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清续命近50年的中兴名臣,为何死于妇人之手?

为大清续命近50年的中兴名臣,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第1张

谈到清朝中兴名臣,大伙想到的必定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这些家喻户晓之人物,是他们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兴办洋务企业,从而为大清延长了国祚。其实,若是谈到对大清中兴之贡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还未必比得上这位名臣,他曾为咸丰皇帝献上一策,延续大清国祚近50年,后来却因过于大意而死于妇人(慈禧)之手。此人就是曾国藩、左宗棠之伯乐,号称一代中兴名臣,后成为八大辅政大臣实际领袖的肃顺。

肃顺(1816年—1861年),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是开国八位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出身不可谓不高贵。早年肃顺在侍卫处任职,服侍道光帝左右,凡祭祀、朝会、时巡、大阅等礼仪活动均由他主持,深得道光信赖。咸丰继位后,肃顺权势进一步膨胀,被授为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可以说,肃顺已经成为咸丰帝的铁杆亲信了。不过,肃顺能力很强,眼光非常独到,他早已看穿满蒙贵族腐朽没落之本质,直言若没有汉族地主助力,大清必定逃不过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劫难。为此,他向咸丰献策,“重用汉臣”,并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成就他们不世之功。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如摧枯拉朽般横扫八旗、绿营,在象州中平,甚至出现7位太平军追着1000清军吊打之可笑局面。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若是按此趋势发展,大清灭亡指日可待,压根熬不到辛亥革命爆发。此时,肃顺建议咸丰重用汉族地主,允许他们兴办“团练”协助地方平叛,曾国藩及其“湘军”正是在此背景下崛起。不过,咸丰一开始并不打算重用曾国藩及其“湘军”,而是想将其当枪使,给八旗、绿营军当炮灰。要知道,曾国藩当时哭着求咸丰授予湖北巡抚一职,却被婉拒。1860年春,“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八旗、绿营这两支正规军一溃千里,丝毫起不到应有之作用。为此,肃顺趁机建议咸丰授予曾国藩实权,让其放手去干。不久,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职务,并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军政事务,成为大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可以说,若是没有肃顺力挺,估计曾国藩是玩不转的,也成不了中兴名臣。同样,若是没有肃顺帮忙,另一位中兴名臣左宗棠不但未能建立功业,也许早就成为清王朝的刀下冤魂了。1859年7月,在赢得宝庆会战(石达开惨败)后,左宗棠意气风发,常常自诩为当代诸葛亮的他压根就瞧不起哪些腐朽官吏,动不动就斥责别人。要知道,当时左宗棠只是小小秘书一枚,无一官半职,虽然他能力非常强,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且还是得罪权贵。为此,咸丰非常生气,认为他小小秘书(幕僚)一枚,居然敢无视大清律例,应该斩首示众,这就是差点要了左宗棠老命的“樊案风波”。不过,肃顺力保,还借着潘祖荫之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大力向咸丰推举左宗棠。结果,左宗棠不但没有被斩首,反而到重用,不久任浙江巡抚,旋即改任闽浙总督。试想,若是没有肃顺力挺,左宗棠小小秘书一枚,岂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为封疆大吏呢。

就选拔人才这角度而言,肃顺确实厉害,眼光很独到。后来,太平天国就是被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给剿灭掉,为大清续命近50年,还迎来中兴时代,史称“同光中兴”。就此而言,说肃顺是中兴名臣,也是实至名归。不过,肃顺人际关系太差(主要是得罪满人,因为他看不起满人,虽然他自己就是满人),在关键时刻又疏于防备,以致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击败,被斩首示众。死前,肃顺还大骂慈禧是贱婢,说自己应该早点动手,也不至于有今日之难。

曾国藩最大的功劳自然是平定太平天国了,文官出身的他干起带兵打仗的活来也不含糊,闹了十几年的太平军被曾家兄弟剿灭了,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出任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等特别重要的职位。作为一个汉人,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和势力,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满人朝廷除掉,但为什么曾国藩最后却能全身而退呢?

一、急流勇退,裁撤湘军

曾国藩达到人生顶点的时候,大概就是他率领的湘军集团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消灭太平军的时候了,朝廷上下振奋,到处都在给他唱赞歌。但享受成功喜悦的曾国藩也很快冷静了下来,其实他一直能感觉到朝廷对他保持着纠结的态度。一方面国家正规军八旗军丧失战斗力,全国能抵抗太平军的也只有曾国藩的湘军了,另一方面,让一个汉人握有这么大的军事权力和武装力量,始终不能让北京的中央政府放心。

攻破天京后,湘军将领私下表示愿全力支持曾国藩起兵称帝,反正湘军的战斗力在这摆着呢;其次,因为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的逃走,朝廷一直对曾国藩施加压力咄咄逼人,这让他感到很委屈和气愤,也许换做别人,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让手下人一鼓动,早就起兵造反了,哪还能老是受满人朝廷的摆布差遣?

