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版王昭君到底爱的是谁

杨幂版王昭君到底爱的是谁,第1张

  浅谈杨幂版王昭君的成败得失

  《王剧》断断续续的看了几集,在王昭君吧有幸粗略浏览了原创编剧创作思路的文章,谈几点初步印象:

  一。《王剧》的编剧和导演主旨意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昭君形象,并对昭君出塞的底蕴和意义做出一种新颖的解读诠释。编剧把昭君定位于一个美丽、率真、善良、大度、拥有自由心灵的女子,出发点值得肯定,并有一定吸引力。从剧情发展来看,意图表现昭君天然的美貌征服了凶悍野蛮的匈奴人的心,并以其心灵之美化解匈奴内部纷争,这一点极可称道。

  二。从昭君的出生地以及她的生活年代背景出发,展示其思想观念并未深受礼教影响,甚至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既符合历史背景,也能应和现代人的情趣。女主角杨幂的表演在把握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确实积极努力,基本到位了。

  三。编剧的创作思路还力图使剧情符合历史,同时也注意到感情戏的调和。不少细节较为出彩。在陪忖、反衬昭君的形象上效果明显。

  四。剧中汉朝和匈奴人的服装不及《昭剧》华丽精致,但较贴近历史。毕竟编剧和导演的意图不是创作一部传奇的爱情剧,没必要刻意追求服装、道具的唯美。就剧情来说,《王剧》既不是历史正剧,也不是传奇爱情剧,介于二者之间。整体水准誉其为完美结合,言过其实。

  五。缺憾之处:

  1。编剧的创作意图在上映剧中没有得到开拓性发挥,反而凑戏的成分太多,剧情的编排屡有捉襟见肘。诸如:为了缩短女主人翁的尽快出场,将历史背景浓缩在第一集中,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尽人意。昭君出塞前后编排了一些匈奴的内讧争战,与史实出入太大。完全可以让昭君在辅助单于治理战争创伤,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着力。匈奴内乱期间群雄并起,杀伐多年,呼韩邪统一匈奴后势必还会有不同势力之间的纷争,大战没有,小乱难免。昭君出塞后的历史大趋势是汉匈一家,和睦相处,匈奴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匈奴内部对待维护汉匈和亲、或是重振雄风自会有分歧。匈奴的生存环境恶劣,游牧民族的自然经济对气候过分依赖,每遇自然灾害,无法抗御,加上疾病流传,人口锐减。缺衣少粮,缺医少药,巫师盛行,自然还得向汉朝求助,这方面虽有反映,却显得单薄。只是在昭君出塞之前,也就是汉元帝即位之后有所反映。呼韩邪单于力排众议,坚执依附汉朝,此即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的效应。昭君出塞以后,化解内部纷争,发展经济文化则可有力体现昭君的功德。 然而剧情安排在昭君出塞以后还是靠战乱凑戏,靠早年三角人物的感情戏渲染,势必冲淡昭君出塞的主题。因此张显出编剧导演底气不足,流于老套。说到底,《王剧》还是一部赶时髦的感情戏。笔者所指的历史大背景题材,这方面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却在情理之中,编剧和导演怎么编排都不会有戏说历史之嫌。

  2。杨版昭君入宫前的形象是个天真可爱、幼稚率真的女孩子,然而剧情的发展到入宫后、乃至出塞后还是没有多少变化,好像长不大似的。须知他在皇宫中是有专人教诲的,经历了一系列宫中风雨,不成熟才见怪呢!昭君自荐和亲匈奴,原本就是涉及政治的大事,作为出生地在屈原故里的昭君,不考虑国家大事不近情理。关于昭君和亲出塞的动机,女主角的自白幼稚可笑。剧中对昭君弹琵琶的精湛技艺缺少必要铺垫,以至昭君的辩白都很滑稽,无师自通,天才一个,可惜自始自终弹琵琶的动作犹如学前班的新生。

