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

先妣事略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第1张

作用:

记叙其外祖父的家境能烘托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出身敦尚简实之家,继承了娘家的传统道德——勤劳节俭、待人厚道,而且贵而不骄,这样的母亲更是令人敬慕。

作品简介:

《先妣事略》是明代作者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煕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代优秀散文家,九岁能文,二十岁通五经三史诸书。

归有光以散文著称。他反对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他的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情感。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王世贞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徐渭称其为“今之欧阳子也”。著有《震川先生集》、《震川尺牍》、《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密押试卷大学语文 (一)第Ⅰ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 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欧阳修3.《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C.宇宙和谐之奥秘D.作者的哲学观点4.《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A.杂文B.驳论文C.讲话D.文艺专论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6.《冯谖客孟尝君》的中心旨意是 A.如何巩固政治地位B.如何礼贤卞士C.如何报效知己D.如何求取功名7.《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是 A.停杯投箸B.抽刀断指C.背诵《汉书》D.杀妾食肉8.下列作品,体现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西湖七月半》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B.类比C.烘托D.象征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1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尉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12.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B.朱熹的《诗集传》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B.象征暗示C.类比彰显D.侧面烘托14.《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A.雄奇飘逸B.沉郁顿挫C.通俗易懂D.清朗峻爽16.《鹧鸪天>中,体现感情超越生死的词句是 A.同来何事不同归B.头白鸳鸯失伴飞C.旧栖新垅两依依D.谁复挑灯夜补衣17.《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物抒情B.借象征抒情C.借举止抒情D.借典故抒情19.《苦恼》的主旨是 A.反映专制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B.揭示专制统治下上层大人物缺乏同情心C.反映专制统治下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D.揭示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20.《金鲤鱼的百裥裙>作者叙述故事的基本笔法是 A.夹叙夹议B.幽默风趣C.充满激情的抒写D.不动声色的白描123下一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 A.河内凶,则移其粟于河内B.以五十步笑百步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22.《八声甘州》中反映借事抒情模式的诗句有 A.不忍登高临远B.想佳人、妆楼颐望C.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E.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23.下列作品,抒写怀念母亲之情的有 A.《垓下之围》B.《先妣事略》C.《秋夜》D.《我与地坛》E.《都江堰》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巷》是典型象征主义诗作B.戴望舒因《雨巷》而获得“农民诗人”之名C.《雨巷》被收入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D.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E.《雨巷》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抒情诗25.《宝黛吵架》所体现的热恋中少男少女的普遍心理特点有 A.爱得越深,争吵越多B.假情试探,言不由衷C.旁敲侧击,节外生枝D.求近之心,反成疏远E.吵架之后,多有后悔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

科举,古人攀登理想之峰的阶梯,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之科举。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隋朝开始,然后唐宋元明清,科举带给读书人多少欢乐,也就带给了读书人多少泪水。

归有光,明朝的大才子,“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年纪轻轻就敢于和当时文坛的领袖也是老乡的王世贞叫板。但是,在科举之路上,归有光却是倍尝辛酸,一生九次参加会试,终于在花甲之年(60岁)得中进士,但仅仅六年之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运乎?命乎?

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开始的时候是充满鲜花和掌声的。作为大才子的归有光,幼年就聪颖过人,不同寻常。九岁即能写成文章,十岁时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千字长文了。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最基础的考试叫童试,有三个阶段,分别叫县试、会试、院试。参加这三个考试的人都称为童生,通过了这三个考试,就是所谓的“秀才”了,正式的说法叫作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可以正式开始科举之路了。同时,成了秀才,就可以进入当时官办的学校进一步学习。而且,成了秀才之后,就算是有了最基本的“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了。具备了一些特权,诸如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犯错不能随便用刑等。

秀才分为三等,最高等的是童试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意即廪膳生员,由官府按月发放粮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始吃公家饭了。其次一等的称为“增生”,意即增广生员。这是没有“公粮”的。再次一等的叫“附生”,就是所有通过考试的人。

