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了思想,就有了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常见作用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当自己的行为引起对方情绪激动时,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此时应注意分辨是自己确实太过分了,还是对方情绪过敏了,或是对方故作激动等,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愤怒往往能使对方丧胆而让步。在社会交往中,要敢于见义勇为,敢于同恶人做斗争,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行窃,人们见义勇为,小偷往往被群众震慑而图谋难逞;有人软弱退让,小偷得寸进尺,抢了钱还要金首饰。大到政治交往也是如此,如近几年日本舆论界要求敢于对美国说“不”字,日本也做了一些尝试,证明邪不压正,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强硬一些,对方往往会退让。
流泪能够换得对方的同情。《水浒》中有一则故事,李鬼冒充李逵打家劫舍,遇到真李逵,李鬼垂泪谎称家有老母需供养而换得宽恕。交往中,流泪加忏悔之辞,往往使听者心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应注意分辨是真诚的眼泪还是鳄鱼的眼泪。
恐惧能将人们的心拴在一起。应激环境中尤其如此,如唐山林西商店火灾证实,遇难者是在恐惧中挤成一堆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身亡。当恐惧事件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时,需临阵不慌,急中生智,果断地寻找应变措施。
对他人爆发的激烈的情感,能够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当下级因故发泄脾气或个别人胡搅蛮缠时,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可防止问题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一般说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有些情况下,当不需要这样的交往时,态度冷淡是中止交往的最好办法。
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俗话说“同病相怜”便是如此,就狭义讲,患同样疾病的人,在一起时很容易谈病史及用什么药较好等;就广义讲,当人感情相同时,很快便能寻找共同语言,一见倾心。
坦诚和坦白可以获得人的同情。社会交往中,诚实地承认错误,胜于强词夺理,狡辩令人讨厌并使问题更加复杂。毫不掩饰错误,常常得到谅解。如司法实践中,从来都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谈恋爱时,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坎坷经历,或者明言自己曾失身失足,往往引起对方同情、理解而获得爱情。
多轮谈判当中,先由一个唱黑脸再由一个唱白脸,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如唱黑险者先提出一些强硬的条件和要求,经过多个回合,再换唱白脸者做出某些“缓和”与“让步”,对手会认为比黑脸方案要好而最终接受白脸方案。
喜欢原则。当你喜欢某人时,你就会自动撤除障碍,去接近他,爱屋及乌,包括赞扬他的观点和所作所为,或者有求必应;反之,你会隐蔽自己,建立藩篱,远离你不喜欢的人。
嘻笑怒骂往往能达到目的,使对方难以抵抗,不战而降。常见于商业谈判及辩论。如抓住对方的弱点或犹豫不决时,选择对方意想不到的问题,四面出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之屈服。
大智若愚常能得到对方更多的让步。常见于买东西和商业谈判中,装作不懂规则行情,提出傻乎乎的问题来讨价还价,对手觉得笨拙可爱而作出让步。
摘要: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 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
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5 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
"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
52164768
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7 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 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 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 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 Mr.White,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 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 "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 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
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A>、道德、法律</A>、风俗以及其作社会</A>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A>认为, http://wwwbfblwcom/articleaspID=33155 论文网,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A>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A>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A>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A>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A>,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A>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A>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A>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A>、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Unit 5
I、课外练习参考译文:
第一印象常常是持久的印象。的确,如果处理得当,你就能有幸获得社会学家称之为“光环效应”带来的种种好处。这就是说,要是在一开始关键的几分钟里你就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初遇者就可能认为你办的事件件都好。
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大大影响你给面试者的第一印象。在有关人际交流的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关于情感和态度的信息有7%来自我们的语言文字,有38%来自我们的语音,而惊人的是,竟有55%来自我们的面部表情。事实上,如果面部表情或说话语调与我们所说的话发生矛盾时,听者通常会更加看重那些非语言信息。
为了使第一次面试成功,一开始的握手要坚定有力。如果面试者没有主动伸出手来,你就主动先把手伸出来。要是可以选择座位的话,要坐在面试者桌子的侧面,而不要坐在正对面。这样坐法你们中间就没有障碍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对立的作用。如果你只能坐在桌子对面,那么坐的时候把椅子稍微挪一下或者把身体坐的角度偏一点,这样你就不是正对着面试者了。
要注意你的形体语言,千万不要表现得对这份工作迫不及待,也不要表现得急于讨好别人。要保持一种办理公事时一本正经的神态。非语言行为可削弱语言信息的力量,从而使你显得优柔寡断缺乏自信,而不合时宜的微笑就是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良好的目光交流也非常重要。有一项研究发现,多用目光进行交流的求职者可给人以更为机警、可靠、自信、负责的印象。
II、英汉翻译原理第三讲:怎样理解原文?(续)
二、要理解特殊语言现象的特殊含义:
「例36」John is now with his parents in New York; it is three years since he was a high school teacher in Washington
「译文」约翰现在同父母一起住在纽约;他不在华盛顿当中学教师已有三年了。
「例37」She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because she wanted to
「译文」她去开会并不是她自己想去。
「例38」As a place to live, it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As a secret training base for a new plane, it was an excellent site, its remoteness effectively masking its activity
「译文」作为居住之处,这里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作为新型飞机的秘密训练基地,却是非常理想的。它地处边陲,人们不易了解其中的活动。
「例39」The teacher didn't tell her students that in so many words, but obviously something about her attitude convinced them
×老师没有用很多话把这种情况告诉学生,但她的某种态度显然使学生相信情况的确如此。
「译文」老师没有把这种情况对学生明说,但她的某种态度显然使学生相信情况的确如此。
