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三菱本次组织的试驾活动,有个非常浪漫的名字--观星之旅。试驾活动第一日,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途径夏河、若尔盖花湖、小独库,最终抵达扎尕那。试驾活动第一日全程就足足驾驶了十二个小时,非常的硬核。这是我做试驾编辑以来,参加过的试驾里程和试驾时间都是最长的活动,没有之一。这一路都经历了什么呢?咱慢慢聊。
这是我们本次穿越的路线图,线路非常经典。可以说,地球上该有的路况都被我们这次经历过了。这次穿越的路线是专业的教练团队策划制定的,如果是我们车友自己做攻略,很难设置出这么经典的线路。所以这条越野路线建议大伙儿收藏。
我们穿越山河,第一晚的目的地是扎尕那。扎尕那是洛克眼中的伊甸园、东方瑞士,格桑花开之际,穿过青翠原始森林,白天听松涛奏鸣,夜晚在仙女滩观星。在这里,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肉眼看到银河,非常让人期待。扎尕那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这对车辆的动力是不小的考验。当然,经受考验的不仅是车辆,还有我们一行人的身体。一是我们这些来自平原的驾驶者要适应高原环境,二是我们要适应8月份气温10 C的夜晚。很难想象,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套上了三合一的冲锋衣。常驻平原的小伙伴,来到这里一定注意不要感冒,否则身体会有连带反应,是比较危险的。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刚到高原的第一晚不要洗澡,也容易产生高反。
嗯,刚才说了,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银河。只可惜,这几天这里下雨,当晚云层较厚,没有看到期待的银河,就连星星都没有看到。不过没关系,视觉上没能得到满足,但是这趟驾驶路线非常棒。我觉得旅行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有惊喜,有遗憾,才能称之为完美。
此行我们还穿越了最近很网红的洛克之路,洛克之路是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源。洛克之路整体路况复杂,并且一些山路非常窄,错车很困难。穿越这条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驾驶安全,如果再碰上湿滑的路面,行驶起来则要非常小心。
山顶的雾气非常大,能见度大概也就20米,视线仅可以看到前车,再前面的车已经看不清了。如上图,右手边是山,左手边就是悬崖了。在这样的路况下驾驶,一定要非常的小心。欧蓝德24L动力版本带有四驱系统,在复杂路况下行驶,四驱系统显得很必要,四条车轮可以牢牢地“抓住”地面,不仅能提升通过性,还可以提升行驶安全性。
动力方面,欧蓝德提供20L和24L两种排量供消费者选择,我们试驾的车型是24L动力版本,最大功率192Ps/6000rpm,峰值扭矩235N·m/4200rpm,传动系统匹配的是一台可模拟6速的CVT变速箱。
试驾车配备了S-AWC全轮控制系统,有四种模式可选,在LOCK模式下提供前后50:50动力分配。
走完山路,再走铺装路面,真的感觉好舒服、好幸福哦。走山路那么难受究竟是为啥?为了找越野穿越的乐趣呗。刚才在穿越山路时,对向有位年轻的姑娘独自驾车穿越,当时我正在开车,没办法用相机给大家记录下来。透过两层前车窗,都能感受到那位姑娘的飒爽,以及对自由的向往(BMG--我像风一样的自由,就像你的温柔无法挽留,你推开我伸出的双手,你走吧,最好别回头)。好了,画面收一收,接下来咱们聊聊欧蓝德的驾驶部分,动力总成匹配的很顺,一如既往的日系车水准。动力表现跟同排量发动机相似,虽然没有涡轮发动机那么强的爆发力,不过也不至于肉,动力输出很线性。因为高原地区空气相对稀薄,动力输出会受到影响,超车时可以用到方向盘后方的拨片降挡,拉高转速来获得更强的动力,4200rpm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峰值扭矩时刻。
急加速时CVT变速箱没有换挡的感觉,依靠转速攀升来提速,在CVT调校上也是保证了最大的平顺,毕竟它是一台偏向家用的车。不过在走烂路的时候,你不必担心AT变速箱因不“懂”你而频繁换挡的情况了。此时你只要平稳控制油门,动力输出非常线性,烂路上油门很好控制。
欧蓝德的油门设定并不像一般日系车那样灵敏,而是比较沉稳的感觉。初段会出现一点虚位,后面表现得比较线性。这样的设定在城市或者越野时都会比较舒服,很好控制。
刹车踏板的脚感也跟一般日系车无异,初段偏软,后段偏硬。踏板踩下去同样的深度,没有德系车制动力释放得那么强,急刹车时需要踩的深一点。好处是城市跟车比较友好。NVH表现不错,即便是高速行驶时,风噪也不大。
悬挂调校偏舒适性,铺装路面下,细碎颠簸过滤的很充分。由于悬挂的行程不长,走烂路穿越时车内会感觉有点颠。
