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

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第1张

关于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民间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十多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犹如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发掘与开拓这些瑰宝,继承和发展各民间舞蹈艺术,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舞蹈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各民族在不同地区生活繁衍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各民族间舞蹈都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和表演形式。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首先要具有代表性,每一种民间舞的教材都应是最能反映这个民族鲜明个性的风格特点,最有训练身体灵活、表现力价值的,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特型性动作的完美结合的教材。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介绍所教民间舞的风格、特点,音乐特点和身体的基本动律等,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从而使这些理解、认知帮助学生在学习动作、组合时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它的韵律、风格,使之在其动作中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不能一味追求动作的整齐划一性。如傣族舞中的基本动律屈伸练习,每一次起时都有抬腿的动作,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慢蹲快起,寻找一种轻巧,弹起的感觉,而不能规定学生一定要抬腿到多少度,到什么位置,踢到臀部等。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要整齐,如群舞中教师可作要求,否则不应作太死要求。因为这样教学在无形中把傣族舞的脚下动作局限死了,在进行变化、发展、创新时便很难脱离原有的熟悉动律,一旦稍一改变脚下动作可能其它部位不能与之协调,导致失去原有民间舞的韵味和风格,原有的动作没有了,而新的动作却没找着,这样便很不利于民间舞的发展与创新。我们的创新一定是在对原有风格特点的继承下创新,不能脱离原有民间舞的这种特殊规律性。而继承则是对各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基本规律的继承,而不是全盘照搬,教条主义的模仿。再譬如朝鲜女子舞中的手臂的动作要松软如柳,张弛有力,不必要强调一手靠近而侧,尖端于肩上方,一手三位,一手旁七的位置,平于肩膀,只告诉她们手臂运动规律,手腕放松,由手腕拎着臂走……,这样教学能给学员创造一个更宽阔更自由的舞蹈表演和动作发展、表现的天地,在不失民间舞的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民间舞发展与创新的思路与规律来。

 千百年来,各民族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密切交往,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上互相影响,又有着共同的一面,所以各民族舞在各具独特的风格特点以外又可以找出动律、技巧或形式上相似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各种民间舞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进行对比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动作变化的素材与可变性领域。如我们在学习傣族舞时,动律节奏一般是均匀的`一张一弛、一起一沉,动作舒缓、圆滑,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体会的同时拿出与之相异的海洋秧歌为例子,向同学们边介绍边对比。海洋秧歌的动律则不同,在保持有韧性(沉得住,拎得起)的同时又要鲜明的动作棱角,展示山东人民朴实、豪爽,性格坚韧、能屈能伸的鲜明特型。而傣族人民则具有纯真、活泼开朗、温婉多情的性格。学生可根据这种对比更好地找到傣族舞的运动规律及与别的民间舞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还可以设想一下若是把傣族舞的基本动律与动作上稍稍加上海洋秧歌节奏上的棱角,一张一弛,则变成另外一种气质的傣族舞,这将会是怎样的呢时代在不断前进,生活在日新月异,和时代同行的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变化,反映当代民族人们的性格、情感特点的民间舞才是我们这一代舞蹈工作者的时代任务,所以这种方法应大有可取之处,也同样有利于民族舞的发展与创新。

 民间舞来源于它的自娱性和生活性,那么它的发展与创新则更是离不开这种原生心态。它来自于民间,产生于人们的自娱自乐,抒发内心情感,它也同样发展于人们的日益增长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和欢快愉悦感情。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的创造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有着现代生活、现代内心情感体验的人们在强烈的自我变现与自由愉快的自娱激情中,在以当地特色的民间舞为基础中抒发自我,又是一种带目的性的舞蹈教学手段。

 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是一项艰辛而又长期的工程,与之相适应的如何提高民间舞教学质量则是一项值得长期摸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前辈们及辛勤的舞蹈教育者们已给我们做出很多榜样,取得许多不可多得的成就。我们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与探索,努力掌握和运用民族民间舞规律,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艺术在世界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焕发出更加灿烂,耀眼的光芒。 ;

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

 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那么你知道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吗。

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1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二: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众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四: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两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2