「例40」If I am getting a free ride, how come I am so tired when I go home at the end of a shift?
×如果我是免费乘车的话,我上完一次班回家后怎么会那么累呢?
「译文」如果我上班偷闲的话,我下班回家怎么会那么累呢?
「例41」I am sorry I was a little short with you just now I don't feel myself today
×如果我刚才陪你的时间短了一些的话,我很抱歉。今天我自己也没有感觉到。
「译文」刚才对你态度不好,我很抱歉。今天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
「例42」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olution remain to be defined
「译文」本决议所涉及的财政问题尚待确定。
本决议对财政工作的意义尚待阐明。
「例43」The tyrants might array their cruelty, but the people would oppose their bravery
「译文」暴君恣意肆虐,人民则奋勇反抗。
「例44」Managers face a host of new business realities, such as changing patterns of employment that include an explosion of outsourcing and new alliances
×管理人员面对的是商界前所未有的种种现实,诸如就业的模式不断变化 包括外购。重组等现象的猛增。
「译文」管理人员面对的是商界前所未有的种种现实,诸如企业用工方式的不断变化 包括大幅度增加外部采办和新建联产单位。
III、课堂练习(正确理解以下各句,并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将其译成汉语):
1 Let it deceive them, then, a little longer; it can not deceive them too much
2 We shall never get anywhere with all the criticism and fault finding I believe in the principle “Live and let live”。
3 He said that no one could beat him at tennis, but he had to eat his word after losing several games
4 I had read too many novels and had learned too much at school not to know a good deal about love
5 In fact, one office-system expert recently said that he had yet to encounter a business work place that was functioning at more than 60 percent efficiency
6 Nobody with any sense expects to find the whole truth in advertisement any more than he expects a man applying for a job to describe his shortcomings and serious faults
7 There is probably no better way for a foreigner (or an Englishman) to appreciate the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an by studying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Shakespeare used it
8 We are human and human beings are far from perfect To be human implies that we will make mistakes But it's more than that we feel human We now feel entitled
IV、课堂练习参考译文:
1 那就让这事再骗他们一会儿吧,无论怎样骗他们都不算过分。
2 这一套批评挑剔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相信“互相容忍”的原则。
3 他说打网球没人打得过他,但输了几场之后,他只好承认自己说错了。
4 我读过很多小说,在学校里所见所闻也不少,对于爱情自然就知道得很多。
5 事实上,有位办公制度专家最近说过,他还没见到过有哪个办公场所的工作效率高于百分之六十。
6 有头脑的人谁也不会指望求职者说出自己的缺点和严重过错,同样,也不会指望广告里说的全是真话。
7 对于外国人(甚至包括英国人)来说,要欣赏丰富多采的英语,的办法也许就是学习莎士比亚使用英语的各种方法。
8 我们是凡人,而凡人远非十全十美。作为凡人就是说我们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觉得自己是凡人不仅仅由于我们会犯错误。我们如今感到有权利犯错误。
V、课外练习(正确理解下列短文,并将其译成汉语):
A new era is upon us Call it what you will: the service economy,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knowledge society It all translates to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way we work Already we're partly there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who earn their living by making things has fallen dramatically in the Western World Today the majority of jobs in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two thirds or more in many of these countries) are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number is on the rise More women are in the workforce than ever before There are more part-time jobs More people are sell-employed But the breadth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an't be measured by numbers alone, because it also is giving rise to a radical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of work itself Long-held notions about jobs and careers, the skills needed to succeed, eve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employers —— all these are being challenged
We have only to look behind us to get some sense of what may lie ahead No one looking ahead 20 years possibly could have foreseen the ways in which a single invention, the chip, would transform our world thanks to its applications in personal computers,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factory robots Tomorrow's achievements in bio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even some still unimagined technology could produce a similar way of dramatic changes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will become even more vital, and the people who possess it, whether they work in manufacturing or services, will have the advantage and produce the wealth; computer knowledge will become as basic a requirement as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information instead of performing routine tasks will be valued above all else If you cast your mind ahead 10 years, information services will be predominant It will be the way you do your job (320 words)
摘 要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指出应重视英语基本词汇的教学,应通过隐喻深入讲解多义词和构词,并且需要注意隐喻反映在英汉词汇上的文化异同。积极借鉴隐喻的认知理论必将推动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英语词汇教学
一、前言
隐喻不仅广泛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中,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在隐喻作为特殊用途隐喻的教学中,采用了常规隐喻的理论,发现隐喻在课文中引入了不常用的词汇。因而理解这些隐喻的用法,对理解词汇和语篇意义是个关键,因此在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中应重视隐喻的作用。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其教学对整个外语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理论,探讨其在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