在行驶里程达到900公里左右时,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刘家峡。刘家峡被誉为“高原明珠”,有许多峡谷和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景色十分壮观。看到这里的景色,你会觉得一路驾驶二、三十个小时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本次试驾活动很有代入感,让你直接清晰体验到,开三菱车就该是这么玩的。它不仅能满足你日常通勤代步,它还能带你去到户外,亲近大自然。如果你喜欢这种驰骋于户外之间的自由状态,它就能带你去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这份路书请收好 试驾广汽三菱欧蓝德穿越洛克之路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它的两个基本功用是:解释国家的起源;规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霍布斯,洛克,卢梭三者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因该理解为:这是以“自然状态”作为事实前提,社会契约论的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各个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是非本质的,社会契约论的基本逻辑线索在霍布斯那里已经奠定了,洛克和卢梭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霍布斯的继承者,尽管他们结合时代的需要对社会契约论作了较大的改进
关于三者之间的区别,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简单的概括一下:
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于自然资源匮乏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战争状态在此前提下,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霍布斯将自然状态的描述过于糟糕以及霍布斯对于秩序的渴望有关,可以简单概括为个人放弃管理自己的权利,赋予某一拥有强大力量者(即利维坦),并承认他的一切行为由此可见,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还没有脱离神学影响,而且具有专制的特点
但是不可否认,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已经提供了西方主权文明的基本逻辑线索,即“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主权文明”后面的社会契约论的经典作家如洛克和卢梭都基本上是遵循这样的逻辑线索,对社会契约论提出了更加细致、世俗化和适应时代需要的修正
洛克:代表作《政府论》;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状态,人们自觉的依据自然法来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自然状态的标志是没有共同的裁判者洛克将作为理性规则的自然法引入了自然状态之中,并且赋予每一个遵守自然法的人以自执行的权力,一定意义上洛克的自然状态已经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尽管还远不够完备洛克的“社会契约”则是因为自然状态时时的受着战争状态的威胁,所谓的自由与平等存在但缺乏保障和极不稳定,因此自然状态中的每一个人“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属于有限政府原则,这一原则将作为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宪政的重要原则基础同时,由于社会契约中人们自由的保留,人民在逻辑上便保留了对政府的抵抗权或革命权,如果政府违背社会契约所附加的基本义务的话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卢梭对于人类“自然状态”的认识主要反映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即《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看来,在真正的自然状态中,人在丛林里健康、自由而平等的生活着但是随着文明不知不觉发生以后,自然状态的美好日益遭到破坏卢梭同时承认美好的“自然状态”已经不可能通过从文明社会的简单后退实现,而必须重新设计社会社会制度卢梭在这里是美化了“自然状态”,从批判现实的策略来讲,这种美化可能反映了一种“述古”与浪漫的情怀,借古讽今,以求改变现实因此,在这里卢梭与霍布斯和洛克都产生了距离,因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关注的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整体性改造,这一改造的规范起点就是社会契约,而改造的对象也许可能就是霍布斯或洛克版本的社会契约所要达到的文明社会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中卢梭在这部书中首先论证了强力不构成权利的基础,只有同意才构成权利的基础“即使是最强者也绝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卢梭在这里对于强力的看法与霍布斯是接近的,因为霍布斯同样论证了个体力量不可能作为强力构成稳定的秩序,只是霍布斯更多的是在事实的意义上言说,而卢梭则更进了一步,在合法性或道德的意义上否定强力可以构成权利卢梭在书中提出了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是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 卢梭是要在个体自由的世俗基础之上建立政治共同体的秩序,使得个体的自由不妨碍这种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建构,同时已经建立的政治共同体的秩序又不至于危害个体自由,个体的自有与共同体层面的整体的自由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们高度集合成了一个意志,即“公意”——这是共同体本质意义上的最高意志,而不同于代议制民主程序产生的统计意义上的“众意”