 西双版纳的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

 凡婻诺,直译为雀(鸟)公主舞,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这种舞蹈,以具有某种鸟羽特征的模具作为道具,让舞蹈者带模具而舞,击鼓、敲铓作伴奏。婻诺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其中以孔雀舞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孔雀舞以美丽的孔雀翅膀、尾羽、雀身作为道具,舞蹈人员身套模具,模拟孔雀展翅、摇身、摆尾开屏、跳跃等动作,已被专业舞蹈工作者提炼、加工成为优美的舞台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凡光罕,直译为金鹿舞,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可由一人披具而舞,也可由多人披具而舞。这类模仿野兽动作的舞蹈还有狮子舞、大象舞等。其舞蹈造型美观奇特,很受群众欢迎。

 凡光,直译为鼓舞。舞蹈者以鼓为道具,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鼓舞,是群众性的舞蹈,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嘎光鼓舞是自娱性集体舞,舞者围成圆圈,依鼓点移动步子,腿或蹲或跃,或曲或伸,手腕内曲外翻,不时发出吆喝,气氛十分活跃。象脚鼓舞,由一人或多人挎鼓边敲边舞,配以蹲、踢、蹬、扫等动作。大鼓舞,主要由僧侣在佛寺内表演。鼓舞的节奏铿锵明快,动作刚柔兼容。

 凡整,直译为武术舞,是舞蹈与武术兼容的一种舞种。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

 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名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点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傣族的民间舞蹈是什么3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盘”。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白衣、莲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写照。再如狮舞、象舞等都源于佛经,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这种“佛在舞中”的现象也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大特征。

  二、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

  (一)傣族民间舞蹈的亚热带风情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处处。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一派南国田园景象。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1、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阴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们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教度所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与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动作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匀的节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鼓平稳的节奏、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2、“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和手臂关节的弯曲,其渊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傣族人民通过对孔雀的仔细观察,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作并于后来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手与脚同出一侧而形成“一顺边”的特点。傣族虽然居住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的步态和形体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三道弯”与“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亚热带风情的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都充满亚热带风情,比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嘎甸(蜡条舞)”等。

  (二)水文化特征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人们劳动归来,先洗濯后才吃饭。村寨内的水井上,设有精致、美观、塔形井盖式的小建筑物,以保持水源清洁。这种风俗是古代祓禊习俗的延续。祓禊,源于祓禊与“三月三”有关的习俗,后来虽因地区与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这一天,或者内容已与水无关,但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其形式虽和“浴佛节”的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但沐浴更衣、以水互相泼洒、赛龙船等项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风,又是古越人“习水便舟”的发展,泼水节的三四天中,人们欢歌起舞,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在带有祓禊古风的节日中,人们所表演的各种舞蹈也就带有水文化的特点。

  三、拟兽舞及图腾崇拜

 在亚热带丛林中,常有珍禽奇兽出没。比如孔雀、马鹿、猴子、大象、鱼、蝴蝶等动物,是原始游猎时期的傣族先民最常相处的善良伙伴。人们观察它们的种类、形态、习性,久而久之,这些动物就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狩猎而归、喜庆捕获的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跳的动作自然是那些穿梭印在他们头脑里的动物形象及其动作姿态。无意识地再现这些动物的简单动作,逐渐成了他们表达满足、喜悦等情绪的方式。随着见识范围的扩大,他们就能模仿更多动物的更为复杂的动作姿态,于是也就产生了早期的孔雀舞、马鹿舞、猴子舞、鱼舞、蝴蝶舞等舞蹈。

 以象舞为例,傣族地区气候炎热、森林茂密,古时即有“乘象国”之称,至今仍常有象群出没其间。人们对象怀有好感,以掌心手背相合,前后甩动来模仿大象鼻子的动作。傣族人民只要一跳舞就用象脚鼓为之伴奏,小象脚鼓舞动起来,舞步灵活跳跃,舞蹈以斗鼓、赛鼓为基本内容。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躲闪,最后抓住对方包头或帽子为胜。只要有节会、庆丰收、大型仪式或舞蹈就要打象脚鼓,而傣族人民只要一听到鼓声就会从四面八方拥来合着鼓声尽情舞蹈。

