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本该是件开心的事,可是我在大年初三那天却被迫躲进了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咱家的应酬太多,我妈是个爱脸面的人,但凡有客人来,一律笑脸相迎,可是你这热情就换来个遭罪啊,七十多岁的人,天天围着厨房转,一天休息没有。
我就和老妈说:“你年纪大了,做不了就都去外面吃,也花不了多少钱。”可老妈说:“亲戚们来了,怎么能让人家去外面吃,都是自家人去外面吃多不合适。”
我回想起来,大概每次有亲戚们来了,好像都说的是一句话,“别到外面吃,浪费钱,就在家里吃个便饭。”
言下之意就是,“你要是把我当亲人看,就得在家吃,否则就是把我当外人看。”
因此,我妈就算是累倒在厨房,也是绝对不会拒绝对方的。但我内心非常清楚,老妈是真的很累,但她确不知道如何拒绝。
我多劝她几句,说我请大家出去吃好了,谁料到她却怼起我,那一股子怨气直接转向撒到了我的身上。
好吧,我惹不起,总该躲得起吧!好端端的年味,硬是被自家人给搅了局。
或许,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又没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我总是没法表明在自己的立场呢?”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掌控,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轻易地控制我们,让我们时常觉得挫败感。
在这类毫无胜算的情境中,我们会发现这类控制者的身份却恰恰是与我们存在亲密关系的人。
他们可能是父母、兄弟或是朋友、事业合伙人等等,可能我们在生活中的其他部分非常成功,但是在这类人面前,我们就像孙悟空被困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怎么也翻不过去。
如果是这样,那即使我们内心已经很不快乐,很难受了,还要在亲密关系面前让步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情感勒索》这本书,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脱口秀节目的演讲家,她在诸多心理和医疗机构担任过咨询师。
在本书中,福沃德正式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光从这个词便可看出西方人在研究心理方面真的是比咱们中国人要更加直白,并且一针见血。
它是控制行动中的一种最有利的形式,对方往往非常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所以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按说“勒索”这类词属于明显的贬义词,用在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真是有些唐突了,可是事实上,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杀伤力才是最大的。
但是我们往往都被情感的表面所掩盖,忽视其背后的真相。
书中告诉我们情感勒索产生的原因,正是勒索者们抓住了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的关系中无法自拔。
即使我们在这种关系中一再退让,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它,面对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本书来揭开情感勒索的真相吧!
01 哪种勒索形态会让你中招?
在所有情感勒索的语言中,把要求搬上台面绝对是一项必备要素。但是,每一种勒索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都是不尽相同的。
书中做了四种形态的分析:
第一种:施暴者。 出现这种形态的人比较多,也是我们最容易辨别的一种勒索状态。因为只要我们一不顺从,他们马上就会怒发冲冠。
有的人可能会直截了当发表不满,语气带着威胁,这属于“积极的施暴者”。还有一种是低头生闷气,则属于“消极施暴者”。
不管是哪一种,他们追求的都是一边倒的关系,不管你想什么,需要什么,施暴者根本置之不理。
惯用话术通常是这样的:
“你再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把你的玩具甩出去。”
“如果你再不找个男朋友,你就别想回家过年。”
“如果你要跟那个女人结婚,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
“如果你再不去上班,你以后都别想上班。”
上述这些语言,是不是听起来都很吓人,如果我们反抗的话,就很清楚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
由此给我们的第一反应,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会是自己的父母,如果说什么人能把那些事业成功的大人变成小孩?答案一定是“父母”。
孩子通常会顺从父母,不敢违背,父母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运用这股强大的影响力,向孩子施压。
脾气不好的父母也许就会运用威胁的语言,脾气好的父母则会运用生闷气的方式,以冷暴力让你心生不安。
无论我们是大人还是孩子,在那些都是“为你好”的人面前,你只能是束手就擒。
第二种:自虐者。 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有过幼稚的自虐行为,比如对父母大喊:“你要是不让我出去玩,我就坐在地上不起来。”
有时候,我们在公园里也常常看到,有小孩子因为买玩具的需求不被满足时,真是可以大哭大闹到家长们无所适从,怎么哄都没有用。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不仅仅是孩子,成人同样也会一些沮丧的方式,把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歇斯底里、充满被害妄想的人格特质,就是这类自虐者的基本特征。
他们常常极度渴望以来,常会黏着身边的人,让他们主宰自己的生活是很麻烦的。
他们一旦转而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就会把之前所有惹麻烦的举动归咎于你。
归根到底,自虐者的人就是有办法让对方觉得:“我应该为所有的事负责”。
前段时间不是出现过一名中学生因为学校老师给他剃了个光头,就跳楼自杀的事件吗?
到了这类终极自虐的情况发生时,也许我们再想去挽回,就真是很难了。
第三种:悲情者。 悲情者通常会给人这个印象:一名苦着脸的女性独坐在一件阴暗的房间里,痴痴地等和孩子打电话来。
等孩子终于打电话来时,她会这样说:“我怎么了?你问我怎么了?你们都不打电话来,也没有人来看我。我看你们连自己的妈都忘了。我非要倒在家里,你们才会来看我!”
悲情者在不顺心的时候,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求对方完全顺从他的心意,他们不会威胁伤害任何人,相反,他会暗示我们如果不照做,他们将受苦,错就全在你了。
还有些人不能如愿的时候,常会表现得沮丧、沉默,甚至眼中还含有泪水,但就是不说出真正的原因。
就像书中说到的这个案例,帕蒂是一位43岁的公务员,她的丈夫乔就是这样一位悲情者,丈夫从来不告诉自己要什么,一旦不顺从他,就用世界上最哀伤的眼睛看着帕蒂。
有一次,乔又不开心了,帕蒂花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交谈,才知道因为没有买一台乔想要用的电脑。当帕蒂告诉乔,想买就去买吧!对方拉长的脸立马神采飞扬起来。
这类现代“祥林嫂”相信咱们也没有少遇见吧!
第四种:引诱者。 引诱者是四种情感勒索中最不易被发觉的。
他们会先对我们发出正面的信息,并允诺一切关于爱、钱财或事业升迁的要求,这就有点像胡罗卜加大棒的方式一样,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
书中说到的是一名叫作“珍”的离异女子,小时候因和姐姐之间有矛盾,导致与家庭成员逐渐疏远,终于有一天姐姐打了个电话,却是希望她出一千美元参加一次“家庭聚餐”。
对于这个久久缺失亲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很难抵抗的。但事实上,你根本不可能用金钱买到家人间的亲密关系。
当然,在咱们中国,这样的引诱者还真不少,最常见的就是酒席上那些劝酒的人。我相信很多女士们都不大喜欢应酬,尤其是是酒桌上的文化。
可是现在咱们女人都“半边天”了,喝酒这事也不能落下啊,于是,我们也被迫加入了这种迫不得已的酒局中。
记得年前的一次聚餐,领导就开口说,酒桌上见人品,酒桌上看出实力,这话一出,谁还敢不往上冲呢?