为求此目的,卢梭反对代议制民主和社会中间组织,主张直接民主和政治参与因此,在社会契约的具体内容上,卢梭便坚持“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 我们看到尽管卢梭的逻辑是坚持在个人自由的世俗基础上建立政治共同体的秩序,但是他所描述的这一过程却充满了神圣性如果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过程充满一种“恐吓气氛下”(这可以理解为是霍布斯所故意制造的)的功利选择以及洛克的社会契约过程是人们相对从容的工具理性过程,那么卢梭的社会契约则是一次道德的转化,即被文明所扭曲的人性在缔结社会契约的一瞬间,由于个体所拥有的全部都已让渡给一个“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并且个人也立即的成为整个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看到,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每一个人都仿佛立即分享了他们集体表演的“道德转化”的结果这是一个极其精致的逻辑想象,也因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成为三个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中最富美感的一个,卢梭所提出的整体性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是那么的激动人心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比尔的实践 便充分展示了卢梭理论的巨大冲击力,尽管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常常是破坏性的
卢梭版本的社会契约论的最大问题在于无论在民族国家的规模上得到政治实现,因为直接民主受到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只能在“小国寡民”的条件下(比如希腊城邦)实现代议制民主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被证明可以较好的解决现代政治共同体的秩序建构问题,同时又能够较好的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对于代议制政府,密尔 在理论上作了必要的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推荐几部不同时间段,且豆瓣评分90以上的佳作吧~
《控方证人》 1957年 96分
著名大师比利·怀尔德最著名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律师帮人辩护的故事。
**除了紧张的法庭氛围外,还穿插了大量生活中的“小趣味”,使得**的节奏张驰有度。
**最后的反转也出人意料,相较于这两年被视为神作的《看不见的客人》,《控方证人》中的反转没什么铺垫,但却显得更自然。
《黄金三镖客》1966年 91分
《黄金三镖客》是赛尔乔·莱翁内“镖客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导演另一部作品《西部往事》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西部片。
作为西部片的集大成者,赛尔乔·莱翁内在这部《黄金三镖客》里营造出荒凉又大气的西部景象。西部片里常见的“牛仔对枪”的情节,在这部**里也显得格外地剑拔弩张。
**不仅是一部纯粹的西部片,导演还很巧妙地将故事融入到历史里,顺便讽刺了一下万恶的战争。
《教父》 1972年 92分
《教父》是如今黑帮片望尘莫及的存在。
这部**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主演马龙·白兰度也是凭借这部**获得了最佳男主演。
除了拿奖拿到手软以外,《教父》对后世许多导演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能在许多**里找到对《教父》的致敬。
无数人将《教父》视为**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他们把**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包括《闪灵》、《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就曾说:看到第十遍,我才相信《教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
《龙猫》 1988年 92分
《龙猫》是在我看来宫崎骏最好的作品,也是我最爱的**。
当然了,也可能是宫崎骏老爷爷最爱的**,不然怎么解释吉卜力工作室的logo就是一只龙猫呢?