二、隐喻认知理论
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借一件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事物”。作为源始域的“一件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另一事物”往往是人们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因此隐喻义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所形成的映合结果。
认知隐喻是建筑在认知哲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原型理论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大量的研究表明,隐喻是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三.隐喻与词汇的关系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不可缺少的材料,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学习在整个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
(一)复合词中的隐喻
英语中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借助隐喻手段来描述事物,使之生动具体,它们是人们通过隐喻认知对现有的词或词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词,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另一事物。复合词极大地改变了词汇匮乏和大脑记忆力有限的窘况,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这种通过复合词而形成新的隐喻词汇的手段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是语言的一个共性。英语中有很多词由于借助了隐喻,其词义一目了然。例如,在“crystal-clear”中,“crystal”本意是“水晶”,而“clear”意为“清晰”,那么短语“as clear as crystal”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如: internet, newly-born, deadlock, loud-speaker,等等。
(二)多义词中的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词的教学方面尤其具有实用价值。据统计,英语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词典中每个词条下罗列的多个含义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这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的原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映射派生得来的。人们所熟悉的表示人体各部分的词几乎都有通过隐喻机制而派生得来的其他意义,比如: 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 the head of an arrow(箭头), the teeth of a saw(锯齿), the hand of a clock(表针), the mouth of river(河口)等。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喻义。
(三)成语中的隐喻
在隐喻认知的作用下,一些词语形式简洁、固定而意思精辟,被人们长期使用,成为惯用语或成语。成语的使用充分表明了人们对隐喻的喜爱,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得到了证实。下面仅以表示情感的隐喻成语为例。用方位词隐喻情感,如in high spirits(兴高采烈), in low spirits(垂头丧气);用颜色隐喻情感,如in the pink(身体健壮),see red(暴怒而失去理智);用内脏的变化来隐喻情感,如broken heart(心碎的),split one’s sides(捧腹大笑)等。这些成语的使用增加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
四、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性。语言的这一特性为英语教学带来很多启示。在英语教学中,利用隐喻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基本范畴词汇习得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调查,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而喻体词大多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这些词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足够的基本词汇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抓好基本词汇的教学,向学生阐明基础词汇的重要性,讲解基础词的基本含义、词组搭配、隐喻意义及引申意义等。
(二)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
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同时讲授本义和隐喻义,使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知道了它们的意思,同时也学会了这些词的用法,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注意英汉对应词汇的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英汉对应的词汇包含着不同的隐喻意义。词汇体现着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英汉词汇的隐喻现象进行对比、剖析,帮助学生从中认识英汉文化的不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不断促进他们对英汉文化及认知方式的了解。
五、结语
认知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把认知隐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词汇教学法。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隐喻思考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的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作者简介:景丽(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着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逾深,我们国家在获取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无时无刻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理念,而我们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和学习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当前阶段发展的差异。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则是竞争的需要。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能力和习惯。”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民族区域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当今,举世公认最完整、最发达、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华夏(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东方文化。英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一次善意的言谈有时会让对方十分尴尬;一个礼貌的举止也许公被误解为荒诞粗俗。现在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与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自古以人,中华民族就以农业为主,形成了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文化相反,英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二、“人人生而平等”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观念差异
