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汗——忽必烈:

蒙古大汗——忽必烈:,第1张

  忽必烈(1215~1294)

  中国元朝的创建者。元世祖。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璮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卒。

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在死之前,他并没有指定下任继承人。按理说,蒙哥的几位兄弟都有资格竞争大汗之位。

而从呼声来看,最有希望继承大汗之位的人是小弟阿不里哥。可实际上,最后成功的却是二哥忽必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忽必烈在知道蒙哥去世的消息后,他没有丝毫犹豫,而是直接召开了忽里台大会,宣布继位,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对付阿不里哥。

他攻打阿不里哥的行动,从原来的互相争夺皇位,变成了讨伐贼人。虽然阿不里哥声称忽必烈的汗位不正统,但人们毕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忽必烈在这方面占到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忽必烈得到了三弟旭烈兀的帮助。阿不里哥虽然有先天优势,但是他面对哥哥们的联手,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从局势上来看,蒙哥似乎是优势的一方,因为四大汗国当中,有三个都站在他的背后。

可实际上,在蒙哥统治的时期,几个汗国就已经是各自为政了。他们虽然嘴上喊着支持,但是能给到阿不里哥的帮助是非常少的。

接着,虽然蒙古没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忽必烈的身份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加成,但他个人的能力非常强悍,这是他最大的优势。很多人都是看重了他的能力,这才坚定站在他的背后。

如果说他能坐上可汗的位置还有运气成分,那么他能守住这个位置,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无比卓越。那些怀有歹心的人,全部都被他铲除了。

蒙古人是非常彪悍的,阿不里哥和忽必烈最后肯定还是通过武力决胜负。

从士兵数量上来说,阿不里哥占上风。可是从士兵质量上来说,忽必烈这边是碾压对手。

阿不里哥这边的人只是凭借着本能作战,而忽必烈这边的士兵则是汲取中原大地的文化,对战略和战术非常精通。

而且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原冶炼武器的技术也是更加先进,所以忽必烈麾下的士兵无论是比拼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吊打对手。从这个角度来看,阿不里哥败得不冤。

两方当时并没有很快分出胜负,而是陷入了持久战,这对于忽必烈来说绝对算是个好消息。忽必烈占据着富饶的中原,他完成支撑得起金钱和资源方面的消耗。而阿不里哥这边就比较惨了,他的地盘本就不富裕,还被忽必烈实行了经济封锁,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在战略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阿不里哥最终败下阵来。

不过虽然忽必烈赢了,取得了胜利,但可惜的是蒙古帝国也因此而分裂,不复成吉思汗那时的荣光。

分裂蒙古的不是忽必烈和阿不里哥这两兄弟,而是传统与汉化的争斗,两人的战斗起的不过是导火索的作用罢了。

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进攻钓鱼城时去世,没有定下谁继承庞大的蒙古帝国。按照蒙古传统,有望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均为蒙哥的几个兄弟, 包括二弟忽必烈、三弟旭烈兀、幼弟阿里不哥。在此之前,成吉思汗之后,从来没有因为汗位引起过争斗,而这次争斗也直接导致蒙古帝国分裂。

最有希望的是幼弟阿里不哥,按照蒙古传统由幼子守灶,统领着蒙古高原本部,蒙哥逝世后立即下令召回征南部队,为大汗举行葬礼。从当时的局势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贵族中的支持数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基本上,蒙古政权中的汉族官僚阶层,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数民族贵族则大多数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不过,比较有政治智慧的是汉族官僚阶层,从智囊团的质量看,忽必烈是质量大于数量,阿里不哥是数量大于质量。