保持童心,保持想象,守护住内心的柔软和感动,才是宫崎骏通过《龙猫》带给我们的东西。
《美丽人生》 1997年 95分
讽刺战争的**有很多部,但唯独这一部《美丽人生》,是最感动我的。
**没有直面描绘战争的残酷,而是极深沉地讲述一个父亲对一个孩子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直到战争结束,儿子都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集中营又为何物,他只当这是个游戏。
这当然是个游戏,父亲拼尽全力护儿子周全,为了保持孩子的童真和善意,父亲付出了生命。
可这个游戏太残酷了。
把镜头给到黑暗下熠熠生辉的爱,才是对战争最深刻的讽刺。
《机器人总动员》 2008年 93分
皮克斯出品的所有**里,最中意的是这部《机器人总动员》。
**里的元素太多了:生命、家园、爱情、浪漫。最重要的是,作为“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感动的更多的是成年人。
或许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那么一个孤独又深情的瓦力吧。
鉴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所以我决定在2020年12月31号更新这十年以来我最爱的**,到时候还会有人看嘛?
成功是一门科学,是有很多规律在里面起作用的。成功不可以复制,如果找到成功的规律,便可以作为走向成功路上的借鉴。一块大石头叫一个人扛,非常吃力,拿一台推车,立刻变成非常简单,所以成功是要掌握好 方法 的,只要找到成功的规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欢迎阅读!
成功学演讲大师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是不列颠 经验 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 反思 (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不过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对于约翰洛克,这个英国17世纪的一个哲学家,咱们中国人对他并没有多少兴趣。因为相比古希腊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洛克同时代的法国的笛卡尔及后来的黑格尔、马克思及尼采这些人来说,洛克简直毫无光彩。甚至让人觉得洛克作为一个大哲学家与大思想家的资格都有点太逊色的味道。因为笛卡尔及黑格尔对理性的设计,简直让我们中国人只有佩服的份。在尼采诗一样美文面前,洛克的语言也确实是相形见绌。
就内容上来说中国的《礼记》里描述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黑格尔与马克思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设计与完美的安排。在中国 教育 史上,洛克的《教育漫话》的地位与法国的卢梭的《爱弥尔》相比,也非常逊色。以至,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爱弥尔”式的 儿童 教育理想。却很难提起一下洛克在《教育漫话》里提到的教育智慧。因为,中国人现在在追求卓越,而洛克确实是太平庸了,太平淡无奇了。
洛克的平庸在他的叙述的语言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费了一生心血写成的《人类理解论》,读起来居然感觉是那么费劲,因为他的文笔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多有重复,尤其感觉杂乱,而且语句冗长,有时偶尔还会有语法上的错误。其表述能力与卢梭及尼采相比,简直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以我们现在惯用的评价方式,洛克的智商应该不是很高的。
难能可贵的是,洛克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如果能像一名扫地的低级雇工,清除一下知识道路上的垃圾,就算是抱负不小了”。但是后来同为英国大哲学家的罗素这样评价洛克:“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近代欧洲哲学才出现了第一次分裂。总体上说,大陆哲学构建了大规模的体系。它的论证具有先验性,而且在论证范围之内常常忽视细节问题。而英国哲学却更为遵循科学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它以零散的方式讨论了许多小问题,当它真的要提出普遍性原则时,就会把这些原则置于直接证据的验证之下。”(罗素著,《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88页。)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到位,恰如其分的。只有同是英国的大哲学家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对于一个崇尚整体的浑沌思维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垃圾清理工”是看不上眼的。因为,我们要的是建筑一个无所不包的完美大厦。我们用了几千年来,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也同样用在了思想领域。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也是这种气概。但如果这只是作为个人的思想与学问的话,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这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却是可怕的。而这正是作为经验主义者的洛克的存在的价值所在。