与两千的多年的漫长中国封建社会相比,英国的封建社会只经历了几百年,受封建等级思想的痼疾影响不大,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发源于英国。17世纪初,英国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成长并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因此,英国的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重视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力。同时,许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无论自己地们高低,别人为你服务,你都得道谢。儿子为你亲倒杯茶,父亲要说:“Thank you”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有着绝对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总有人感叹“父命难违”,儿子帮父亲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课。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会不断的沉淀积累下来,渗入人们的血液,嵌入人们的思难,给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打上这个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融入了人们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着头脑的称呼与称谓。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以及老板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姓”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这就是英汉称谓的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幼的必顺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入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这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显得更亲切自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维的学问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对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恭维的内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们。尤其是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种情形丝毫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们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恭维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对其女同事说:“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学生可能会对她的女同学说:“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项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们,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现在情况虽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较大的限制。在讨论恭维语话题时,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维要少见得多,而男性之间就外表进行恭维则更为罕见。例如:一位美国男性在恭维朋友的穿着打扮时,对异性好朋友,他的恭维语是“sexy skirt ”,对异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维语是“nice sweater”,而对男性朋友则根本不会表示恭维。与此类似,一般中国男性也认为“外貌对于女性就如同能力对于男性”。在话题涉及外貌仪表时英汉恭维语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员为恭维对象而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虽然人们对恭维采取的反应主要受制于“赞同准则”和“谦虚准则”。但很显然,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采取的反应方略也会不同。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受到恭维时往往要赞同恭维人并接受恭维。讲英语的人几乎一致同意,对恭维语约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美国人的恭维,用“Thank you”进行回答确是万无一失。但实际上,美国人除了使用“Thank you”来进行应答外,还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维者首先同意恭维语,再进行客观评论,从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维。(2)回赠性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赞扬声反回到恭维施予者身上。而中国人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则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含糊其辞的答语。中国人大多内向、含蓄,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墙文化”,自有几份道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极少溢于言表。(2)否定的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说话者认为受恭维的人或物不值得获此殊荣,似乎恭维者的赞语有点言不符实。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嘘,因此听到赞美之辞时,往往极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谦。(3)减弱的答语。
中英民俗风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这种风俗长期发展,约定俗成,已成习惯。如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问是否要喝水时,客人会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给客人倒上水,这是一种习惯而在英美国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说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国人招待贵客时总是精心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大鱼大肉,品种繁多,主人忙上忙下,并不停地往客人盘里夹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还在夹菜,西方人将其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夹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在中国,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时,还会说粗茶淡饭,没好好准备,不成敬意。这使英美国家的人非常吃惊,还会疑问,难道中国人天天都是吃这么丰盛的酒席吗?
中国人探望病人常会对病人说些“注意身体”,“多吃点儿西”,“按时吃药”,“多穿点衣服”等表示关怀。如果对英国人这样说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该怎么保养,不用别人来说,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常用祝愿早日康复的话来问候病人。
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们一旦提出,就会立即起身往外走,此举会让英国的人觉得很突然,感到没礼貌。英国的人在说再见时往往会客套几句,然后再走。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中英文化中有许许多的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问及此事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不尽相同,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谈话继续进行,怎样组织信息,怎样表示说话的连接,怎样表示强调,怎样表示礼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或语言冲突。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或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语境先择合适的词句。
交际是双向的过程,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得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从对方的文化实际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学习者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还必顺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重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国。这样就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
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
1、直译与意译
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如:
Good marriages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
直译: 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
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2、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
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