1260年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称汗。他的库里台大会,大多数的蒙古贵族没有出席,从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异议。但阿里不哥不同,称汗速度没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并且他全权操办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礼。当时的蒙古贵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称汉,又没有参加蒙哥的葬礼,简直就是1名叛乱者。道理归道理,蒙古草原最终讲究的实力,看谁的拳头硬。忽必烈南征带着蒙古强大的军队,又占据着富庶的中原汉地,经过4年的作战打败阿里不哥,后者选择投降。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窝阔台汗国逐步被察合台汗国吸收,中亚地区陷入混战状态,元朝虽然也曾试图重新征服中亚地区,但都没有坚持下去,蒙古各汗国之间只保留着松散的联盟,忽必烈则坚持征服中国,并始终把中国视为根本。正是依靠中国地区发达的经济生产能力,忽必烈才能够以赏赐的形式让其它几个汗国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认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可汗,并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丝绸之路的效率和物资流通的体量,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1271年,在即位10多年之后,正式仿效中国王朝建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1272年改金中都为大都(北京),宣布在此建都,宫殿建成后即迁都于此。他统治中心日益移入中国内地,成为中国的一个统治王朝。1276年南宋降,1279年追灭南宋卫王于崖山,完成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蒙哥”,蒙古语意为

“长生”。1235~1240年,奉窝阔台命,与拔都、贵由西征,屡立战功。贵由汗

去世后,诸宗王在汗位继承上发生争议。术赤子拔都以宗长身分首推蒙哥为大汗

继承人。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于是拔都派弟别儿哥率军卫蒙哥东还,并定

于来年在斡难河(蒙古鄂嫩河)、怯绿连河(蒙古克鲁伦河)召开大会。窝阔台

系诸宗王拒不赴会。拔都不顾他们的抵制,于1251年夏,在阔帖兀阿阑(成吉思

汗大斡耳朵所在地,今蒙古温都尔汗西南克鲁伦河与臣赫尔河会流处西)举行大

会,拥蒙哥即大汗位。随即将反叛的窝阔台系诸王一一处死。蒙哥登大汗位,委

其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宜。颁发政令,革除前朝弊政。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反对忽必烈,是从蒙哥派忽必烈前往南方经略的时候,就开始了。

蒙哥上台以后,就把攻灭南宋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他先是派忽必烈前去灭掉大理,接着再把忽必烈召回来,让他到原先金国的地盘(蒙古人称之为“漠南”)去经营,为今后攻打南宋做准备。

忽必烈到了漠南以后,开始大肆招募原先金国地盘上的那些汉人知识分子。包括姚枢、郝经、廉希宪等很多人。在这些汉人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忽必烈的思想很快出现了汉化的倾向。比如住进了汉人的房子,建造了汉人的王城,按照汉人的那一套制度来进行地方管理。按照汉人的办法设置行政体制,开办学堂、收税等等。

忽必烈的这种做法,立刻就遭到了蒙古草原上那些王爷们的极大不满。他们反对的地方主要有三点:一是忽必烈变更祖宗之法,不按照草原上的规矩,而按照汉人的规矩来做事情。这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二是忽必烈按照汉人的办法来收税,但是他收的税并没有上交到中央国库,大部分被他截留了。三是忽必烈在南方搞独立王国。包括姚枢、郝经这样一些大臣,他们都只认得忽必烈,认不得蒙哥大汗。所以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都不断在蒙哥面前说,让蒙哥必须处分忽必烈。

蒙哥起初并没有当回事,但是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说得多了,他也就动心了。开始对忽必烈手下的那些大臣们进行“钩考”。所谓“钩考”,主要也就是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的税收究竟交到哪里去了。

这一次“钩考”,把蒙哥手下的那些人折磨得够呛。不过最后蒙哥心慈手软,停止了这次行动。又把忽必烈的兵权给解除了,让他回家去当一个“富家翁”。

然而这种解除,没过多久,又被忽必烈恢复了。因为当时遇到了蒙哥率军攻打南宋。蒙哥的这次军事行动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塔察儿率军,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进攻;一部分由蒙哥率军从四川向东进攻;还有一部分是由兀良合台率军,从大理由南往北进攻。

蒙哥和兀良合台的进攻,还马马虎虎,但是塔察儿的进攻就打得非常糟糕。因此蒙哥不得不把在家赋闲的忽必烈叫出来,让他率军打仗。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蒙哥让他的小兄弟阿里不哥在漠北镇守大本营。

很快,蒙哥就在四川钓鱼城被打死了

蒙哥死后,就遇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问题。当时阿里不哥几乎得到了整个草原王爷们的支持,而忽必烈则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支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忽必烈获得了汗位,而阿里不哥却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忽必烈先下手为强。