洛克自称是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因为,他从来不创设一种完备体系的理论,更不敢像黑格尔与马克思这样创立解释一切,甚至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理性大厦。不想也不敢用自己的理论构想来解释一切。他只是从自己的感觉、知觉与经验出发,力求来对现实世界作一点探讨。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去理解什么,不敢贪多求全。从来不作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假设。他的理性不是设计出来的先验的理性,而是经验里的理性,不作毫无根据的玄想。不作令人炫目的巧思与构造。似乎并无聪明可以卖弄,也无灵性可以供人赞赏,更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情,只有客观冷静的分析与力求用自己的一点有限的智力在理解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样的事物。他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个大老实人。这也是他在《人类理解论》及《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中表达的一种思想方法。因为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表达上的问题,洛克似乎在晚年才意识到这部著作,当初只为把思想表述完,而忽略了语言的简洁与清晰。所以,在临终前又写了一个简写本《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以作这部大著作的序言。可惜的是没有写完就去世了。对于这样风格的人,我们中国人看不上眼是正常的。因为,中国人历来崇尚机巧与精致,崇尚激情澎湃与无与伦比的美。中国原来就是一个理性不发达的民族。怎么能够忍受洛克式的慢条细缕地理解与分析呢。我们向来习惯了含糊不清的观念。习惯了声音洪亮地训话,习惯了大声地叫喊,也习惯了一味地唱着高调。因为中国是一个喜欢诗词赋的国度与民族,也是喜欢“孟子式的雄辩”的国度与民族,在这里情绪压倒了一切,却不留给逻辑与经验任何余地。在这里追求完美远甚于追求对事理的了解。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远甚于对外在事物的探究。而洛克的正是一个准备了解外在世界的人。他对理解能力的研究,正是准备用来理解外在的世界。而我国的王阳明却只会对院子的竹子进行格物,却一点也没有洛克式的格的方法。所以,中国人也曾经有格物之志,却终于没有格物之实。所以,我们在寻找教育资源时,终于还是找到了卢梭那里。在卢梭的《爱弥尔》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特别是庄子式的浪漫,孟子式的雄辩,孔子式的仁慈,大同世界一般美好。再加上卢梭的语言风格多像中国人的诗词赋的风格呀。热情而充满意境。终于我们还是拜倒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不像洛克在《教育漫话》里提到的那样,居然对儿童还主张要有必要的体罚。特别是提到对那些桀骜不驯和执意不从的儿童,要坚决地加以制止,甚至不惜主张用一点粗暴专横的方法。在当今中国大力提倡“新教育”的时候,这更是让中国人难以忍受。但是洛克是现实的,他所提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教育,他的教育智慧才是现实中的大智慧。如果说卢梭是制造教育理想的乌托邦的高手,他始终在激励着人类向往更美好的理想迈进的话,那么洛克才是实现美好理想的教育现实主义大师。中国需要卢梭,但是,更需要洛克这个经验理性主义者。需要这个思想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
其实,洛克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还在他的政治思想智慧。这是目前为止,已经被证明了的,唯一行得通的政治思想智慧。他在《政府论下》中,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权力上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已经在这个地球上被实践成为了人类的第一超级大国。也是他的思想,让后来的英国的思想家阿克顿勋爵提出了权力与腐败的关系定律:“权力滋生腐败,绝对权力绝对滋生腐败”。他的政治经验智慧就在于他不追求完美的设想,而只做一点技术性、程序性的改进工作。他不断的改进着的工作,使得社会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地得到改进,不断地接近美好的理想,却永远也不企求达到。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社会的改革成果。局部来看是慢的,但是长远来看却快的,因为它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他的经验主义使得卢梭的美好设想“自由、平等、博爱”在社会现实中正在逐步地实现中。
为什么一个完美的设想,一经在现实中实现时,就成了人间的灾难与地狱这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千古之谜。但是这个谜却被早早地被洛克的智慧看透了。这就是这个笨拙的平庸的洛克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洛克宁愿只当知识道路上的低级雇工,而不去充当一个理性的完美大厦的设计者的原因。毫无疑问,从柏拉图、卢梭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这样的完美大厦的高明设计者。而洛克却只满足于把他的理性智慧建立在自己的感觉的基础上,与自己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事实上,去寻找自明的道理与推理出来的知识。所以,他总是低调的,小心谨慎的,这种小心使得他不肯轻信,也不肯随便变动一个东西,任何变革都要落实在已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基础上。这样的平庸的思想,却奇迹般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变革中的急躁、暴力和浮夸之风。