说实在的,以上每种情感勒索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当然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般看待,毕竟这些人通常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分子,也许一起并非恶意,只是着眼于自己的利益罢了。
我们并不想把勒索者的标签放在他们身上,所以才更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认真对待。
02 情感勒索是对自我完整性的破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项非常宝贵的资产,它就是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反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我们用以辨别是非的中枢,它反映了我们的身份、信念、我们愿意做什么,有什么原则。
但是,当我们开始向情感勒索屈服退让,那么我们就会逐渐遗忘了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每一次的退让,就让我们一点一滴地丧失了自我完整性,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对自尊的影响。 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让步,你大可不必如此严厉地批判自己。大部分人都了解,低头做出妥协也是常有的事。
咱们中国人都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这句话说的是“退一步”不是让你“退一万步”,如果你掉入了不断妥协的模式,甚至答应对自己有害的要求,那一定会损坏你的自我认知。
就算要让步也应该有所谓的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就违反了你的原则和信仰。
就像前面说到的,我们被迫上了酒桌,拿起了酒杯,你本就没有什么酒量,却要去冲锋陷阵,那人们就会觉得你喝过酒,既然这次喝过,那再来几次也无妨。
那么接下来,你也许就要面临的是再也无法推脱的酒局,你若拒绝,对方反而觉得你不地道,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你会逐渐对自己失望。
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
其次,是对幸福感的损害。 情感勒索常常让人陷入突如其来,有苦说不出来的窘境。
大部分受害者都压抑这些不快的感受,却导致它们以被压抑的形式浮现出来,比如抑郁、焦虑、暴饮暴食、头疼等一系列生理和情绪表现。
期末考试结束,孩子又没考好,我知道她也不好受,就没有当着家人的面批评她,但是我依然以一种更加压抑的方式和她说:“哎,你没考好,我就不说你了。不过你妈妈可惨了,得天天被你们班主任盯着汇报寒假学习安排了。”
后来,我发现这段时间孩子的眉毛怎么老不对劲,她老是不自然地抠着那里,说那里痒,一直停不下来,导致眉毛都缺了一块,然后就是情绪失控,突然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不能不承认,孩子的心中已经焦虑万分,可我这当妈的还浑然不觉。
作者也认为,随着情感勒索而来的压力和紧张,在其他宣泄出口被堵塞或关闭的情况下,将会通过生理病症显现出来。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忽略了这种情绪压力,尤其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
还有,就是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 我们都知道想情感勒索退让或屈服,等于放弃了自我完整性,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在安抚情感勒索者或是避免冲突的同时,我们也牺牲了我们关心的其他人。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被情感勒索者要求在关心的两个人之间作出痛苦抉择的情况。“看你是要孩子还是要我”就是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很多夫妻在二人世界被打扰后,就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再就是在父母离婚之后,如果双方没有好聚好散的话,就会发生这种状况:“如果你再和你爸爸说话,就不要再来找我,我的遗产也没有你的份,我是不会再跟你说话的。”
这真是一个痛苦的两难困境,无论选择了哪一边,另一边都会受到伤害,加深了我们本已深重的罪恶感和自责。
就像大年初三被逼进图书馆的我,被老妈一顿呵斥,为了不在家人面前碍眼,只能灰溜溜地逃走,可实际上,老妈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为了招待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却赶到外面去了。这种亲人间的互相伤害,真的有必要吗?
最后就是对关系的影响。 情感勒索让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再安全可靠,所谓的“安全”,指的是善意及信任——这两个要素让我们可以无顾忌地想别人展露内心,但如果这些要素,剩下的只是一段浮于表面的关系,缺乏情绪上的坦诚,我们便无法在对方前表现真实的自己。
当一段关系不再安全,我们会变得对情感勒索者处处提防,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还会关心我们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显然会逐渐丧失,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还可能导致更加无法想象的结果。
前不久,新闻报道的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将刀砍向了自己亲生母亲,之后还能泰然处之的神态让人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很多人也表示对此事无法理解。
但实际上,从情感勒索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夭折的母子关系,也许就能够理解了。
当一段关系已不再稳固、亲密时,我们就会开始以各种方式粉饰太平,我们不高兴,却假装自己很快乐;我们觉得情况不好,却谎称一切都好;即使很兴奋,我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假装爱着那些压迫我们的人,即使我们爱的那个人早已消失。
于是,以前的关怀与亲密之舞都会变成一场假面舞会,让双方越来越多地隐藏起最真实的自我。
03 终结情感勒索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男人在路上开车,忽然看见有个女人蹲在路边,他想她是遇上麻烦了,就停下车,问她发生什么事了。
对方说,在找她的钥匙。男人帮她找了半天,忽然想起问她,钥匙是掉在哪里?结果女人说,掉在两公里外了。
男人不解地问:“那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找?”女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我比较熟,而且灯也比较亮啊!”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要解决问题,只要从熟悉的行为中逐一梳理,就能找到出路。
所以,针对情感勒索的处理方式,很多人会默认地选择妥协,因为这样可以耳根清净,但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回应方式,我们便永远找不到终结它的关键。
好在这本书会通过以下的四大策略帮助大家找到应对情感勒索的正确方式。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有些人总是通过吼叫、生闷气、装受害者、威胁或指责等方式来达成目标,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各种方式来回应他们,就像筑城墙一样,隔绝他们这些行为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当然我们的行为方式如果充满防御性,语言充满火药味,那只会让气氛更加紧张。
书中建议我们先别试着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的口吻。
比如类似这样的表达:
“对不起,让你这么生气。”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你的想法值得深思。”
“真的吗?”
“你哭泣是没有用的,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来聊聊。”
策略二:化敌为友
当关系陷入僵局时,可以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以此转移谈话方向,往往是很有效的一招。
一旦你想对方请求帮助、建议或是信息,可能会发现从未想到的可能性,他们一旦参与了你的决策过程,会更乐意帮助你实现这个决定。
通过以下问题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矛盾,缓解彼此紧张的关系:
“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一点对你这么重要?”
“你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好让我们来解决问题?”
