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何能统一蒙古?

忽必烈为何能统一蒙古?,第1张

公元1258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汗”带领着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兵分三路进攻南宋。蒙哥汗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上所向披靡,相继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就在这样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蒙古大军的统帅蒙哥汗突然病重,并在合州钓鱼城下的进攻受阻,数月都未能攻克。公元1259年,蒙哥汗因病去世,享年50岁。

由于蒙哥汗去世得突然,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这个时候,拥有继承权的忽必烈和其幼弟阿里不哥便开始围绕汗位进行了长达了4年之久的汗位争夺战,最后的结果以忽必烈胜出,阿里不哥投降告终。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一段历史的话,不难发现,实际上忽必烈是没有继承资格的,因为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习俗,在前任大汗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应该是由其幼弟作为继承人。但为何忽必烈最后能从这场汗位争夺战中胜出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忽必烈的胜出绝不仅仅是武力上的胜出,因为如果单单只是武力胜出的话,那么他的汗位是根本坐不长久的。忽必烈的胜出,说到底还是“继承合法性”得到蒙古各贵族的承认。

一、合法性的认同观念不同

虽然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有继承汗位的权力,但是两者的“合法性”来源确实截然不同的。一方面,长时间驻守在中原地区的忽必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并且一直以来他对于中原的那些饱学之士都是以礼相待,经常向他们学习,所以当时就有很大一批汉人豪族选择支持他。所以这个时候,他自然就可以打着“以长以贤”的政治口号来号令天下。至于他的幼弟阿里不哥,则始终都是秉持着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习俗,所以他所能得到的支持,自然也都是蒙古本族内部人员的支持。

所以我们会发现,两人对于汗位“合法性”的认知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忽必烈似乎要走在前端一点,而阿里不哥则一直驻留在原来的习俗上面。当然了,尽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但既然双方僵持不下的话,那么最终还是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决定哪一方才有资格坐上大汗宝座。而只要双方开展了战争,两者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二、阿里不哥缺乏作战经验

蒙哥汗去世之后,阿里不哥在家族内部的支持下,正式称汗,并随即向忽必烈发出挑战。根据拉斯特的《史籍》中记载:

“阿里不哥把军队交给旭烈兀汗的长子主木忽儿、干儿答的儿子合剌察儿,派遣他们和另一些宗王去与忽必烈作战。忽必烈的先锋为也松格和纳邻合丹,他们在巴昔乞地方相遇交战,阿里不哥的军队被击溃;主木忽儿和合刺察儿带着少数残众从战场上逃出。阿里不哥和他的军队惊慌地溃散,逃到了乞儿吉思地区。”

按照拉斯特的这段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阿里不哥所在的蒙古腹地,多年来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己的作战经验远不及自己远在南宋战场长奔波许久的哥哥忽必烈。尽管他身边有着作战经验的阿蓝答儿和浑都海,还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主木忽儿等人指挥,但是这些人所率领的军队在遇到忽必烈的先锋大军时就被击溃了。

所以显然,阿里不哥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经验远不如忽必烈的军队,最后只能被打得落荒而逃。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被接管的阿速带的这支军队,是蒙哥汗南征的时候遗留下来的,当时被接管的时候,他们并不了解这支军队的具体状况。所以在遭遇到忽必烈所派出的合丹和泰出的军队后,一战即溃,阿蓝答儿和浑都海被杀。这时候,阿里不哥自知不是忽必烈的对手,于是赶紧派使者去和忽必烈请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阿里不哥缺乏战争经验,在战场上纰漏频出。

三、阿里不哥不能缓解内部势力矛盾

支持阿里不哥的人,基本上都是蒙古的贵族们,其主要的首领大致有阿蓝答儿、脱里赤、阿速带和玉龙答失等人。这些人因为都是蒙古草原上的贵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势力集团。但他们之所以要支持阿里不哥,实际上也是利益使然。这个利益集团虽然表面看上去坚不可摧,但实际上都是各怀心思,特别是在巴昔乞之战和姑臧之战失败后,之前一直支持阿里不哥的旭烈兀和阿鲁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转向支持忽必烈。不仅他们两个开始有了脱离阿里不哥,转向支持忽必烈的心思,其他的一些小利益集团都开始出现了动摇。

但我们注意了,这其实只是这个利益集团分裂的开始,它的彻底分裂还是以阿鲁忽反叛阿里不哥为标志的。我们上文说了,由于巴昔乞之战的失败,忽必烈已经切断了和林的物资供给,这导致了阿里不哥军队的军粮物资严重断绝,阿里不哥随即便派出阿鲁忽前往河中地区调拨军需和兵源,但是阿鲁忽拥兵自重,并未听从阿里不哥的调遣。阿里不哥便派人从阿鲁忽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物资,阿鲁忽极为愤怒,随即便将阿里不哥派来的使者斩首,转而投靠了忽必烈。而阿鲁忽的离开,正是以阿里不哥为首的利益集团解体的开始。所以,阿里不哥不能缓解内部势力的矛盾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忽必烈之所以能够战胜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国的大汗,大致归结下来有以下三点:一是阿里不哥在用人和作战经验方面不如忽必烈;二是阿里不哥不能缓解内部势力的矛盾;三是阿里不哥不具备将帅精神,且在继承合法性上未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当然了,我们还要明确的一点是,阿里不哥的失败并不仅仅只有以上原因,实际上阿里不哥的失败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比如在拉斯特的《史集》中就多次说到,阿里不哥一直以来都只知道寻欢作乐,不关心蒙古百姓的疾苦。此外,阿里不哥还缺乏一定的格局和眼光。

总而言之,阿里不哥的各项劣势都注定了他最终要走向失败。

蒙哥和忽必烈之间是亲兄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蒙哥是大哥,然后忽必烈是老三,老二叫旭烈兀。

