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可汗和忽必烈什么关系

蒙哥可汗和忽必烈什么关系,第1张

蒙哥和忽必烈之间是亲兄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蒙哥是大哥,然后忽必烈是老三,老二叫旭烈兀。

窝阔台死后,他的皇后想立长子贵由继位,但几个势力不满想要争位因而产生了矛盾。此时,就是唆鲁禾帖尼站出来带着儿子支持贵由,才稳定了局势。贵由只两年就去世了,而当时声望和势力最强的就是托雷家族,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长子蒙哥继位。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当上大汗,之后建立元朝。

扩展资料:

在蒙哥汗当上大汗之后,蒙哥汗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征服蒙古地区的其他地方,而南宋就是这些地区的一部分。

蒙哥汗非常器重自己的弟弟忽必烈,所以忽必烈在第2年展开了一系列的伐宋征集活动。在熟悉了南方的情况过后上书蒙哥汗要求先攻打大理国,再进攻南宋。经过争执后,蒙哥汗最终同意了忽必烈的要求。

但是在忽必烈接受命令之后掌握着大权,但迟迟没有对南宋展开进攻,这让蒙哥汗十分不满,并且还对忽必烈产生了隔阂,深怕忽必烈背叛自己,随后便派人去监视忽必烈。

这让忽必烈十分不满,他们兄弟俩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后来两个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隔阂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蒙哥汗,准备自己攻打南宋。

首先,忽必烈获得了大汗蒙哥的高度信任。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有资格当大汗的,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蒙哥得到了金帐汗国可汗拔都的强力支持,在忽里台大会上的呼声最高。

但是蒙哥继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窝阔台还是贵由,都没有说过让拖雷系的人来继承汗位。而且有人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这话谁也反驳不了,拔都派来的代表别儿哥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不过这时候,忽必烈站起来说道,窝阔台是说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

其次,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给了忽必烈,让忽必烈坐大。他先是派忽必烈拿下大理,作为从南向北攻击宋朝的一个跳板。接着又让忽必烈总管整个漠南事务。也正是在这里,忽必烈打出了一片天空,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将,获得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整个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蒙哥)

忽必烈的风头盖过了蒙哥,也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满,他以调查忽必烈手下财务问题为由,想把忽必烈那些能干的部下一个个拿下。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忽必烈的那些部下非常忠心,就是宁死也要维护忽必烈的尊严。这件事,由于蒙哥最后顾念兄弟感情,又由于蒙哥急于亲自率兵攻打南宋,因此,最后不了了之。这样,在客观上进一步壮大了忽必烈的势力。

第三,忽必烈在南方具有超高的人气。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实,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本土贵族们,都没有什么实力。没有实力,也就没有话语权。而忽必烈在整个漠南具有超高的人气,蒙汉两族对忽必烈都充满期待,因此,从支持率来看,忽必烈是高于阿里不哥的。

第四,忽必烈雄厚的军事实力是他成功的保证。当蒙哥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候,他的军队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给旭烈兀去西征,一部分给忽必烈从北向南进攻南宋,一部分给兀良合台由南向北进攻南宋,最后一部分他自己率领从西向东进攻南宋。留在国内给阿里不哥的,是非常少的。

(蒙古军西征)

最后,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战的时候,阿里不哥手里只有蒙哥战死后,回国的一小部分军队,而忽必烈具有他自己的和兀良合台的两支大军。而且,旭烈兀最后也表态支持他。虽然旭烈兀的大军并没有参与作战。但忽必烈的军队已经足够了。所以,忽必烈打阿里不哥,可以说打起来太轻松了。

第五,忽必烈拉拢了最有实力的诸侯旭烈兀。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哥哥,忽必烈一开始就看出旭烈兀力量不可小视,所以积极地拉拢他,并向他许诺,一旦自己获得天下,将允许旭烈兀高度自治。旭烈兀因此同意支持他。虽然并不参战,忽必烈至少保证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蒙哥是忽必烈的哥哥。

蒙哥全名叫做孛儿只斤·蒙哥,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

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古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

1259年在四川东钓鱼山下去世。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扩展资料: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

1259年初,在合州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在合州钓鱼山,一说重伤而死,享年五十岁。

蒙哥突然暴毙,甚至急促到没有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导致了此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

正常情况下,没有太子的君主在知道自己可能即将不行的时候必定会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譬如秦始皇就是如此,蒙哥如果是患急病或伤重不治。