“我想知道,如果会怎么样”
“我想知道你能不能帮我找到一种方法来”
像这样和对方一起展开猜想能够激发出想象力,甚至还会让人产生好奇心理,人们不喜欢被攻击,但往往乐于帮助人解决问题。
在倾听对方的回答后,我们可以一同找出解决之道,这是将被动变为了主动。
策略三:条件交换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你也要改变自己。还是拿小孩子来说,都喜欢做一些类似交易的游戏,比如拿自己的两本漫画书去换对方的另一本书,或是拿好吃的糖果换对方的某个玩具,也就是放弃某些东西来换取等值的物品。
这种“条件交换”策略对情感勒索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排除了“改变的压力必须落在一个人肩上”,相反,在条件交换中,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因此,没有人会是输家。
书中提到一对夫妻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丈夫因为妻子日渐庞大的体重而产生了厌烦心理,认为妻子的样子实在是无法忍受,而对方也从不做出改变,两人逐渐变得关系紧张,日常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之后,两人达成共识,进行了条件交换,妻子开始进行减肥训练,丈夫每天下班回家后花半小时陪妻子说话,以重建双方关系。
虽然,妻子没有在一日之间就减肥成功,丈夫也没有立刻变为体贴的爱人,但这种进步打破了二人之间的僵局,最终得以修复关系。
策略四:运用幽默
在一段基本良好的关系中,幽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帮你抒发对对方行为的感想。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对方总是看到你的一张笑脸,就算有情绪也会暂停一下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的夫人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思想家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夫人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
后来,他的夫人又提起一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过去,致使他全身湿透。
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时,只见苏格拉抵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 “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
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既淡化了矛盾,化解了危机,又不至于让自己很尴尬,而且夫人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
幽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使用幽默来和情感勒索者沟通可以让双方都感到放松,如果我们平时就是幽默的人,那它就不失为一种表达自我的好方法,就算不能次次都有用,但一定会大幅减轻你的恐惧感。
改变,诚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以上的策略必须花上一段时间,也要付出不少努力去反复练习,如果我们不想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我们都需要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
当我们能够了解到情感勒索的真相,开始拒绝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相信美好的感觉就会来了。从前占据心中的困窘和自责,必将被一种自信和尊严取代。
它就是自我的存在感,它就是自我的完整性,它曾经消失过,但是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它。
很多人认为情感指的是爱情,然而却不是,情感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以及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感受,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尊严,如何恰当地爱自己、爱别人,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推荐几本关于情感修炼的书籍,希望能够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1、《亲密关系》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2、《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
这是一本疗愈的书,更是一本自由的书。“在另一个宇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抑郁症、在困难中生活有点像在另一个宇宙,有种隔绝之感;二是把抑郁症、困难看做是平行世界,也是一种神奇的情况,用这个角度去看,能够增加我们与困难同行的勇气和韧性。
3、《情感勒索》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4、《爱的五种语言》
《爱的五种语言》值得婚前的恋爱男女阅读,更值得已婚的夫妻阅读,在离婚率高涨的今天,这本书实在是无价的。
5、《活下去的理由》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6、《默读》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供参考。
为什么会和父母失去分享欲呢?
现在孩子和父母失去分享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小时候无话不说变成了现在的报喜不报忧。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理解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宠成心肝宝贝,不管什么事都为我们考虑,当我们做好事时,会笑着夸奖我们;当我们犯错时,会细心地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并且安慰我们。
但是长大后父母好像不能接受我们犯错了,不管是生活中的小事、和朋友之间的矛盾、还是学习成绩下降等等,父母总认为是我们的错,并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就导致我们有事不想告诉他们,因为我们觉得告诉他们也没有意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分享了也没有小时候的喜悦,一件不好的事分享了也得不到理解,反而会被骂。
二、代沟
随时年龄的增长,我们遇到的人、事都变得更为复杂。
我们和父母有着不同的生活压力,他们的压力主要是生活和工作,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心没有在同一件事上便不能理解彼此所处的环境。
第一次遇见一件事的时候告诉父母,仿佛他们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有时就随便说一句话一了了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分享欲。现在我们更倾向于向朋友分享。
三、我们自己也懂事了
小时候什么事都要跟爸爸妈妈分享,那时候还小没有想到那其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没有想过那些分享没有意义,更没有想到过爸爸妈妈也很忙碌根本没时间理会这些小事。
长大后我们都明白了父母也承受着很多压力,我们尽可能的为他们减少压力,而不是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告诉他们,让他们烦心。
除此以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接触小社会,我们的烦恼也不是分享就可以解决,我们逐渐意识到烦恼只能内化,向人抱怨是徒劳的。于是我们选择将烦恼憋在心里,不告诉父母。
和父母失去分享欲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长大了,我们学会了自己承受,也学会了将悄悄话憋在心里,更懂得了如何去照顾父母,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忧。
但是我个人建议,我们应该和父母分享,只是可以虚假一点,好的事可以大胆地告诉他们,不开心的事就说一点点,并且表达自己能解决。
这样做的话既能让父母知道我们的现状,同时他们又不会过度担忧我们。
《安全感》是一本由Paul G / 孙向东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1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全感》读后感(一):人需要安全,更需要安全感
保罗G和孙向东的《安全感》一书,并不能算是一本很好的通俗心理学著作。因其不够通俗,逻辑性也不够强,但这点小缺点并不能掩盖该书的优点。作者的用心和洞察,如黑夜的明珠,完全可以照亮那些安全感不足的人们。
如果我以该书为蓝本来讲课,该书的框架完全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先讲什么是安全感,然后是安全感从哪里来,再是不安全感的结果,最后是如何获得安全感。
一、什么是安全感
有些人明明身处安全的环境,却有着较低的安全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况,该书为读者们准备了《马斯洛安全量表》,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买这本书回去给自己测量一下。
作者认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因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安全感不等同于安全,更不等同于钱包的厚度。安全感不等同于“我爸是李刚”,更不等同于“霸道总裁爱上我”。安全感不等同于“我的能力吊炸天”,不等同于“长生不老似神仙”,更不等同于“那个事情没有发生就好了”。安全感有其锚点,无论发生什么,安全感总会回归到锚点,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定义,你的定义对你自己而言才是最准确的。“安全感的反面是焦虑(对未来不可控的危险产生的负面情绪),抑郁(自责倾向、绝望感)和敌意(责他倾向);安全感的载体是重要他人,要恢复安全感就要找到新的重要他人,和他们建立连接,建立连接就是动情,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最直接的疗愈方式是背后的拥抱,短期的非单独远行……”
二、安全感从哪里来?