  3。王昭君是历史真实人物,自荐出塞,语惊四座,艳丽绝世,单于迎娶。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也是昭君出塞故事传诵千古的魅力所在。剧情改编为汉朝送亲,一路波折,别角戏不少,实难恭维。即便编排路途波折,也应安排昭君和单于共同应对才有戏、有意义,改编的剧情似有喧宾夺主之嫌。张子先、王怀、王盾这三个人物贯穿全剧,并无不可,然而剧中竟然成为渲染过度的主要人物,昭君出塞本身的亮点无法突出展示,不能不说是全剧的一大败笔。媚俗之嫌主要在此。

  4。昭君出塞路途中还有一个情节,即路遇乌孙流民,昭君赏赐粮种,并说来年教他们种地等等。这个情节套用文成公主的痕迹太明显,并与史实大相径庭。早在细君公主出嫁后,汉朝不仅在乌孙诸军屯田,历经半个多世纪,规模陆续增大。后来又将屯田基地交付乌孙人自行管理。乌孙人早就懂得种田,还需要昭君赐教么?再则,匈奴早在秦汉时期早就有大量汉人定居种田,或是游牧、务农兼之,汉武帝时期匈奴就有自己的庞大粮仓。汉昭帝时期,匈奴还派出数千人的军队到西域车师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屯田。在长期的战乱中,汉朝因和亲、战乱、灾荒等原因,入居、逃亡、叛逃匈奴的汉人屡见不鲜。虽然匈奴的农业规模不大,但绝非不懂种田,更不是完全依赖汉朝救济。王昭君出塞时期,解忧公主的孙子继任乌孙王,乌孙国的强盛与和乌孙名王翁归靡时期大致相同,因此也不可能出现大批流民逃亡匈奴。再其次,昭君自从入宫,久居深宫,怎会懂得种田?若是表现昭君道匈奴后,在国策决策上、身体力行方面,帮助匈奴人发展农业,倒是大有文章可做,改编的这一细节见拙不堪,再现编剧导演功力不足。

  5。剧中还有一个神秘人物,就是所谓苏武的儿子,屡次救助汉人。虽然不少人不知道苏武的儿子早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被汉朝赎回,在汉廷任职,作为电视剧采用苏武之子也未尚不可。然而,匈奴人讲究义气,崇敬英雄是通行民俗,在草原上见到病倒或垂危的人,如同救护牛羊一般,责无旁贷。张骞出使西域,两次得以出逃,都是得益于匈奴人就是铁证。匈奴单于的弟弟就曾资助苏武渡过难关。相比之下,窃以为用匈奴普通牧民,或者某个部落酋长更好。

  6。剧中有个智囊星加学者的匈奴老人,名叫都隆奇,实际上是史料中记载的左伊秩訾王和乌禅幕的化身合一。左伊秩訾王室呼韩邪单于的幕僚,劝其依附汉朝的功臣,乌禅幕是呼韩邪的岳父,也是辅佐单于的老臣。而都隆奇则是一个反面人物,最后走脱无路才投奔汉朝。史料中关于左伊秩訾王和乌禅幕这两个人物的记载很多,很有展示潜力。剧中没有了乌禅幕这一正面人物很是可惜,改编的剧情人物设置、身份交待都欠恰当。唯一可以称道的是都隆奇与王昭君关于匈奴的对话很有特色。

  7。据说原创剧本里有一个巫师人物,改编后舍弃了,笔者也有痛惜之感。笔者虽然没有看过原作剧本,但是这类人物应是很有戏的人选。

  8。昭君再嫁呼韩邪之子是历史事实,既是看点,也是难点。《王剧》如何处理,因有琐事分心,未能看到。只能在网上补看后再议。印象中庞天舒的同名小说这一部分写的不错。

  学习感悟中,若有谬误,敬请指正。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273460035

王昭君的故事,中国人都很熟悉。历来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文人墨客和民间传说更多赞美她绝世的美丽,渲染她思乡的哀愁;而历史学家则更多强调她为汉匈关系、民族团结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我对她最感兴趣的,是她对待命运的态度。