那么他就有足够的时间下达遗诏,就绝不会在死前不确立继承人,所以蒙哥是被宋军飞矢直接击毙或意外落水而死的可能性极大。

据说临终前留下遗言,将来若攻下钓鱼城,必屠杀全部军民百姓。不过,后来钓鱼城于1279年投降时,忽必烈赦免了所有军民。

蒙哥去世前虽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蒙哥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后即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的分裂。

—蒙哥

13世纪中叶,来自漠北草原的蒙古骑兵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在东方,蒙哥组织三路大军征讨南宋,准备一统天下;在西方,旭烈兀(蒙哥的兄弟)率领西征军占领大马士革,兵锋直指北非、巴尔干半岛!就在整个世界都慑服于蒙古帝国的强盛时,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场保卫战,竟然无形中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格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组织三路大军南下攻宋,他亲率十万主力攻打四川,计划三路会师后,直捣临安府。交战之初,蒙古军队连战皆捷,不到一年,四川几乎全部沦陷,与此同时另一路军的统帅忽必烈也开始攻打长江要塞鄂州。当年12月,蒙哥大军抵达钓鱼城下。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座屹立在嘉陵江畔的山城竟然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拐点!

自1259年1月至7月,蒙哥采用多种战术,但始终无法攻陷这座要塞,加上天气炎热,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蒙古军队士气低落,损失十分严重。7月27日,蒙哥暴死军中。关于蒙哥之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被宋军的飞炮击中,负伤而死;有的说是被宋军射杀;还有的说是忧虑病死;最离奇的一种说法是蒙哥乘坐的战船被宋军潜水者凿穿船底,溺水而死。

不论是哪种情况,蒙哥之死都与钓鱼台之战有直接关系!宋将王坚领导钓鱼城保卫战,直接导致了蒙哥之死,而蒙哥之死,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

影响一,南宋获得了喘息之机,延续了赵宋王朝的时间

蒙哥一死,一时间大军没有统帅,于是蒙古军队被迫撤军被还,钓鱼城保卫战最终宋军获胜,这也是自南宋抗蒙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蒙古军队一撤,宋军趁机收复了原来四川丢失的领土。在鄂州的忽必烈也不得不与南宋贾似道达成和议,撤军北返。应该说钓鱼城之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延长了南宋的统治时间。

但非常遗憾的是,赵宋的统治者们没有利用这一时间整军备战,宋理宗依然怠于政事,大权落到了贾似道的手里,使得朝政更加腐败。应该说贾似道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不但没有成效,反而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导致一些有才能的武将不是被迫害致死(如钓鱼城之战的王坚),就是投奔元朝(如刘整)。

影响二,汗位内战,蒙古帝国分裂

蒙哥是蒙古各部诸王推举出来的大汗,因此可以号令几大汗国,但在他死后,蒙古爆发汗位之争。

1260年4月,忽必烈在开平城自立为汗;不久后,身居漠北的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其他汗国的推举为大汗,兄弟俩因此展开历时四年的激烈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汗位之争才宣告结束。

忽必烈虽然最终成为蒙古大汗,但他并不是经过蒙古诸王推举出来的,因此其他汗国虽然表面上尊奉,但实际上各自为政。忽必烈的权力仅限于东方,即中国的元朝政权,他根本无法调动其、指挥他几大汗国。所以随着蒙哥的死,蒙古帝国实际上也宣告分裂。至今今天,我们看元朝的疆域图,是不包括其他几大汗国的。

影响三,结束西征,没能进入非洲

世界历史上曾有几个超级帝国,因为他们的领土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但这其中并没有领土面积最大的蒙古帝国,原因就在于蒙哥之死。

当率军西征的旭烈兀准备攻略北非时,蒙哥的死讯传来,旭烈兀本想率军回国争夺汗位,但得知两位兄弟展开内战,于是他留驻波斯,观察形势。

1264年,旭烈兀接受了四哥忽必烈的册封,成为伊尔汗,建立伊尔汗国,蒙古西征就此画上句号。

蒙古很多传统宗亲并不喜欢忽必烈,主要是和忽必烈采取的政策有关。

忽必烈对汉地的统治。

蒙哥担任蒙古大汗后的1251年,任命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负责汉人地区的统治,主要是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

这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文化也更加先进。

这一地区和蒙古其他地区不一样,统治的百姓以农耕经济为主,忽必烈管理这一地区,自然和蒙古的其他宗室不同,逐渐产生矛盾。

日后,忽必烈也是凭借着这一地区的富庶,赢得了对阿里不哥和西北诸部的胜利,最终开创大元帝国。

忽必烈重用汉臣。

很多蒙古传统实力派不支持忽必烈,很大原因是忽必烈重用汉人。

忽必烈得到蒙哥汗的任命后,先后任命汉人的儒家人士整顿吏治。

忽必烈积极结识中原地区的文人名士,主动熟悉中原汉人地区的相关情况。在忽必烈的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人为主的知识分子,为忽必烈出谋划策。