既然安全感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常常是与过去的经历、记忆、潜意识挂钩,和我们对自我的建构有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明见到的是毫无威胁的绳子,却一下子就焦虑害怕起来,那是因为,被蛇咬过的记忆一下子就被勾了出来。而有的人在看到绳子的时候,还会激动地“哭爹喊娘”,那是因为爹娘是其重要他人。
什么是重要他人呢?作者说,重要他人的一个标志是他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很多其他人和他的地位相等,可以用“朋友”一词指代,那么他就不是重要他人。我们仿佛转身即可期待的人,就是我们的重要他人。我们和重要他人之间有一条无形的连接,我们不仅会在第一时间闪回到那个或那些人,而且,他们本身就是“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感受模式中都带着他们的影子。
为什么重要他人那么重要?那是因为“任何其他人,都只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那些可以被时间冲淡和冲掉的情绪,而无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扰动我们的人格……任何根深蒂固的问题,都是因为缺失重要他人,或重要他人给你的反馈不对;任何人格上的改变,都需要重新找到并确立一个重要他人,让他给你正确反馈。”
重要他人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2-15个。为什么这么少?它是耗费资源的,每个重要他人都会耗费我们的资源。资源有限,重要他人的数量就是有限的。
父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重要他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将会有怎么样的安全感。而我们所处家庭的亲密度,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关注、认同、包容、反馈,又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安全感。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我妈。我在外地工作,每次打电话回家,可以听得出来,她是想我回去的。可是每次她总能聊着聊着说一些伤人的话,例如“小时候你们要什么就给你们买,现在你们长大了却不见你们买什么给我”,而其实我每个月都有买营养品补品给我爸妈。她明明是爱我们的,却习惯于以拒绝来表达爱(先伤害别人总好过先被别人伤害)。我反思我现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常常表示得不够主动(害怕被伤害),其实深受我和我爸妈的互动模式的影响。
三、不安全感的结果
孙向东说,人能享受兴奋、宁静、愉悦的生活,都是心底安全感的表现;人在成年后遭遇的所有问题,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变体、外化和泛化。简单理解,就是如果你有不安全感,你就难以享受幸福生活,难以被人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啊,不安全感的结果有很多啊,得不到父母的爱,就要寻找替代,要不怎么说来自单亲家庭(只有母亲)的女孩容易早婚呢。又或者寻求宗教的心灵寄托,又或者堕落成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人。
最可怜的,莫过于爱无能和被爱无能,变成一具冷漠的行尸走肉。从这一点来看,千万别在你的小孩尚在襁褓中时对其不管不顾,一切无爱的行为主义都有可能让你的小孩终身缺乏安全感。行为主义的大佬华生可是四个孩子养坏了三(一个自杀未遂,一个自杀成功,一个流浪街头)。
四、如何获得安全感?
什么最有效?不是某样东西,或者某种方法,最有效的,永远是人。我们的重要他人。当然,心理咨询师也算。
然后才是方法。
从自我觉知开始。你不搞清楚你不安全感的问题出在你自身的哪个地方,你如何获得安全感。而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就如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觉知自己。
和我们的重要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和我们的小伙伴开心地玩耍。
想象进入愉悦情绪的情景并停留其中。找到你的兴趣爱好,获得心流体验。
锻炼好你的身体。
……
我想,人需要安全,更需要安全感。而为了获得安全感,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离开“安全”的事情才行。
《安全感》读后感(二):见自己
读书是为了见自己,见众生,用自己的方法,更好的成长。读这本书,带入自己的身份,对比自己的感受,因为对于小时候的记忆并没有深层次的唤起,所以对于已经缺失的我也不能确定是或否,认知主义的方法感觉不错,人挺复杂的,社会方面,动物方面,情感方面……但对于一件事的判断,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做出具有积极意义的选择。
我认为事件是没有好坏的,两面性也都是人们在不同情景下的对立,所以好坏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认知主义认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并非客观事件本身引起的情绪,而是内化语言对事件和机体状态的持续加工的结果。面对同一事件,到底该解读为什么情绪,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通过打开心扉,让一些人代替父母成为重要他人,建立实质的连接,填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是疗愈的好方法。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痛苦的,因为打开心扉就意味着给重要他人伤害自己的机会,如果找错了重要他人,那么受伤就必定痛苦,可能会走进极端!(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人不是通过分离获得孤独能力的,孤独的能力,只是暂时分离的能力,物理上的暂时缺席,说明精神上的持久存在。所以说朋友还是老的好,想起了凡。
分享一句鸡汤,想要维系一份感情,期待越少越好,如果没有了期待,就可以无条件的爱了。
《安全感》读后感(三):活得更有温度 ——读保罗G,孙向东《安全感》
活得更有温度
——读保罗G,孙向东《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踏实、稳重,自我为主导,这是我对安全感的第一定义。然而当你在读这本由保罗G和孙向东作品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所理解的安全感真是冰山一角。
作者保罗G,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向)、心理咨询师、著名畅销书作家。多年的学习和咨询经历,让他不仅获得理论体系的支持,还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善于把严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解读。而孙向东是保罗G的老师兼督导。
作为心理专家,作者更擅长以心理活动及所体现的行为来表现对于安全感的诠释。安全感看似触手可及,但仿佛又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什么是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的表现?怎么让自己拥有安全感?以及安全感带来的结果。作者以图、文、表、引用等形式,辅以专业的知识更加细致生动客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书章节从“什么是安全感”,到“安全感从哪里来”,进而“不安全感的结果”,最终“修通:人格的再构成”。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不惧万物,不畏于心!胸有沟壑,相信自我,这是安全感!但是身处这个世界,安全感已经不仅仅与自我有关,责任与义务并存,情绪与角色同行。当我们的责任和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保罗G在文中将各种心理带来的不同反应也归类写明,比如受挫, “遭遇重大挫折时,人还会倒退(regression),比如吮吸手指。”比如踏实,时间的强大,能让两个陌生人做到亲密无间,却也能让亲密无间的两个人变得陌生。重要的人能给你带来喜悦、开心,让心底变得踏实,也能大大提升安全感!比如孤独,“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保护自己免受外在 的骚扰,是一个比接收外在 更加重要的任务”。人是感性动物,情绪在受到环境、角色的反射,大起大落,内心变得起伏不定,仿若漂浮在海上的方舟,内心不再平静,继而大脑给人体做出的指令,引发处理事务的指令也各不相同。
认知安全感,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拨开迷雾,我们这一生学会很多道理,也热爱和恐惧成长,但是正如作者所期望的,希望读者能学会“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
《安全感》读后感(四):安全感, 源于施而非受
实体经济不好, 很多生意人脱实入虚, 寄望在炒房或股市中实现资产增值, 然而亿万资金的流转, 反而让这些人更加焦虑 现代社会, 爱情婚姻的机缘稍纵即逝, 女孩们往往在不断的考验和要求中去求证对自己的爱
然而安全感, 永远来源于”施”的能力 商场上, 拥有足以自豪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摆脱同质竞争 职场上, 身仗一技之长, 才有信心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感情上, 修行好自己, 以善解人意的温柔和优秀的素质, 才能让对方离不开你
安全感, 不是不停的”我要”-- 更大的杠杆以索取更多的财富, 娇嗔的责怪以求得更多的陪伴和爱 要得越多, 恐惧感越强, ---因为物质或爱情的求证永无止境 而施予的能力, 才是最好的心安
《安全感》读后感(五):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索自我
