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 》中说:“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本人习拳多年对“沉肩坠肘”略有所悟,今试以论之以飨读者,文中不当之处及错误之处还望坛中高手不吝赐教点拨一二。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首先双肩從夾脊夹脊双关在人背脊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即背部两肩胛尖中间的空窍)左右意松至肩,使两肩关节放松有外张下垂之意,使两肩向下沉坠,同时微微向前合抱(即微前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的话,虚腋和臂不贴身就很难做到。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余以为坠肘先沉肩,沉肩先松肩,松与沉是因果。能松则能沉,能沉则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坠肘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除肘部须高于和平于肩部的动作外,肘尖都应垂朝下方。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不亮肘,翻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起势两手下落,肘尖不过背,过背是亮肘,亮肘力不整。白鹤亮翅时,肘不要翻,翻肘容易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肩也容易提起,力就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手上举时应当同时将腰收住,肋部肌肉放松,收住肩窝,使肩胛拔开即可。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对上肢要求)曰:“抻(chen)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zhuai)膀尖、连手腕、带手指”。二十字口诀字句不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虽然指的是上肢各个部位,却能够起到由此及彼的连锁反应,不只是联想到而且能够立即真正感觉到,由于上肢的活动,牵动了含胸、引发了拔背、。。。。。这其中一抻一拽引出虚腋(空腋)、臂不贴身。虚腋垂臂,手指松开微曲这是为了创造手三阴、手三阳这六条经脉通畅气血流通的客观条件。如果不这样,把两只手夹得紧紧的,手三阴不通;如果虚腋太大,手三阴通了,肩部倒紧张了,手三阳就不通了。所以,要自然下垂。虚腋不要太大,拳头这样大小就行了。要松静自然,不能够矫揉造作,故意拿架式。。沉肩坠肘,虚腋松腕,使我们的胸大肌,臂大肌,三角肌,扛上肌都松驰下来,这样才能使手三阴、手三阳这六条经脉通畅。每次行拳走架能做到这些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就会使肩关节松开;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手臂抬不起来,就像脱臼了一样,酸痛难楚,而且用不上一点力;说白了就是手臂不敢动弹了,这就是肩关节松开时的现象,不用害怕的,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一切恢复正常,到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上肢有松、沉、灵的感觉;两臂就像挂在肩上一样,你的意念一动手臂就自然而然的上提或下沉,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尤其在练太极起势的时候,这种感觉最为明显;每一动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想要松肩坠肘,先记住以下口诀:
用力抬胳膊,练不出松肩坠肘。
不用力抬胳膊,就能练出松肩坠肘。
主动抬胳膊,练不出松肩坠肘。
被动抬胳膊,就能练出松肩坠肘。
松肩坠肘是太极拳的重要练法之一。太极拳的松沉劲是由上往下逐渐练出来的,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跨的松沉练出来。能松肩坠肘,才能较好的实行力发于脚跟、中传于腰、上传于手。它是整体的松沉劲道。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1)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的身型要求斜中寓正。从外形上看,吴式太极拳有两根线,一条正线,一条斜线。以弓步为例,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使重心落于支撑脚,形成一条由上到下的垂直线;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使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倾斜的直线。
(2)虚领顶劲
吴式太极拳称头部为“定盘星”。练习时,无论身体如何运动,应始终保持头部中正,下颌自然内收,劲部松而不软、挺而不僵的状态。
(3)松肩垂肘
肩部松开可以发出更大的劲力。松肩时,用意识引导两肩肌肉放松,感觉两肩沉降的同时,把两肩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垂肘是指肘尖微微下垂,感觉两臂有延伸之意。肘不坠会使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使胁失去保护。
(4)松腰、垂臂、裹裆
太极拳的动作变化皆由腰腿转换发力,能松腰则重心稳定,动作运转轻灵。松腰要做到腰椎、腰两侧韧带和肌肉充分放松。突臀会造成腰部不能放松,所以应有意识地使臀部下垂,从身型上看不出突出的痕迹。裹裆是使两腿有向内包裹之意,膝关节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以达到裆要圆、圆则稳的目的。
(5)川字步型
吴式太极拳强调川字步型。无论是弓步、虚步还是开步站立,无论向哪个方向行进,都要求两脚接近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
二、对人体动态的要求
(1)身形沉稳、重视内动
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吴式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非常注重内部意、气的修炼。吴公藻所著《吴式太极拳讲义》中所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动。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
