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我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行动多么努力,我们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愈发成问题,甚至令人不安。我们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缺乏相互支持,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则是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
亲密关系的建立让我们看到: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将如何作为彼此的旅途伴侣来度过有限的有生之涯。
要需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是一个困难的课题。我们常常会在关系中"忘了我是谁",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接纳真正的别人。如何直接面对对并且梳理这些过程对于拥有健康的关系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实现个人生命抱负的秘诀。
一般说来,在关系中,我们的焦点通常会放在如何去处理它,却忽略了如何使关系加深及成长。了解如何加强关系的深度,而不是只去维持现状,给了我们机会去选择创造一个令自己满意同时也值得尊重的生命。
亲密关系的定义:在定义亲密关系之前,我们先需要对关系加以定义。心理学家Kelly(1983)认为,关系是指二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也就是说,只有当两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与依赖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定他们之间存在着关系。Levinger和Snoek(1972)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
他们以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阶段为例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
一是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称为零相向性;
二是单向性: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
三是双向性: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
四是多项性: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
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按照感情的稳定性进行排序,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双方能够与彼此舒适而放松地相处,不会对对方猜忌。在痴迷型关系里,有一方会对另一方有热烈企盼,但不一定能够得到热烈地回应,因此会时不时感到焦虑,生怕对方有一天会抛弃自己。
疏离型的情侣会与对方保持距离,不希望对方知道得太多,更喜欢拥有自己的空间。
最不稳定得恐惧型即消极对待感情,虽然期望得到爱但几乎不报有希望,心理纠葛较大。
与他人缔结亲密关系,是我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而又普遍的内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归属需要。
亲密之交与泛泛之交是不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相互一致性(我→我们,两人重合程度)、信任度、忠诚度。
我们主要介绍构建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我们构建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亲密关系的构建是我们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将自我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所以与他人社会关系是构成自我的一个部分,而包含于社会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对人更有持续而稳定的影响。构建亲密关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归属需求,归属需求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为了满足归属需求,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归属需求的满足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当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我们开心愉悦;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归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痛苦万分,陷入癫狂。不仅如此,归属需求是否满足甚至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亲密关系丧失,人的血压增高、免疫力下降,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可见,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建立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
那影响我们亲密关系建立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亲密关系构建的因素
对亲密关系构建的影响主要包括文化、个体经历、个体差异、人类本性等四个方面。本文只对个体经历和个体差异做解释。
1、 文化的影响
人从出生起,必须接受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只有这样才可以具备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就是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2、 个体经历的影响
早期人际交往经验会影响我们后来的人际关系发生轨迹。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若我们哭闹,父母的关爱如期而至,会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抚养者对孩子的关照无法预测且并不持续,即时怒时喜,会使孩子形成焦虑-矛盾型依恋;如果抚养者在面对孩子时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敌对状态,会使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
这些依恋类型在成人身上仍然适用,成人主要表现出如下类型:
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安全型的人不在感受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会使疏离感情的人不在疏离。但是,虽然依恋可以改变,但其一旦形成既稳定也持久,会影响今后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形成确定的行为倾向。
3、 个体差异的影响
从性别差异(生物差异)和性认同差异(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这里只介绍性认同差异。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
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我们把这样的特性称为工具性。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我们称其为表达性。
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相当多的人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
双性化的人既可以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又可以在家里细腻温柔的陪伴爱人和孩子,能够获得更加和谐的亲密关系,而只具备“工具性”或者“表达性”之一的人,幸福感并不会有双性化的人强。
所以,如果有一个安全型、双性化的爱人真是人生大幸,一定好好珍惜;如果没有就努力看到生活的光与热,成为一个安全依恋型、情绪稳定的人,为携手之人提供一个优质爱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书而后知味],如果你也喜欢读书,如果你也想阅世界而后通透沉静,欢迎加入我们,一直等你来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怕付出被伤害。宁愿伤害别人也不想伤害自己。缺乏安全感。特别害怕亲密之后被抛弃,但是内心极度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
但是再亲密的关系也经受不起逻辑和内省的考量。
亲密关系意味着分享自我,意味着全然的信任。开始的热情往往是融入一种环境的动机,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省开始发挥作用。
所谓的冷漠梳理,不过是一种有无皆可的态度,往往意味着周围人,或周围朋友入不了你心,又没有利益合作的基础。
但真正的亲密关系也往往只存在于家庭之间,从父母那里难以感受到亲密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排斥建立亲密关系,更排斥跟彼此不理解不信任的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类人一方面喜欢与大多数人形成泛泛之交以互相利用,一方面会与三观相似或意气相投的极少数人形成深交。
另一方面,因为从小就没有感受亲密的环境,培养了他们强大的理性态度和独立性格,有了强力诞生的土壤,所以他们更看不起亲密关系带来的不方便。聪明的他们能直觉地发现别人与他身上或精神上的差异,但别人却发现或无法理解这种差异带来的差距感。
再者,我们永远没办法完全的赤裸坦诚去面对一个人,喜欢的人更不可能。感知到不可控的喜欢,关系热化,就会主动选择退一步冷却,一个人缩回角落里以理性为名把自我矛盾合理化。
很长时间愿意付出热情和让步,那样的热情和让步也就真的只是字面意思。沉住气是我一贯的路数,因为对个人来说,新鲜感和距离比平稳和长久要重要太多。
其实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心深处真的并不渴望也觉得没有必要与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就当作一种假清高吧。
亲密关系是指两个人之间建立起的密切关系,包括感情上的依赖、信任和支持。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和经历,共同经历生活中的高峰和低谷。
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处理情绪不稳定的建议:
1 了解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尝试找出触发这些情绪变化的原因。
2 学习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4 建立健康的沟通方式:与伴侣或朋友进行坦诚而尊重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5 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例如运动、旅游、看**等,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