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中枢神经元之间并无原生质相连,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神经元相接触的突触或缝隙连接来完成。因此,信息通过中枢内的传递已经不同于外周的传导,再加上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方式复杂多样,因此,使反射活动具有与外周传导不同的许多特征:
单向传布神经冲动在中枢部分传布时,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不能逆传。这种单向传布的特征由中枢内突触传递的特性决定。因此,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脊髓背根传入,由腹根传出,而不能相反,即背根是感觉性的,腹根是运动性的,这个规律叫做贝尔-马让迪定律。
中枢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两者都发生在突触处。当一神经元兴奋时,通过突触传递可能对后续的神经元发生两种影响:兴奋或抑制(见突触)。除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神经元组成外,复杂的反射弧则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还可同时接受许多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作用。而且这两种突触后电位的强度对比,又时刻受各种传入冲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反射活动是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中枢的兴奋占优势,则出现某一具体的反射;如果中枢的抑制占优势,则此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叫做反射的抑制。
局限化与扩散 在反射活动中,如果给予感受器的刺激强度适宜,一般只引起较局限的反射,而不引起广泛活动,叫做反射的局限化。如刺激过强,会引起广泛的活动,叫做反射的扩散。神经元之间的辐散式联系是反射扩散的结构基础。扩散的广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与中枢不同的功能状态。例如,刺激动物一侧下肢趾端皮肤,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如增加刺激强度,兴奋将在中枢内扩散,会使膝关节乃至髋关节也发生屈曲。进一步加强刺激,兴奋还可扩散到对侧中枢,引起对侧下肢伸直。因此,当一侧下肢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同侧屈肌中枢发生兴奋过程,引起该肢体屈曲,缩回,以避开刺激源;同时,兴奋扩散到对侧伸肌中枢,引起对侧伸肌反射,以支撑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这样,受刺激一侧下肢屈曲,对侧下肢伸直,就会完成一个协调的姿势反射。
易化与阻塞在反射活动中,由单根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即不能引起反射效应。这是因为单根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很小,只能使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但如有许多传入纤维同时传冲动到同一神经元,则在每个突触后膜上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以叠加起来,这个现象叫做空间总和。它会使反射易化。另一方面,冲动在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传布时还可产生阻塞现象。例如,单独兴奋纤维A可引起9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单独兴奋纤维B也可引起其他9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由于纤维A和纤维B共同支配其中6个神经元,因此,当纤维A与纤维B兴奋时,只会有12个神经元而不是18个神经元发生兴奋。这个现象叫做阻塞。由此可知,在反射活动中,可由于中枢的易化而使反射活动加强,也可由于中枢的阻塞而使反射活动减弱。
中枢性延迟(中枢延搁)在反射活动中,从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之间的时间叫做反射时。它包括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消耗的时间外,还包括冲动在中枢的突触处传递所消耗的时间。后者比冲动在相应长度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叫做中枢性延迟或突触性延迟。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要的时间为03~05毫秒,由此可知,在反射中枢内通过的突触数越多,中枢性延迟的时间越长。
后作用反射活动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停止以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传出神经仍断续发放神经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叫做反射的后作用或中枢兴奋的后放电。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久,则后作用的延续时间也越长。中枢内神经元之间环路式的兴奋性突触联系是产生后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神经冲动经过网状联系中含有不同突触数目的许多侧枝,先后到达同一个传出神经元上,使传出神经元连续不断受到刺激而持续放电,是产生后作用的主要机制。
易疲劳性当重复快速刺激传入神经时,传出神经元最初的放电频率非常高,但经若干毫秒或数秒钟之后,放电频率便逐渐减少,这种就叫反射疲劳。反射疲劳发生在中枢的突触部位。因此,反射疲劳实质上就是突触传递的疲劳。突触疲劳的机制与突触前末梢递质的耗竭有关。据估计,如果神经递质的来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则突触前末梢所储备的神经递质仅够进行 1万次突触传递,其总量可在几秒钟内耗竭。
在内伶仃岛上,一只小短尾猴将头依偎在它的好朋友鸽子身上,显得如此幸福和满足。动物也有情感,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再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人类真的了解动物吗?动物情感的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与人类一样,它们战栗,是因为恐惧;它们嘶吼,是因为愤怒;它们互相歌唱,是因为被对方所吸引。情绪是动物机体感觉的总和,情绪的改变从而引起机体变化。科学已经证明,动物情绪反应的基础结构与人类极其相似。既然人类能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动物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有人认为,人与许多动物间的情感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
我国古代先哲曾说:“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未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可见,若干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承认了动物的聪明伶俐。但是,几十年来,很多心理学家一直不赞成动物情感。他们认为,动物显示出来情感,只是由其体内激素触发的,同时他们还用冷冷的充满技术性的语言说这是由于“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过,随着神经生物学和行为观察学的发展,这种观点正在发生着变化。
高等动物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综合很多感知器官和神经中枢的高级感知行为,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情感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整个大脑皮层以及各神经传导系统(上至大脑白质,下至丘脑各核团甚至脊髓等)。但是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高等动物个体,产生的情感种类以及强度也是千差万别。打个比方,我们把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情感看作是各种素材做成的佳肴,那么个人的情感风格就是做出这些佳肴的大师傅,素材(外界刺激)相同,佳肴(情感)未必相同。
情感反应就是情感所唤起的各种生理反应如呼吸反应、心脏反应、血管反应、肠胃反应、内分泌反应、外分泌反应等可以通过皮肤电压、血压、心跳、腺体分泌等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和判断,它们大部分属于无条件反射,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意志对它们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有着确定的、隐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目的。情感反应概念又是心理咨询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中包含的情感整理后,反应给求助者。
额叶切除手术,通过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脑前额叶,使人无法产生感情,变得麻木,曾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
这项技术由于违反了人伦道德,已被全世界禁止,它的创始人是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医生,在里斯本大学进行的研究,后被德国纳粹进一步深化研究。
答案:A、B、D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会谈法
心理咨询师控制会谈方向的方法有:情感反射中断释义引导。心理咨询师通过刺激求助者来控制会谈方向,这是情感反射。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