(2)实腿转换、节节贯穿
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为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目的,都是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绝不能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重心转换时,都是先松后转。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都是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后迈步。
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动之势。
(3)架式紧凑、小圈转关
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式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在练习中,重视通过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一样,又如车轮滚动,如亦称“翻板劲”。
小圈转关的技术特别讲求力达梢端。吴式太极拳的动作多在四肢末端,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重视练心、练气、练身三方面的结合。没有意识的引导,小圈转关的技术是不可能练出来的。意识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对吴式太极拳技术的认识,是对斜中寓正的身型的认识,是对人体运动特点、技法运用以及各个部位要求的认识,用这些认识指导练习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要有意识地体会松沉的关系、动静的关系、架式结构的关系、力量变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综合理解这些技巧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当意识的引导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身法会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动作有势有意、有气有力,从而表现出吴式太极拳特有的圆转之劲。
吴式太极拳注重行气、养气,要求呼吸自然、平稳。由平稳呼吸而自然发展到深呼吸,才能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
吴式太极拳强调养练结合,认为养生就是练功,练功也是养生。追求以养促练,养练双修。因此,吴式太极拳的动作速度缓慢,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吴式太极拳在攻防技法方面,表现为以柔和化为主,手法轻巧。
(1)以柔化主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2)手法轻巧
因为侧重化劲,吴式太极拳的手法显得非常轻巧,变化很多。推手的入门练习注重体验化劲。实战推手,强调手法变化。
万变不离其宗,吴式太极拳的技法也不例外,将心、气、身三者结合,掌握其特点即可。
杨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法
太极拳源于武术,就象一棵大树扎根于中华武术的沃土之上,而传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武术的根,太极拳理论是大树成长的营养,基本练习技法就是养育大树的土壤。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功架
练习太极拳时架势有高有低,练拳时应该选取什么功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初学太极拳往往认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没什么功夫,是在站着打拳。其实功夫的高低和练拳时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简单以正比或反比而论。老辈人的说法,练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每一个练拳阶段的目标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对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认识,以便明明白白的练拳。
1、低功架练形
低功架练拳,练习强度大,体能消耗大,是对下盘功夫的强化训练。如髋关节活动范围加大;下肢的支撑力加强;有利于锻炼腰胯的柔韧性。练拳时架式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稳固下盘。在低功架练习下盘的同时还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规格标准、行拳的方向变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学规矩练功夫的阶段。取低功架练习太极拳,练的是抻筋拔骨、大开大合,练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东西。
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时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撑自己的身体。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宽拉开后,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两胯根合不住,不易发出浑身的整劲。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体的移动,虚实的变化难以圆活处理,常带重心移动不流畅,很难达到行拳时的绵绵不断。低功架练拳腿部负担太重,尤其是对膝关节容易造成伤害,还会由于胯关节和膝关节不易松开而内气不易下沉。
低功架练太极拳,在做马步和弓步时,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较小,此时要注意这个夹角最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裆。弓步时还要注意前膝不可弓过脚尖,后脚外缘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时,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倾。