如果和今天作个比较,这三个预备性的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小升初。

这预备性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自小就聪明过人的归有光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童生考试,大概也不是很顺利,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辉煌的。六年后,也就是在归有光的弱冠之年,那年参加院试,考了个第一名,被增补为苏州府学生员。这时的归有光,已是读书破万卷了,对自己前面的科举之路,更是信心满满。以第一名的成绩,当年就到南京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乡试。但是,前面等待着踌躇满志的归有光的,却是漫漫的长路。

乡试,正式的科举之路的第一道关,一般都在各省的省城举行。如果这道关过了,就是所谓的中举。《儒林外史》中著名的范进中举,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中了之后被称为举人老爷。他的老有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他为文曲星下世。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都在秋天(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主考官是皇帝派下来的。只有通过院试,取得了生员(秀才)资格的才可以参加。通过了乡试的秀才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

所有的举人原则上都有了被选为官员的资格,即使不被选为官员,也是当地的名流,见到知县,知县也要给一个坐位。所有的举人都可以参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办的会试。

弱冠之年,踌躇满志的归有光,意气风发地从苏州赶去南京参加乡试,命运就在这个时候给了志在必得的归有光一记响亮的耳光——落第了(没考上)。而且这耳光一个接着一个,一连就是五个。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个耳光就是三年的光阴,都是三年的苦读。直到第六次去南京,命运才发生的转机。而这时,时光已匆匆逝去15年了,归有光已是35岁了,从第一次参加乡试的弱冠,到了现在的人到中年。

放在今天,就是六次参加高考。这15年的岁月,想必归有光一定过得不轻松。从一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到了初涉沧桑的中年,无疑,归有光的学识肯定是大有长进,但那颗心,估计也是苍凉的千疮百孔了。

好在经过了15年的坎坷考试路后,命运这个时候对着归有光展露了一下笑颜,他在第六次参加乡试的时候遇到了他的贵人——当时的主考官张治。张治非常欣赏归有光的文章,觉得归有光是一少有的人才,说他是汉代著名大儒贾谊董仲舒再世,视归有光为国士。在归有光的第六次乡试中,把归有光列为举人第二名。

归有光经过15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这时的归有光,在江南一带,凭借自己的学识,早已声名卓著了,特别是归有光的古文写作,被称为当时的“昆山三绝”之一。考取了举人之后,归有光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京城,十五年前的那种踌躇满志的感觉又在归有光的心中萌生滋长了,他对等在自己科举报国之路上的下一站——会试——充满了信心。

会试,正式的科举之路的第二道关,在京城举行,参加者皆是各地乡试高中的举子。全国各地的举子,在乡试之后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京城,参加在乡试次年春天举行的会试,一展自己的才情。

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三月举行,所以相对于乡试被称为“秋闱”,会试又被称为“春闱”。会试皆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正、副两名主考官。录取数量大概为三百名,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归有光,在乡试高中的那年冬天,就整治好行装,进京赶考了。想像中,当年的归有光应该是坐船,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北上途中的归有光想着自己这么多年的苦读诗书,想着乡试主考官张治对自己的评价,心中一定是充满了自信的。他觉得,命运让自己苦读了十五年的诗书,一定是有自己的安排的,这十五年的积累足可以为国家效力了。一路听着大运河水声的归有光一定想不到,等在他前面的,还有更长时间的磨难,还有着更长更长的等待,甚至相当于一辈子的等待……

归有光初次赴京参加会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要想再展才情,要等三年之后了。名落孙山的归有光还乡之后,就在家乡附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准备三年后的会试,一边讲学谈道。当时的归有光已是名满江南,四方之学士纷纷前来听课,多时达数百人。饱读诗书的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他知识的渊博,论述的宏伟,让下面听课的学士们心中叹服。读书、讲学、谈道,让归有光更是名声远播,海内学者都尊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在科举上还未成功,但在读书做学问上已是名满天下。每一个名满天下的人,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的支持者。站在归有光背后的,就是他的妻子王氏。在归有光安亭讲学期间,王氏操持家中一切事物,让归有光能够心无旁骛,专心于学问。