 另外,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敬已经带有一定的民族图腾崇拜性质。这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傣族是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据说“傣”的`含义就是和平,傣族就是和平的民族。他们把美丽、善良的孔雀视之为吉祥、幸福、纯洁、和平的象征,把自身的情感都寄托在孔雀身上,并把它看作自己民族的象征。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崇尚孔雀,当他们赞颂孔雀的时候,也就是在赞颂自己的、民族。孔雀舞代表了傣族舞蹈的最高水平,是傣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谈论傣族舞蹈的风格,就不得不谈到杨丽萍这位著名的傣族舞蹈艺术家。她对推动、发展傣族舞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艺当随时代。今天创造的民族民意舞蹈作品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的。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甩脱了表层的描述,把创作的意向、内含的意蕴,与由此而生发的形式美,融合成一个趋于完美的统一体。使人们在耐人寻味的形式美中,仿佛看见一个纯洁、高尚、典雅的精灵,漂游在森林中,徜徉在小溪边,是那样坦荡自如、高尚妩媚。她在表演舞蹈《雀之灵》时,每片肌肤都好像在吟诗,都好像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的手乃至每根手指的关节,都能表演出极其细微的舞蹈诗情,有如五根琴弦一样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震颤和频闪。她用手和手臂的细腻动作描绘了孔雀走路、喝水、抖翅、觅食等情态,让人们通过她的手和手臂的动作,感受到一只活生生的、人性的孔雀。她把这种手影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层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今天的傣族民间舞蹈在艺术内容、表现形式、舞蹈风格上有着飞速的进展,在不失其古朴、稚拙的原始风貌的同时更真挚直率、浪漫自由。傣族舞蹈正走着一条由传统娱乐方式向舞台艺术升华的道路,其审美趣味也更具有时代感。人们在参与和观赏傣族舞蹈的同时,也在追求自我个性情感的呼应,并获得自娱和超脱的审美感受。

 中国民间舞在不断孕育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流传数千年不衰,在不断加入新的审美情趣、新的文化因素中,愈发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只有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切理解的基础上,以最富特色的形式美、情趣美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粹,才能使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傣族舞蹈更需在本民族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博采众长、立足传统、锐意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精品,在绚丽纷呈的舞坛中独树一帜,以崭新姿态迈向新世纪。

跳民族舞蹈也需要掌握呼吸技巧

跳民族舞蹈也需要掌握呼吸技巧,蹈不仅是身体动作的艺术,而且是呼吸的艺术。如果没有呼吸的配合,舞蹈动作会显得呆板、无神且缺乏感染力。跳民族舞蹈也需要掌握呼吸技巧

跳民族舞蹈也需要掌握呼吸技巧1

从现代生理学的知识中我们可以知道,呼吸是一种运动。呼吸的实质,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吸气时胸廓向各方面扩大,呼气时则缩小。由此可见,呼吸直接赖以胸廓的变化。从狭义上讲,舞蹈中的呼吸应称之为艺术呼吸。

艺术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理性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韵律、风格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体。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在古典舞中如此,在现代舞中如此,在民间舞中同样如此。下面以朝鲜族舞蹈为例就民间舞中的呼吸特点做简单分析。快吸气、屏气、慢吸气;快呼气、屏气、慢呼气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的运用最具有典型意义,气息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由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以达到艺术升华的结果。

我要谈到的朝鲜舞呼吸特点,是人们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鼓点与舞蹈呼吸的配合。古格里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以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同时也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呼吸的运用则常在起法儿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起点,而其后的连续性则比较徐缓。例如朝鲜舞在动作时,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和呼吸完成;准备时在半蹲上,先快吸入半口气,同时膝盖配合吸气向上延伸,然后呼吸瞬间停顿。

这种停顿正是朝鲜族舞蹈过程中特意安排的,一刹那的煞住的间歇中,把存留的后半口气慢慢吸入,膝盖随之伸直;吐气时要求与呼气一样,膝盖弯曲快吐气、屏气、慢吐气。这种呼与吸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刚与柔、动与静的鲜明对比。