有人认为练低功架“人体重心降低了,稳定性就强。”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必然丢失了灵活性。由于低功架练拳“出功夫”,不少行内人士仍然采用低功架练习太极拳。
2、中功架练气
中功架练拳是练习太极拳中普遍采用的练法。中架行拳架势高低适中,对练习松身沉气及轻灵的虚实转换大有益处,可以在练习松沉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腹式逆呼吸的习惯,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中功架练拳的注意力在于周身一家,求内、外三合,心意的开合带动肢体的运动。虚实的变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轻灵中产生的虚实变化。此时行拳处处体会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脚松手、松肩肘、松头颈、松胸背。前进后退中的虚实变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来的过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动要力求轻灵自然,此实一分彼虚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绵绵不断油然而生。
中功架练拳还要注意圆活饱满,肢体舒展,意气放得远。手眼身法步处处合度。
气沉丹田是中功架练拳必须达到的目标,但这只是第一步,还要逐步完成劲力松落脚底,植根入地,浑身弹性,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融会贯通。这是守规矩、合规矩阶段。
3、高功架练虚无
取高架练习练的是轻灵圆活,老话讲叫安轮,身上各个大小关节都似有万向节类的轴承,运转起来圆活自如,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时练的是内里的东西,练的是中定的功夫。中定是太极十三势的魂,杨家早就对此高度重视,杨澄甫给大儿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无道理。
拳练到此时,看着不起眼,摸哪哪没有,又浑身都是手,打人没商量。高功架练拳速度往往很快,如王秀田先生演练的杨式太极小式,三百多个式子只用时十分钟。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高功架练拳,令人感到深不可测。
二、步距
步距包括步长和步宽。步长指两脚跟之间的纵向距离,步宽指前脚内侧与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
1、弓步时的步距
弓步时的步距以能轻松上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步宽有两种情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宽度为宜,因为需要后坐重心,如两脚之间距离过宽,后坐时会出现斜身,凸臀的弊病。一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宜在横向一脚宽度上为好,杨振基先生称此为一个自然裆的距离,便于稳定重心和运行自如。弓步姿态上注意前脚尖放正,小腿至与地面垂直或膝盖不越脚尖为好,后膝外开,裆部圆撑。
2、虚步时的步距
虚步时,重心在后脚,前脚或以脚掌点地,或以脚跟着地。此时步距以重心在后脚,前脚轻落地面不牵带重心为好。步宽约一拳。姿态上保持坐胯,胯根后掖,前腿膝盖上提,开胯圆裆,双膝在各自脚尖方向上。
3、马步时的步距
马步时,重心在两脚之间,步宽大约在两脚内侧有三个脚的长度,原则上仍然要以出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
还有一个总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后坐时前脚翘还是不翘这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上扬起,甚至前腿后移成活步。前脚翘与不翘应以后坐时脚踝的放松舒适度为准。
三、猫步
都知太极拳走的是猫步,讲究“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尤其是练习连续上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怎样才能走出猫行步怎样在连续上步时体现出轻灵的步态,步换身随的腾挪气势,这是我们太极拳人苦苦追求的。
练习猫步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步的基本方法,出脚时,脚踝要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脚后掌)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此时胯根松开,劲力引向支撑腿脚下,前脚脚踝完全放松,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要点是,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换言之,坐时臀部收敛,命门外凸形成腰弓,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穴与大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最要紧处,一定要等前脚落平后再继续转腰向前弓腿成弓步,此时前弓之劲力是后腿松沉劲向前蹬出的一个沉中带转的不可抗的力,切不可不等前脚落平便一边落前脚掌一边向前弓腿移重心,此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由上向前下方落下的力且既不稳又无力。
其次,要注意前脚摆脚后重心前移准备上步时,后脚跟要随着重心的前移缓缓提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轻便地将后腿收回。
脚的`外摆角度要略大于45度,以脚内侧对45度为宜。此时支撑腿的膝盖有一个向外侧的撑力,可以很稳定的支撑住身体的左、右转体,并消除迈步时带来的膝部的里外摇摆。
身体向摆脚侧的转体一定要适度,以能将后腿轻松收回为准。而向另一侧的转体则是要等收回的腿将要迈出的瞬间才开始。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转体(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与迈出两个动作自然复合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还要注意以腰脊的开合带动四肢的收放。
四、碾步