也许,命运把归有光做学问的这扇窗户打得大开之后,就把科举的那道窗户暂时的关上了。学识渊博名满天下的归有光在三年一次的会试中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就是入不了主考官的法眼。其实仔细想来,不是归有光的文章不好,是他不懂得考试之道,或者是他虽懂,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归有光想凭自己的学识,撞开会试的大门,但那大门里有太多的人在等着,他撞不开。

在乡试时把归有光列为第二名,视之为国士的张治,后来进京做了宰相。他对归有光一直很关心,听说归有光三番五次不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感到很是惋惜。明代的科场上,舞弊之风甚嚣尘上,张治对此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他对归有光之所以屡次落第,心中也肯定明白个中原因。归有光有这样一位有着知遇之恩的人,却不愿去拜访,去走一走门路。据相关文献记载,张治听说归有光屡试不中后,曾几次想让归有光进京走动走动,但归有光就是不愿意,不肯低下头来,不愿意在自己的科举之路中掺杂一点点不是学问诗书的东西。宁愿忍受着一次次的名落孙山,也不肯让自己的那满是诗书学问的身子弯一弯。

据说,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位颇受宠幸的宦官,听说了归有光的大名后,让自己的侄子到归有光处听学读书,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邀请归有光进京来“坐坐”,都被归有光拒绝了。在为学致仕这条路上,归有光似乎有洁癖,他自己把一条条“捷径”都堵死了,剩下的路,有多么难走,他心中肯定是知道的。

归有光就这样走在科举之路上,虽然艰难,但心中无愧,虽然坎坷,但唯有一往向前。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五年,直走到了自己年已花甲。这期间,在归有光四十三岁时,他最心爱的大儿子不幸去世了,时间仅仅隔了一年,一直站在自己身后,默默扶持自己的任劳任怨的妻子王氏,也离归有光而去。归有光一生中娶过三个妻子,王氏是第二个,陪伴了归有光十六年。但很令人惋惜的是,归有光在自己的名作《项脊轩志》中所写的那位妻子,却不是这位王氏。《项脊轩志》中的是归有光的第一次妻子魏氏,在归有光二十三岁的时候嫁给归有光,从《项脊轩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归有光和魏氏感情很好,但也是天不从人愿,在仅仅六年之后,魏氏就离开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了对首任妻子魏氏的一往情深:

末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尤其感人。

写《项脊轩志》中这些文字的时候,归有光大概是三十二岁。归有光在第一个妻子去世三年后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那个时候,离归有光在南京高中举人还有五年。在归有光中举赴京赶考失败后在家乡讲学的那些年里,都是这个王氏操持家事,让归有光一心向学。在默默地陪伴了归有光十六年后,王氏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二任妻子都是那么任劳任怨,归有光在读书之余,想起这两位贤妻,一定会痛彻心扉的吧!睹物怀人,又是十几年过去了,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必还在,看着这棵树,归有光一定想起了自己苦读诗书讲经谈道的那一天天一年年,两位妻子对自己尽心尽意任劳任怨的照顾。如今,站在自己身后的支持者不在了,前面的路依然艰难坎坷。

经过八次的失败,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花甲的归有光再次进京,第九次参加会试。命运之神终于被归有光的执著感动了,打开了那扇关了很久的窗户,归有光终于通过了会试,成为贡士,终于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了。

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二十岁中秀才,三十五岁中举人,六十花甲之年成为贡士,经过了四十六年,归有光终于走到了这条路的最高处——殿试。

殿试,也叫廷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会试结束后两个月(五月份)举行,参加者是通过会试的三百名贡士,地点在朝堂之上。一般情况下,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录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三人中的第一名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录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也录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除了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运气不好的,有一辈子都不得做官的。进士榜称为甲榜,因用黄纸书写,所以叫黄甲、黄榜,也称为金榜,在古代,所谓的金榜提名,就是指考中进士。