对设计的理性的完美的追求,正是一个社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浮夸风的思想根源。因为任何完美的设计与构想,要在现实中寻找到并不容易。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能通过形式主义及浮夸风来到达。一般来说,完美的设计只可能在技术工艺中、艺术中和机器的制造中才可能实现。但是一经落实在现实社会中时,特别是在政治、经济、 文化 、教育领域里却行不通。因为,社会的一切构成要素是人,而人是文化的人,观念的人,是自我 编织 意义的人。他既生活在一种文化的过去,又生活在现有的文化现实中,还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人的生存是复杂多样的,一个理论无论设计得怎样美好,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因为,人不可能以一种单纯的、纯洁的方式存在。追求完美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缺陷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人作为追求,永远是追求完美的。但是,作为现实的生存却是充满缺陷的。人类的进步路径,只能是修补缺陷,以逐渐向完美逼近,却不可以把完美突然降临有缺陷的人类,否则就是灾难。这正如天空中的星星是美丽的,但是如果突然降临人间,就是人类的毁灭性的灾难一样。美丽的星星,只有高空悬挂,才是人类的指路明灯。因为,为了达到理想中设计的完美,所以,就必须把现实中存在的复杂性变成“一张白纸”,企图去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也因此就必须“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因此必须去“破四旧”,也因此必须对某一类人与物实行最后的解决。为了卢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其忠实的信徒罗伯斯庇尔不惜让整个法国变成血雨腥风,为了纯种的德意志,纳粹不惜对犹太民族来一个最后解决,这也是为什么美好的理想,总是容易在现实中变成毁灭性的灾难的原因。这些历史事实使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有缺陷的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而不是像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是诗意一般地栖居于大地上。我们寻求幸福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像洛克那样作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像一个垃圾清道夫那样,发现一点垃圾就清扫一点垃圾,使我们人类社会逐渐趋向清洁美好。公正与正义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却又要理性地认识到,这永远是无法彻底实现的。但是,我们的清道夫的工作却可以永无止境地向这个目标逼近。正视这一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的大灾难就永远不会因为人类自己的原因而降临。
约翰·洛克(1632年—1704年)是英国惟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父亲是一位律师。洛克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后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接受学校教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希腊文、修辞学等课程。他虽获文学硕士学位,却对医学、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努力钻研这些学科,并与自然科学家波义耳、牛顿有着长期而深厚的友谊。在他3600本藏书中有402本医学书藉,240本是关于科学的书籍。1675年获医学学士学位。1667年,洛克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沙夫茨伯利伯爵(FirstEarlShaftesbury1621年—1683年),并为他治好了久治无效的溃疡病。后受聘为家庭医生和家庭教师。1673年洛克担任沙夫伯利茨伯爵的秘书,开始步入英国政界。复辟时期,伯爵被罢黜,洛克也离开英国。在法国、荷兰等地受朋友之邀多次担任家庭教师,在教育上已获相当经验和名气,经常有人就教育方面的问题向他求教。1688年回国后担任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委员。晚年的洛克主要从事著述,1690年出版了《政府论》、《人类理解论》。1693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著《教育漫话》。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自己从事家庭教育的经验,并描绘了一幅未来英国绅士教育的蓝图。他认为,在英国把绅士培养好,对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4章 童年的旅程
在飞机上看完了第4章。没想到在飞行模式下还可以用,真是太好了!