正是在由刚转柔,由动入静的瞬间,常常蕴涵着朝鲜族舞蹈那种令人神怡的动中有静的柔媚性格。

跳民族舞蹈也需要掌握呼吸技巧2

跳民族舞影响身高吗

不会。小孩子如果去正规舞蹈培训机构学习舞蹈基本功的话,是不会影响长个子的。因为舞蹈基本功多是向外伸展、拉伸四肢的动作,很多时候还要求孩子跑跳,这反而是有利于孩子生长发育的。但是,孩子在练习基本功时,老师、家长不正确的教学过程倒是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

比如劈叉这个东西,刚开始学的时候,只有天生柔韧性非常好的孩子才可以一下子劈下去,大多数孩子都要慢慢来。

跳民族舞有助于长个子吗

是可以的,不过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并不代表说。你跳舞就马上回长高。比如你在发育阶段来练习舞蹈。同时,营养的补充非常及时,这个是有帮助的。如果进行一段时间正规的体形训练,如芭蕾或古典舞的基训,会拉长体形,比如驼背、缩脖子或膝盖有些弯的自然形态都会得以纠正。

这样也许会有小小的增高。但要注意,一些不正确或太激烈的软翻训练如果压迫到脊椎,也许会使一些发育中的孩子不再长高。

跳民族舞注意事项

1、跳舞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

大多数美女对于热身活动并不在意,通常是随意去做而不是认真跟着老师所教的动作去跳,有些时候还有不做热身直接就跳舞的。热身活动其实就是让你的身体各个部位“热起来”,这样跳舞时才不容易受伤。

2、跳舞前30分钟内不宜吃大量的食物

如果在跳舞前吃很多东西的话,跳舞时就会影响到胃的消化功能,慢慢地就会对胃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人在跳舞时也会感觉不舒服,直接影响人在跳舞时的情绪,所以跳舞前30分钟内应当尽量避免吃太多的食物。

3、跳舞后应该全身放松地去做舒缓活动

舒缓活动会让身体的每个部位的肌肉完全放松下来,否则的话,肌肉总处在紧张的状态,就容易受伤或者引起抽筋,因此跳舞后做舒缓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保护身体一种必要措施。

民族舞是什么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

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跳好民族舞的重要步骤

1、了解各民族的地理人文知识

了解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与人文地理,明白自己跳的是什么, 有了明确的概念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到各个民族舞蹈的特点,思想观念里对该民族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

例如, 在演绎藏族舞蹈时, 应该首先了解藏族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了解藏族民间舞的体态是怎么形成的, 进而明确舞蹈的要领。

2、教师精炼的语言与标准的动作示范

舞蹈不似其他的技能, 它必须要通过老师的口传身授来进行学习。这时学习就离不开老师的标准动作示范。教师在讲解舞蹈动作时语言要精炼、到位;教师的动作示范地道、纯正。

3、优质音乐

舞蹈是一门视觉与听觉并存的艺术。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与舞蹈是“ 血肉相连, 鱼水相依”的。优质的音乐伴奏是民族舞蹈演绎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是有灵魂有感情的, 它可以辅助舞者把舞蹈的情感释放出来,好的音乐甚至可以提升舞蹈的效果。

4、丰富的情绪

在民族舞蹈的演绎中, 并不是针对一个民族的舞蹈演绎, 一种机械的肢体重复,而是演绎各个民族不同的舞蹈特点、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 在具有地道的风格、体态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情绪, 能将不同民族的动作特点很好的诠释出来。因为民族舞蹈的演绎不仅是肢体的表达, 更是情感的宣泄, 要让舞蹈完全成为感情发泄的渠道。

藏族风格舞蹈主要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胸部的屈伸,答案:错误。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

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

朝鲜族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韵,是和丰富的乐舞节奏、伴奏乐器及演奏技法分不开的。例主奏乐器的杖鼓(俗称长鼓),它能激励舞者抒发内心的世界。

细腻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是主要的节拍型之一。人们还把不同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作“长短”,如“古格里长短”“他令长短”等。长短一词,是朝鲜语中形容乐舞的特有名词,包括有:节奏、节拍、速度、风格等含义。

每种“长短”都有特定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与它相应的特定舞蹈动作。而且舞者呼吸与“长短”相吻合中、与乐手默契交流,随着“长短”流畅地进行,其表演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

1、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2、扇舞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3、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5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