一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名城苏州古城区内有一个地名叫“三元坊”,其中的“三元”,就是连中三元的三元。这个地名就是为了纪念一个叫钱棨的苏州人,他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钱棨除了中了这个大三元之外,还中过小三元,小三元就是我们在一开始说的考秀才的初级考试的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俗称小三元。大三元加上小三元,共六个第一名,被称为六元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共有两个人有些殊荣,一个就是清朝时苏州的钱棨,另一个是明朝人黄观。这个黄观比钱棨更大厉害,他连中的这六元,中间没有停顿,一气考下来,次次第一。而钱棨,在小三元大三元的考试中都有很多次失败。黄观高中状元时是27岁,钱棨高中状元时已是47岁了。

归有光,走过了四十年的科举路,终于在花甲之年得以参加殿试。最后的结果,得了三甲进士,被授予浙江一个偏远地方的知县。归有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为此得罪了很多人。归有光做事廉洁刚正,不媚权贵,上司的命令若是于民不利便拖延不办,做了两年多的县令,六十三岁的归有光因得罪地方豪强,得罪了上级官员,终于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这一调动,名义上是升官了,实际上是对归有光的抑制。对这一调动,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封奏疏要求辞官,但都被扣压不能上达,没办法,只好赴任。归有光抵达任所后,修了一间土房子,整天躲在其中读书,以表示自己的不满。马政通判是一个闲职,读了一辈子书的归有光没有浪费这一段清闲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广泛地阅读了相关的历史书籍,亲自采访了当地的一些掌故,修成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在归有光生命的最两年,命运之神彻底放松了对他的严苛。归有光迎来了生命的最高潮——进入内阁,身列文学侍从之位。这才是最适合归有光的一个位置,此时的归有光十分高兴,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读更多的书,明更多的理,做更多的事。但遗憾的是,命运之神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间。

归有光在文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在他还是一个举人的时候,就敢于和当时文坛的领袖也是老乡的王世贞叫板,他反对王世贞的一味复古,推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有明一代“唐宋派”的代表性作家。他所写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就是自然,就是不造作,给当时枯燥的文风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所写的《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是情感深挚,读之让人泪下的作品。

很多人不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但却熟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以平直之语诉尽有情人的悲哀,敛而深情。

在我看来,《项脊轩志》一文可以用“敛而深情”四字来概括,散文中并未直露作者的悲哀之语,而是通过记叙生活碎事间接呈现,但却因为这种间接、曲折、幽深而让情感变得更加醇深绵长。不过在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上,却似乎存在浅表化的问题,以高中的语文课举例(因本篇散文收录在高中语文书中,所以很多人对这篇散文的认识从高中课堂中开始),学生的理解多停留于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以及从这些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但是这种理解往往是表面的,只看到了悲的表现,或是被文字的细腻而打动,却不知道造成悲的真正原因,但如果能够意识到隐藏在这种悲的情感之后的渊源,或许就能明白为何一篇看来自然平和的散文却带给人无法摆脱的悲哀了。

因此本文将从《项脊轩志》文本本身出发,并结合作者的其它作品以及关于作者的传记,探究造成作者之悲的深层缘由。

首段是整篇散文的明亮之处。从言语上看,清新自然;从音韵上看,灵动婉转;从句式上看,四字句间杂散句,整齐又不乏自由之美;从内容上看,改造老屋,种植草木,畅意读书,欣赏自然风物,实为生活中的可喜之事。但如果联系作者的家世背景,并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身份角色,设身处地,这种可喜就值得读者深思了。

文中提到祖母说的这样一句话:“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归有光的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记载:“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从这两处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家世背景的庞大与雄厚——不过这是过去式了。如今“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个旧日的大家族已连房屋的日常修缮都无法维持,在“百年”的修饰语下,只显出变迁的苍凉感来。即算是改造后的阁子,也只能做到“不上漏”,能“日影反照”而已,依然不是读书的好地方。虽然文中说此为“可喜”之事,但实际上也是一个落魄书生的悲中作乐而已。