窝阔台死后,他的皇后想立长子贵由继位,但几个势力不满想要争位因而产生了矛盾。此时,就是唆鲁禾帖尼站出来带着儿子支持贵由,才稳定了局势。贵由只两年就去世了,而当时声望和势力最强的就是托雷家族,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长子蒙哥继位。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当上大汗,之后建立元朝。

扩展资料:

在蒙哥汗当上大汗之后,蒙哥汗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征服蒙古地区的其他地方,而南宋就是这些地区的一部分。

蒙哥汗非常器重自己的弟弟忽必烈,所以忽必烈在第2年展开了一系列的伐宋征集活动。在熟悉了南方的情况过后上书蒙哥汗要求先攻打大理国,再进攻南宋。经过争执后,蒙哥汗最终同意了忽必烈的要求。

但是在忽必烈接受命令之后掌握着大权,但迟迟没有对南宋展开进攻,这让蒙哥汗十分不满,并且还对忽必烈产生了隔阂,深怕忽必烈背叛自己,随后便派人去监视忽必烈。

这让忽必烈十分不满,他们兄弟俩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后来两个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隔阂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蒙哥汗,准备自己攻打南宋。

忽必烈运用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极高明的政治手腕,击败了蒙古贵族们拥立的阿里不哥,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当上大汗。

当时蒙哥汗一死,他就听取了谋士郝经的建议:迅速与南宋议和,停止南侵;立刻北上,控制形势;接回蒙哥灵柩,收取玉玺;在哈喇和林治丧,派人安抚诸路。

最后,忽必烈在这场残酷的兄弟相斗中胜出。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投降,到忽必烈大帐中请罪。忽必烈宽恕了这个叛逆的弟弟,但果断剪掉了他的羽翼。

扩展资料:

继位后的忽必烈在臣子的建议下开始逐鹿中原,最终灭了南宋王朝,结束了三百年的乱世。这就是打仗天才忽必烈的介绍。

忽必烈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版图的缔造者,蒙古王朝的天下都是忽必烈打下来的,北至俄罗斯北部,南至越南南部,西至维也纳,叙利亚也不曾放过。

蒙古铁蹄可以说踏遍了整个欧亚大陆。那时的中国疆域有三千多平方公里,几乎是现在疆域的四倍。至于东方,忽必烈最远打到日本。

忽必烈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位大汗,是元朝开国皇帝。后世对忽必烈的评价不错,批评他的主要是他曾经打过仗的国家和地区的人,而赞赏的一般是他对汉文化的接受以及一些为政措施。

忽必烈是马背上的蒙古人,无论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还是他的父亲托雷,都是带兵打仗的好手,是出色的军事家。

参考资料: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48年农历三月贵由去世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由于贵由与拔都早年不和,拔都拒绝奔丧。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台,商议推举新大汗。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唆鲁禾帖尼则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应召前往。

1250年,忽里台大会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并指出贵由之立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拒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大会拖延了很长时间。

由于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威望甚高,并且善于笼络宗王贵族,多数宗王大臣最终应召前来,1251年农历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1251年7月1日,宗王大臣们共同拥戴蒙哥登基,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此后,为了巩固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者毫不留情,并亲自下令处死元定宗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自此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1251年7月1日,蒙哥即位后,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后率兵镇压之,又以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他在位时,两位畏兀儿人因为与窝阔台家有牵连被害,一位名为镇海,一位名为萨伦迪的亦都护,后者因为被指准备在星期五礼拜对别失八里的回回人进行屠杀,后来被送到和林处死。

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跨台,高丽国王投降大蒙古国,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大蒙古国藩属国,但保留高丽原有政府体系和传统文化,“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 1252年六月,命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七月,忽必烈率军出发。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大理国灭亡,云贵高原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从1254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元朝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1253年六月,蒙哥命弟旭烈兀率大军十万西征。旭烈兀的西征军从漠北草原出发,1256年大军渡过阿姆河后所向披靡,先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1256年攻灭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国(阿萨辛派),1258年灭亡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60年3月1日,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攻占叙利亚后,旭烈兀西征军兵锋抵达今天地中海东岸的的巴勒斯坦地区,即将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交战,此时旭烈兀得到使者带来的帝国最高统治者蒙哥在四川去世的消息,于是只派先锋怯的不花率不到一万军队驻守叙利亚,自己率大军开始东返。1260年9月3日,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趁着旭烈兀攻率主力东返,攻占叙利亚,杀怯的不花,旭烈兀愤怒至极,本想率军继续西征,但此时他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汗因为争夺阿塞拜疆爆发了战争,只好结束西征。

旭烈兀东返途中得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的消息,于是留在西亚,自帝一方,并宣布支持忽必烈,后来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西亚的伊儿汗国从此建立。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于合州钓鱼山,一说重伤而死 ,享年五十岁。蒙哥突然暴毙,甚至急促到没有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导致了此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正常情况下,没有太子的君主在知道自己可能即将不行的时候必定会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譬如秦始皇就是如此,蒙哥如果是患急病或伤重不治,那么他就有足够的时间下达遗诏,就绝不会在死前不确立继承人,所以蒙哥是被宋军飞矢直接击毙或意外落水而死的可能性极大。据说临终前留下遗言,将来若攻下钓鱼城,必屠杀全部军民百姓(此事《元史》《新元史》《史集》均无记载,应该是野史传闻,此三本史书记载的蒙哥是病逝,和钓鱼城无关)。不过,后来钓鱼城于1279年投降时,忽必烈赦免了所有军民。

蒙哥去世前虽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蒙哥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后即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1259年8月11日,蒙哥病逝。

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