什么是碾步杨式太极拳的碾步是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身体要放松,内劲要向上虚灵,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久而久之膝关节必会受损。
一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一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一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于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屈臂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动作有搂膝拗步、高探马、倒撵猴,这里主要讲的是后手的屈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屈臂动作不仅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内里充分体现的是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问题。
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这是太极拳用力方式与常规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常规情况下,迈步就直接上脚,拿东西就直接动手。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动胯、膝、踝至脚,出手同样是由腰脊催动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无论是出脚、出手还是收脚、收手,运动的传导过程是一样的。有句话叫“首领、腰催、身随”,手是上肢的首,脚是下肢的首,头是躯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领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动下由根及梢实现太极拳运动方式下的“节节贯穿”。
屈臂动作就是要在上述运动方式下完成,此时上肢在放松伸长的同时,拉开了肩关节的缝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时,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则前功尽弃。手臂屈好后,腰背上的劲已蓄足,脚下劲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脚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过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达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时要注意收与放之间的转换。放时不可放到极限后停顿,有所谓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将到位就已经孕育着收,在收到适当之处就已经暗藏着放,收放中体现出太极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走出轻柔缠绵的内劲,太极拳的“相连不断”的浓厚味道也由此而生。
六、抄抱
“抄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这一动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套路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浓郁的杨式拳味,更可以此体现出杨式太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圆活饱满、舒展大方,处处松掤的特点。
“抄抱”动作是双臂由开到合的动作过程,有双手一上一下的抄抱,如野马分鬃在上步的同时完成两手的抄抱,俗称抱球;有双手同时由外向下向内的抄抱,如蹬脚、分脚独立前的抄抱;也有单手只抄不抱的动作,如云手时的下抄手的动作,等等。
练习“抄抱”动作首先要注意打开自己的肩胸,腋下虚空,两臂舒展,肘不出尖。
练传统套路,有人往往被“含胸拔背”束缚住,肩往前扣,两腋夹紧,手臂伸不出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含胸拔背”只是太极拳蓄合状态方面的要求,而太极还应包含开放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时时交互变化,既对太极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阴阳两个方面,必须要有动态的变化,没有动态变化不能称为太极。天地一大太极,人体一小太极,练拳时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状态,随拳势的开合变化即可。肩胸一打开,腋下自然松开,手臂自然伸长,这是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
人说两臂如绳一样挂在肩上,到后来两臂与肩侧相连的一端会同时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腰脊一动,即可带动两臂节节贯穿地实现腰脊的开合带动手臂的开合,也就是说,胸与背也当作是臂的一部分参与运动,这样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含胸拔背自然而出。这是太极拳特有的力的传导方式,务必细细体会。两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时,向下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外旋边向异侧运转,向上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内旋边向异侧运转,两手掤圆,似抱非抱。
“掤劲不丢”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的问题,所谓掤劲,不是把劲掤到对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弹性的掤。就象吹了气的气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张出的感觉,如用手指触及球壁,表面上向内凹陷,实际上有向外的弹性。掤是松掤,意在试探,随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撑。有了掤的感觉,抄抱动作成亦。