昔时繁荣鼎盛的官宦家族,如今却连一个光亮的、不漏雨的、干燥的书房也已是无法求得的奢望,这种今昔的对比,如何不让人感到悲哀。

归有光八岁丧母,在《先妣事略》中,他这样写母亲离世后的情景:“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母亲的离世并未带给他强烈的触动,死别是一件懵懵懂懂的事情。然而随着思想的成熟,愈来愈感受到对母爱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却无法被填充,只能在老妪的讲述中获知关于母亲生前的片段,以慰聊对母亲的想象。

根据归有光《先妣事略》的记载,母亲勤劳和善,注重子女教育,当他能够背出《孝经》时,母亲便十分开心。这是作者对母亲的有限的记忆之一,因为有限所以深刻,而作者之后的成长,也处处能够见出母亲的品质在其身上的表现,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妣抚之甚厚”与“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也简单鲜明地刻画出了母亲仁爱、仁慈的品质。但母亲身上的好,却更增加了作者的悲哀,且一生无法去除。“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

除了母爱的丧失,大家族中其他亲人之爱的丧失也是造成归有光悲哀的原因。而其他亲人之爱的丧失,又与另一层面的传统礼法紧密联系起来。

从祖母劝勉归有光的话来看,这个家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可以联想到,当其祖上身居高位的时候,在这大宅中,一切都是遵从礼仪规范,充满秩序的。而随着家道的败落,这种礼仪与秩序却分崩离析。文中写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小门和墙将原本南北相通的宅邸分裂成孤立的区域,象征着亲人关系的阻隔。“先是”,“迨”,“始”,“已”,“再变”这些词则表明作者见证了这个分裂的过程,每一个变化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心里一个重要的节点。

除了亲人关系的疏离,宅中环境与礼节的杂乱无序也为归有光笼上了一层悲哀的情绪。“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厨房应是一个家族的私密之所,不适宜客人进入,而如今客人却要通过烟火气的厨房才能进入宴席场所,实在令人尴尬;厅堂本是一个家族招待宾客、议事的严肃场所,进入厅堂,即能感其威严,常象征着一个家族的等级秩序,而现在却被乡野的生禽占了去,亦可见家族秩序的失落。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以上这些变化呢?这与他的家族观念和礼法秩序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十分向往传统的家族秩序。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这种观念在无形中影响教育着作者,使他对家族中的分异之事尤为敏感。

这种对礼法秩序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作者在志向上的确立,他希望自己能够入仕为官,重振其祖上的政治与经济实力,从而让现已离析的家族重新归于统一。

笔者写到此处,愈发感到归有光是个敏感细腻之人。《明史·列传》中记载“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这种仁慈亦与其敏感细腻离不开。

谈到“敏感细腻”,脑子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软弱”这个词来,但此处的“软弱”毫无贬低之义(就如同我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古罗马的文明是由软弱的书生在战火中保护下来的)。在一个软弱的人身上,更见得理想之痛。

作者在写读书这件事时,记载了祖母这样一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既可见祖母对于作者的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这个家族中,已少有人读书了。在这种无人重仕的家族环境下,作者却自觉读书,不免让人思索其中的原因。笔者猜想这便与作者天性的敏感细腻有关,当家族中的其他人习惯于眼前的这种落败杂乱时,作者却会将此种景象往前追溯,进而追问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当他意识到是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时,便自然而然地确立了对权位的追求。“比去,以手阖门”的记述也可见作者对身边人事的细腻的关注,这也许只是祖母不自觉的动作,但在作者看来,这种动作里面寄托了祖母对自己的期望,被人期望就不能使他人失望。这种对身边人事细腻的关注与先祖思想的无形熏染,使得作者常常在无形之中为自己加压,背负着理想的重量。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应是多年后归有光重回旧斋时所为。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随后六次不中举,难以实现入朝为官,振兴家业的志向,再念及祖母生前对自己的深厚期待,此时已到中年的归有光禁不住长哭起来。