想起knowyourself出了本书: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是人格塑造之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更深刻的自我了解,对自己的情绪有合理的认知,才能热爱自己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这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和主义,但却不枯燥教条主义,更多的是解释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有很多实际案例和实验例证,解释了甚至有很多自己都没有想过的隐藏在回忆里的疼痛和伤口 ;譬如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对成长带来的影响,母亲的情感勒索,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推及到社会乃至时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导致人们对物质追求超过了精神交流,90后的我们在这一环境下成长,会在各种各样的方面感受到内心的不安;
笔记和感想:
”观自在“看到自己是这样一个存在,面对真实的自我不逃避
情商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抑制
安全感是通过和重要他人建立连接获得的,他不受物理距离和时间的约束;
增加安全感的方式:回忆高峰体验,沉浸心流体验,建立仪式化习惯;’ 仪式的催眠也是为了增加虚假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还需要有一定的反馈,强化得到条件反射(不强化会退化消失),所以自己很难自我反馈(可能会反而强化错误反馈)做出改变,直到遇到精神载体获得正确反馈;
独立自我不等于与世界隔离与外界孤立,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自我抗拒融合拒绝亲密关系的借口;真正的独立是精神上的连接得到满足,有安全感;
认知主义:看世界的角度很重要,情绪=生理状态+认知标签,认知疗法可以治疗和降低不良的情绪体验(但不会改变安全感的锚点,只能使波动的情绪迅速恢复到锚点)
《安全感》读后感(六):父母和他们的家庭对我们做了什么?
父母和他们的家庭曾经是我们的宇宙。
而父母就是这个宇宙中两个主要的神。
虽然他们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应,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掌控着孩子所需所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看法。
而这种感受和看法会形成生命的基色,形成大脑的基本感受、认知和行为结构和功能模式,无论以后在这个基色上涂再多再厚的颜料,都无法让这种基色黯然失色;无论以后大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如何扩展,都是在最初的模式的基础上的扩展。
到后来,虽然我们早已忘记这个基色,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就是不断在影响每一天感受到的生活的色彩。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父母其实不是神,他们是平凡的人。
平凡到犯错其实比不犯错的时候多。
平凡到在他们祖辈和文化的模式中充分祖辈和文化的范式,让人类整体的错误无知无觉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和心上任意、固执地一再实施,内心还充满了正义感、使命感和关爱感。
是的,我们的文化就是要去积极地干预生命的成长,极少去思考这种干预是否正确,是否带来适得其反的伤害,自然默认来自父母的一切干预都是正当的,用正当性默认正确性。
于是,我们孩子,我们的众多孩子,其实是受到伤害的。
他们感觉到不被父母认可,他们感觉到被世界拒绝,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掌控什么,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感觉世界充满了危险,他们从小被培养了危险感,而不是安全感。
但生存的本能让他们还是要生存下去,他们还不具备自杀的能力,于是他们就扭曲地生存下去。
为其用扭曲的方式才能应对扭曲的世界。
于是他们活下来了,也长大了,可是也扭曲了。提着十二分的小心,用那种扭曲的固化模式——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处理一切事物,总觉得和这个世界不是一体的,总觉得和别人是相异的,总觉得哪里不对,总觉得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心安些。即使没有危险,也是如此;即使什么不用做就好了,享受就是,但是就是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总想做点什么。而极端的父母就会造成极端扭曲的孩子,就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这种扭曲,将要用一生去纠正或者强化这种扭曲,因此痛苦终身。
人生就变成了痛苦的制造、改变和延续的过程。
当然,父母们本身就是受害者,作为孩子,我们终其一生很少了解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的内心,他们也是如此。“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给他说对不起;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等孩子给他说谢谢你,但他们都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最亲的人伤我最深,离我最远。
是的,孩子们最终过来也伤害了父母。
是的,父母们并不是想伤害他们的孩子,他们用整个生命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好,用力,即使用力过猛,就是要用力让自己的孩子好。
但因此的结果是伤害自己的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相亲成仇,相亲相杀。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安全感。
于是,你有没有觉得,从心里的深处,我们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
原因就在这里,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安全感,每一个家庭都没有安全感,这个民族哪里来的心理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民族和个人在行为上会怎样?我们都看到了。
极力地追求物质安全,想用物质的安全来获得安全感。
但即使权力和物质极大丰富,依然在扩大权力和物质,因为,心理缺乏安全感,再多的物质和有形的安全措施,都不会让一个人感觉到安全。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一起用力过猛地追求安全感,就会造成更不安全、更没有安全感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和氛围。
过度发展,过度攫取,环境污染,失去诚信,人人自危。
安全不等于安全感,获得安全感所需要的因素远远超过了安全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本书在精神分析学派视角下,阐述母亲-基础安全感/父亲-人际安全感,即来自母亲/父亲的关注、认同、需要、接受包容和反馈。否则,就会终身操作、摧毁、自残、分裂、爱/被爱无能、冷漠、攻击。修通或可改变。
虽然我本人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持不接受的态度,但这个学派是所有心理学派最给人和心理学启发的学派,启发大于事实,这本书也是。
很多理论其实不是事实,只是解释,理论假设和解释而已,没有得到验证,但是,绝对启发心灵,让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家庭有一个新的了解。
好像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被我们封存在一个箱子里面,我们都不知道那里面放了什么东西,我们原本打算就一直让它待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忘记它。
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落满灰尘的箱子,并且我们用这本书打开了它,看到了里面装的什么,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嗯!就是这样。
虽然这本书和大师们的书和更专业的书比较起来,从精神上和科学性上都有极大的差距和问题。尤其在分析问题结束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部分,没有新点和亮点,拼凑了各个学派基本的方法,写得明显很没底,敷衍之感很强,蜻蜓点水,草草收场。让这本书在结构上失去平衡,头小脚轻,肚子大,孕妇感很强——知道自己怀孕了,但是,还是不知道怎么生孩子。
但这本书就是这本书,它已经做到了它能做到的,它有它的光,这个光可以照亮人。
这就是好书。
1、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父母遭遇婚姻危机时候,身为他们的孩子不雪上加霜,不强行以血缘亲情对他们实施情感绑架或情感勒索,并且能够在父母度过婚姻危机开始重建新婚姻生活时候,尽可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这才是为人子女者给予父母重整旧生活或新建新生活最足的底气和最好的支持。
2、主动获得安全感
向祖辈求助,请他们替代爸爸妈妈的守护者角色,实现孩子安全感的渴求与满足。未成年人遭遇家庭解体危机时候,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是非常好的,“隔辈亲,亲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扩展资料: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保护
1、正面坦诚的说清真相。
正面坦诚的向孩子说明事实,以正面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告诉孩子为什么做出离婚的决定、离婚的原因是什么、离婚之双方的生活安排以及孩子的生活安排等,这对孩子面对父母离异这个生活意外事件时候的心理创伤具有极好的疗愈效果。