蒙哥去世以后,阿里不哥就多次带信来给忽必烈,让忽必烈赶紧回漠北去,商量开忽里台会,推荐新大汗的事情。

阿里不哥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让忽必烈回到北方后,把他控制起来,然后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忽必烈当然不会受他摆布,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召集一部分人开忽里台,推荐他为大汗。这样,他一下就把大旗举起来了。古代通讯不发达,普通老百姓也并不了解真相。他们看见忽必烈当了大汗,就以为他真的是大汗了。

忽必烈当了大汗以后,阿里不哥再召开忽里台,让大家推他为大汗。

虽然他获得了蒙古草原上王爷们的集体支持,但已经迟了一步,在舆论上,他没有占到主动权。

二、忽必烈掌控着兵权。

忽必烈的军队,就是他带领从北向南进攻南宋的那一部分军队,这一部分军队在他的训练下,骁勇善战,在南宋战场上得到极好的锻炼。同时,忽必烈本身经营南方多年,自身还是有很大的军事实力的。

阿里不哥的军队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当时留在国内的军队本来就非常少。蒙哥在四川战场上被打死以后,逃到蒙古漠北的军队其实只剩下两万人,而且还是一部分疲弱之兵。

所以在战斗力量上,忽必烈是远远高于阿里不哥的。

三、忽必烈获得旭烈兀支持。

当时蒙古的军队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是蒙哥率领的主力军,一部分是忽必烈率领的从北向南的左翼军,一部分是兀良合台率领的由南向北的右翼军。还有一部分由旭烈兀率领,进攻西亚。

蒙哥的军队最后只有两万人回到漠北归阿里不哥指挥。兀良合台的军队,最后融入到忽必烈手中。剩下的就是旭烈兀的军队,旭烈兀的军队,也左右着整个战场的走势。

然而,在旭烈兀的问题上,忽必烈再一次先下手为强。他派人和旭烈兀联系,对旭烈兀说,如果你支持我,那么我将允许你独立。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西亚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

这一点对旭烈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旭烈兀如果支持阿里不哥的话,那么他最多也就是一个王爷。但他如果选择支持忽必烈,那么他就会成为独霸一方的可汗。

更何况阿里不哥还没有找人联系过他,所以他就支持了忽必烈。

忽必烈的势力是绝对占优的,同时他又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就算阿里不哥获得整个草原王爷们的支持,他依然不是忽必烈的对手。

忽必烈继承王位的过程:

贵由全名叫做孛儿只斤·贵由是蒙古国的第三任大汗,1258年,贵由去世了忽必烈的哥哥孛儿只斤·蒙哥争夺了大汗的位置,并且在1251年的7月1日正式登基成为了蒙古国的大汗。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蒙哥去世以后,1260年的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

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中统元年春天召开库里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中统元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扩展资料:

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以后,他以汉地为根基,依靠汉人的支持夺取了政权。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确立了他在蒙古贵族中的统治地位。

但是,这时西北诸兀鲁思实际上各自分立,大汗的统治地位和诸兀鲁思与大汗的关系已不同于成吉思汗、窝阔台时代,和林也不再是政治的中心。

忽必烈以汉地为根基,依靠汉人地主的支持夺得汗位,因之不能不以汉地为中心,建立起元朝的统治。 

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中统,但也没有另立国名,一二七一年十一月,在建国十多年之后,他的统治地位已经逐渐巩固时,才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下诏说: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忽必烈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改建国号为大元,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

建都城窝阔台建和林,作为蒙占国家的统治中心。忽必烈建开平,成为称汗建国的基地,但忽必烈已将中原地区作为他的立国基础,开平显然不适于作为国家的都城。

一二六三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一二六四年八月,又下诏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 

僧子聪是忽必烈在和林最早信用的汉人幕僚。一二六四年,王鹗上奏,说子聪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应当让他还俗作官。

忽必烈诏令僧子聪复姓刘氏,赐名秉忠,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一二六六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中都营筑都城宫室。

同年,又命已经致仕的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提督宫城的修筑工程。刘秉忠等选择金中都城东北,太液池琼华岛的周围,作为新都的城址,筹画修筑周回六十里的新城。 

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一二七二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一二七三年,大都宫殿建成。

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 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大部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孛儿只斤·贵由

—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忽必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8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