但曾国藩并没有。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向朝廷报告裁减湘军的决定,以换取自己的安全。为了表明裁军决心,曾国藩还有意的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壮大,与湘军的削弱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急流勇退,走下高处。

这么做的原因,有曾国藩对国家的忠诚和自己理学大家的修养,但也不能排除曾国藩的审时度势和很深的城府:朝廷已经在安徽和湖北布置了兵力,假如真的起兵造反进犯北京,胜负还很难说;同时曾国藩也能感觉到朝廷支持李鸿章的淮军壮大,用来压制湘军,李鸿章本身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也想扩充淮军,既然如此,自己不如向朝廷表明忠心,裁减湘军,同时扶持淮军,既送李鸿章顺水人情,还能不让朝廷怀疑自己,能活下来安全的走到最后,才是最重要的!

二、权力虽大,但拒绝结党营私

结党营私是皇家最大的禁忌之一,放到现在社会职场上,这叫做搞小团体。对于古代的朝廷来讲,结党营私往清了说,可能导致贪污腐败侵吞国家财产,往重了说,以下犯上某朝篡位都不为过,所以对于官员来说,别管你多大的功劳,哪怕是开国功臣,只要敢结党营私搞小团体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曾国藩十年七迁,从一个汉族小翰林做到了朝廷依仗的重臣,虽有功,但满清皇族不可能对他没有防备之心的,而曾国藩的做法是让他们满意的,尤其是两件重大事情上。

一是与穆彰阿的关系。咸丰上台后,最看不惯的就是他爹道光时期权势最大的穆彰阿了,而穆彰阿做的那些坏事咸丰帝都门儿清呢,因此在上台后不久就罢免了穆彰阿,永不叙用。当时谁都知道曾国藩是穆彰阿最得意的门生,穆彰阿也对曾国藩一直提携,但这次曾国藩并没有作为穆党受到牵连。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曾国藩的做事谨慎,或者叫老谋深算了。他也是一个有城府的人,道光年间穆彰阿受宠幸,攀上穆彰阿对于自己的仕途是非常有益的,但曾国藩也清楚穆彰阿的为人和他做的那些事,担心和他走的太近会招来麻烦,因此,一直和穆彰阿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才没被咸丰帝当作穆党铲除。

二是与肃顺的关系。咸丰帝快要去世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但他很清楚同治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老婆---后来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非常渴望权利,想把同治帝作为傀儡自己在幕后管理朝政。于是,咸丰皇帝就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同治帝。肃顺是咸丰非常器重,也确实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慈禧太后搞了晚清著名的辛酉政变,把八位顾命大臣打倒了,自己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垂帘听政。

说到这就要说下肃顺和曾国藩的关系了。事实上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滴,属于互相都比较认可对方的能力和对朝廷的忠心,甚至曾国藩后来当上清朝高级官员两江总督,肃顺都在中间帮曾国藩说好话了。但作为顾命大臣之首的肃顺,却是慈禧太后最痛恨的人,因此不仅把他拉到菜市口斩立决,还抄了他的家,只有发现肃顺有和谁来往密切的信件,统统作为肃顺的党羽一起处罚,但是没发现一封曾国藩的信,因此慈禧太后认为曾国藩不是肃党,免过了这场灾难。

为什么两个人交往密切却没留下信件呢?有个说法是曾国藩虽然认可肃顺,但他作为汉族,对于和满族官员,尤其是满族高级官员的交往一直特别小心,尺度把握严格,就怕被别人当成哪个皇亲贵族的党羽看待,因此没留下什么证据或把柄让别人得逞。晚清官场变幻多端,没点真本事还真的很难有个好下场啊

郭崇焘,是晚晴首任驻外公使,作为伸出国门的双眼,他亲眼见证了国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高速发展,虽然遭到顽固派的排挤打压,依旧一心为国,耿直不阿,为晚期的清朝发展提供了很多建立在客观考察上的中肯建议。

郭崇焘第一次走近皇帝身边,是入职南书房,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南书房的呢?

其实郭崇焘的仕途之路并不顺畅。他在18岁时考中秀才后,就读于著名的岳麓书院,在那里结识了曾国藩、刘蓉等人。20岁考中举人后,连续两次会试败北,只能在友人的举荐下做了一个幕僚。在时局的对他的思想冲击下,他不甘如此,终于在30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在太平军进犯长沙之际,他几度登门,竭力劝谏曾国藩,进而创办湘军,他也置身军中,出谋划策。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他认识到水军的重要性,在他的推动之下,湘军编练水师,制造战船,使湘军转为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嵩焘也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在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郭崇焘遇见了一个人,他就是户部尚书肃顺。肃顺这个人性情刚正严格,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吏治腐败的状况,手段狠辣,作风硬朗。咸丰帝对他十分倚重,因此肃顺在朝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肃顺还主张重用汉族官僚,一直以来,他都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十分重视。作为湘系俊才,在肃顺的推举下,咸丰帝高密度召见郭嵩焘,自并且在交谈中对他的识见也十分赏识,因此任命他入值南书房。

咸丰帝让郭崇焘入值南书房的目的十分特别,他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意思是让你去南书房不是为了舞文弄墨,是为了让你看有用的书,成为有用的人,将来还要重用你,可见咸丰帝对郭崇焘的栽培之意。所以说郭崇焘能够入值南书房,除了依靠他的学识和见识,与贵人的相助和皇帝的赏识是分不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82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