2、离婚后,双方要尽快调整好状态。
多陪陪孩子,给予孩子长期的真正需要的爱和关心,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需求及变化。如果在过渡期有情绪、有眼泪,不必遮掩或者强颜欢笑,可以与孩子诚实地交流,让孩子知道难过是可以适当的表达和宣泄,而不是压抑或者转移。
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
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付出,从来都是主动的,没人会强求你,等同于自己心甘情愿,至于能得到的是对方回报你的爱或是厌恶的驱赶,都该是你预料中的事。愿你的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
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1离是不是新的开始,在一切都没有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太单纯,就像知道春天草会发芽,夏天会有花开。过于复杂的东西,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分辨,比如为什么最初的喜欢会许诺永远,后来的分开却绝口不提曾经的海誓山盟。也许我们知道自己的天性,知道那些来的快速也离开的迅速的热情。
最开始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笑也看着心生欢喜,靠近都觉得开心得不得了,那些小雀跃和小庆幸,也许是年轻岁月里的馈赠,也许是一切的开始没有太多的奢望,所以一点点的收获都觉得快乐的不得了。后来,知道的多了懂得的也渐渐多起来,贪心也开始不停歇地多起来,快乐的感觉反而越来越少了。
太多的人开始憧憬婚姻的原因变成了人生的必经之路,那些由喜欢开始的爱情无疾而终,许许多多的人开始不停地证明爱情终究会变作亲情,那些美好的、热情的曾经,刹那被柴米油盐变成了温吞死水。生活少了心动也少了浪漫,多了争吵和不耐烦,于是两个人仿佛只是为了凑在一起而凑在一起,为了生活而生活。
青春逝去的时候不是因为年龄过去了,而是因为心底认为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感官的迟钝更多的是心态的变化,不在觉得必要就不会轻易感动。可那样美好嘚嘚曾经,还是会偶尔想起然后笑起来不是吗?后来的我们对于爱情,放下的原因大概是不在允许自己天真。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场心甘情愿,我对此绝口不提,是对自己最后的宽容
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2白落梅说:“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带着不甘的情绪在付出。
当父母不愿买孩子喜欢的玩具,孩子便撒泼打滚,父母只好买下;
当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按父母规划的节奏生活学习,父母便指责孩子,甚至扬言断绝关系时,孩子只好违心听从;
当朋友向你提出过分要求而你不愿应承,他(她)便说要跟你绝交时,你只好委屈答应;
当恋人以分手为代价让你满足他(她)的要求时,即使你并不情愿也还是委屈自己满足了对方……
苏珊·福沃德把这些你不情愿但又在付出的情形称之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它们,它们就会惩罚我们。
在情感勒索的关系中,我们以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使我们得以栖身其中聊以自 慰。
拨开重重迷雾,走近情感勒索
在我们的印象中,“勒索”是一个令人害怕的词汇,与“勒索”有关的事情让我们恐惧。因为,于我们而言,它是强势的、有威力和破坏力的。但很多时候,它却产生于一种良好、积极的关系中。
情感勒索在超出我们理解力之上的重重浓雾中滋长,就像机身下层层的白云。当堕入情感勒索的泥沼中时,一团情感雾气包裹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了对勒索者的行为进行清楚地思考的能力。
这样,情感勒索便会不知不觉地降临在我们身上,悄悄地从一种能够接受的正常行为逐渐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最初会产生一种刺痛的感觉,而后会蔓延并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知道别人最好的一面是什么样子,那么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就会让记忆中的积极体验掩盖住不安的感觉。
生活中,情感勒索者总是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般来说,情感勒索者与被勒索者之间会经历要求、抗拒、压力、威胁、屈服、重复六个阶段,这也是情感勒索的主要症状。情感勒索者常以惩罚者、自我惩罚者、受害者、诱惑者四种面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勒索方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勒索者会把它们混合起来,或者使用不止一种形式的勒索。然而,无论哪种形式的勒索都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而且,勒索者与被勒索者的身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随时可能互换角色。
对于一个情感勒索者来说,拥有你的信任不重要、保持公正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可以满足他(她)所有的`期待和要求。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认为当别人爱我们时,我们也应该去爱对方。不然,就是我们的错。
情感勒索者正是抓住了我们这样的心理,所以,当我们不能满足他们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内疚。内疚是勒索者的杀手锏。
情感勒索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它却剥夺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真诚。当我们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就失去了引导人生的力量。于是,我们开始随波逐流。
心动不如行动,走出情感勒索
当我们被勒索太久,当我们被压抑太久,当我们活得不再像自己,我们便觉得整个人生都坠入了黑暗当中。于是,我们想要改变,我们需要自救,我们谋求出路。
决心是你对自己的承诺,而信守这个承诺是有价值的。在你决心从情感勒索中解放自己的那一刻开始,你的生活就已经在慢慢改变了。
一旦你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不再那么害怕被恐惧、责任和负疚感所操纵,你就会发现你可以做的选择有很多。你可以决定亲近谁、对他人承担多少责任、如何按你的真实想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当你在和勒索者打交道之前,有一些事情需要你做。
第一件事情就是和自己签一份合同,合同中列出你对自己的承诺。这个合同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就是要把你的意愿转变成可见的形式并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绪。
第二件事情是学会并练习说一个强有力的申明——我能承受得起。当勒索者向你施加压力时,这个强有力的申明能让你保持情绪稳定。如果能正确使用,它便会成为你抵御情感勒索时最具强有力的武器之一。
当你感觉快要陷入情感勒索的压力之中时,发出一个SOS 即停下来(stop)、观察(observe)和谋划(strategize)的信号。
停下来,便是当被勒索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给自己点时间思考,试着远离压力。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很有挑战性,尤其是在面对勒索者施加的强大压力时。虽然很难,但要继续坚持。
观察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勒索就如同一幕戏剧,一旦你抽身其外,你就使自己处于了一个搜集信息的位置,而信息可以帮助你决定如何应对勒索者。保持这种观察,直到你开始把你的信念、感觉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谋划,便是你可以客观看待勒索者的需求,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是妥协或是抵抗。当勒索者用喊叫、威胁和指责等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意图时,我们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消除勒索者的行为所激起的恐惧、责任和负疚感。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为自己寻找出路。
小结
愿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迫不得已。
当你成为别人情感勒索的目标时,你是有选择的。
既然我们能把有效的工具交给勒索者,我们也能把它们拿走,或者让它们变得毫无用处。
拨开迷雾、终结情感勒索,正常和均衡的生活就会回归。你的情感和自我形象中曾充斥的困惑和自责也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自信和自尊。
付出从来都是心甘情愿3感情,是一种无法计量的东西
我们往往可以看出,在一段感情中,谁的付出多一些,谁的付出少一些。
但是,具体多多少,少多少,要多少才可以填平,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量。
很多人说,人情账难还,在爱情中同样如此。如同一对相恋的男女,爱到深处不分你我,但最终分开时,却满是怨恨。
因为,总有一方认为自己付出的多,但是,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回报。于是,便认为对方欺骗了自己的感情,要让对方尝还。
只是,如果单单是物质上的尚可以分得清,也可以还。
如果是情感上的,付出在了对方身上,要如何才能要回来呢?