忽必烈身边的早期汉人知识分子主要有窦默和姚枢等人。窦默给忽必烈讲解中原地区的三纲五常、上下尊卑等文化;姚枢则给忽必烈讲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忽必烈在和林时结识了名为子聪的僧人(后来赐名刘秉忠),是一个博览群书、汇通天下的大才子。靠着一身才华,经常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得到忽必烈的重视。

在公元1250年时,他就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了: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的谏言。

他劝忽必烈要改革当时存在的弊政,减轻赋税和差役,劝课农桑,兴办学校等等。

除此之外,忽必烈还重用了许衡、郝经、张文谦、赵璧等汉人名士。

忽必烈对汉人非常看重,自然让传统的蒙古贵族鄙夷,他们不喜欢忽必烈重用汉人的态度和行为。

忽必烈采取很多中原王朝的政策。

忽必烈奉命经略汉地,自然需要采取不同于大草原的政策,积极采用中原王朝的统治策略,这些都惹得蒙古贵胄的不高兴。

忽必烈接受蒙哥经营汉地的命令后,在原来金国的首都汴梁建立经略司,并且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等地,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忽必烈提出了“行汉法”等政治策略,加强了对汉地的管理,但这些政策不为传统的蒙古贵族所容,他们不喜欢忽必烈,这也是后来不少人支持阿里不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传统蒙古贵族不喜欢忽必烈,主要是忽必烈采取了“汉化”的政策,这影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不喜欢他。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历史内容,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元史》,《中国通史》。

蒙哥是继成吉思汗之后蒙古帝国的第3位大汗,而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创者,他是蒙哥汗的弟弟。蒙哥汗刚即位的时候,对弟弟忽必烈还是不错的,任命忽必烈总管征南军事事务。蒙哥汗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他不但派旭烈兀西征,并且命自忽必烈尽快征服南宋。

 

但忽必烈跟蒙哥汗发生了在征服南宋问题上出现了路线之争。蒙哥汗主要是想从长江中上游顺江而下,自然要先征服汉中和四川地区,而忽必烈则坚持必须先打下大理,再征服南宋。最后蒙哥还听从了他弟弟的建议,允许忽必烈先攻下大理。但忽必烈在攻灭大理之后,在1252~1256年4年都未对南宋都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令他哥哥蒙哥非常不满。

 

忽必烈在南下征服了汉族的一些核心地区之后,实行汉法,一直在开拓自己的地盘,收买人心,壮大势力。随着忽必烈势力的坐大,顽固保守的蒙哥汗自然感受到威胁的步步逼近,自然对忽必烈越发不满。蒙哥是个老顽固,坚守蒙古人的传统不能变,他坚定遵从蒙古人的那一套习惯法,坚决反对沿用或者承袭他国的律法,恰恰忽必烈确实非常开明的,在其统治的很多地区采用了汉人法律。忽必烈在其统治地区,确实有一些违规行为。当时蒙哥汗只命他管理军事,但忽必烈在其控制的地盘不断加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控制力,做到了民心所向。忽必烈势力的坐大,令蒙哥汗如坐针毡,再也不能不管不顾。

 

1257年蒙哥汗为了限制忽必烈的扩张,派自己的亲信阿兰答尔和刘太平对忽必烈控制的北京、河南等地进行钩考,也就是监督检查。这次钩考,蒙哥汗搞得非常残酷,将忽必烈设立的宣抚司、经略司、行部等军事部门全部撤销,相当于剥夺了忽必烈的兵权。在蒙哥的步步紧逼之下,忽必烈只能示弱,以自己的王妃为人质,前往漠北向蒙哥汗请罪。自此,蒙哥汗下定决心亲征南宋。忽必烈借机说自己脚疼,解甲归田,估计这招被袁世凯运用得炉火纯青。

蒙哥并没有传位忽必烈,蒙哥在去世前没有确立继承人

蒙哥在亲自率军南征宋朝之前没有确立继承人,蒙哥战死后,蒙古帝国陷入内战,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

最后,虽然忽必烈打赢了阿里不哥,但是在黄金家族内部引发了全面震荡,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的后人,都对忽必烈的做法严重不满,又开始了和忽必烈的对抗。

同时,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和金帐汗国的别儿哥也因此单独打起来。由此,庞大的蒙古帝国终于在这一刻分裂成元朝和四大汗国。

蒙哥的生平

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古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

1259年,在进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今重庆合川钓鱼城)去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4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