在16、17世纪,儿童还是不太被重视,特别是低层阶级的孩子。他们被迫做童工,却得到很低微的待遇。儿童被看作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或物品,在英国社会对待穷人的孩子尤其残酷无情,穷人的孩子充当了英国这部大工业机器的燃料。
童年概念包含了两组知识旋律。洛克的《教育漫话》所体现的“洛克派”的或新教派的童年概念,而卢梭的《爱弥儿》体现了卢梭派的或浪漫主义派的童年概念。
洛克派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对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被改造一个文明的成人。洛克把儿童的心灵比作空白书写板。
卢梭派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卢梭把儿童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
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教育却是个增加的过程。两派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
这两人不仅在童年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洛克的白板说和卢梭的自然主义常被列为考试重点。
弗洛伊德赞同卢梭的观点: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的确是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与此同时,他又驳斥了卢梭的观点,赞同洛克的说法:儿童和家长间早期的互动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成人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
这章出现了很多教育学派的名人,随着阅读又重新温习了这些教育家的关于教育的主要观点,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学中做”,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
洛克的代表作品有《论宗教宽容》、 《政府论》、 《人类理解论》。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他的清教徒背景和身为辉格党员的一些政治立场。在1688年洛克跟随奥兰治亲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格兰。在抵达英国后不久洛克开始将大量的草稿出版成书,包括了《人类理解论》、《政府论》都在这段时期接连出版。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里,洛克批评了宣称人一生下来便带有内在思想的哲学理论,他主张的是人的思想来源需要经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被形塑。洛克因为这方面的理论,被归类为经验主义者,在第二卷,洛克提出了对思想的理论,他区分出了“简单思想”与“复杂思想”的差异。第三卷主要讨论语言,第四卷则讨论了知识,包括了直觉知识、数学、自然哲学,以及信仰和舆论。
简介:
约翰·洛克是英国有名的哲学家,他出生于1632年8月29日,于1704年10月28日去世,享年73岁,在知识论上,洛克被称为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
洛克——《大雄的宇宙小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一、洛克的基本情况
洛克,是《大雄的宇宙小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名从宇宙来的侦查员,担任宇宙同盟的特种部队首领。洛克穿着一件红色的紧身衣,满脸自信,与主角大雄的形象完全不同。
二、洛克的能力特点
洛克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和优秀的侦查技巧。他的武器非常先进,装备有追踪导弹和激光枪等强力武器,可以轻松地打败任何敌人。同时,洛克的侦查技术非常出色,可以轻易地发现任何潜在的敌人。
三、洛克在剧情中的角色
在《大雄的宇宙小战争》的故事中,洛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影片中的出场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为故事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在**开头,洛克就出现在主角大雄的面前,告诉他宇宙中发生了一大战,充当了重要的提示角色。
此外,当大雄组成了自己的战队后,洛克成为了他们的教练,确保他们的训练有条不紊。他进行了他们的战术培训,帮助他们应对不同的危险情况和敌人。最后,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洛克带领战队成功地消灭了所有的敌人,保护了宇宙的和平。
四、洛克的价值观和形象特点
洛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观的角色。他很真诚,对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在故事中,他始终对大雄和他的小伙伴们保持着深深的关注和照顾。他非常强大,拥有出色的技巧和能力,但是从来不过于自大,仍然保持了认真和谦虚的态度。
此外,洛克的形象特点也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他的外表非常帅气,30多岁的模样和英俊的面容让他显得非常成熟、稳重,同时也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这种形象在许多观众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
总之,洛克是《大雄的宇宙小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拥有很强的战斗能力和优秀的侦查技巧,同时也拥有很好的价值观和形象特点。他在故事中的表现非常重要,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是却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贡献了许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