其实,不得不说,无论一段感情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两个人都从中得到过快乐,曾经的所有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并没有谁亏欠了谁。
今生你会遇见谁,爱上谁,其实早已命中注定。
你想遇到什么样的人,必需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同样的高度时,人与人才得以相见。
你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其实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可以成为恋人,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处深深地吸引了你,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一个人会爱上的人,往往有一些相似的模样。
所以,不要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不要感叹为什么自己遇不到更好的人。其实,每个人的层级,都决定了他能看到的高度,能攀谈的人是什么模样。
与其感叹自己总是遇到不值得的人,让自己一次在感情中受伤,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每段感情中,我们投入时,都会认为这是今生所爱,所以会忘我的付出,一切看起来不计回报。
最终,要分开时,才发现自己是一直在苦苦等着回报的。
爱情,不是算计,如果理智横行霸道,情感便无处可依了。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我们在遇到决定时,总是会把一条条的利害关系算进去,生怕自己会吃亏,那样,爱情便不会开花结果。
与只懂算计的人恋爱时,你会感觉他的周围都绕着一层厚厚的甲,冰冷无情。无论你们如何热恋,如何相拥,你都无法真正靠近他的心。
他的心一直处于防备的状态,他总在计较着公平,所以,爱情无法得到滋养。
诚然,我们要时刻保护着自己不受伤害,但是,如果爱情里没有被点燃的时刻,一切平淡乏味,像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难免会对不起我们热情洋溢的内心。
有的人,生怕自己付出的多了,有一天失去的时候,会一无所有,他们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情感,仿佛那是一件稀有的物品,失去了便再也不要拥有。
爱情的路上,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旧的走的,总会有新的填补进来。
每个人的情感都不是一个固定计量的物件,会有一个具体的拥有值,会有散尽的一天。感情在我们的内心,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而生出别样的味道。
所以,对待爱情,我们不妨大胆一些,遇到想爱的人,便认真去爱。即使痛过,失去了,那些伤最终也会在岁月中结痂,生出美丽的瘢痕来。
而这些情中的伤,最终会让我们在情感中长大,变得成熟稳重,变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变得珍惜当下,不悲过往。
结语:
爱情中,并不存在着谁亏欠了谁,付出的一方在付出时,便希望对方可以收下并感受到。
两个人只有爱与不爱,合适与不合适,有时候错过了,便是一辈子的事情。总有一些人,来过我们的生命,他并不能陪我们一生,他只是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
你知道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吗?熟悉星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巨蟹座女生性格温柔善良,对待感情很忠诚,而金牛座男生踏实稳重,对待感情乐于付出。那么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呢?请看我收集的相关内容。
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1一、 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
这个组合可以激发出你们身上最温柔性感的特质。它还可以带来很多关于金钱、安全感和你们渴望什么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讨论。无论年轻时的行为可能或者曾经有多么疯狂,你们在心底都默默地渴望安全感,渴望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可以在那里一起分享亲密时刻,一起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通过对方,你们可能会发现自身对家庭强烈的渴望,还可能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加传统,更在乎能否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土象的金牛座冷静,能给喜欢焦虑和情绪反复无常的巨蟹座带来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巨蟹座富有同理心,有一种能够进入别人内心世界的想象力,这让金牛座感受到被珍惜、被理解和被爱的感觉。
享受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建造一个对你们而言意义非凡的家。但是,不要太与外界绝缘和过于小心谨慎,这会让生命中更多未知的快乐悄悄溜走。不管你们有多抵触,变化可能对你们两个人都有好处。
二、巨蟹座女生的情感分析
巨蟹座喜欢怀旧,无论怀旧的对象是一个旧塑料瓶,一位旧情人,一栋老房子,一个旧的想法,还是一段旧的记忆。你最大的欲望是安全感,而安全感往往意味着恋旧。这是一种情感性而非现实性的推动力,在巨蟹座对过去无比怀恋的背后是十二星座中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个星座。因为受月相支配,你看似扎实而保守的天性会永远随着情绪、欲望、情感、幻想、梦想、恐惧和直觉的周期性波动而波动。
是的,你很保守。你们巨蟹对保守是怎么回事再清楚不过了。你拥有多个银行账户、股份证书、保险单、旧照片、家庭传统以及儿时的友谊,有时候态度还超级理性,似乎拒绝生活中一切无形的东西,但是在这些强大的保护墙背后,你会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些脉脉的温情和创造性的想象。
巨蟹们不愿承认自己是神秘主义者,他,他们的目光能看到遥远而暗淡的地平线的光芒。不可否认,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你,甚至你都不了解自己。当月相发生变化,那些不为人知的梦想和想象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显现出来时则另当别论。
巨蟹座传统上是家庭型的人。这并不是说每一位巨蟹都想或应该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家。但是与过去紧密相连的情感对你而言非常重要。你的根深深地扎入地下,你会放纵自己天马行空的本能,因为你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此外,螃蟹从不直接获取想要的东西,它们往往喜欢绕来绕去。“什么,我?对那个感兴趣?不要傻了。”但是当你夺取奖品时却会牢牢抓住,绝不放手。
