多的是直接的建议,比如不少人就曾经告诉我:“李杨,我认为这件事你应该这么做。这是我的观点,你自己拿捏。”

这类建议,很有道理,但我几乎没有听过。

回想回想,你在这一生中听到过多少建议?我相信一定特别多。从学生时代和谁交朋友、到文理分科、再到考大学时择校择专业、毕业后婚恋嫁娶……处处都有着父母、师长、朋友们的建议。

工作中,你得到的建议也不少。比如,怎样把工作干好、应该去什么的岗位、怎样和领导同事相处……总有过来人给你“指点迷津”。

这些建议,你采纳了多少?超过一半了吗?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肯定不到一半,或许连四分之一都没有。

我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孩子成长的益处,都会不断地给孩子提建议。

很多父母提建议的方式,是一本正经地、自以为是地、绝对正确地给孩子灌输人生的“真理”。然而,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青春期的孩子不爱听自己说话了,无论父母说得再对,他们愣是不愿意听了。这时候,父母们觉得失落、迷惑。

有的人说,这是正常的。孩子大了便有了自己的观点,开始体验独立自主了,所以不再爱听父母的唠叨。这么说,孩子小时候就爱听父母的唠叨?未必,小孩子只是不得不听,因为他们的自我还没有成长起来。

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为青春期的孩子们提建议,更不意味着我们的建议变成了废话。让我们的建议成为废话的,绝对不是成长中的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这么看来, 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建议 。无论一个建议有多好,只要不听建议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听话照做”。

不过,也有少部分人,一生中不断地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地沿着已经被验证为“正确”的道路前进。有时,他们的人生看起来也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更多是别人眼中的成功,和他内心无关。我想,很多人是不愿意这样的。

中国人特地把“意见”和“建议”区分开。似乎“意见”的强度更大,提意见的人是对你来说更加有权威的人。比如,领导提的意见,你要听,你基本上要照办,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而提建议的人,往往在表达上更为委婉。我们会说:“这只是我的建议,可能不一定适合你,仅供你的参考。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听起来这是一个五五开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特别热衷于为别人提建议的原因。似乎提出建议后,有一半的可能性,对方会接受,从而自己就会感觉良好。

但是 我们很少去追踪,自己提的建议对别人到底有多少价值。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提出建议后,很少得到别人在行动上的立即响应。不过,对方通常会礼貌地表示“你提的建议真好,谢谢你!”借此,我们希望被认可的心理得到部分满足。

父母辅导孩子作业的场景,也是一个典型的提建议的情境。如今,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容易变得烦躁,甚至批评、指责、大声吼叫、情绪几乎失控。孩子呆呆地坐在写字台前,努力想要理解和做对。可似乎越是努力,就越是做不到。

一方面,我特别心疼这些孩子。成年人尚且对旁人的好建议持保留态度,更何况孩子呢?

父母凭什么觉得只要他继续提高分贝,孩子就能听进去?或者只要他再多重复几次,孩子就能明白?

我很幸运,曾收到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好建议。 提出好建议的人不是看见了我的问题,而是看见了我。

比如说,我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一位老师对我文章的多次点评。她的点评句句入心、入理。这里附上一些截图。

对这些建议,我一条条地反复咂巴,品味。那段时间,我感觉到,我写作方面自信满满,能力提升也很快。

其实,如果不是看这些截图,我已经忘记了那些具体的建议了。但是那些美好的感觉一直留在我的内心。那些好感觉在我日后的写作之路上一直伴随着我、支持着我、激励着我。那些好建议就像是美好的礼物。

这让我想到,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境中。父母希望孩子听懂、做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有多么好的讲解技巧,而是父母和儿童共创了一个真诚、轻松、开放的空间。

成年人有强烈的自尊心,只有感觉到被尊重和被欣赏时,才肯接受有益的建议。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本质上也是这些。孩子和成人,在这些需求上,并没有什么实质不同。

所以,孩子粗心的时候,别再说:“以后细心点!不要再为了这么小的问题丢分了。”仔细想想,这个建议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有什么用?

换个说法试试:“孩子,虽然你这次考试你有好几道题都因为粗心做错了,但是爸爸特别能理解。爸爸想起来,我小的时候也特别粗心,经常马大哈。比如哪次哪次…… 不过后来,爸爸就慢慢变得细心起来了。你想不想变得细心一些?真好,原来你想做一个细心的孩子。那么,咱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这几道题,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更细心一点儿。”

给成年人提建议时,不仅需要关注到他的自尊,还需要注意到他自我体验的重要性。

对每个个体来说,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体验。 任何可能剥夺他体验机会的建议,都是不适当的。每个人都有去开创自己人生的动力,只有顺应了这种开创人生的动力,建议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对方即便不情愿地接受了,也会心存遗憾和不满,而不是心存感激。

在家庭中,我们常常想给对方最好的,所以总是忍不住急匆匆地提建议。你有没有想过,真正影响人的是什么?

你凭什么觉得你认为的最好对别人也最好?你认为的最好,和对方认为的最好,是一回事吗?你确认过吗?假如你的建议只是好在建议本身,而没有关注到提建议的对象,那么还是一个不够好的建议。

比如说,你在孩子交友方面提了个建议:“孩子呀,你现在大了,要注意结交朋友的时候看看对方的人品怎么样。那些成天打游戏、不学习的孩子,离他们远点儿,他们会把这些坏毛病传染给你的。”

孩子会听吗?表面上肯定答应。但可能孩子正好在学校,就有这样一个朋友。但他绝对不会告诉你。

如果你真的为对方好,就应该先问问,对方现在需要什么。然后,尽量提供对方需要的支持。

接下来,请你回想一下,这一生,到底是有益的建议对你的人生影响更大、还是别人对你的理解和支持影响更大?

一定是后者。

除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工作需要,我们会就别人提出的具体建议好好改进之外,大部分时候,我们在征求对方看法的时候,最需要的不一定具体的建议。否则,为什么我们得到了那么多建议,却没有改变呢?如果我们真的按照那些好建议去做的话,我们的人生肯定是大不一样。

大部分人,在向他人呈现自己时,其实更希望被认可、被鼓励、被欣赏。只有在他感受到这一点时,他才更乐意接受建议并改进自己。

如果真的有人在向你寻求建议,你不需要故作谦虚。记住, 你可以提建议的方式,最好是“共情的”+“建设性的”。

一个人的进步和成功是建立在自信心上的。一个人做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如何把这件事做好,而是知道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潜力,有能做好这件事的自信心。

那些看似善意的“建议”,往往忽视甚至否认了对方本人的能力,这可能才是导致你提的建议别人不爱听的原因吧。

就像我在一本书中读到的:“建议意味着不接纳对方,意味着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高人一等。那些‘为了你好,我建议你’,通常只是建议者实现自身对他人的掌控。” 

任何跳过关心人就直接去关心事儿的建议,都不是好建议。

有些老师说:“你怎么那么玻璃心?如果你接受不了我的批评意见,接受不了我善意的建议,就不要来学习。我不是来照顾你的情绪的,我只是来教你的。”

这是懒惰的老师。他以为做老师就是只要教会学生书本上死板的知识。

这是没有同理心的老师。他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和他一样有情感的、需要尊重的人。

到底哪种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会了知识和技能、但是牺牲了快乐和自尊心,还是既赢得了尊重和自信,又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当然是后者。

老师不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媒介。做老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影响人。

没人喜欢高谈阔论,我们都喜欢那些能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27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