妻子是除去母亲和祖母之外,对归有光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第三个女人。在归有光的散文《寒花葬志》中,我们可以从侧面窥见其与妻子生活的快乐与融洽。本文也写道“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对于一个贫贱的书生来说,这种陪伴减少了多少苦闷啊。

归有光的妻子大抵还是一个活泼的女性,“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见妻子在娘家常常提及并夸耀丈夫的书房,才引得小妹的好奇。让人不禁联想,归有光的妻子在娘家是如何向家中妹妹夸耀自己的丈夫的呢?当妻子在归有光面前说这件事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快乐的表情呢?

然而这位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亮光的女子并没有陪伴归有光一直走下去。当归有光看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时,似乎便能看见妻子快乐又活泼的神情,但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如何不令人悲伤呢?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造成归有光之悲的更根本的原因是其对于传统礼法理想的渴求与细腻敏感的性情,它们使得作者背负起沉重的责任,始终渴求爱的抚慰,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追求却处处遭遇阻碍,无法实现。因而散文中的悲不仅仅是自慰之悲、亲情失落之悲、礼法失落之悲与爱情失落之悲,更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有情人在荒诞、悲凉命运前的无可奈何之悲。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苏东坡和发妻王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来你我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不能相见也不能知道彼此的状况。即使不去想你,也忘不了你。你的坟孤零零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心中的悲伤的到哪里和谁去说呢即使能和你相见,你也可能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风尘满面,鬓发花白了。夜里忽然梦到自己回到从前,看见你正在座在小轩窗前梳妆打扮。和你相视良久难以言语,只有彼此眼泪不断的流。想起你来就到了每年最心碎的地方,在这明月的夜里栽者着松树的小山岗上你的坟前,看你……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这首思念其爱妻的诗篇已成为千古名篇,令千百年后的人们读起来都感动万分。苏轼的妻子名叫王弗与苏轼琴瑟调和同甘共苦,十年后不幸亡故。在她亡故后十多年的一个乙卯正月二十夜里,当时名士大学者的苏东坡半夜在梦里到自己的妻子而醒来,然后到妻子的坟前写下这首诗。孤独的苏东坡,可怜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曾爱过一位伟大的女人……

如果你要的是第一人称生活琐事露真情的,沈复的《浮生六记》,归有光的《震川文集》里面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方苞的《狱中杂记》,鲁迅的《朝花夕拾》都很好

你好!

《先批事略》一文的叙事特点是: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祝你生活愉快!

  1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然而就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让他在文学占了一席之地。

 2《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做诗贵在创新。《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然而,张若虚却互这些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3)韵律节奏美。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运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是一篇横绝千古的诗篇,故而有人盛赞张若虚是,"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5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6孟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与贾岛一起世称“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7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8柳宗元,字子厚,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散文家,亦是诗人。唐代古文运动的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儒、道、佛思想均有吸收,具有唯物思想和较为进步的历史观。柳诗现存160余首,大部分为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之作。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传》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意象朦胧,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10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南唐词人中李煜最为出色。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1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12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1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文学的看法,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和其文学主张相符,王安石的散文也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大都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明力量。

 14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15王实甫(字),名德信。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五本二十一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主要人物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都是公认的杰出典型,这在爱情剧中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16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主要作品为《西游记》,是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17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18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临川人。主要作品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思想成就,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浪漫主义杰作。课文篇目《游园》。

 19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诗歌《蒿里行》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作品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汉末实录"。

 20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文质",是对其诗歌风格的概括。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22曹丕代表作是《燕歌行》。此诗历来为人称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二是在于它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23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

 24陶渊明的影响

 思想人品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纯真的风格,均有巨大的影响。

 25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06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