你不喜欢对动机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自己的动机。你本能地避免可能遭到的拒绝和羞辱,因此你在感觉脆弱时反而常常表现出容易被人误解的“酷”,但你并不是真“酷”,不过是极具自我保护意识而已。
据说,巨蟹们的操纵欲很强。这绝对正确。通常,你会人不知鬼不觉地通过巧妙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他人却往往甚至没有意识到你的意图。也许在达到目的之前,就连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人们还说,巨蟹座的右手常常不知道左手在做什么。当然,你心里其实一清二楚。只是在朦胧的月光下,而不是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在正午刺眼的阳光下时,事情会容易得多,。
巨蟹座是水相星座,天生就善于微妙地操控感情。是的,你知道如何略施小计——诸如利用气氛、暗示、含沙射影、通过微妙的方式令人感到内疚等等——将自己所爱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消极的一面在于你倾向于利用“情感勒索”,但积极的一面在于你很善于进行引导呵护,不会侵犯对方。即使在最微妙的“情感策略”背后,你也会让人感到你那种强烈的被需要感。
不仅在护理业,而且在商界、家庭生活、或者艺术品中,你的敏感、温柔、精明和细腻都得以优美地展现,虽然你需要别人,也有被需要感,但偶尔你也地渴望独处。这又是月相问题了。有时候,你退居一隅是为了让精神焕然一新,并与自己无垠的想象力进行深层对话,但你也非常需要亲近和抚慰,所以当你希望近距离接触某个人时,冰冷的气氛简直会令你感到切肤之痛。
你的性格十分复杂。你本能地喜欢保守秘密,但又富有同情心,对别人的不幸非常敏感。你心情不好时会急躁不安,爱发脾气,但有时也会洋溢着快乐、温情和肆无忌惮的开心。有时巨蟹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会实现其创造性潜能,但是你们的创造性成果是值得等待和追求的。
三、金牛座男生的情感分析
金牛座是一个好色的星座。大部分金牛天生都具有很强烈的欲望。就连害怕亲密接触的那些金牛(也许是因为儿时受到过严重伤害)也会通过深情的爱抚以及对于一切手感好、好看、好听、好吃或好闻的东西做出强烈回应,这都表现出他们天生就喜欢感官享受。公牛喜爱美的事物,其耽于奢侈享乐的程度会令人大为惊讶。对金牛采取禁欲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除非你找到了一位比较注重精神层面的金牛(其实周围也有一些这种类型的金牛),因为他内心的平静安宁比外在的舒适更为重要。
对很多金牛而言,性是爱情的首要问题。有了很好的性爱,金牛就不会移情别恋。如果金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他会非常忠诚。否则,他会暗中寻找感官刺激,享乐之余却不允许这种出轨的行为影响他的稳定性。金牛非常重视稳定性,但是要让金牛座伴侣开心,你就得避免玩过于复杂的感情游戏,因为你的金牛可能会直接去找一个更容易得手的人。
金牛座伴侣会非常浪漫,这是一种出现在经典故事书里的浪漫主义,因为这个星座会非常传统,经过时间考验的古老仪式和方法是最有效的。金牛们一诺千金,他(包括你的银行余额和家族历史)查清楚以后才能确信,确信以后才会作出承诺。不会吧,这似乎不太浪漫啊,但是虽然有时候常识占了上风,但金牛的浪漫主义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真的相信订婚戒指、白色结婚礼服以及蜜月至关重要。金牛座伴侣不会忘记各种生日和纪念日。
金牛们喜欢送实实在在的礼物以证明他对你的爱。即使这些礼物实用得要命(比如熨衣板或是新的无绳电钻),但这么做还是很讨人喜欢,也令人感到宽慰。如果你属于感性的类型,渴望对方用浮夸的语言来表达爱意,那么请记住,让这个谨慎理性的`星座径直率真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如果你过于坚持自己的要求,可能会让金牛座的满足感不知不觉地变成深藏不露的不满。
强烈的责任感,再加上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往往会让金牛座伴侣维系着一段早已索然寡味的感情。金牛们会柔情似水、深情款款、令人感动。他不爱生气,但你会惊讶地发现,如果把他逼急了,或是用太多的情感危机去破坏其宁静,他爆发出的愤怒会让你感到惊讶。
你应该曾经听说过金牛座众所周知的占有欲。这确实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星座,而金牛座伴侣也会经常在公众场合用肢体动作显示出这种占有欲。如果你想要一段超然、冷静、难以预料,或是“开放”的感情,那就选择另外一个星座吧,除非你已准备好享受一段时断时续的婚外恋,同时能够接受你的金牛座情人在家里还有一段稳定的感情。
说到忠贞和坚定,没人胜过金牛;而说到近乎自满的冷静,也无人能出其右。虽然老让金牛座伴侣缺乏安全感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时不时在你们的共同生活中加入一些新鲜元素,会让一切充满生气和动感。
金牛们往往会被性情热烈的人所吸引,这些人具有金牛不敢表达出来的勇敢和孩子气的放纵。如果金牛知道你依赖他,便总是会慷慨地支持你、保护你,内心强大的力量让他不知疲倦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巨蟹女和金牛男做夫妻好不好2巨蟹男和金牛女配对分析
配对指数: 90来电十足
配对比重 :56:44
两情相悦 :100
天长地久 :100
爱情 :☆☆☆☆
婚姻 :☆☆☆☆
亲情 :☆☆☆☆
友情 :☆☆☆
巨蟹男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别扭挑剔,给人一种“难搞”的感觉,还有一种是温和有礼,相处起来轻松的类型。不论是哪种,都是他们的外衣,他们的本质是敏感、纤细,对周围一切都比较洞悉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另一半当成孩子一样。金牛女喜欢娇惯另一半,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另一半,凡事会为对方着想。,虽然金牛在感情上总是慢半拍,但他们对于感情的忠诚、包容能够给巨蟹安全感,是巨蟹想达到的感情目标。这样的你们是让人羡慕的一对。
两位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虽然大家都有很多共同点,但金牛女依旧有对巨蟹的情绪一头雾水的疑惑,他们很少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而巨蟹常常为自己的情绪找发泄口,让金牛觉得百无一用是感性,在情绪的沟通交流方面两位还需多多努力。
恋爱注意事项
金牛和巨蟹都是比较内向的星座,虽然巨蟹总是能够给你很温馨体贴的感觉,但有时也会对他的占有欲和粘人倍感压力。巨蟹的善变和情绪化遇上金牛的固执能忍,在恋爱中,大家要多点信任和体谅才能更好地促进感情的升华啊。
另外在约会地点的选择上,不妨多去室外活动活动,不要总是宅在家中,在外面展示一下女友力,会让巨蟹们更有安全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