;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生活中相信你会看到不少中老年人在广场上打太极拳。而且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运动,还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以下分享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1想要练好太极拳必须先掌握气息呼吸,气是力之源,力是气之华,练太极拳不能急于求成,要知道太极拳发力须沉肩坠肘,松腰拔背,要把自己练得松沉、舒展、空灵、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心正不生乱念,然后再打拳、作动作,一定要练到“灵活”,以“松、沉、空、静”的道理,正确的要领来练,不断练就可以练到境界了。
太极拳是一种内涵与外练相结合的体育锻炼,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在学习正确的传统文化之外,能接受正确的太极拳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开肩、降肘、外摆肘、内收胯、束马”六个动作来练太极拳,这六个动作要领是我们掌握太极拳需要掌握的六个基本动作,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会练的
因为它们对身体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将六个动作的要领呈现给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沉肩坠肘、松腰拔背、气沉丹田、专心致志、心正不生乱念”这六个动作对练习太极拳的重要性。
沉肩坠肘,大家可以把肘关节往前伸,肘关节一伸有种手臂是直的感觉,就是沉肩,这种感觉是沉肩沉肘的基础。当我们身体不好使劲的时候我们的手臂经常是弯曲的,没有平时的伸直劲,这是因为没有沉肩,如果身体自身觉得紧张了就要把肩部向前伸一下,将两肩一交叉就是沉肩坠肘了。
我们头前冲出去,身体要灵活,这种冲劲是沉肩坠肘带出来的,我们要像吸铁木一样吸住自己的肩胛骨,使其沉,这样才有冲劲,不然就只是身体前冲出去,身体灵活也不行,冲劲的感觉叫沉肩坠肘了。
练拳不练力,练拳要练沉肩坠肘,打拳不用力,这个人你就不用练了,基本练都练不好的,在你身体自己感觉不灵活的时候身体一硬就很容易打出劲,这也是吃力不讨好。整个身体一僵硬就不灵活,一打拳就打不起劲,就会摔跤,身体肌肉力量不足打不过来,这也是目前学拳人都欠缺的
所以要练好太极拳一定要从练胳膊开始练起,为什么?胳膊变成直臂时,可以代替腿,能够练出胯的力量,整个身体都变成一个直臂型了,打拳都练沉肩坠肘了,所以要练好太极拳,身体必须先沉肩坠肘。
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2打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
1、活络筋骨。
由于现代的人们长期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生活没有规律,长期维持一种工作状态,身体的肌肉韧带僵硬,没有弹性,缺乏力量,通过练太极拳可以活络筋骨,使关节更灵活。
2、促进血液循环。
人的经络不通,血液不通畅,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太极拳通经后,又能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排除毒素。
3、提高心脏功能。
太极虽慢,却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更强壮。
4、放松神经。
太极拳音乐响起,全身心投入太极拳,屏气凝神,能让神经系统放松,缓解因精神压力大而引起的头晕等症状。
5、矫正脊柱
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脊柱脊柱脊柱脊柱,有非常明显的锻炼效果。太极拳几乎每一个招式都会用到腰部,长期积累下来,对脊椎的形态结构都有很好的效果。「很少能看见练太极拳的老人脊椎有畸形,驼背也很少。
6、防止便秘。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统管全身各系统,所以常练太极拳,可达到“隔山打牛”的效果,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消化系统功能,还可避免因神经系统失调而引起的消化失调,如运动、分泌、吸收失调。
7、消除瘀血。
太极的动作很多,包括各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奏的呼吸运动,尤其是膈肌运动。这两种运动结合起来,可以增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瘀血,是清除体内瘀血的良方,同时又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的状态。
打太极要注意些什么?
1、场所清静。
春夏秋冬季节最好在庭院、走廊、公园、林间、河边、空地等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冬天寒冷的地方最好在室内场地。
2、通风避风。
忌在空调密闭环境下练功,不宜在烟尘弥漫、空气污浊的院落进行健身锻炼,要保持空气清新。室外练太极拳时,应避免在过堂风、强风、雾天练习。
3、服装宽松。
外套和裤子不能穿得太紧,裤带也要扣得宽紧适中;鞋子要穿得舒服,不能穿得太紧太松。
4、筹备活动
锻炼前一定要做好拉伸,弯腰,下蹲等准备,否则容易造成扭伤,触碰伤,骨折等。
5、姿态规范。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是对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训练过程中如果动作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到你的发挥,还会影响到你的内在体悟。
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什么3练习太极拳的好处生理效益
1、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2、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
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
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3、提高心肺功能
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4、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
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