和王昭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是“和亲”。汉朝刚刚成立的时候,无力对抗北方草原上强大的匈奴。平城白登山一战,汉高祖刘邦差一点做了俘虏,侥幸回来后,只好将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开始和亲。

汉武帝时,汉朝开始改变长期以来对匈奴隐忍退让的政策,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反击。经过三次大战役,汉军击败匈奴,控制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势力伸入西域。到汉宣帝时,又联合西域的乌孙,对匈奴进行东西夹击。匈奴大败远遁,又遇上雪灾,人民、牲畜损失大半。许多属国见匈奴衰落,纷纷 ,脱离其控制。外部的打击,加剧了匈奴内部的矛盾,出现了五单于并立,互相攻杀的混乱局面。

经过一番角逐,剩下了两个单于,他们是两兄弟。哥哥叫做呼屠吾斯,号郅支单于。弟弟叫做稽侯,号呼韩邪单于。郅支击败了呼韩邪,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经过长期惨烈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此时只剩下数万部众,衰弱不堪,于是在-52年向汉朝称臣归附。这是汉匈关系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汉宣帝君臣欣喜若狂,善待了呼韩邪及其部众。北匈奴郅支单于却因为杀害了汉朝使者谷吉,害怕报复,向西迁徙,与康居结盟,最终于-36年被汉军甘延寿、陈汤部歼灭。

北匈奴被消灭后,只剩下南匈奴了。呼韩邪单于又喜又惧,于-33年第三次到长安,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请求和亲。汉元帝就赐给他宫女五人。这五人中,最出色的就是王昭君了。呼韩邪得到她,顿时被她的美貌所征服,大为欢喜,上书给皇帝表忠心,愿意保护长城自上谷以西至敦煌边境的安宁。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晋代以后,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她为“明君”,又称“明妃”。据蔡邕《琴操》记载,她的父亲名叫王襄。昭君十七岁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王襄见女儿端正闲丽,大异于常人,就拒绝了一切求婚,把女儿献给了汉元帝。这是王昭君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是她父亲代替她作出的。

但是,命运和王昭君开了个玩笑。她的美貌居然丝毫也没有被皇帝所了解,她竟然作为普通宫女耗费了好几年的美好青春。个中原因,后代传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画工搞鬼。《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后宫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就让画工给她们画像,按照图上的容颜美丑来召幸宫女。诸宫人都争相重金贿赂画工,希望他给自己的图P得更加漂亮一些。也就是说,画工起的是一个人形“美图秀秀”的功能。但是王昭君不肯行贿,于是就失去了见皇帝的机会。如果这件事是真的的话,那么这是她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她为自己的自信和骄傲付出了惨重的、差一点就是一生的代价。

好在转机终于在几年后出现了。呼韩邪向汉元帝求女。昭君枯守冷宫,悲怨愤懑,此时主动要求嫁给呼韩邪。这是她的第三次选择,抓住难得的机会,及时止损,另谋出路。送行的那一天,汉元帝才第一次见到昭君。《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这是正史的记载,完全可靠。回头汉元帝大怒,杀掉了毛延寿等画工,则是《西京杂记》的野史了。

这一幕,是王昭君故事中最富有戏剧性和魅力的部分,也为后世的诗人所不断咏叹。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昭君嫁给呼韩邪,号为“宁胡阏氏”,备受宠爱,生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三年,呼韩邪就死了。呼韩邪的年龄,实际上比王昭君大了一辈以上。他的长子雕陶莫皋继任,为复株t若y单于。按照匈奴风俗,“父死,妻其后母”,除了新单于的生母,老单于的所有妻妾都要变成新单于的妻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汉族女子无法接受的风俗。王昭君马上做出了她的第四次选择:上书给汉成帝,请求回归汉朝。

不过,和亲女子的命运,可不是她自己能够选择得了的。成帝回信,令昭君入乡随俗。昭君不得回归,无奈之下,只得做了复株t若y单于的妻子。好在年轻的单于和他父亲一样喜欢昭君,他们又生了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当于居次。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须卜、当于,是这两个女孩长大后夫家的姓,都是匈奴贵族。

王昭君在匈奴几十年,匈奴与汉朝的关系都是和谐融洽的,这主要是因为呼韩邪以来的亲汉政策使双方都收益,因而得以被延续下来,但其中也有王昭君不少功劳。她死后,坟墓叫做“青冢”,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她的儿子伊屠智牙师,成年后当了匈奴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因有可能继承单于之位,被他的哥哥、想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呼都而尸道皋若L单于杀害。伊屠智牙师的子孙有没有逃过这次劫难,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王昭君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她有着天赋的美貌,不肯自我埋没。而在那个时代,女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供选择的道路非常有限。她最难得的,是始终维持了内心的高贵,不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为自己谋取利益,既不做傻白甜,也不做心机婊。她的几次重大选择,都是可圈可点,从中表现出的智慧和美德,比她绝世的姿容,要更加令人尊敬和怀想。

细君公主:第一个远赴西域的和亲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到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箭,策马扬鞭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由孙子岑陬继承王位。按当地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答复说:“在其国,从其俗。”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三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解忧公主: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约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

岑陬暴毙之后,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这大大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遣使邀请汉朝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汉朝立即兵分五路进击,同时又派人赴乌孙督战。匈奴大败,从此一蹶不振,汉朝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汉廷与乌孙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解忧的地位如日中天。

后来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因暴虐天道而被称为“狂王”。解忧依俗又下嫁给狂王。后来王族内乱,汉朝派人率兵进乌孙进行军事干预,平息了内乱,解忧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四朝三嫁,在其长子及幼子相继病死后,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意哀切,甚为感人,宣帝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昭君:最善良的和亲公主

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县人,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精通琴棋书画。公元前36年选秀入宫,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无缘见汉元帝,被贬入冷宫3年。

北方的匈奴经过近三十年的内讧,于公元前36年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将内乱平息。为密切双方的关系,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33年亲自入汉,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并召后宫妃嫔议亲,王昭君自愿和亲。元帝赐她锦帛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若干,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出长安,历经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封为“宁胡瘀氏”。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境安宁。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单于去世,生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依俗王昭君必须下嫁呼韩邪单于第一瘀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尽管王昭君不能接受,但她还是依胡俗下嫁,又生了两女,即须卜公主与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年仅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南郊),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为“青冢”。

王昭君出塞的几十年内,汉匈两族和睦相处,使饱经战乱之苦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安定和平的生活,王昭君也深受两族人民的爱戴。

文成公主:留下千古佳话的和亲公主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大相(宰相)禄东赞,带100多人备黄金五千两和珍宝数百件再次来长安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带着丰厚的嫁妆以及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还带了大批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书籍和许多工匠等入蕃。松赞干布带着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事迹被后人编成藏戏演出。至今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她的和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歧国公主:历史上最辉煌的和亲公主

当初,金朝打辽朝的时候,曾经向蒙古借兵,并许下灭辽后重金酬谢。但是,金朝不讲信用,致使蒙古各部仇视女真贵族,由此蒙古也经常出兵攻打金朝。

贞祐二年(1214年)3月,成吉思汗指挥部队打到了中都(今北京,当时是金国的首都),驻中都城的北郊,围困金朝。金人被蒙古大军围困在中都城里,出于无奈,金宣宗只好向蒙古求和,接受成吉思汗提出的撤兵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金国的公主嫁给他和亲。成吉思汗派使者进城挑选新娘。

当时金朝历届皇帝的女儿中,一共有7位公主尚未出嫁,经过讨论,决定让岐国公主嫁到蒙古。

金朝怀着让蒙古人快点儿撤军的心情,火速送公主出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81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